正在阅读:

8位打工人的归途,最长8个春节未回家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8位打工人的归途,最长8个春节未回家

有的人,3年风风雨雨,只为一朝返家;有的人,只能在事业和生活的长跑中回一回头,仅仅看一眼遥远的故乡。

文|IT时报

3年疫情,让今年的春节回乡之路显得有那么一点点陌生和遥远,但也更加令人激动和期待。

有的人,3年风风雨雨,只为一朝返家;有的人,只能在事业和生活的长跑中回一回头,仅仅看一眼遥远的故乡。

《IT时报》记者采访了8位3年未回家的人,有步履艰难的科技创业者,有7年未回乡过年的快递小哥,有数字化浪潮下的制造业厂哥,也有不必衣锦还乡的互联网打工人……他们只是缩影,忙碌且单纯,平静又真诚。

无论他们当下是否选择最终踏上春节的回家之路,家乡总有他们最想见的人、最想做的事。在他们的心里,疫情之后回来的烟火味,每年年味最浓的地方必然是故乡。

归家有期!奔赴3000公里外

仙叶(互联网大厂员工)

最想见的人:亲人

最想做的事:看家乡鹅毛般的大雪

最思念的故乡美食:爸爸做的红烧肉

上海到新疆库尔勒直线飞行距离为3341公里,自驾全程约4104.2公里,火车没有直达,需要先从上海坐火车到乌鲁木齐,费时41小时20分钟,再从乌鲁木齐坐高铁直达库尔勒,耗时3小时50分钟。

平日里,3000多公里的距离,最快也需要坐飞机中转费时1天才能到达。然而在疫情的3年里,这3000多公里却成了仙叶(化名)与家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君问归期未有期,3年的时间,妈妈总是问仙叶,“今年可以回来吗?”“机票取消”“加班忙”“太不方便了就不回了”,这是仙叶3年中用过的各种理由。

疫情放开第二天,仙叶的妈妈就发来消息,“今年全家就等你回来了,我们都准备好了,都是你爱吃的菜”。微信的那头,妈妈打字的速度都比平日里快了许多,仙叶能想象远方家人脸上灿烂的笑颜,这是在上海3年久未拥有的亲情,将当下略显单薄的情绪以及空洞的内心全部塞满。

2023年1月18日,仙叶终于踏上了归家的旅途,“心里其实很平静,这一天没有很远”。

早上9点,仙叶便到达了上海虹桥机场T2出发口,安检、托运、值机、中转北京,这一天风尘仆仆后的终点,是阔别3年的家乡。

对于回家,仙叶既想又怕。

想的是亲人,是爸爸做的红烧肉,是妈妈从早到晚的关心问候,是家乡鹅毛般的大雪,是库尔勒的一草一木。

不想是因为催婚的无奈。今年要满30岁的仙叶,婚姻大事一直是家里最关心的。但身处互联网行业,又是乙方运营岗位,工作上的忙碌总让仙叶无法将结婚提上日程,即便和男友已经恋爱3年,她依然认为自己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上海的房价、工作的忙碌,以及我和男友都没有为婚姻做好思想准备,都没有办法让我向父母交答卷。”

时常在视频里与爸爸争论,但父母总是唠唠叨叨个没完,这让仙叶倍感无奈。“但他们也告诉我,婚姻的质量应该远高于结婚的速度。”争吵后互相理解,但下一次也许又会继续提起这个话题,这事3年未能见面下的常态。

这趟归乡,仙叶有点怕的就是见爸爸,但她最想的,也是爸爸烧的一盘红烧肉,“上海吃了那么多红烧肉,还是我爸做的香。”

早在2022年11月上旬,仙叶就在公司嗅到了一丝危机。

2022年的互联网公司,被大众提及最多的就是“寒冬期”。仙叶的公司也不例外,处于私域流量领域比较龙头的公司,在2021年还风生水起,但在2022年中,公司就遭遇了业务危机。

裁员潮开始蔓延在公司各个大小部门。11月中旬,仙叶所在的部门拒绝了公司提出的业绩不达标年底降薪的协议。“12月中旬,北京总部那边派了部门来和我们部门对接工作,那会我就知道,裁员已经轮到我了。”

最后一个月,仙叶在公司表现得比较小心,又有点随性,互联网打工人的标签即将被摘掉,对于自己,她没有任何怀疑,依旧充满自信。她要奖励自己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妈妈计划年后和我一起回上海过一段时间,我也可以好好陪陪妈妈。”工作的事,当下仙叶不想再费神。

果然,1月17日上午,也是回家的前一天,公司的裁员通知及赔偿协议均由人事交到了仙叶手中,“赔偿到位,没什么可说的了。”写好了交接文档,收拾好东西,仙叶就离开了待了两年的公司。“心里没有失落,反而是放下。”第二天她就要回到故乡,拥抱家人,没有什么事情能够让她此刻失意。

17日晚上,仙叶又收到了第三方购票平台发来的短信,通知她,接到航空公司消息,25日她的返程中转机票——库尔勒飞郑州航班已被取消,原因未明。“看,生活就是这么的出其不意。”仙叶笑笑,又再次打开了购票平台,给妈妈和自己回沪重新买机票,时间尚充裕。

(IT时报见习记者 毛宇)

跨过这道坎再回家

侯浪(科技公司创业者)

最想见的人:“雪中送炭”的兄弟

最想做的事:再走一遍儿时的上学路

最思念的故乡美食:黄陂三合

近几个月来,侯浪(化名)的日子并不好过。他是一名科技行业创业者,创业方向是AI、节能赛道,与其他行业相比,虽然他的公司受疫情影响并不算太大,但其长达7年的创业之路再次走到了瓶颈期。

从一位创业公司老板的口中,很难听出负面情绪。“我们已经与某巨头签下了合同”“我们的模式将很快在行业中复制”“我们的节能效率高达50%”“这个细分赛道的市场容量是100~200亿”……

谈起刚刚放开的疫情管控形势,原来不喜言辞的侯浪忽然变得话多起来,从沉默到激情,背后或多或少透露出的反而是焦虑。

“这个春节肯定回不了老家了!”侯浪无奈地说,创业历程走到了关键时刻,“创业不就是一关一关地闯关嘛!”他的老家在武汉黄陂,疫情3年他都没有回去过,对于已过不惑之年的他来说,最让他牵肠挂肚的是年事已高的父母,“最近二老都阳过了,万幸,没有引发其他疾病。”

最近一段时间,侯浪与老家之间唯一的一次联系竟然是——借钱。他想了很久之后,拨了一通电话,那头是他中学时的“铁磁”。20多年来,两人的联系断断续续,并不算非常热络,但当侯浪说出一个数字的时候,对方二话不说就把钱打过来了。

一切都是老套的剧情。侯浪说,只是应个急,周转一下,第二天就能把钱还上。“铁磁”回答,没问题。结果,至今一个月过去了,侯浪仍没把钱打回去。而家乡那边的兄弟似乎也很清楚,彼此心照不宣,这钱就是用来江湖救急的,还不还、怎么还都是后话,只盼侯浪能挺过这个年关。这种朋友之间的看似疏离却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关系,又何尝不像人们与家乡之间的时空纽带,看似相隔千万里,但却从未分离。

侯浪回忆,小时候他家在黄陂当地算是经济条件不错的,按照当地的习俗,他曾被人背在一个竹篓里送去幼儿园,根本不用下地走路。再后来,去读书路上的同伴就常常是这位借给他钱的“铁磁”了。侯浪说,如果今年春节能回家,最想见的除了老父母,就是这位“雪中送炭”的兄弟,他更希望来年公司发展越来越好之后,再回去跟兄弟把酒言欢。

提起家乡的美食,侯浪认为自己是一个对美食钝感的人,再加上专注于创业和工作,更是无心品味美食带来的快感。对他来说,藏在记忆中的美味是在黄陂和武汉都非常有名的“黄陂三合”,由鱼丸、肉丸和肉糕组成,又叫“黄陂三鲜”,素有“没有三鲜不成席,三鲜不鲜不算好”之说。“现在买到的‘黄陂三合’多是饭店、餐馆制作的半成品,哪里还有小时候的味道。”说到这里,侯浪顿了顿,“那个记忆太久了,很多年没尝到过这口了,也许变的是我自己吧。”

其实,侯浪最近正忙着为自己的公司“找钱”,或者说融资。他后悔自己当初太自信,把鸡蛋都放在了一个篮子里,一条路走不通之后,变道显得迟缓了,这才导致当前的窘境。好在他是一个连续创业7年的“老兵”,而自己的公司也不是靠烧钱走到今天的,这是他和公司都具备的韧劲。

其实,侯浪的创业与家乡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公司的创始股东里有家乡人,公司的第一个重要客户也来自家乡,不过侯浪暂时还没有把公司搬回老家的想法,“但也不是不能动,发展需要去哪里,咱就去哪里。”

“当前大环境形势一片大好,‘双碳’的国家层面战略都出台了,各行各业都动起来了,我所在的赛道空间非常明确,只要把握住机遇,做好产品,我们大有可为……”谈起自己公司在兔年的发展前景,侯浪又开启了“话多模式”。

(IT时报记者 王昕)

7年未回家,7个春节送快递

任保强(京东快递上海庄行站快递员)

最想见的人:劝自己别辍学的老师

最想做的事:装修老家的房子

最思念的故乡美食:奶奶做的饭菜和饼

任保强已经7年没有回过老家,今年是他在上海过的第8个春节,他会像往常一样送快递。思乡之情积攒了许多,任保强所在的京东快递上海庄行营业部,将有一半的同事回老家过年。

然而,任保强还是那个坚守的快递小哥。7年前,他加入京东快递,变成了乡里乡亲熟悉的京东小哥,从此,上海一家工厂里便少了一位任劳任怨的机修工。

疫情防控政策放开后,京东快递上海庄行站25位快递员,至今只有3位没有阳过,而任保强就是其中之一。

“第一批去北京支援时,我就想去,但上午通知下午就出发,家里没协调好。公司平时给我们那么好的待遇,我们应该在被需要时站出来。”2022年12月29日,他还是按捺不住,来到杭州支援,因为此时妻子刚从核酸检测的岗位上退下来,才得以照顾家里两个娃,他的另一重身份是90后二宝爸。

上海疫情管控的两个月里,他一直在外面送快递。村里的工作人员看他和同事窝在面包车上睡了十几天,便在村委会会议室里给他们挪了块地方打地铺,一个小小的会议室便睡了四个人。当时办公室、会议室既是小区里最忙碌的办公场所,也是最拥挤的“宾馆”。所幸,京东下发的行军床、泡面、自热锅等生活必需品来了,还给他们找了宾馆落脚。

送了7年快递,他成了附近几个小区最“老”的京东小哥,跟村委会工作人员、客户都成了老朋友。他一边送快递,一边当志愿者。凌晨3点起床配送物资,帮有基础疾病的老人配药。两个客户一直在京东买奶粉,可当时宝宝常喝的奶粉发货有所延迟,其中一位宝宝容易过敏,妈妈不敢换其他奶粉,竟然第一时间想到了京东小哥,任保强二话没说,义务帮客户跨区买奶粉。

其实,早在2021年夏天台风来袭时,任保强就加入了上海志愿者团队,也是在这一年,他提交了入党申请。这是他在高中时便未了的心愿,“当时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入党。”

“做梦回过老家,去老家的房子里看了看,去村子里转了转,跟朋友们见面闲聊。”说着说着,电话那头的声音便有些哽咽,“最想吃奶奶做的饭菜和饼,但是再也吃不到了。最想见高中的一位老师,但是不敢见。”

高一,对任保强来说,是变故。上晚自习时,村里有人来报信说,奶奶走了。在上海打工的父母来不及赶回老家,料理后事的重任落到了一个高中生身上。

也是那一年,父母让他放弃学业来沪打工,“家里穷,在上海打工一个月赚一万块,你还是跟你哥哥一块来上海找工作吧。”于是,他便在万般不舍中辍学。只有一位老师一直打电话劝他重回校园,在老师眼中,他是一块读书的料,数学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多年后,任保强也成了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在上海月入过万,有五险一金,买房有望。但是,他仍旧觉得自己没有衣锦还乡的资格。

“也想过偷偷回老家,把老家的房子重新装修一下。但现在两个小孩都在上海读书,也想能在上海扎根买房。”那个回不去的家乡,对任保强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份激励他在上海努力工作的重量。

又是一年春节,为了让春节留岗的一线员工踏实过年,京东物流准备花掉5亿元,用在这些无法回家过年的员工身上。大年三十下午,任保强将去火车站接父母,他们从老家山东聊城远道而来,为的是一家六口在上海整整齐齐过大年。

(IT时报记者 孙妍)

三年没回家,今年依旧“在岗”

李成林(圆通快递长宁新世纪网点老板)

最想见的人:七十多岁的奶奶

最想做的事:祭奠祖先

最思念的故乡美食:枣庄特色的羊肉汤

说起来,长宁区新世纪的圆通快递网点老板李成林已经有3个春节没回山东枣庄的老家了。今年,他依旧留在上海过年。

回顾刚刚过去的2022年,对李成林来说,注定是忙碌且艰苦的一年,苦中作乐成为这一年的常态。不过,也是在这一年,他收获了人生中最大的惊喜。

那是2022年的元宵节,一声啼哭从产房里传出,他的女儿出生了。在门外焦急等待的李成林终于松了口气,随之而来的是,喜悦的心、颤抖的手以及湿润的眼眶,2022年最美好的事降临到他身上。

2022年3月12日,上海疫情形势日趋严峻,长宁区新世纪的圆通快递网点以及员工宿舍因此封控。一方面是为了让客户尽快收取快递,另一方面想为女儿多挣些钱。于是,李成林带领10个快递员,开着一辆货车、一辆面包车和一辆汽车,白天继续派送,晚上就住在停车场。“快递员出来时已经带好行李,车上睡满了,就将垫子铺在地上睡。”李成林说。囤好的面条、鸡蛋和青菜,成为他们每天的伙食,就这样坚持到2022年4月1日浦东浦西都按下“暂停键”。

去年国庆期间,原本快递网点不放假,但是考虑到上半年的封控,快递员们都压抑了许久,李成林先让一部分快递员回家休息,另一部分每人多承担一份工作,节后再安排调休。安排好了员工,李成林自己却没有休息,快递员、司机、分拣员,哪项工作有空缺,他就顶替哪里。“什么老板不老板的,我就是一块砖,哪有需要往哪搬。” 李成林说。

这也成为他今年春节没法回老家的主要原因,因为疫情,这3年,很多从外地来上海的快递员也许久没有回老家过年。作为老板的李成林,深知他们的感受,这次他让外地快递员返乡。同时,作为“大管家”的他,也知道自己的责任,坚守岗位成为唯一选择。为此,李成林提前将父母接来上海,“只要一家人能团聚,在哪不是过年。”

当提及老家最想见的人时,七十多岁的奶奶,就是李成林唯一的牵挂。虽然奶奶的身体还算硬朗,但还是经不起长途奔波,也因此没有接来上海。不过好在有叔父和姑姑们照顾,也可以跟奶奶视频通话,让李成林思念之情缓解不少。

尽管春节没能回老家,但年后只要有机会,李成林就一定会回去。他也早已计划好回老家要做的事,一是回奶奶家看看她老人家,二就是去扫扫墓,有空余时间再去其他亲戚家走走,最后再喝上一碗枣庄特色的羊肉汤。

说到美食,李成林的话匣子一下就被打开了。“毫不夸张地说,我们那的羊肉汤,隔着一整条街就能闻到香味。羊肉肥美、肉嫩;汤色纯白,味鲜,尤其是冬天喝上一碗,从头暖到脚;再配上一个煎饼果子,干活都充满力量。还有……”一碗羊肉汤带来的是一段回忆,温暖了李成林的心,更寄托着游子的思乡之情。

“2023年,生活上,我希望女儿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有空就多陪陪她,争取年后带她回一趟老家;工作上,有了2022年的经历,感觉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希望快递员能顺顺利利,自己也能保持‘战斗力’,创造更大的效益。” 李成林道出了他的新年愿望。

(IT时报见习记者 沈毅斌)

恋家的新老“厂哥”

甘传明、韦伟明(五菱汽车“厂哥”)

最想见的人:家乡的父母亲

最想做的事:和爸妈一起旅游、带孩子去动物园

最思念的故乡美食:妈妈做的红烧排骨

“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1月17日,从柳州开往贵港的动车上,甘传明正透过车窗,欣赏着沿途的风景,耳机里传来《稻香》的旋律,螺蛳粉、金桔等柳州特产堆在座位旁。这是他第一次自己挣钱为家里买年货,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见到父母喜悦的表情。

2022年7月,学习机械专业的甘传明刚刚踏入社会,在同学的介绍下,通过面试进入五菱场景驾驶部,成为一名开发工程师。

“因为专业并不算非常对口,我刚上岗的时候才知道,有许多新知识、新技术需要学习。”这也让甘传明感受到不小的压力。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部门经理让他3个月完成一个数据处理的编程项目。对编程了解不深的甘传明,只能通过五菱官网和B站寻找教学资源进行自学,老员工看到他如此努力,也会传授一些经验,引导他去完善程序。

程序的试用过程才是最困难的,甘传明常常因为编辑错误或漏洞,被系统警告。于是,他便不厌其烦地重新学习。尽管过程比较艰辛,但最终还是完成了经理安排的项目。“现在回过头来看,边学边干让我得到锻炼,成长了许多。”甘传明说。

与初出茅庐的甘传明相比,韦伟明是一名摸爬滚打多年的“厂哥”。2007年,从南宁乡村来到柳州五菱厂工作的韦伟明,如今已经从发动机装配的一线员工升职到一线管理岗。

2022年11月11日,一年一度的柳州市数字化班组长综合技能竞赛拉开帷幕。曾在2020年获得优秀班组长荣誉,并连续参加过3届的韦伟明,再次报名,与其他企业1000多名选手一决高下。

但韦伟明并没有将战胜对手、赢得奖项当作目标,他更希望通过竞赛,学习各个单位优秀高效的管理方法,以此来提升自己的管理技巧。前两届竞赛,韦伟明在质量把控和现场管理上收获了新的见解,第三届新增的数字化项目,更是让他认识到工业数字化的重要性。“今年我还会继续参加,期待能从中学到更多知识,充实和提升自己。”韦伟明说。

父母无疑是甘传明这次回老家最想见的人。“上半年我被封控在学校,下半年我又开始工作,已经有一年没见到父母了。”而妈妈烧的家常菜,也许没有饭店的好吃,却成为甘传明最想念的家的味道。

在“评选”妈妈做的最好吃的菜时,他陷入了纠结,因为每一道菜都蕴藏着专属于他的回忆。“红烧排骨”,思考许久后的甘传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排骨软烂入味,搭配上妈妈调制的微甜酱汁,味道早已刻入甘传明的记忆中;上大学后,只有寒暑假才能吃到“家的味道”;如今工作了,回家的机会越来越少,每一顿饭菜都值得珍惜。

今年春节,甘传明特意提前回家,他想和父母好好地出门旅游一次,目的地不需要太远,时间也不必很长,只要能与父母享受旅游的过程,就是他最想做的事。

韦伟明有两个孩子,平时他与妻子忙着上班,孩子无人照顾,于是,他便将母亲接来身边,而父亲则选择留在老家,一晃,已经过去9个年头。虽然每年都会回去,但父亲一直是他的牵挂。

今年,韦伟明决定带上自己的两个孩子回到南宁老家,看看许久未见的父亲,让爷孙三人好好“闹一闹”。顺便也为村里新起的房子,增添一些家具,好好装潢一下。“有时间的话,我还想带孩子们去一次南宁动物园,看看抖音上爆火的‘丢那猩’。”

经历了3年疫情,如今韦伟明最大的新年愿望就是,家人和朋友身体健康,平平安安过好每一天。

“2023年,我希望自己能在工作上取得更大的进步,收获更好的资源,下次带更多更好的年货回家。同时还希望每一位员工都能健康开心,将所有的不顺心都留给过去的2022。”甘传明祝福道。

(IT时报见习记者 沈毅斌)

今年的春年,意义不同

李萌(半导体公司销售工程师)

最想见的人:生病住院的外公

最想做的事:和家人多待一会儿

最思念的故乡美食:扎肝

因为疫情,2022年3月就收到上海一家半导体公司offer的李萌(化名)直到6月才正式入职,从家乡江苏溧阳来到上海。这是她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岗位是销售工程师。在此以前,李萌对半导体行业的了解只限于“是个很火爆的行业,属于朝阳产业。”工作大半年,她渐渐了解半导体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同时也从业务角度理解了芯片自主研发能力对于整个行业的重要性。

“卷”,是李萌对于工作最明显的感受。每天早八晚八,加班严重时连续半个月都没有休息日,出差频繁,工作半年多以来她仅休息过两个完整的周末,一些年轻的同事因为工作压力大,做了两三个月就离职,李萌所在的小组目前只剩下她一个人承担全组的工作。除了自己所在的销售部门,最“卷”的莫过于技术部门。之所以卷,人才紧缺是关键,随着公司业务不断扩大,招聘标准也越来越高。

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关键是“钱”和“人”,数据显示,从薪酬平均同比增速来看,半导体开发岗领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年版)》显示,我国集成电路人才在供给总量上仍显不足,到2022年,芯片专业人才缺口预计超20万人。

对于李萌来说,吸引她留在这个行业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薪酬,和大多数同学相比,李萌的薪酬明显高于他们,虽然工作很卷,但她对自己目前的工资也比较满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对这个行业的未来保持乐观。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物流停滞对公司供货产生了一定影响。现在,形势好转,公司回到正轨,李萌明显感觉业务量与客户需求逐步增加,而她也相信未来半导体是个充满机会的产业。

这是李萌踏入职场后的第一个春节,同事中有很多人,因为疫情3年来没能回家过春节,这次终于可以回家过年了。他们之中有些人曾在大年三十晚上自己做上一桌饭菜,与家人视频“云”过年,也有人怀念老家整夜的烟花洋溢的浓浓年味。李萌也第一次感到如此期待过年,以往在家待的时间久了,感觉年味越来越淡,春节好像可有可无。但今年,春节的意义又开始变得不同,对她来说,回去后最想做的事是和家人多待一会,见见一起长大的朋友,看看自己来上海前领养的小猫咪。

李萌最想见的人是外公,2022年10月,外公突发脑梗住院,至今仍然离不开家人的照顾,一直没能回家的李萌只能通过父母的只言片语了解外公的病情。李萌对于外公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个每天能喝点小酒、时不时还出去旅游的身体硬朗的小老头。

家乡的特产扎肝是李萌最想念的美食,每年春节,外婆做的扎肝、灌香肠、拌菜、鸡蛋肉圆都是年夜饭桌上的保留菜单,但今年外婆一直在医院照顾外公,“不知道这次回家能不能吃上,但更希望外公能尽快恢复健康。”

(IT时报见习记者 贾天荣)

没回家的这三年,经历着“寒冬”

王柠(互联网大厂员工)

最想见的人:外婆

最想做的事:和家人打八十分

最思念的故乡美食:老奶奶牛肉面、赤豆酒酿、麻辣烫

今年是BAT互联网大厂员工王柠(化名)3年来第一次回安徽老家过春节。

过去几年,王柠所在的杭州疫情管控异常严格,而像她一样因为各地政策不同,回家困难的同事比比皆是。对于这些在城市打拼的互联网打工人来说,不仅回家难,节后返岗更折腾,所以春节不回家成了最好的选择。

王柠记得,虽然大厂工作压力大,但以往春节前一个礼拜,大多数同事都会请假回家。但这几年大家已经不再请假,因为知道即使请假也不回去。这三年春节,也是王柠感到年味最淡的三年,没有串门和拜年,也没有烟花爆竹,最多是跟“留守”的朋友们一起吃一顿年夜饭。

最让王柠印象深刻的是2020年春节,那时候疫情刚刚出现,她头一次过了一个如此“不一样”的春节,大家严阵以待,却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那时杭州小区甚至不接受租客们返回自己住的地方,得先找个酒店自我隔离14天。这对王柠冲击很大,“没有经历过这种事,也不了解新冠到底是什么,突然发现这个你工作生活很久的城市好像变得不认识了。”后来两年,王柠和周围的人慢慢已经习惯。

一直在变化的不单单只有疫情形势,2022年,全球也在经历着一场寒冬。

让王柠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做线下餐饮店的朋友,在上海开了20多家连锁餐饮店,突然有一天问她要不要买小火锅的炊具,22元一个,“他所有的店都关了,经营不下去了”。王柠还有一个做线上信息流的朋友,公司经营每况愈下,已经到了勉强维持的阶段。

这些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让王柠感到去年大家都很难,周围很多互联网行业的同事也经历了“被优化”。在王柠看来,互联网是一个风向标,起初政策、经济红利最先发生在互联网。一旦寒冬来临,最先感知到的也是互联网。

王柠说:“大家更有危机感了,以前进入大厂的门槛比较高,但你一旦进入,工作压力虽然大,也能逐渐适应这里的‘水温’和运作模式。但从去年起,很多人开始为自己的生存担忧,以前我们考虑的是今年能分到多少利润,现在却要考虑我明天还能不能在这里。”

行业环境的变化,让在大厂打拼7年的王柠对互联网有了更多的理解与思考,而3年的疫情,又让她对实体经济有了更多的期待。“以前我觉得互联网可以改变世界,但疫情后,我发现很多问题需要线下支撑。互联网可以帮助简化很多流程,但它不能给到你真正实质性的帮助,很多机遇、社会责任更依赖实体经济。”

这几年,王柠周围从大厂出走的创业者变少了,多的只是不得不从互联网走出来的人。“当你在大厂干得风生水起,每个人都觉得出去可以干一番大事业,但是当疫情3年后,我身边真的有勇气从大厂走出去创业的人非常少,大家想的是先在大厂活下来。”

随着疫情政策的放开,王柠的朋友圈里,越来越多3年没回家的同事晒出了即将回家过年的喜悦。今年春节,她打算回安徽芜湖老家,看望三年没见的外婆。说起最想念的美食,王柠如数家珍:老奶奶牛肉面、赤豆酒酿、麻辣烫……关于春节回家最想做的事,她说:“想一家人围在一起,打八十分!”

(IT时报见习记者 贾天荣)

作者/ IT时报记者 王昕 孙妍

见习记者 沈毅斌 贾天荣 毛宇

编辑/ 王昕 潘少颖 挨踢妹

排版/ 季嘉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8位打工人的归途,最长8个春节未回家

有的人,3年风风雨雨,只为一朝返家;有的人,只能在事业和生活的长跑中回一回头,仅仅看一眼遥远的故乡。

文|IT时报

3年疫情,让今年的春节回乡之路显得有那么一点点陌生和遥远,但也更加令人激动和期待。

有的人,3年风风雨雨,只为一朝返家;有的人,只能在事业和生活的长跑中回一回头,仅仅看一眼遥远的故乡。

《IT时报》记者采访了8位3年未回家的人,有步履艰难的科技创业者,有7年未回乡过年的快递小哥,有数字化浪潮下的制造业厂哥,也有不必衣锦还乡的互联网打工人……他们只是缩影,忙碌且单纯,平静又真诚。

无论他们当下是否选择最终踏上春节的回家之路,家乡总有他们最想见的人、最想做的事。在他们的心里,疫情之后回来的烟火味,每年年味最浓的地方必然是故乡。

归家有期!奔赴3000公里外

仙叶(互联网大厂员工)

最想见的人:亲人

最想做的事:看家乡鹅毛般的大雪

最思念的故乡美食:爸爸做的红烧肉

上海到新疆库尔勒直线飞行距离为3341公里,自驾全程约4104.2公里,火车没有直达,需要先从上海坐火车到乌鲁木齐,费时41小时20分钟,再从乌鲁木齐坐高铁直达库尔勒,耗时3小时50分钟。

平日里,3000多公里的距离,最快也需要坐飞机中转费时1天才能到达。然而在疫情的3年里,这3000多公里却成了仙叶(化名)与家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君问归期未有期,3年的时间,妈妈总是问仙叶,“今年可以回来吗?”“机票取消”“加班忙”“太不方便了就不回了”,这是仙叶3年中用过的各种理由。

疫情放开第二天,仙叶的妈妈就发来消息,“今年全家就等你回来了,我们都准备好了,都是你爱吃的菜”。微信的那头,妈妈打字的速度都比平日里快了许多,仙叶能想象远方家人脸上灿烂的笑颜,这是在上海3年久未拥有的亲情,将当下略显单薄的情绪以及空洞的内心全部塞满。

2023年1月18日,仙叶终于踏上了归家的旅途,“心里其实很平静,这一天没有很远”。

早上9点,仙叶便到达了上海虹桥机场T2出发口,安检、托运、值机、中转北京,这一天风尘仆仆后的终点,是阔别3年的家乡。

对于回家,仙叶既想又怕。

想的是亲人,是爸爸做的红烧肉,是妈妈从早到晚的关心问候,是家乡鹅毛般的大雪,是库尔勒的一草一木。

不想是因为催婚的无奈。今年要满30岁的仙叶,婚姻大事一直是家里最关心的。但身处互联网行业,又是乙方运营岗位,工作上的忙碌总让仙叶无法将结婚提上日程,即便和男友已经恋爱3年,她依然认为自己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上海的房价、工作的忙碌,以及我和男友都没有为婚姻做好思想准备,都没有办法让我向父母交答卷。”

时常在视频里与爸爸争论,但父母总是唠唠叨叨个没完,这让仙叶倍感无奈。“但他们也告诉我,婚姻的质量应该远高于结婚的速度。”争吵后互相理解,但下一次也许又会继续提起这个话题,这事3年未能见面下的常态。

这趟归乡,仙叶有点怕的就是见爸爸,但她最想的,也是爸爸烧的一盘红烧肉,“上海吃了那么多红烧肉,还是我爸做的香。”

早在2022年11月上旬,仙叶就在公司嗅到了一丝危机。

2022年的互联网公司,被大众提及最多的就是“寒冬期”。仙叶的公司也不例外,处于私域流量领域比较龙头的公司,在2021年还风生水起,但在2022年中,公司就遭遇了业务危机。

裁员潮开始蔓延在公司各个大小部门。11月中旬,仙叶所在的部门拒绝了公司提出的业绩不达标年底降薪的协议。“12月中旬,北京总部那边派了部门来和我们部门对接工作,那会我就知道,裁员已经轮到我了。”

最后一个月,仙叶在公司表现得比较小心,又有点随性,互联网打工人的标签即将被摘掉,对于自己,她没有任何怀疑,依旧充满自信。她要奖励自己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妈妈计划年后和我一起回上海过一段时间,我也可以好好陪陪妈妈。”工作的事,当下仙叶不想再费神。

果然,1月17日上午,也是回家的前一天,公司的裁员通知及赔偿协议均由人事交到了仙叶手中,“赔偿到位,没什么可说的了。”写好了交接文档,收拾好东西,仙叶就离开了待了两年的公司。“心里没有失落,反而是放下。”第二天她就要回到故乡,拥抱家人,没有什么事情能够让她此刻失意。

17日晚上,仙叶又收到了第三方购票平台发来的短信,通知她,接到航空公司消息,25日她的返程中转机票——库尔勒飞郑州航班已被取消,原因未明。“看,生活就是这么的出其不意。”仙叶笑笑,又再次打开了购票平台,给妈妈和自己回沪重新买机票,时间尚充裕。

(IT时报见习记者 毛宇)

跨过这道坎再回家

侯浪(科技公司创业者)

最想见的人:“雪中送炭”的兄弟

最想做的事:再走一遍儿时的上学路

最思念的故乡美食:黄陂三合

近几个月来,侯浪(化名)的日子并不好过。他是一名科技行业创业者,创业方向是AI、节能赛道,与其他行业相比,虽然他的公司受疫情影响并不算太大,但其长达7年的创业之路再次走到了瓶颈期。

从一位创业公司老板的口中,很难听出负面情绪。“我们已经与某巨头签下了合同”“我们的模式将很快在行业中复制”“我们的节能效率高达50%”“这个细分赛道的市场容量是100~200亿”……

谈起刚刚放开的疫情管控形势,原来不喜言辞的侯浪忽然变得话多起来,从沉默到激情,背后或多或少透露出的反而是焦虑。

“这个春节肯定回不了老家了!”侯浪无奈地说,创业历程走到了关键时刻,“创业不就是一关一关地闯关嘛!”他的老家在武汉黄陂,疫情3年他都没有回去过,对于已过不惑之年的他来说,最让他牵肠挂肚的是年事已高的父母,“最近二老都阳过了,万幸,没有引发其他疾病。”

最近一段时间,侯浪与老家之间唯一的一次联系竟然是——借钱。他想了很久之后,拨了一通电话,那头是他中学时的“铁磁”。20多年来,两人的联系断断续续,并不算非常热络,但当侯浪说出一个数字的时候,对方二话不说就把钱打过来了。

一切都是老套的剧情。侯浪说,只是应个急,周转一下,第二天就能把钱还上。“铁磁”回答,没问题。结果,至今一个月过去了,侯浪仍没把钱打回去。而家乡那边的兄弟似乎也很清楚,彼此心照不宣,这钱就是用来江湖救急的,还不还、怎么还都是后话,只盼侯浪能挺过这个年关。这种朋友之间的看似疏离却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关系,又何尝不像人们与家乡之间的时空纽带,看似相隔千万里,但却从未分离。

侯浪回忆,小时候他家在黄陂当地算是经济条件不错的,按照当地的习俗,他曾被人背在一个竹篓里送去幼儿园,根本不用下地走路。再后来,去读书路上的同伴就常常是这位借给他钱的“铁磁”了。侯浪说,如果今年春节能回家,最想见的除了老父母,就是这位“雪中送炭”的兄弟,他更希望来年公司发展越来越好之后,再回去跟兄弟把酒言欢。

提起家乡的美食,侯浪认为自己是一个对美食钝感的人,再加上专注于创业和工作,更是无心品味美食带来的快感。对他来说,藏在记忆中的美味是在黄陂和武汉都非常有名的“黄陂三合”,由鱼丸、肉丸和肉糕组成,又叫“黄陂三鲜”,素有“没有三鲜不成席,三鲜不鲜不算好”之说。“现在买到的‘黄陂三合’多是饭店、餐馆制作的半成品,哪里还有小时候的味道。”说到这里,侯浪顿了顿,“那个记忆太久了,很多年没尝到过这口了,也许变的是我自己吧。”

其实,侯浪最近正忙着为自己的公司“找钱”,或者说融资。他后悔自己当初太自信,把鸡蛋都放在了一个篮子里,一条路走不通之后,变道显得迟缓了,这才导致当前的窘境。好在他是一个连续创业7年的“老兵”,而自己的公司也不是靠烧钱走到今天的,这是他和公司都具备的韧劲。

其实,侯浪的创业与家乡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公司的创始股东里有家乡人,公司的第一个重要客户也来自家乡,不过侯浪暂时还没有把公司搬回老家的想法,“但也不是不能动,发展需要去哪里,咱就去哪里。”

“当前大环境形势一片大好,‘双碳’的国家层面战略都出台了,各行各业都动起来了,我所在的赛道空间非常明确,只要把握住机遇,做好产品,我们大有可为……”谈起自己公司在兔年的发展前景,侯浪又开启了“话多模式”。

(IT时报记者 王昕)

7年未回家,7个春节送快递

任保强(京东快递上海庄行站快递员)

最想见的人:劝自己别辍学的老师

最想做的事:装修老家的房子

最思念的故乡美食:奶奶做的饭菜和饼

任保强已经7年没有回过老家,今年是他在上海过的第8个春节,他会像往常一样送快递。思乡之情积攒了许多,任保强所在的京东快递上海庄行营业部,将有一半的同事回老家过年。

然而,任保强还是那个坚守的快递小哥。7年前,他加入京东快递,变成了乡里乡亲熟悉的京东小哥,从此,上海一家工厂里便少了一位任劳任怨的机修工。

疫情防控政策放开后,京东快递上海庄行站25位快递员,至今只有3位没有阳过,而任保强就是其中之一。

“第一批去北京支援时,我就想去,但上午通知下午就出发,家里没协调好。公司平时给我们那么好的待遇,我们应该在被需要时站出来。”2022年12月29日,他还是按捺不住,来到杭州支援,因为此时妻子刚从核酸检测的岗位上退下来,才得以照顾家里两个娃,他的另一重身份是90后二宝爸。

上海疫情管控的两个月里,他一直在外面送快递。村里的工作人员看他和同事窝在面包车上睡了十几天,便在村委会会议室里给他们挪了块地方打地铺,一个小小的会议室便睡了四个人。当时办公室、会议室既是小区里最忙碌的办公场所,也是最拥挤的“宾馆”。所幸,京东下发的行军床、泡面、自热锅等生活必需品来了,还给他们找了宾馆落脚。

送了7年快递,他成了附近几个小区最“老”的京东小哥,跟村委会工作人员、客户都成了老朋友。他一边送快递,一边当志愿者。凌晨3点起床配送物资,帮有基础疾病的老人配药。两个客户一直在京东买奶粉,可当时宝宝常喝的奶粉发货有所延迟,其中一位宝宝容易过敏,妈妈不敢换其他奶粉,竟然第一时间想到了京东小哥,任保强二话没说,义务帮客户跨区买奶粉。

其实,早在2021年夏天台风来袭时,任保强就加入了上海志愿者团队,也是在这一年,他提交了入党申请。这是他在高中时便未了的心愿,“当时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入党。”

“做梦回过老家,去老家的房子里看了看,去村子里转了转,跟朋友们见面闲聊。”说着说着,电话那头的声音便有些哽咽,“最想吃奶奶做的饭菜和饼,但是再也吃不到了。最想见高中的一位老师,但是不敢见。”

高一,对任保强来说,是变故。上晚自习时,村里有人来报信说,奶奶走了。在上海打工的父母来不及赶回老家,料理后事的重任落到了一个高中生身上。

也是那一年,父母让他放弃学业来沪打工,“家里穷,在上海打工一个月赚一万块,你还是跟你哥哥一块来上海找工作吧。”于是,他便在万般不舍中辍学。只有一位老师一直打电话劝他重回校园,在老师眼中,他是一块读书的料,数学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多年后,任保强也成了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在上海月入过万,有五险一金,买房有望。但是,他仍旧觉得自己没有衣锦还乡的资格。

“也想过偷偷回老家,把老家的房子重新装修一下。但现在两个小孩都在上海读书,也想能在上海扎根买房。”那个回不去的家乡,对任保强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份激励他在上海努力工作的重量。

又是一年春节,为了让春节留岗的一线员工踏实过年,京东物流准备花掉5亿元,用在这些无法回家过年的员工身上。大年三十下午,任保强将去火车站接父母,他们从老家山东聊城远道而来,为的是一家六口在上海整整齐齐过大年。

(IT时报记者 孙妍)

三年没回家,今年依旧“在岗”

李成林(圆通快递长宁新世纪网点老板)

最想见的人:七十多岁的奶奶

最想做的事:祭奠祖先

最思念的故乡美食:枣庄特色的羊肉汤

说起来,长宁区新世纪的圆通快递网点老板李成林已经有3个春节没回山东枣庄的老家了。今年,他依旧留在上海过年。

回顾刚刚过去的2022年,对李成林来说,注定是忙碌且艰苦的一年,苦中作乐成为这一年的常态。不过,也是在这一年,他收获了人生中最大的惊喜。

那是2022年的元宵节,一声啼哭从产房里传出,他的女儿出生了。在门外焦急等待的李成林终于松了口气,随之而来的是,喜悦的心、颤抖的手以及湿润的眼眶,2022年最美好的事降临到他身上。

2022年3月12日,上海疫情形势日趋严峻,长宁区新世纪的圆通快递网点以及员工宿舍因此封控。一方面是为了让客户尽快收取快递,另一方面想为女儿多挣些钱。于是,李成林带领10个快递员,开着一辆货车、一辆面包车和一辆汽车,白天继续派送,晚上就住在停车场。“快递员出来时已经带好行李,车上睡满了,就将垫子铺在地上睡。”李成林说。囤好的面条、鸡蛋和青菜,成为他们每天的伙食,就这样坚持到2022年4月1日浦东浦西都按下“暂停键”。

去年国庆期间,原本快递网点不放假,但是考虑到上半年的封控,快递员们都压抑了许久,李成林先让一部分快递员回家休息,另一部分每人多承担一份工作,节后再安排调休。安排好了员工,李成林自己却没有休息,快递员、司机、分拣员,哪项工作有空缺,他就顶替哪里。“什么老板不老板的,我就是一块砖,哪有需要往哪搬。” 李成林说。

这也成为他今年春节没法回老家的主要原因,因为疫情,这3年,很多从外地来上海的快递员也许久没有回老家过年。作为老板的李成林,深知他们的感受,这次他让外地快递员返乡。同时,作为“大管家”的他,也知道自己的责任,坚守岗位成为唯一选择。为此,李成林提前将父母接来上海,“只要一家人能团聚,在哪不是过年。”

当提及老家最想见的人时,七十多岁的奶奶,就是李成林唯一的牵挂。虽然奶奶的身体还算硬朗,但还是经不起长途奔波,也因此没有接来上海。不过好在有叔父和姑姑们照顾,也可以跟奶奶视频通话,让李成林思念之情缓解不少。

尽管春节没能回老家,但年后只要有机会,李成林就一定会回去。他也早已计划好回老家要做的事,一是回奶奶家看看她老人家,二就是去扫扫墓,有空余时间再去其他亲戚家走走,最后再喝上一碗枣庄特色的羊肉汤。

说到美食,李成林的话匣子一下就被打开了。“毫不夸张地说,我们那的羊肉汤,隔着一整条街就能闻到香味。羊肉肥美、肉嫩;汤色纯白,味鲜,尤其是冬天喝上一碗,从头暖到脚;再配上一个煎饼果子,干活都充满力量。还有……”一碗羊肉汤带来的是一段回忆,温暖了李成林的心,更寄托着游子的思乡之情。

“2023年,生活上,我希望女儿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有空就多陪陪她,争取年后带她回一趟老家;工作上,有了2022年的经历,感觉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希望快递员能顺顺利利,自己也能保持‘战斗力’,创造更大的效益。” 李成林道出了他的新年愿望。

(IT时报见习记者 沈毅斌)

恋家的新老“厂哥”

甘传明、韦伟明(五菱汽车“厂哥”)

最想见的人:家乡的父母亲

最想做的事:和爸妈一起旅游、带孩子去动物园

最思念的故乡美食:妈妈做的红烧排骨

“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1月17日,从柳州开往贵港的动车上,甘传明正透过车窗,欣赏着沿途的风景,耳机里传来《稻香》的旋律,螺蛳粉、金桔等柳州特产堆在座位旁。这是他第一次自己挣钱为家里买年货,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见到父母喜悦的表情。

2022年7月,学习机械专业的甘传明刚刚踏入社会,在同学的介绍下,通过面试进入五菱场景驾驶部,成为一名开发工程师。

“因为专业并不算非常对口,我刚上岗的时候才知道,有许多新知识、新技术需要学习。”这也让甘传明感受到不小的压力。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部门经理让他3个月完成一个数据处理的编程项目。对编程了解不深的甘传明,只能通过五菱官网和B站寻找教学资源进行自学,老员工看到他如此努力,也会传授一些经验,引导他去完善程序。

程序的试用过程才是最困难的,甘传明常常因为编辑错误或漏洞,被系统警告。于是,他便不厌其烦地重新学习。尽管过程比较艰辛,但最终还是完成了经理安排的项目。“现在回过头来看,边学边干让我得到锻炼,成长了许多。”甘传明说。

与初出茅庐的甘传明相比,韦伟明是一名摸爬滚打多年的“厂哥”。2007年,从南宁乡村来到柳州五菱厂工作的韦伟明,如今已经从发动机装配的一线员工升职到一线管理岗。

2022年11月11日,一年一度的柳州市数字化班组长综合技能竞赛拉开帷幕。曾在2020年获得优秀班组长荣誉,并连续参加过3届的韦伟明,再次报名,与其他企业1000多名选手一决高下。

但韦伟明并没有将战胜对手、赢得奖项当作目标,他更希望通过竞赛,学习各个单位优秀高效的管理方法,以此来提升自己的管理技巧。前两届竞赛,韦伟明在质量把控和现场管理上收获了新的见解,第三届新增的数字化项目,更是让他认识到工业数字化的重要性。“今年我还会继续参加,期待能从中学到更多知识,充实和提升自己。”韦伟明说。

父母无疑是甘传明这次回老家最想见的人。“上半年我被封控在学校,下半年我又开始工作,已经有一年没见到父母了。”而妈妈烧的家常菜,也许没有饭店的好吃,却成为甘传明最想念的家的味道。

在“评选”妈妈做的最好吃的菜时,他陷入了纠结,因为每一道菜都蕴藏着专属于他的回忆。“红烧排骨”,思考许久后的甘传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排骨软烂入味,搭配上妈妈调制的微甜酱汁,味道早已刻入甘传明的记忆中;上大学后,只有寒暑假才能吃到“家的味道”;如今工作了,回家的机会越来越少,每一顿饭菜都值得珍惜。

今年春节,甘传明特意提前回家,他想和父母好好地出门旅游一次,目的地不需要太远,时间也不必很长,只要能与父母享受旅游的过程,就是他最想做的事。

韦伟明有两个孩子,平时他与妻子忙着上班,孩子无人照顾,于是,他便将母亲接来身边,而父亲则选择留在老家,一晃,已经过去9个年头。虽然每年都会回去,但父亲一直是他的牵挂。

今年,韦伟明决定带上自己的两个孩子回到南宁老家,看看许久未见的父亲,让爷孙三人好好“闹一闹”。顺便也为村里新起的房子,增添一些家具,好好装潢一下。“有时间的话,我还想带孩子们去一次南宁动物园,看看抖音上爆火的‘丢那猩’。”

经历了3年疫情,如今韦伟明最大的新年愿望就是,家人和朋友身体健康,平平安安过好每一天。

“2023年,我希望自己能在工作上取得更大的进步,收获更好的资源,下次带更多更好的年货回家。同时还希望每一位员工都能健康开心,将所有的不顺心都留给过去的2022。”甘传明祝福道。

(IT时报见习记者 沈毅斌)

今年的春年,意义不同

李萌(半导体公司销售工程师)

最想见的人:生病住院的外公

最想做的事:和家人多待一会儿

最思念的故乡美食:扎肝

因为疫情,2022年3月就收到上海一家半导体公司offer的李萌(化名)直到6月才正式入职,从家乡江苏溧阳来到上海。这是她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岗位是销售工程师。在此以前,李萌对半导体行业的了解只限于“是个很火爆的行业,属于朝阳产业。”工作大半年,她渐渐了解半导体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同时也从业务角度理解了芯片自主研发能力对于整个行业的重要性。

“卷”,是李萌对于工作最明显的感受。每天早八晚八,加班严重时连续半个月都没有休息日,出差频繁,工作半年多以来她仅休息过两个完整的周末,一些年轻的同事因为工作压力大,做了两三个月就离职,李萌所在的小组目前只剩下她一个人承担全组的工作。除了自己所在的销售部门,最“卷”的莫过于技术部门。之所以卷,人才紧缺是关键,随着公司业务不断扩大,招聘标准也越来越高。

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关键是“钱”和“人”,数据显示,从薪酬平均同比增速来看,半导体开发岗领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年版)》显示,我国集成电路人才在供给总量上仍显不足,到2022年,芯片专业人才缺口预计超20万人。

对于李萌来说,吸引她留在这个行业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薪酬,和大多数同学相比,李萌的薪酬明显高于他们,虽然工作很卷,但她对自己目前的工资也比较满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对这个行业的未来保持乐观。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物流停滞对公司供货产生了一定影响。现在,形势好转,公司回到正轨,李萌明显感觉业务量与客户需求逐步增加,而她也相信未来半导体是个充满机会的产业。

这是李萌踏入职场后的第一个春节,同事中有很多人,因为疫情3年来没能回家过春节,这次终于可以回家过年了。他们之中有些人曾在大年三十晚上自己做上一桌饭菜,与家人视频“云”过年,也有人怀念老家整夜的烟花洋溢的浓浓年味。李萌也第一次感到如此期待过年,以往在家待的时间久了,感觉年味越来越淡,春节好像可有可无。但今年,春节的意义又开始变得不同,对她来说,回去后最想做的事是和家人多待一会,见见一起长大的朋友,看看自己来上海前领养的小猫咪。

李萌最想见的人是外公,2022年10月,外公突发脑梗住院,至今仍然离不开家人的照顾,一直没能回家的李萌只能通过父母的只言片语了解外公的病情。李萌对于外公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个每天能喝点小酒、时不时还出去旅游的身体硬朗的小老头。

家乡的特产扎肝是李萌最想念的美食,每年春节,外婆做的扎肝、灌香肠、拌菜、鸡蛋肉圆都是年夜饭桌上的保留菜单,但今年外婆一直在医院照顾外公,“不知道这次回家能不能吃上,但更希望外公能尽快恢复健康。”

(IT时报见习记者 贾天荣)

没回家的这三年,经历着“寒冬”

王柠(互联网大厂员工)

最想见的人:外婆

最想做的事:和家人打八十分

最思念的故乡美食:老奶奶牛肉面、赤豆酒酿、麻辣烫

今年是BAT互联网大厂员工王柠(化名)3年来第一次回安徽老家过春节。

过去几年,王柠所在的杭州疫情管控异常严格,而像她一样因为各地政策不同,回家困难的同事比比皆是。对于这些在城市打拼的互联网打工人来说,不仅回家难,节后返岗更折腾,所以春节不回家成了最好的选择。

王柠记得,虽然大厂工作压力大,但以往春节前一个礼拜,大多数同事都会请假回家。但这几年大家已经不再请假,因为知道即使请假也不回去。这三年春节,也是王柠感到年味最淡的三年,没有串门和拜年,也没有烟花爆竹,最多是跟“留守”的朋友们一起吃一顿年夜饭。

最让王柠印象深刻的是2020年春节,那时候疫情刚刚出现,她头一次过了一个如此“不一样”的春节,大家严阵以待,却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那时杭州小区甚至不接受租客们返回自己住的地方,得先找个酒店自我隔离14天。这对王柠冲击很大,“没有经历过这种事,也不了解新冠到底是什么,突然发现这个你工作生活很久的城市好像变得不认识了。”后来两年,王柠和周围的人慢慢已经习惯。

一直在变化的不单单只有疫情形势,2022年,全球也在经历着一场寒冬。

让王柠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做线下餐饮店的朋友,在上海开了20多家连锁餐饮店,突然有一天问她要不要买小火锅的炊具,22元一个,“他所有的店都关了,经营不下去了”。王柠还有一个做线上信息流的朋友,公司经营每况愈下,已经到了勉强维持的阶段。

这些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让王柠感到去年大家都很难,周围很多互联网行业的同事也经历了“被优化”。在王柠看来,互联网是一个风向标,起初政策、经济红利最先发生在互联网。一旦寒冬来临,最先感知到的也是互联网。

王柠说:“大家更有危机感了,以前进入大厂的门槛比较高,但你一旦进入,工作压力虽然大,也能逐渐适应这里的‘水温’和运作模式。但从去年起,很多人开始为自己的生存担忧,以前我们考虑的是今年能分到多少利润,现在却要考虑我明天还能不能在这里。”

行业环境的变化,让在大厂打拼7年的王柠对互联网有了更多的理解与思考,而3年的疫情,又让她对实体经济有了更多的期待。“以前我觉得互联网可以改变世界,但疫情后,我发现很多问题需要线下支撑。互联网可以帮助简化很多流程,但它不能给到你真正实质性的帮助,很多机遇、社会责任更依赖实体经济。”

这几年,王柠周围从大厂出走的创业者变少了,多的只是不得不从互联网走出来的人。“当你在大厂干得风生水起,每个人都觉得出去可以干一番大事业,但是当疫情3年后,我身边真的有勇气从大厂走出去创业的人非常少,大家想的是先在大厂活下来。”

随着疫情政策的放开,王柠的朋友圈里,越来越多3年没回家的同事晒出了即将回家过年的喜悦。今年春节,她打算回安徽芜湖老家,看望三年没见的外婆。说起最想念的美食,王柠如数家珍:老奶奶牛肉面、赤豆酒酿、麻辣烫……关于春节回家最想做的事,她说:“想一家人围在一起,打八十分!”

(IT时报见习记者 贾天荣)

作者/ IT时报记者 王昕 孙妍

见习记者 沈毅斌 贾天荣 毛宇

编辑/ 王昕 潘少颖 挨踢妹

排版/ 季嘉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