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阿里与京东之争关键看开放的胸怀与能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阿里与京东之争关键看开放的胸怀与能力

阿里、京东都看到了场景化购物的趋势,并也在进行相似的动作。但是做法确实有不同之处。

最近我在看《刘强东自述:我的经营模式》,在第8章《重视合作方 打造产业链》中,刘强东不仅提到了他那个经典的“十节甘蔗理论”,还有一节是“联手腾讯:多渠道的移动战略”。

这里他谈了腾讯是如何入股京东并买下20%股份,如何将京东商城做到微信、QQ上,帮助微信、QQ的移动流量变现。这就是大家熟知的“京腾计划”。

同时,刘强东还提到,面对移动互联网大潮,京东的移动战略本质就是“多渠道战略”。

9月27日,京东又宣布与今日头条合作,推出“京条计划”。无论是“京腾计划”还是“京条计划”,都是京东多渠道战略的一部分。

本文,我想就这个话题谈谈电商未来形态的一些思考。

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场景化购物崛起

人们使用手机的60%时间是在阅读,但是阅读的入口已经不再唯一。可能在微信、微博、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网易新闻、搜狐新闻、新浪新闻以及其他阅读类App上,并且随时跳转。这就是入口的碎片化和阅读时间的碎片化。

用户在哪里,流量就在哪里,商机就在哪里。每个手机APP都希望让用户更多的停留,从而获得更多流量,然后产生广告、电商、增值服务等收入。

对于资讯类、社交类APP最容易实现的商业模式是广告模式。微博、今日头条的最大营收也都来源于广告。

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支付的普及,人们不仅希望阅读资讯,更希望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商品、服务。比如,在我的读者群中,有人使用了一个健腹轮把“啤酒肚”减掉了。于是推荐群里的男士使用。

然后他发来京东商城的购买链接,群内立刻有10多人通过链接完成购买(声明下,他不是卖这个的,是自己使用后真的感觉有用才推荐,我也买了一套)。

再比如,你在阅读一篇手机评测文章的时候,突然想要购买这款手机。但是当你离开这个手机资讯APP后,又把这个事情忘记了。这都是场景化购物。

商业主要为了解决的是成本和效率两个问题。如何在阅读入口碎片化、购物场景化的时代提高用户购买决策效率,这就需要电商平台与社交、阅读APP的合作。

今日头条为何高调与京东合作?

今日头条是非常成功的智能推荐类资讯APP,依靠大数据实现资讯的智能推荐。它的主要商业模式是广告。

我们在使用今日头条的时候,会在资讯列表中发现一些广告,这就是“信息流广告”,比如,图中的这个房地产广告就是此类。

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也会看到一些淘宝、天猫的电商的广告,这就是通过大数据推送的购物广告。目标也是为了实现场景化购物。

但是这些购物广告点开后必须跳转至电商平台完成购物。这对于资讯APP来说,一方面降低了用户购物的效率,另一方面则让用户从资讯APP平台上跑掉了。

如何解决这两个难题?京东此前与腾讯合作的方式是,在微信、QQ上直接完成购物,不需要跳转至京东平台。

这个经验也被用在“京条计划”中,据合作双方透露,以后用户在今日头条上看到京东的广告,想要购买的时候,不需要跳转至京东,直接在头条上完成购买。

未来电商比拼:谁更开放,谁更有能力开放

对于京东来说,这种开放电商能力的做法,通过京东开普勒项目,让京东商城可以在任何一个移动应用场景的APP上复制自己的高质量电商能力,让更多用户实现场景化购物。

比如,在电商与天气APP合作。当遇到雾霾天,APP会推荐空气净化器,用户一点空气净化器的图标即可完成购买。

对于品牌商来说,场景化购物节约了广告费,让投放更精准。现在都在抱怨流量成本高,场景化购物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对于各类APP来说,都丰富了自己的商业模式。许多手机APP都苦于商业模式太窄,局限在应用分发、广告上。而与电商平台合作,直接在平台上为用户提供购物能力,完善场景化购物,也拓展了商业模式。

未来不仅资讯APP,安全类、天气类、工具类等各种APP都应该可以找到场景化购物的方法,再利用电商平台赋予的能力,即可实现商业化。

还记得在互联网是垄断还是开放的争论中,我曾提到一个观点“越开放越垄断”。

电商平台之争,一直都局限在几家企业、购物平台、购物APP之间的竞争。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场景化购物的时代,竞争的焦点变成了开放平台之争。

而开放平台之争比的是:胸怀、能力。

所谓胸怀,就是你是否愿意把自己的资源、能力给更多的企业、合作伙伴、平台使用,而且不要求控股、独家、跳转等苛刻条件。

电商与其他APP的关系,不再是买卖流量的甲乙方关系,而是共同服务用户,共同获取收益的“合伙人”关系。这真的可以用“胸怀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来形容。

所谓能力,就是你是否有能力在电商的供应链管理、商品管理、仓储管理、物流管理、大数据技术、金融支付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电商基础设施建设是否牢固。

马化腾曾在腾讯开放之初提到过一个观点:开放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

我想对于电商平台来说,这句话也同样适用。阿里、京东都看到了场景化购物的趋势,并也在进行相似的动作。但是做法确实有不同之处。

比如,阿里要求合作伙伴一定要给自己跳转导流,京东不要求跳转;阿里热衷自起炉灶,推UC头条(不论是商业模式还是UI设计都跟今日头条一模一样),京东则采取广泛合作。

毋庸置疑,阿里、京东、苏宁这些电商平台的下一个竞争焦点就在于谁更开放,谁更有能力开放。在《互联网黑洞》一书中,我也曾对写道:“京东的未来根本不在电商,而在于为商家、合作伙伴提供物流、技术、金融、数据等能力。”

最后问读者们,你们现在网购是场景化购物(微信、QQ),还是特意到电商平台上购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京东

7.1k
  • 京东在珠海成立贸易公司,含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业务
  • 京东金融辟谣“挤兑”传闻,发生了什么?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阿里与京东之争关键看开放的胸怀与能力

阿里、京东都看到了场景化购物的趋势,并也在进行相似的动作。但是做法确实有不同之处。

最近我在看《刘强东自述:我的经营模式》,在第8章《重视合作方 打造产业链》中,刘强东不仅提到了他那个经典的“十节甘蔗理论”,还有一节是“联手腾讯:多渠道的移动战略”。

这里他谈了腾讯是如何入股京东并买下20%股份,如何将京东商城做到微信、QQ上,帮助微信、QQ的移动流量变现。这就是大家熟知的“京腾计划”。

同时,刘强东还提到,面对移动互联网大潮,京东的移动战略本质就是“多渠道战略”。

9月27日,京东又宣布与今日头条合作,推出“京条计划”。无论是“京腾计划”还是“京条计划”,都是京东多渠道战略的一部分。

本文,我想就这个话题谈谈电商未来形态的一些思考。

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场景化购物崛起

人们使用手机的60%时间是在阅读,但是阅读的入口已经不再唯一。可能在微信、微博、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网易新闻、搜狐新闻、新浪新闻以及其他阅读类App上,并且随时跳转。这就是入口的碎片化和阅读时间的碎片化。

用户在哪里,流量就在哪里,商机就在哪里。每个手机APP都希望让用户更多的停留,从而获得更多流量,然后产生广告、电商、增值服务等收入。

对于资讯类、社交类APP最容易实现的商业模式是广告模式。微博、今日头条的最大营收也都来源于广告。

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支付的普及,人们不仅希望阅读资讯,更希望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商品、服务。比如,在我的读者群中,有人使用了一个健腹轮把“啤酒肚”减掉了。于是推荐群里的男士使用。

然后他发来京东商城的购买链接,群内立刻有10多人通过链接完成购买(声明下,他不是卖这个的,是自己使用后真的感觉有用才推荐,我也买了一套)。

再比如,你在阅读一篇手机评测文章的时候,突然想要购买这款手机。但是当你离开这个手机资讯APP后,又把这个事情忘记了。这都是场景化购物。

商业主要为了解决的是成本和效率两个问题。如何在阅读入口碎片化、购物场景化的时代提高用户购买决策效率,这就需要电商平台与社交、阅读APP的合作。

今日头条为何高调与京东合作?

今日头条是非常成功的智能推荐类资讯APP,依靠大数据实现资讯的智能推荐。它的主要商业模式是广告。

我们在使用今日头条的时候,会在资讯列表中发现一些广告,这就是“信息流广告”,比如,图中的这个房地产广告就是此类。

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也会看到一些淘宝、天猫的电商的广告,这就是通过大数据推送的购物广告。目标也是为了实现场景化购物。

但是这些购物广告点开后必须跳转至电商平台完成购物。这对于资讯APP来说,一方面降低了用户购物的效率,另一方面则让用户从资讯APP平台上跑掉了。

如何解决这两个难题?京东此前与腾讯合作的方式是,在微信、QQ上直接完成购物,不需要跳转至京东平台。

这个经验也被用在“京条计划”中,据合作双方透露,以后用户在今日头条上看到京东的广告,想要购买的时候,不需要跳转至京东,直接在头条上完成购买。

未来电商比拼:谁更开放,谁更有能力开放

对于京东来说,这种开放电商能力的做法,通过京东开普勒项目,让京东商城可以在任何一个移动应用场景的APP上复制自己的高质量电商能力,让更多用户实现场景化购物。

比如,在电商与天气APP合作。当遇到雾霾天,APP会推荐空气净化器,用户一点空气净化器的图标即可完成购买。

对于品牌商来说,场景化购物节约了广告费,让投放更精准。现在都在抱怨流量成本高,场景化购物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对于各类APP来说,都丰富了自己的商业模式。许多手机APP都苦于商业模式太窄,局限在应用分发、广告上。而与电商平台合作,直接在平台上为用户提供购物能力,完善场景化购物,也拓展了商业模式。

未来不仅资讯APP,安全类、天气类、工具类等各种APP都应该可以找到场景化购物的方法,再利用电商平台赋予的能力,即可实现商业化。

还记得在互联网是垄断还是开放的争论中,我曾提到一个观点“越开放越垄断”。

电商平台之争,一直都局限在几家企业、购物平台、购物APP之间的竞争。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场景化购物的时代,竞争的焦点变成了开放平台之争。

而开放平台之争比的是:胸怀、能力。

所谓胸怀,就是你是否愿意把自己的资源、能力给更多的企业、合作伙伴、平台使用,而且不要求控股、独家、跳转等苛刻条件。

电商与其他APP的关系,不再是买卖流量的甲乙方关系,而是共同服务用户,共同获取收益的“合伙人”关系。这真的可以用“胸怀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来形容。

所谓能力,就是你是否有能力在电商的供应链管理、商品管理、仓储管理、物流管理、大数据技术、金融支付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电商基础设施建设是否牢固。

马化腾曾在腾讯开放之初提到过一个观点:开放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

我想对于电商平台来说,这句话也同样适用。阿里、京东都看到了场景化购物的趋势,并也在进行相似的动作。但是做法确实有不同之处。

比如,阿里要求合作伙伴一定要给自己跳转导流,京东不要求跳转;阿里热衷自起炉灶,推UC头条(不论是商业模式还是UI设计都跟今日头条一模一样),京东则采取广泛合作。

毋庸置疑,阿里、京东、苏宁这些电商平台的下一个竞争焦点就在于谁更开放,谁更有能力开放。在《互联网黑洞》一书中,我也曾对写道:“京东的未来根本不在电商,而在于为商家、合作伙伴提供物流、技术、金融、数据等能力。”

最后问读者们,你们现在网购是场景化购物(微信、QQ),还是特意到电商平台上购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