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塞尔达传说很火,但成不了“IP宇宙”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塞尔达传说很火,但成不了“IP宇宙”

玩家可能更关心游戏续作。

图片来源:Unsplash-Jacob Spaccavento

文|雷科技

2022年的秋季直面会上,任天堂带来了《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续作的新消息。这款游戏被命名为《塞尔达传说:王国之泪》,将于2023年5月12日正式发售,距离现在仍然有4个月的时间。《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的巨大成功让玩家们对续作充满了期待,而几个月的漫长等待期和对再次跳票的担心,则在折磨着任天堂粉丝们。

不过,最近一则和塞尔达传说相关的新闻曝出,不知道能否安抚玩家们的情绪。外媒GIANT FREAKIN ROBOT爆料称,《塞尔达传说》的动画电影正在开发中,操刀的公司是照明娱乐。

只是,游戏改编成电影的案例并不少见,此前已经很多知名游戏都被以电影的形式搬上荧幕。可惜的是,真正成功的游戏改编电影并不多,《塞尔达传说》这一在游戏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痕迹的系列大作,如果以它为IP的电影达不到玩家和观众的预期,恐怕会遭来比普通电影猛烈得多的非议声。

游戏改编电影,尝试过的人不少

其实,市场上一直不乏由游戏改编的电影,小雷第一时间能想起来的就有《刺客信条》《魔兽世界》《古墓丽影》《生化危机》《神秘海域》等。而把游戏改编成电影的点子,也并不新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就已经有公司在这么干。

毕竟,从直觉上来说,电影和游戏有很多共通之处。它们都是通过画面和声音的形式将内容呈现给观众或玩家,而且近些年的3A大作在剧情叙事模式、画面以及人物塑造上,都和电影大片有极高的相似度。另外,能被搬上荧幕的游戏,通常都是知名作品,本身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玩家粉丝和不俗的口碑,理论上说搬上荧幕前就有一批种子观众了,似乎比普通电影更有优势。

此外,电影和游戏同属娱乐产业,不少巨头公司旗下的业务就涵盖了这两大类。很多游戏大作在获得市场成功后会持续推出续作,形成系列,然后塑造出热门的IP。而如果要将热门游戏IP的商业价值最大化,则需要穷尽各种变现的途径,比如推出DLC增加额外收入、移植到更多平台扩充市场容量、开发周边产品再“收割”一波玩家。这种时候,将游戏和电影打通,把一个IP在泛娱乐的框架下多领域运作,就变成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然而,结果并不这么美好。游戏改编电影口碑很好的不多,批评声一直都有。大量此类电影上映后,游戏玩家和普通观众都不满意。很多时候,核心玩家觉得电影对游戏的还原度不够,妥协的地方太多,和预期有太大差距;普通观众则又认为,这类电影叙事不清、剧情难懂,对没玩过游戏的人很不友好。

而且,电影和游戏虽然都是视听美学的艺术,但核心部分仍然有明显的差异。电影的表现形式是将画面和声音输送给观众,但更核心的是演员演绎的剧情,故事的好坏往往决定着电影作品的成败。这个过程中,观众是被动接收的。

而游戏的核心则是玩法,剧情、画面往往是锦上添花的东西。任天堂的塞尔达系列从来都是以精妙的关卡设计和丰富的玩法取胜的,剧情和故事的优先级不会特别高。另外,玩家玩游戏有着比观众看电影更强的参与感,玩家通过键鼠或手柄和游戏交互,物理上心理上都参与进了游戏,一定程度上可以扮演游戏人物、控制游戏节奏。

不过,即便这类作品会遇到各种困难、遭受各种非议,游戏改编电影作品仍然层出不穷,各大制作公司前仆后继地参与其中。

原因倒也不复杂,因为能赚钱。

小雷粗略整理了几部游戏改编电影的信息,发现其中不少都赚了。像《愤怒的小鸟》《生化危机:终章》属于是低投入和大回报的例子,我们都知道电影投资往往充满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口碑和票房很多时候不是强相关的。整体来看,游戏改编电影仍然是个相对稳妥的商业模式,结果更加可控。

结合豆瓣评分作为参考,游戏改编电影作品表现普遍比较平庸,高分电影非常少,不过下限也相对较高,及格线之下的作品不多。总的来说,这类作品大概率不会让走入电影院的你拍案叫绝,但应该也不会让你愤怒地大喊“退钱”。

“塞尔达传说大电影”能成功吗?

把自家IP改成电影对任天堂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之前已经有过多次尝试。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塞尔达传说》就以动画片连续剧的形式搬上荧幕,它由DIC娱乐制作,剧情自然是林克和塞尔达公主联手对抗反派盖侬、共同守护海拉尔大陆的故事。

可惜的是,这部13集的电视剧反响非常一般,知名游戏媒体IGN直接给出3分差评,认为这部动画剧情烂、主角行为做作。现在已经有人把这部动画搬运到了国内视频网站上,小雷粗粗看了几集,感觉的确相当辣眼睛,主角林克的形象感觉被魔改了,和原作相去甚远,加上夸张的日常言行,油腻感很明显。

可能是国内看过的用户太少,《塞尔达传说》动画片在豆瓣上没有评分和评论,而在IMDB上则有1000多个人评价,评分6.0。同一时期,《超级马里奥》也同样被改编成动画搬上了荧幕,同样是由DIC娱乐制作,IMDB评分还是只有六点几。

进入千禧年之后,任天堂在似乎已经放弃了影视化这条路了,过去十几年里基本都没见到过围绕任天堂IP打造的影视作品。不过就在2022年,任天堂突然收购了CG公司Dynamo Pictures,并改名为“任天堂影业”(Nintendo Pictures),这似乎说明任天堂有动了心思了。

在塞尔达传说要改变成电影这则新闻前,任天堂和照明娱乐的合作就已经公开了。它们要打造的首部电影是《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并且已经放出了两支预告片和制作团队人员名单。从现有的信息看,主导《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的还是照明娱乐公司,参与的任天堂人员基本只有参与监制的宫本茂和部分游戏声优。这场合作,任天堂应该最直接的目的或许就是赚一笔版权费和后续的票房分成。

不同于DIC的“声名狼藉”,照明娱乐的口碑要好不少。这家公司属于环球营业旗下,但有独立制作权,成立之初更是把皮克斯作为了竞争对手。照明娱乐打造出的最著名IP自然是“小黄人”,围绕它打造的《神偷奶爸》系列、《小黄人大眼萌》等作品,都获得了相当不错的票房和口碑,一时风靡全球。这样一家制作公司来操刀马里欧、塞尔达传说电影,还是可以让人放心的。

就塞尔达传说系列来说,小雷认为如果改编电影,《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可能是最适合的一部。这款游戏已经是3D画面,“得益于”Switch羸弱的性能,它美术风格是动画形式的,改编成动画电影的话,其中有大量素材或特效可以借鉴或移植。前面提到的任天堂新成立的影业公司,应该也能提供更多的帮助。

剧情方面的话,《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看起来是一个比较老套的救公主的故事。不过,这款游戏包含着宏大的开放世界,塑造了丰富的场景和人物角色,比如光种族就有沙漠地带的格鲁德族、河流中的卓拉族、火山口附近的咕隆族、会飞的利特族,反派除了日常的怪物、人马外,还有反叛的依盖队。

《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中的丰富的元素都可以为电影制作所利用,如果能从中抽取出适当的素材,制作成一个好的故事,那么电影本身成功的概率则会大得多。另外,任天堂只提供IP、不干涉内容创作的形式,或许比部分游戏公司大包大揽的做法更好。毕竟术业有专攻,游戏和电影仍然是两个有着壁垒的不同行业。

任天堂要放弃“保守主义”?

放在现在的世界中来看,任天堂是一家非常特别的企业。一方面,它在游戏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极高的声誉,第一方游戏制作能力冠绝群雄,在主机游戏上走出了和索尼微软有明显区别的道路。在游戏机形态和玩法方面,任天堂也大胆创新,无论是3DS的双屏设计还是Switch的主机掌机二合一模式,都让人称奇。任天堂长期维持的超过20%的利润率,也足以让对手羡慕。

但另一方面,任天堂有展现出极强的保守性。在智能手机如此普及的今天,任天堂对手游的态度还是相当冷淡,尽管推出过几款手游,但游戏体量、内容丰富程度都完全无法和主机平台比。任天堂也相当排斥游戏内购等互联网“创新”机制,面对来势汹汹的元宇宙概念,CEO更是坦承“搞不懂”。

时至今天,已经有百年历史的任天堂,相比索尼微软这些同行时,更像是一家纯粹的游戏厂商,极少涉足其他领域。任天堂的日常业务给人的感觉就围绕玩家体验制作高质量游戏,打造与之相称的主机产品。甚至,任天堂参股和设立的子公司,基本都以游戏工作室为主,仍然是为了保障内容。

收购成立影业公司、围绕旗下IP做电影,这似乎是任天堂走出“舒适圈”的重要一步,看起来任天堂终于要放弃“保守主义”了?实际上,就现有的信息来看,任天堂可能没有想这么多。前面已经说了,马里欧、塞尔达电影任天堂基本只是贡献IP,主刀的是照明娱乐,任天堂并没有太深的参与感。

站在玩家的角度来看,任天堂的执拗有时候会让人不满,比如Switch 720P 30帧的渣画质时常被拿来吐槽,Switch游戏定价也被经常被骂。但要承认的是,任天堂看起来保守封闭的体系,正是高质量游戏能源源不断产出的关键。从这点来说,玩家会更喜欢这样的信奉“保守主义”的任天堂。或许,相比起任天堂玩票性质的电影,大家更关注的还是《塞尔达传说:王国之泪》能否如期到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塞尔达传说很火,但成不了“IP宇宙”

玩家可能更关心游戏续作。

图片来源:Unsplash-Jacob Spaccavento

文|雷科技

2022年的秋季直面会上,任天堂带来了《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续作的新消息。这款游戏被命名为《塞尔达传说:王国之泪》,将于2023年5月12日正式发售,距离现在仍然有4个月的时间。《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的巨大成功让玩家们对续作充满了期待,而几个月的漫长等待期和对再次跳票的担心,则在折磨着任天堂粉丝们。

不过,最近一则和塞尔达传说相关的新闻曝出,不知道能否安抚玩家们的情绪。外媒GIANT FREAKIN ROBOT爆料称,《塞尔达传说》的动画电影正在开发中,操刀的公司是照明娱乐。

只是,游戏改编成电影的案例并不少见,此前已经很多知名游戏都被以电影的形式搬上荧幕。可惜的是,真正成功的游戏改编电影并不多,《塞尔达传说》这一在游戏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痕迹的系列大作,如果以它为IP的电影达不到玩家和观众的预期,恐怕会遭来比普通电影猛烈得多的非议声。

游戏改编电影,尝试过的人不少

其实,市场上一直不乏由游戏改编的电影,小雷第一时间能想起来的就有《刺客信条》《魔兽世界》《古墓丽影》《生化危机》《神秘海域》等。而把游戏改编成电影的点子,也并不新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就已经有公司在这么干。

毕竟,从直觉上来说,电影和游戏有很多共通之处。它们都是通过画面和声音的形式将内容呈现给观众或玩家,而且近些年的3A大作在剧情叙事模式、画面以及人物塑造上,都和电影大片有极高的相似度。另外,能被搬上荧幕的游戏,通常都是知名作品,本身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玩家粉丝和不俗的口碑,理论上说搬上荧幕前就有一批种子观众了,似乎比普通电影更有优势。

此外,电影和游戏同属娱乐产业,不少巨头公司旗下的业务就涵盖了这两大类。很多游戏大作在获得市场成功后会持续推出续作,形成系列,然后塑造出热门的IP。而如果要将热门游戏IP的商业价值最大化,则需要穷尽各种变现的途径,比如推出DLC增加额外收入、移植到更多平台扩充市场容量、开发周边产品再“收割”一波玩家。这种时候,将游戏和电影打通,把一个IP在泛娱乐的框架下多领域运作,就变成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然而,结果并不这么美好。游戏改编电影口碑很好的不多,批评声一直都有。大量此类电影上映后,游戏玩家和普通观众都不满意。很多时候,核心玩家觉得电影对游戏的还原度不够,妥协的地方太多,和预期有太大差距;普通观众则又认为,这类电影叙事不清、剧情难懂,对没玩过游戏的人很不友好。

而且,电影和游戏虽然都是视听美学的艺术,但核心部分仍然有明显的差异。电影的表现形式是将画面和声音输送给观众,但更核心的是演员演绎的剧情,故事的好坏往往决定着电影作品的成败。这个过程中,观众是被动接收的。

而游戏的核心则是玩法,剧情、画面往往是锦上添花的东西。任天堂的塞尔达系列从来都是以精妙的关卡设计和丰富的玩法取胜的,剧情和故事的优先级不会特别高。另外,玩家玩游戏有着比观众看电影更强的参与感,玩家通过键鼠或手柄和游戏交互,物理上心理上都参与进了游戏,一定程度上可以扮演游戏人物、控制游戏节奏。

不过,即便这类作品会遇到各种困难、遭受各种非议,游戏改编电影作品仍然层出不穷,各大制作公司前仆后继地参与其中。

原因倒也不复杂,因为能赚钱。

小雷粗略整理了几部游戏改编电影的信息,发现其中不少都赚了。像《愤怒的小鸟》《生化危机:终章》属于是低投入和大回报的例子,我们都知道电影投资往往充满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口碑和票房很多时候不是强相关的。整体来看,游戏改编电影仍然是个相对稳妥的商业模式,结果更加可控。

结合豆瓣评分作为参考,游戏改编电影作品表现普遍比较平庸,高分电影非常少,不过下限也相对较高,及格线之下的作品不多。总的来说,这类作品大概率不会让走入电影院的你拍案叫绝,但应该也不会让你愤怒地大喊“退钱”。

“塞尔达传说大电影”能成功吗?

把自家IP改成电影对任天堂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之前已经有过多次尝试。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塞尔达传说》就以动画片连续剧的形式搬上荧幕,它由DIC娱乐制作,剧情自然是林克和塞尔达公主联手对抗反派盖侬、共同守护海拉尔大陆的故事。

可惜的是,这部13集的电视剧反响非常一般,知名游戏媒体IGN直接给出3分差评,认为这部动画剧情烂、主角行为做作。现在已经有人把这部动画搬运到了国内视频网站上,小雷粗粗看了几集,感觉的确相当辣眼睛,主角林克的形象感觉被魔改了,和原作相去甚远,加上夸张的日常言行,油腻感很明显。

可能是国内看过的用户太少,《塞尔达传说》动画片在豆瓣上没有评分和评论,而在IMDB上则有1000多个人评价,评分6.0。同一时期,《超级马里奥》也同样被改编成动画搬上了荧幕,同样是由DIC娱乐制作,IMDB评分还是只有六点几。

进入千禧年之后,任天堂在似乎已经放弃了影视化这条路了,过去十几年里基本都没见到过围绕任天堂IP打造的影视作品。不过就在2022年,任天堂突然收购了CG公司Dynamo Pictures,并改名为“任天堂影业”(Nintendo Pictures),这似乎说明任天堂有动了心思了。

在塞尔达传说要改变成电影这则新闻前,任天堂和照明娱乐的合作就已经公开了。它们要打造的首部电影是《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并且已经放出了两支预告片和制作团队人员名单。从现有的信息看,主导《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的还是照明娱乐公司,参与的任天堂人员基本只有参与监制的宫本茂和部分游戏声优。这场合作,任天堂应该最直接的目的或许就是赚一笔版权费和后续的票房分成。

不同于DIC的“声名狼藉”,照明娱乐的口碑要好不少。这家公司属于环球营业旗下,但有独立制作权,成立之初更是把皮克斯作为了竞争对手。照明娱乐打造出的最著名IP自然是“小黄人”,围绕它打造的《神偷奶爸》系列、《小黄人大眼萌》等作品,都获得了相当不错的票房和口碑,一时风靡全球。这样一家制作公司来操刀马里欧、塞尔达传说电影,还是可以让人放心的。

就塞尔达传说系列来说,小雷认为如果改编电影,《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可能是最适合的一部。这款游戏已经是3D画面,“得益于”Switch羸弱的性能,它美术风格是动画形式的,改编成动画电影的话,其中有大量素材或特效可以借鉴或移植。前面提到的任天堂新成立的影业公司,应该也能提供更多的帮助。

剧情方面的话,《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看起来是一个比较老套的救公主的故事。不过,这款游戏包含着宏大的开放世界,塑造了丰富的场景和人物角色,比如光种族就有沙漠地带的格鲁德族、河流中的卓拉族、火山口附近的咕隆族、会飞的利特族,反派除了日常的怪物、人马外,还有反叛的依盖队。

《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中的丰富的元素都可以为电影制作所利用,如果能从中抽取出适当的素材,制作成一个好的故事,那么电影本身成功的概率则会大得多。另外,任天堂只提供IP、不干涉内容创作的形式,或许比部分游戏公司大包大揽的做法更好。毕竟术业有专攻,游戏和电影仍然是两个有着壁垒的不同行业。

任天堂要放弃“保守主义”?

放在现在的世界中来看,任天堂是一家非常特别的企业。一方面,它在游戏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极高的声誉,第一方游戏制作能力冠绝群雄,在主机游戏上走出了和索尼微软有明显区别的道路。在游戏机形态和玩法方面,任天堂也大胆创新,无论是3DS的双屏设计还是Switch的主机掌机二合一模式,都让人称奇。任天堂长期维持的超过20%的利润率,也足以让对手羡慕。

但另一方面,任天堂有展现出极强的保守性。在智能手机如此普及的今天,任天堂对手游的态度还是相当冷淡,尽管推出过几款手游,但游戏体量、内容丰富程度都完全无法和主机平台比。任天堂也相当排斥游戏内购等互联网“创新”机制,面对来势汹汹的元宇宙概念,CEO更是坦承“搞不懂”。

时至今天,已经有百年历史的任天堂,相比索尼微软这些同行时,更像是一家纯粹的游戏厂商,极少涉足其他领域。任天堂的日常业务给人的感觉就围绕玩家体验制作高质量游戏,打造与之相称的主机产品。甚至,任天堂参股和设立的子公司,基本都以游戏工作室为主,仍然是为了保障内容。

收购成立影业公司、围绕旗下IP做电影,这似乎是任天堂走出“舒适圈”的重要一步,看起来任天堂终于要放弃“保守主义”了?实际上,就现有的信息来看,任天堂可能没有想这么多。前面已经说了,马里欧、塞尔达电影任天堂基本只是贡献IP,主刀的是照明娱乐,任天堂并没有太深的参与感。

站在玩家的角度来看,任天堂的执拗有时候会让人不满,比如Switch 720P 30帧的渣画质时常被拿来吐槽,Switch游戏定价也被经常被骂。但要承认的是,任天堂看起来保守封闭的体系,正是高质量游戏能源源不断产出的关键。从这点来说,玩家会更喜欢这样的信奉“保守主义”的任天堂。或许,相比起任天堂玩票性质的电影,大家更关注的还是《塞尔达传说:王国之泪》能否如期到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