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山东两会观察⑮|济南市钢城区:全速推进的城市发展进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东两会观察⑮|济南市钢城区:全速推进的城市发展进程

发展之路何向,年轻的钢城区显然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文|崔京智

1月4日,济南市钢城区召开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会上,济南市钢城区区长程学锋代表区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

据了解,2023年,钢城区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进出口总额增长1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5.5%,节能减排降碳完成市下达任务。

发展之路何向,年轻的钢城区显然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稳中求进的发展之路

2022年,钢城区首先面临的就是疫情带来的考验。

对此,钢城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筑牢了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医疗救治防线。出台助企纾困若干政策措施,为企业减税降费19.4亿元,协调普惠金融贷款33亿元,解决困难问题108个,市场主体增至3.23万户,稳住了经济运行基本盘。

疫情阻力下,钢城区的GDP却能不退反进,很大程度上在于钢城区政府及时且有效的举措。

钢城区坚持投资拉动与创新驱动协同发力。全力推进70个重点项目建设,8个省级重点项目、9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分别完成投资32.5亿元、94.5亿元,投资完成率分别达到131%、128%,新策划储备项目98个。

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大力开展精准化、专业化招商,加强全生命周期协调服务和督导考核,年内实际使用内资增长20%以上,实际使用外资增长8%以上,同时强化产业链招商,围绕重点产业链上下游薄弱和缺失环节,引进一批头部企业和关键配套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钢城区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5.4亿元,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不仅如此,无论是产业层次上的转型升级,又或是组织架构上的链式集聚统筹,钢城区都有了不小的建树。

据了解,钢城区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家,新发展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品牌企业25家,“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39%,数字经济占比达到45%,获评全市推动工业强市高质量发展表现突出单位。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山东未来畜禽种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落地开工,全市首家省级现代农业(畜牧)产业园通过验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7家。

钢城区发展的短板正在逐步补齐,产业的未来值得期待。

创新成全新驱动力

“四新”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占比增加,其实释放了一个信号,钢城区正走向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今年是钢城区高新产业发展的大年。

据了解,钢城区去年成立济南钢铁产业智能制造和战略新材料研究院,并新增市级以上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8家,省级及以上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33家,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2%。新发展省科技领军企业1家、首批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97家,高新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0%。

高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充分的人才储备,而对于人才的高度重视恰是钢城区GAP端产业强势发展劲头的原因。

引进“高精尖缺”人才10人以上。探索人才飞地模式,柔性引进“周末工程师”等35人。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年内新增高技能人才400人,自主培养汶源产业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10人。加强企业家队伍培训,深化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出台人才回引政策,推动青年群体就业创业。设立钢城创投基金,规划建设人才公寓200套,丰富“人才绿卡”服务事项,以高效优质服务引人留人。

承载人才聚集与高端产业发展的平台也逐渐搭建起来。

去年,钢城区积极做优园区平台,强化钢城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主阵地作用,打造辐射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完善园区主导产业布局规划,谋划推进精品钢、装配式建筑、跨境电商等延链补链项目,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完善园区内路、水、电、气、污水处理、5G等基础设施配套,加强专业园区、标准地、标准厂房等服务保障,提升承载能力。优化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激发发展活力。

高端产业与人才的聚集在未来城市竞争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钢城的迅速推进,既体现出完备的产业发展基础,也体现出其所具有的浓厚创新氛围,也让城区的产业未来愈发值得期待。

城市品质的追逐

让城市更有品质,让乡村更有魅力,尽管年轻,但在城市核心品质的追求上,钢城同样体现出一种态度。

一方面,钢城区启动全域城市更新,完成南城子坡、北城子坡21万平方米拆迁,南城子坡安置区启动建设,改造提升公园游园13个、山体绿道7.7公里。完成12条城市道路改造提升,道路保洁、绿化、亮化工作得到提升。

同时,加强生态建设,提升高质量发展“颜值”“气质”。精准推进污染防治,持续强化生态修复,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生活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收运体系“两网融合”,打造“无废城市”。

另一方面,则是民生保障与社会治理的持续提升。

据了解,去年钢城区民生支出18.8亿元,占比达到80%,12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就业、就医、食品安全等和市民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更有保障。推进乡村振兴,夯实高质量发展坚实基础。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机械化农业、智慧化农业、规模化农业、都市化农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力推动农民富裕富足。

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规划前景上,未来的钢城区大动作不断。

自身建设与效能提升全面加强。加快建设数字钢城,启动区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建设,23个行业实现“一证准营”,88项审批事项实现“一窗通办”。深化政府信息和政务公开,用心解决“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反映诉求,群众综合满意率99.97%,排名全市前列。

加快推进高铁新区建设,打造省会经济圈“鲁中会客厅”新门户。改造提升11条市政道路,新建“智慧公交”候车亭30个,完成城区6条公交线路优化提升,开通高铁站到新泰、沂源公交线路,构建内畅外达新格局。

这样的城市规划格局,显然又上了一个高度。一份报告中,既含憧憬与展望,也要底气与自信,对于未来的发展,钢城区已然做好了准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东两会观察⑮|济南市钢城区:全速推进的城市发展进程

发展之路何向,年轻的钢城区显然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文|崔京智

1月4日,济南市钢城区召开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会上,济南市钢城区区长程学锋代表区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

据了解,2023年,钢城区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进出口总额增长1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5.5%,节能减排降碳完成市下达任务。

发展之路何向,年轻的钢城区显然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稳中求进的发展之路

2022年,钢城区首先面临的就是疫情带来的考验。

对此,钢城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筑牢了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医疗救治防线。出台助企纾困若干政策措施,为企业减税降费19.4亿元,协调普惠金融贷款33亿元,解决困难问题108个,市场主体增至3.23万户,稳住了经济运行基本盘。

疫情阻力下,钢城区的GDP却能不退反进,很大程度上在于钢城区政府及时且有效的举措。

钢城区坚持投资拉动与创新驱动协同发力。全力推进70个重点项目建设,8个省级重点项目、9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分别完成投资32.5亿元、94.5亿元,投资完成率分别达到131%、128%,新策划储备项目98个。

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大力开展精准化、专业化招商,加强全生命周期协调服务和督导考核,年内实际使用内资增长20%以上,实际使用外资增长8%以上,同时强化产业链招商,围绕重点产业链上下游薄弱和缺失环节,引进一批头部企业和关键配套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钢城区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5.4亿元,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不仅如此,无论是产业层次上的转型升级,又或是组织架构上的链式集聚统筹,钢城区都有了不小的建树。

据了解,钢城区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家,新发展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品牌企业25家,“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39%,数字经济占比达到45%,获评全市推动工业强市高质量发展表现突出单位。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山东未来畜禽种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落地开工,全市首家省级现代农业(畜牧)产业园通过验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7家。

钢城区发展的短板正在逐步补齐,产业的未来值得期待。

创新成全新驱动力

“四新”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占比增加,其实释放了一个信号,钢城区正走向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今年是钢城区高新产业发展的大年。

据了解,钢城区去年成立济南钢铁产业智能制造和战略新材料研究院,并新增市级以上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8家,省级及以上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33家,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2%。新发展省科技领军企业1家、首批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97家,高新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0%。

高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充分的人才储备,而对于人才的高度重视恰是钢城区GAP端产业强势发展劲头的原因。

引进“高精尖缺”人才10人以上。探索人才飞地模式,柔性引进“周末工程师”等35人。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年内新增高技能人才400人,自主培养汶源产业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10人。加强企业家队伍培训,深化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出台人才回引政策,推动青年群体就业创业。设立钢城创投基金,规划建设人才公寓200套,丰富“人才绿卡”服务事项,以高效优质服务引人留人。

承载人才聚集与高端产业发展的平台也逐渐搭建起来。

去年,钢城区积极做优园区平台,强化钢城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主阵地作用,打造辐射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完善园区主导产业布局规划,谋划推进精品钢、装配式建筑、跨境电商等延链补链项目,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完善园区内路、水、电、气、污水处理、5G等基础设施配套,加强专业园区、标准地、标准厂房等服务保障,提升承载能力。优化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激发发展活力。

高端产业与人才的聚集在未来城市竞争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钢城的迅速推进,既体现出完备的产业发展基础,也体现出其所具有的浓厚创新氛围,也让城区的产业未来愈发值得期待。

城市品质的追逐

让城市更有品质,让乡村更有魅力,尽管年轻,但在城市核心品质的追求上,钢城同样体现出一种态度。

一方面,钢城区启动全域城市更新,完成南城子坡、北城子坡21万平方米拆迁,南城子坡安置区启动建设,改造提升公园游园13个、山体绿道7.7公里。完成12条城市道路改造提升,道路保洁、绿化、亮化工作得到提升。

同时,加强生态建设,提升高质量发展“颜值”“气质”。精准推进污染防治,持续强化生态修复,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生活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收运体系“两网融合”,打造“无废城市”。

另一方面,则是民生保障与社会治理的持续提升。

据了解,去年钢城区民生支出18.8亿元,占比达到80%,12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就业、就医、食品安全等和市民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更有保障。推进乡村振兴,夯实高质量发展坚实基础。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机械化农业、智慧化农业、规模化农业、都市化农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力推动农民富裕富足。

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规划前景上,未来的钢城区大动作不断。

自身建设与效能提升全面加强。加快建设数字钢城,启动区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建设,23个行业实现“一证准营”,88项审批事项实现“一窗通办”。深化政府信息和政务公开,用心解决“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反映诉求,群众综合满意率99.97%,排名全市前列。

加快推进高铁新区建设,打造省会经济圈“鲁中会客厅”新门户。改造提升11条市政道路,新建“智慧公交”候车亭30个,完成城区6条公交线路优化提升,开通高铁站到新泰、沂源公交线路,构建内畅外达新格局。

这样的城市规划格局,显然又上了一个高度。一份报告中,既含憧憬与展望,也要底气与自信,对于未来的发展,钢城区已然做好了准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