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我们与痛苦的关系,透露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 | 一周新书推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们与痛苦的关系,透露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上京刺客、俄罗斯文学、纽约人、妥协社会、维也纳学圈、音乐史、《世说新语》、医学文化冲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潘文捷

编辑 | 林子人

《上京》

李唐 著
中信·春潮 2023-1

1918年五四运动前夕的京城,军阀混战,列强盘踞。这时,刺客梦生接到了任务,要他上京刺杀日本贵族山内丰成。然而上京之后,梦生心中疑窦丛生,想要摆脱刺客命运,给自己“去工具化”。作者李唐谈到,写作此书时,他想写的是一个作为“他人手中刀”的刺客梦生,如何渐渐萌生自我意识,并试图摆脱“困于系统”之命运。但这也并非励志故事,面对愈加动荡的世界,每个人也只能像梦生般“不得已而为之”。

1992年出生的作者李唐生活在北京劲松。本书中,作者还原了1918年的背景,各个阶层人物的衣食住行,旧建筑旧行当、新兴的报业……他谈到,“北京城可能并不只有一座,而是有许多座,它们相互叠加在一起,构成了如今北京的样貌。”

《俄罗斯文学的黄金世纪》

张建华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2

18世纪后半期,俄国出现了类似西欧启蒙运动的文学启蒙——感伤主义文学——但其思想成就和影响难能与后者媲美,直到普希金创造了具有俄国民族独立品格的俄罗斯文学,俄国文学的黄金世纪才开始了。此后,俄罗斯文学名家辈出。 美国文学批评家乔治·斯坦纳也谈到,西方文学发展史上出现过三个最辉煌的阶段:古希腊时期、莎士比亚时代和19世纪后半期的俄罗斯文学。《俄罗斯文学的黄金世纪》一书从俄罗斯文学的黄金世纪中选出成就卓著、影响深远,同时也是中国读者熟悉的八位作家介绍给大家。他们是: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作者力图把他们放在整个欧洲文学的背景下,用中国读者和研究者的视角,兼顾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介。

本书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教授张建华看到,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中国读者介绍、宣传、研究俄罗斯文学“往往不是从文学本体出发,而是重在教育、精神引领,强调这一文学的进步作用和作家的革命精神。一直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我们对其的认知才逐渐回归文学的本体。”俄罗斯文学不再担任明确的意识形态使命,俄罗斯文学研究者看到的不再仅仅是启蒙思想和革命精神,还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人性状貌。

《纽约人:我们时代的城市与人》

[加]克莱格·泰勒 著 张艳 许敏 译
浦睿文化 |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3-1

克莱格·泰勒曾经创作《伦敦人:大城市的日与夜》,写下85个普通伦敦人口述的悲喜故事,展现出21世纪的伦敦样貌。之后,这位“口述史大师”又移居到了纽约,花费了六年时间,对各色人物进行数百次访谈。与有些人不过只是简单的闲聊,与有些人的谈话则维持数年。对话写满了71本笔记本,录音时长将近四百个小时。

怎么才能对纽约这座高度多元化城市的声音进行整合?这次,泰勒采访的普通人涉及到了2001年的“9·11”事件、2003年的大停电,2012年的飓风桑迪,2014年埃里克·加纳被警方杀害案……也了解到新冠疫情之下以及“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中的普通人生活。“一位纽约前出租车司机告诉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质地。我不断回忆起这句话,并学会相信它。”

《妥协社会:今日之痛》

[德]韩炳哲 著 吴琼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3-1

包括《倦怠社会》等在内的韩炳哲作品丛书曾在2019年推出中文版,在其中,哲学家韩炳哲对新自由主义秩序进行了不遗余力地批判。他在不同作品中侧重批判了大数据时代的权力操控系统、他者的消失、自恋导致的爱欲之死等。虽然每本书都有自我重复的部分,但是不同作品切中了现代生活的不同层面,评论精准犀利。

在2023年我们将看到韩炳哲作品(第2辑)的出版,包括《山寨:中国式解构》《不在场:东亚文化与哲学》《禅宗哲学》《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等作品,其中也包括了《妥协社会:今日之痛》。本书中,韩炳哲看到,我们与痛苦的关系透露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痛苦即密码,它藏有解读当时社会的关键信息。因此,所有社会批判都必须完成对痛苦的一种诠释。”他谈到,妥协社会与功绩社会相伴而生。痛苦被看作虚弱的象征,它是要被掩盖或优化的东西,无法与功绩和谐共存。所以在今天,妥协社会不允许人们化痛苦为激情,诉痛苦于语言。痛苦被剥夺了所有表达的机会,它被判缄默。

《进步知识分子的死与生:两次世界大战间的维也纳新哲学与石里克的遇害》

[英]大卫·埃德蒙兹 著 许振旭 译
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 2023-1

1936年6月22日,哲学家石里克在去维也纳大学做讲座的路上,被他曾经的一名学生开枪打死。凶手在法庭上争辩说,他曾经的老师宣扬了一种背叛的犹太哲学。本书作者大卫·埃德蒙兹追溯了一个由石里克领导的有影响力的杰出思想家团体“维也纳学圈”的兴衰——以及在一个被法西斯主义、反犹太主义笼罩的城市中试图摒弃形而上学和伪科学的哲学运动。

“维也纳学圈”的成员包括奥图·纽拉特、鲁道夫·卡尔纳普和古怪的逻辑学家哥德尔。在它的边缘,还有两位20世纪的哲学泰斗,维特根斯坦和卡尔·波普尔。这个圈子倡导的是逻辑经验主义哲学。有一段时间,这是哲学界最时髦的运动。但到了二战爆发时,团体已经解散,几乎所有成员都逃亡了。在本书中,埃德蒙兹想要揭示,为何法西斯分子和纳粹将这样的新哲学视为一种威胁。

《世说俗谈》

刘勃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3-1-1 

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撰写的《世说新语》不是历史书,而像是一个个关于名士的段子。王子猷雪夜访戴,乘兴而行,兴尽而返;面对“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评价,孔融怼人“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嵇康之死“广陵散于今绝矣”……诸多故事都能体现出名士的趣味,因此为后世文人喜爱。

文史作家刘勃看到,《世说新语》的记事刻意制造了悬浮感,因此模糊了大时代的背景。这意味着我们很难在其中看到当时的民族冲突、朝堂对峙、阶层分化,有点儿像是把照片进行了虚化处理一样。他在这本书中,用轻松诙谐的语言,把《世说新语》中显得比较零碎的片段嵌入当时的具体语境之下,还原出故事主角当时真正的风采以及社会历史背景。他自认这项工作是“俗气”的,因此称之为“世说俗谈”。

《变革之声:一部真实的音乐史》

[美]特德·焦亚 著 孙新恺 译
未读·艺术家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12

此前爵士乐史专家特德· 焦亚的《如何听爵士》《爵士乐史》等书已经推出了中文版,但《变革之声》的范围要比前作广泛得多。作者在本书中强调传统音乐史之外的部分,古典音乐或艺术音乐的历史的篇幅遭到了很大程度的压缩:史前和古代音乐、中世纪到浪漫主义、西方流行音乐史几乎各占了1/3。不仅如此,作者还从各个学科视角出发——文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去考察音乐在社会变革中起到的作用。

音乐史往往会压制创造音乐革命的外来者和反叛者的故事,赞美那些借用创新、淡化其影响并掩盖其来源的主流同化者。本书则揭示出四千年来音乐如何一再成为全球变革的媒介,展示了社会中的边缘者如何一再成为音乐表达的开拓者,例如从古代一直到今天的爵士乐、雷鬼和嘻哈音乐——奴隶及其后代一再重塑音乐。

《要命还是要灵魂》

[美]安妮·法迪曼 著 汤丽明 刘建台 杨佳蓉 译
后浪 | 上海三联书店 2023-2

本书书名直译为“神灵抓住你,你就倒下”,苗人眼中的癫痫发作是被神灵附身的结果,代表此人受到神召,癫痫患者的社会地位也格外崇高。

1982年,罹患癫痫的苗族难民女儿、三个月大的李黎亚被母亲抱在怀中,来到加州默塞德医院求诊。急诊医生不通苗语导致误诊,随后黎亚又被专业医生确诊,但迟迟不见好转。拥有泛灵宇宙观的苗人无法完全信任“医身不医心”的西方医学,在目睹女儿所受的各种侵入式治疗及服药副作用时心痛,也让夫妇二人难以遵照医嘱给女儿服药。西方医学要“生命”,而苗族文化要“灵魂”,语言和文化的隔阂使得父母与医生越是尽力而为,就越快将黎亚推向悲剧的结局。

作者安妮·法迪曼在本书中探究,如果病人理解身体乃至世界的角度与西方观点截然不同,医生该如何应对?书中还讲述了苗族历史上抵抗强权、傲然定居高地的强悍民族性,以及二战时苗人如何成为美国佣兵又被美国牺牲的历史。虽然少数幸运者得以移民美国,但失去土地丛林的他们,也同时失去了谋生能力及生命尊严。作者指出,忽视文化脉络的难民安置政策会造成伤害。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们与痛苦的关系,透露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上京刺客、俄罗斯文学、纽约人、妥协社会、维也纳学圈、音乐史、《世说新语》、医学文化冲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潘文捷

编辑 | 林子人

《上京》

李唐 著
中信·春潮 2023-1

1918年五四运动前夕的京城,军阀混战,列强盘踞。这时,刺客梦生接到了任务,要他上京刺杀日本贵族山内丰成。然而上京之后,梦生心中疑窦丛生,想要摆脱刺客命运,给自己“去工具化”。作者李唐谈到,写作此书时,他想写的是一个作为“他人手中刀”的刺客梦生,如何渐渐萌生自我意识,并试图摆脱“困于系统”之命运。但这也并非励志故事,面对愈加动荡的世界,每个人也只能像梦生般“不得已而为之”。

1992年出生的作者李唐生活在北京劲松。本书中,作者还原了1918年的背景,各个阶层人物的衣食住行,旧建筑旧行当、新兴的报业……他谈到,“北京城可能并不只有一座,而是有许多座,它们相互叠加在一起,构成了如今北京的样貌。”

《俄罗斯文学的黄金世纪》

张建华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2

18世纪后半期,俄国出现了类似西欧启蒙运动的文学启蒙——感伤主义文学——但其思想成就和影响难能与后者媲美,直到普希金创造了具有俄国民族独立品格的俄罗斯文学,俄国文学的黄金世纪才开始了。此后,俄罗斯文学名家辈出。 美国文学批评家乔治·斯坦纳也谈到,西方文学发展史上出现过三个最辉煌的阶段:古希腊时期、莎士比亚时代和19世纪后半期的俄罗斯文学。《俄罗斯文学的黄金世纪》一书从俄罗斯文学的黄金世纪中选出成就卓著、影响深远,同时也是中国读者熟悉的八位作家介绍给大家。他们是: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作者力图把他们放在整个欧洲文学的背景下,用中国读者和研究者的视角,兼顾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介。

本书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教授张建华看到,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中国读者介绍、宣传、研究俄罗斯文学“往往不是从文学本体出发,而是重在教育、精神引领,强调这一文学的进步作用和作家的革命精神。一直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我们对其的认知才逐渐回归文学的本体。”俄罗斯文学不再担任明确的意识形态使命,俄罗斯文学研究者看到的不再仅仅是启蒙思想和革命精神,还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人性状貌。

《纽约人:我们时代的城市与人》

[加]克莱格·泰勒 著 张艳 许敏 译
浦睿文化 |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3-1

克莱格·泰勒曾经创作《伦敦人:大城市的日与夜》,写下85个普通伦敦人口述的悲喜故事,展现出21世纪的伦敦样貌。之后,这位“口述史大师”又移居到了纽约,花费了六年时间,对各色人物进行数百次访谈。与有些人不过只是简单的闲聊,与有些人的谈话则维持数年。对话写满了71本笔记本,录音时长将近四百个小时。

怎么才能对纽约这座高度多元化城市的声音进行整合?这次,泰勒采访的普通人涉及到了2001年的“9·11”事件、2003年的大停电,2012年的飓风桑迪,2014年埃里克·加纳被警方杀害案……也了解到新冠疫情之下以及“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中的普通人生活。“一位纽约前出租车司机告诉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质地。我不断回忆起这句话,并学会相信它。”

《妥协社会:今日之痛》

[德]韩炳哲 著 吴琼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3-1

包括《倦怠社会》等在内的韩炳哲作品丛书曾在2019年推出中文版,在其中,哲学家韩炳哲对新自由主义秩序进行了不遗余力地批判。他在不同作品中侧重批判了大数据时代的权力操控系统、他者的消失、自恋导致的爱欲之死等。虽然每本书都有自我重复的部分,但是不同作品切中了现代生活的不同层面,评论精准犀利。

在2023年我们将看到韩炳哲作品(第2辑)的出版,包括《山寨:中国式解构》《不在场:东亚文化与哲学》《禅宗哲学》《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等作品,其中也包括了《妥协社会:今日之痛》。本书中,韩炳哲看到,我们与痛苦的关系透露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痛苦即密码,它藏有解读当时社会的关键信息。因此,所有社会批判都必须完成对痛苦的一种诠释。”他谈到,妥协社会与功绩社会相伴而生。痛苦被看作虚弱的象征,它是要被掩盖或优化的东西,无法与功绩和谐共存。所以在今天,妥协社会不允许人们化痛苦为激情,诉痛苦于语言。痛苦被剥夺了所有表达的机会,它被判缄默。

《进步知识分子的死与生:两次世界大战间的维也纳新哲学与石里克的遇害》

[英]大卫·埃德蒙兹 著 许振旭 译
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 2023-1

1936年6月22日,哲学家石里克在去维也纳大学做讲座的路上,被他曾经的一名学生开枪打死。凶手在法庭上争辩说,他曾经的老师宣扬了一种背叛的犹太哲学。本书作者大卫·埃德蒙兹追溯了一个由石里克领导的有影响力的杰出思想家团体“维也纳学圈”的兴衰——以及在一个被法西斯主义、反犹太主义笼罩的城市中试图摒弃形而上学和伪科学的哲学运动。

“维也纳学圈”的成员包括奥图·纽拉特、鲁道夫·卡尔纳普和古怪的逻辑学家哥德尔。在它的边缘,还有两位20世纪的哲学泰斗,维特根斯坦和卡尔·波普尔。这个圈子倡导的是逻辑经验主义哲学。有一段时间,这是哲学界最时髦的运动。但到了二战爆发时,团体已经解散,几乎所有成员都逃亡了。在本书中,埃德蒙兹想要揭示,为何法西斯分子和纳粹将这样的新哲学视为一种威胁。

《世说俗谈》

刘勃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3-1-1 

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撰写的《世说新语》不是历史书,而像是一个个关于名士的段子。王子猷雪夜访戴,乘兴而行,兴尽而返;面对“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评价,孔融怼人“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嵇康之死“广陵散于今绝矣”……诸多故事都能体现出名士的趣味,因此为后世文人喜爱。

文史作家刘勃看到,《世说新语》的记事刻意制造了悬浮感,因此模糊了大时代的背景。这意味着我们很难在其中看到当时的民族冲突、朝堂对峙、阶层分化,有点儿像是把照片进行了虚化处理一样。他在这本书中,用轻松诙谐的语言,把《世说新语》中显得比较零碎的片段嵌入当时的具体语境之下,还原出故事主角当时真正的风采以及社会历史背景。他自认这项工作是“俗气”的,因此称之为“世说俗谈”。

《变革之声:一部真实的音乐史》

[美]特德·焦亚 著 孙新恺 译
未读·艺术家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12

此前爵士乐史专家特德· 焦亚的《如何听爵士》《爵士乐史》等书已经推出了中文版,但《变革之声》的范围要比前作广泛得多。作者在本书中强调传统音乐史之外的部分,古典音乐或艺术音乐的历史的篇幅遭到了很大程度的压缩:史前和古代音乐、中世纪到浪漫主义、西方流行音乐史几乎各占了1/3。不仅如此,作者还从各个学科视角出发——文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去考察音乐在社会变革中起到的作用。

音乐史往往会压制创造音乐革命的外来者和反叛者的故事,赞美那些借用创新、淡化其影响并掩盖其来源的主流同化者。本书则揭示出四千年来音乐如何一再成为全球变革的媒介,展示了社会中的边缘者如何一再成为音乐表达的开拓者,例如从古代一直到今天的爵士乐、雷鬼和嘻哈音乐——奴隶及其后代一再重塑音乐。

《要命还是要灵魂》

[美]安妮·法迪曼 著 汤丽明 刘建台 杨佳蓉 译
后浪 | 上海三联书店 2023-2

本书书名直译为“神灵抓住你,你就倒下”,苗人眼中的癫痫发作是被神灵附身的结果,代表此人受到神召,癫痫患者的社会地位也格外崇高。

1982年,罹患癫痫的苗族难民女儿、三个月大的李黎亚被母亲抱在怀中,来到加州默塞德医院求诊。急诊医生不通苗语导致误诊,随后黎亚又被专业医生确诊,但迟迟不见好转。拥有泛灵宇宙观的苗人无法完全信任“医身不医心”的西方医学,在目睹女儿所受的各种侵入式治疗及服药副作用时心痛,也让夫妇二人难以遵照医嘱给女儿服药。西方医学要“生命”,而苗族文化要“灵魂”,语言和文化的隔阂使得父母与医生越是尽力而为,就越快将黎亚推向悲剧的结局。

作者安妮·法迪曼在本书中探究,如果病人理解身体乃至世界的角度与西方观点截然不同,医生该如何应对?书中还讲述了苗族历史上抵抗强权、傲然定居高地的强悍民族性,以及二战时苗人如何成为美国佣兵又被美国牺牲的历史。虽然少数幸运者得以移民美国,但失去土地丛林的他们,也同时失去了谋生能力及生命尊严。作者指出,忽视文化脉络的难民安置政策会造成伤害。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