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春意难料,新能源车企几家欢喜几家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春意难料,新能源车企几家欢喜几家忧

近期,AITO问界、小鹏、零跑、飞凡、蔚来等车企都各自宣布了降价、促销的措施。

文|旗帜财经 木木

“2022的寒冬过去,眼看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候,汽车行业却迎来一场倒春寒。去年一路高歌的市场,在今年一开年就爆出了惊人的销量下滑数据。

1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量同比下降高达45%,特斯拉接连降价,国内造车新势力也被迫跟进,新的一年众多车企将面临什么?这场无硝烟的战斗中,谁会走到最后?”

2月1日乘联会发布数据显示,1月1日至27日,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量为98.5万辆,同比下降45%,环比下降43%;全国乘用车厂商批发量为89.1万辆,同比下降50%,环比下降46%。

“春江水暖鸭先知”,对于市场的变化,其实车企早有感知。

先是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霸主特斯拉抗不住了,1月6日特斯拉国产车型开始一波大降价,Model 3起售价22.99万元,Model Y起售价25.99万元,Model S78.99万元起售、Model X87.99万元起售。这不仅是近半年来特斯拉第二次直接降价,也是降幅最多的一次。

这一行动引来一众国内车企跟进。近期,AITO问界、小鹏、零跑、飞凡、蔚来等车企都各自宣布了降价、促销的措施。就在几天前,又传出巴菲特再次减持比亚迪的消息。

高歌猛进的汽车市场在今年一开年就被浇了一头冷水。

01、海外霸主跌落神坛

商界超人马斯克或许比大多数同行更早察觉到了市场变化。

在去年6月,马斯克曾在内部邮件中提到自己对于美国经济前景有着“超级糟糕的预感”。其后,他又公开表示:“美国下一波经济衰退可能很快就会到来。”紧接着特斯拉就宣布暂停全球招聘,并计划裁员 10%。消息一出,特斯拉股价一路下滑,仅去年12月就下跌了 22%。

此时,市场销量已印证了马斯克的预言。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12月交付量55796辆,较11月份下降44%,同比下降21%,为五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到年末,特斯拉的全年总交付量131万辆,并未达到150万辆的预期目标。

对此摩根士丹利给出的判断是“全球市场需求可能正在趋于饱和”。美国汽车经销商Cox Automotive的首席经济学家也警告称“汽车行业正从供应问题转变为需求问题”。

不可否认,特斯拉面临的困境有着多重因素,此前曾有业界人士分析称,特斯拉的横空出世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彼时全球新能源汽车仍处在空白阶段,而美国也在低利率周期内,双重利好制造了特斯拉的繁荣景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大老牌车企和新兴力量纷纷加入赛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需求不断趋于饱和,特斯拉的优势已荡然无存。

祸不单行,美联储在过去一年内的强硬加息政策更是极大影响了汽车市场的消费,同时马斯克本人在过去一年因推特风波引发的争议不断也为特斯拉带来不小的负面效应。

不可否认,昔日的全球霸主跌下神坛,是马斯克本人、美国利率政策、全球市场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02、国内新势力集体受挫

相比特斯拉遭遇的多重尴尬,国内新势力的“集体受挫”显得简单直接了许多。

2023年1月,蔚来交付量同比下降11.87%,哪吒汽车同比下降45.35%,小彭汽车同比下降59.62%,零跑汽车同比下降85.92%,极氪汽车同比下降11.37%。

就在2022年,新能源汽车还是一片火热。去年全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2.1%。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市场占有率达到25.6%。

业界分析称,去年新能源汽车的火爆与国内整体市场尤其是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市场仍处于初始增长期、国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置补贴政策以及燃油价格高企有关。但经历了两年多的狂飙突进,随着上述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弱,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在2023年会出现放缓迹象。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能源汽车在2023年会继续增长,但增速会大幅放缓,业内普遍预计增速会从100%回落到30%左右。

行业内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1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15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达到3.18亿辆;机动车驾驶人数量超过5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达到4.63亿人。而根据中汽协数据,2022年中国自主品牌在乘用车市场的份额达到49.9%,创下近年来新高。

无论从汽车保有量还是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的确到了瓶颈期,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市场的每一步拓展都会更加艰难。

03、传统巨头挑战重重

如果说造成新能源车困境的罪魁祸首是市场需求,那么传统燃油车在2023年的境遇则更为复杂。

国六b排放标准将在今年7月1日全面落实,这一被称为“史上最严排放标准”的措施一旦实施,大多数污染物的限值指标会大幅提升,例如一氧化碳浓度要求降到500(mg/km),非甲烷烃和氮氢化物的标准也要下降50%。这意味着传统车企的生产成本将面临极大挑战,而消费者在选择传统车型时也会更加慎重考量。

另外,从市场销量来看,2022年在新能源汽车一路高歌的背景下,几大传统燃油车企的总销量同比下滑都超过了10%,其中本田下降12.1%;日产降22.1%;别克下降10.55%;福特下滑17.6%。国内大众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尤其年轻消费者显然更加青睐时尚、智能化程度更高、更懂得营销概念新能源汽车,传统燃油车的市场空间就会不断受到挤压。

因此,在环保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限制下,不少车企纷纷制定了推出燃油市场的时间表:宝马集团宣布将在2030年欧盟地区停售燃油车;丰田汽车将在2030年中国、欧洲、北美地区停售燃油车;大众汽车和起亚汽车计划2035年在欧洲市场停售燃油车;本田汽车则会在2040年全面停售燃油车。

新的一年,倘若不在新能源领域迎头赶上新生力量,老牌燃油巨头的未来恐怕不容乐观。

04、大浪淘沙,胜者为王

在1月乘用车市场的一片低迷中,比亚迪和理想的数据格外引人注目。

尽管两家车企的交付量环比也都在下降,但同比都有增长。理想汽车1月同比增长23.42%,比亚迪同比增长更高达54.66%。

看来巴菲特多次减持并未影响市场对比亚迪的信心。

去年上半年,比亚迪以累计销量64.14万辆超过特斯拉成为全球销量冠军。在资本市场上,比亚迪港股股价3月到6月翻了一倍,A股涨幅超过70%,市值首过万亿,成为与宁德时代并列的锂电产业链双万亿公司之一,同时比亚迪也是全球市值万亿榜单上中唯一的中国汽车公司。

7月,巴菲特减持消息被曝光后比亚迪A 股下跌4.72%,港股下跌11.93%。而在此之前,比亚迪已连续三个交易日下跌,跌幅近15%。但包括高盛在内的机构预计,比亚迪提供的电池未来可能达到30%的市场占有率。也就是说,无论是技术还是销量,比亚迪仍在上升通道中。

毫无疑问,新的一年全球汽车行业将迎来一次大浪淘沙,风浪过去,谁会死在沙滩上,而谁又将迎风破浪成为最终王者,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比亚迪

8k
  • 河南:支持比亚迪等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水平职业学校牵头成立新能源汽车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 山东城市观察 | 党政“一把手”带队,济南打响新春招商“第一枪”

特斯拉

9.3k
  • 乘联分会:特斯拉中国12月批发销量93766辆
  • 马斯克:如果一切进展顺利,预计2026年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产量将增加10倍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春意难料,新能源车企几家欢喜几家忧

近期,AITO问界、小鹏、零跑、飞凡、蔚来等车企都各自宣布了降价、促销的措施。

文|旗帜财经 木木

“2022的寒冬过去,眼看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候,汽车行业却迎来一场倒春寒。去年一路高歌的市场,在今年一开年就爆出了惊人的销量下滑数据。

1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量同比下降高达45%,特斯拉接连降价,国内造车新势力也被迫跟进,新的一年众多车企将面临什么?这场无硝烟的战斗中,谁会走到最后?”

2月1日乘联会发布数据显示,1月1日至27日,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量为98.5万辆,同比下降45%,环比下降43%;全国乘用车厂商批发量为89.1万辆,同比下降50%,环比下降46%。

“春江水暖鸭先知”,对于市场的变化,其实车企早有感知。

先是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霸主特斯拉抗不住了,1月6日特斯拉国产车型开始一波大降价,Model 3起售价22.99万元,Model Y起售价25.99万元,Model S78.99万元起售、Model X87.99万元起售。这不仅是近半年来特斯拉第二次直接降价,也是降幅最多的一次。

这一行动引来一众国内车企跟进。近期,AITO问界、小鹏、零跑、飞凡、蔚来等车企都各自宣布了降价、促销的措施。就在几天前,又传出巴菲特再次减持比亚迪的消息。

高歌猛进的汽车市场在今年一开年就被浇了一头冷水。

01、海外霸主跌落神坛

商界超人马斯克或许比大多数同行更早察觉到了市场变化。

在去年6月,马斯克曾在内部邮件中提到自己对于美国经济前景有着“超级糟糕的预感”。其后,他又公开表示:“美国下一波经济衰退可能很快就会到来。”紧接着特斯拉就宣布暂停全球招聘,并计划裁员 10%。消息一出,特斯拉股价一路下滑,仅去年12月就下跌了 22%。

此时,市场销量已印证了马斯克的预言。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12月交付量55796辆,较11月份下降44%,同比下降21%,为五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到年末,特斯拉的全年总交付量131万辆,并未达到150万辆的预期目标。

对此摩根士丹利给出的判断是“全球市场需求可能正在趋于饱和”。美国汽车经销商Cox Automotive的首席经济学家也警告称“汽车行业正从供应问题转变为需求问题”。

不可否认,特斯拉面临的困境有着多重因素,此前曾有业界人士分析称,特斯拉的横空出世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彼时全球新能源汽车仍处在空白阶段,而美国也在低利率周期内,双重利好制造了特斯拉的繁荣景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大老牌车企和新兴力量纷纷加入赛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需求不断趋于饱和,特斯拉的优势已荡然无存。

祸不单行,美联储在过去一年内的强硬加息政策更是极大影响了汽车市场的消费,同时马斯克本人在过去一年因推特风波引发的争议不断也为特斯拉带来不小的负面效应。

不可否认,昔日的全球霸主跌下神坛,是马斯克本人、美国利率政策、全球市场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02、国内新势力集体受挫

相比特斯拉遭遇的多重尴尬,国内新势力的“集体受挫”显得简单直接了许多。

2023年1月,蔚来交付量同比下降11.87%,哪吒汽车同比下降45.35%,小彭汽车同比下降59.62%,零跑汽车同比下降85.92%,极氪汽车同比下降11.37%。

就在2022年,新能源汽车还是一片火热。去年全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2.1%。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市场占有率达到25.6%。

业界分析称,去年新能源汽车的火爆与国内整体市场尤其是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市场仍处于初始增长期、国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置补贴政策以及燃油价格高企有关。但经历了两年多的狂飙突进,随着上述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弱,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在2023年会出现放缓迹象。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能源汽车在2023年会继续增长,但增速会大幅放缓,业内普遍预计增速会从100%回落到30%左右。

行业内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1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15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达到3.18亿辆;机动车驾驶人数量超过5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达到4.63亿人。而根据中汽协数据,2022年中国自主品牌在乘用车市场的份额达到49.9%,创下近年来新高。

无论从汽车保有量还是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的确到了瓶颈期,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市场的每一步拓展都会更加艰难。

03、传统巨头挑战重重

如果说造成新能源车困境的罪魁祸首是市场需求,那么传统燃油车在2023年的境遇则更为复杂。

国六b排放标准将在今年7月1日全面落实,这一被称为“史上最严排放标准”的措施一旦实施,大多数污染物的限值指标会大幅提升,例如一氧化碳浓度要求降到500(mg/km),非甲烷烃和氮氢化物的标准也要下降50%。这意味着传统车企的生产成本将面临极大挑战,而消费者在选择传统车型时也会更加慎重考量。

另外,从市场销量来看,2022年在新能源汽车一路高歌的背景下,几大传统燃油车企的总销量同比下滑都超过了10%,其中本田下降12.1%;日产降22.1%;别克下降10.55%;福特下滑17.6%。国内大众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尤其年轻消费者显然更加青睐时尚、智能化程度更高、更懂得营销概念新能源汽车,传统燃油车的市场空间就会不断受到挤压。

因此,在环保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限制下,不少车企纷纷制定了推出燃油市场的时间表:宝马集团宣布将在2030年欧盟地区停售燃油车;丰田汽车将在2030年中国、欧洲、北美地区停售燃油车;大众汽车和起亚汽车计划2035年在欧洲市场停售燃油车;本田汽车则会在2040年全面停售燃油车。

新的一年,倘若不在新能源领域迎头赶上新生力量,老牌燃油巨头的未来恐怕不容乐观。

04、大浪淘沙,胜者为王

在1月乘用车市场的一片低迷中,比亚迪和理想的数据格外引人注目。

尽管两家车企的交付量环比也都在下降,但同比都有增长。理想汽车1月同比增长23.42%,比亚迪同比增长更高达54.66%。

看来巴菲特多次减持并未影响市场对比亚迪的信心。

去年上半年,比亚迪以累计销量64.14万辆超过特斯拉成为全球销量冠军。在资本市场上,比亚迪港股股价3月到6月翻了一倍,A股涨幅超过70%,市值首过万亿,成为与宁德时代并列的锂电产业链双万亿公司之一,同时比亚迪也是全球市值万亿榜单上中唯一的中国汽车公司。

7月,巴菲特减持消息被曝光后比亚迪A 股下跌4.72%,港股下跌11.93%。而在此之前,比亚迪已连续三个交易日下跌,跌幅近15%。但包括高盛在内的机构预计,比亚迪提供的电池未来可能达到30%的市场占有率。也就是说,无论是技术还是销量,比亚迪仍在上升通道中。

毫无疑问,新的一年全球汽车行业将迎来一次大浪淘沙,风浪过去,谁会死在沙滩上,而谁又将迎风破浪成为最终王者,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