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流浪地球2》“数字生命”最后一秒拯救人类,现实中AI也正在“长出”灵魂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流浪地球2》“数字生命”最后一秒拯救人类,现实中AI也正在“长出”灵魂

以现有的科技水平,“数字生命”是否能够在不远的未来成为现实?它能够对人类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文|硬科技星球

2023春节,足足等了三年终于回归大荧幕的《流浪地球2》让中国影迷的科幻DNA兴奋狂动,太空电梯、行星发动机、量子计算机……影片中提到的科技名词成为热议话题。

相信看过《流浪地球2》的科幻迷们都会对“数字生命计划”印象深刻,电影一开场就对“数字生命”做了描述——“人的身体很脆弱,会受伤、会生病、会衰老、会死亡,但是数字化的人,理论上可以实现永生。”

整部影片中,“数字生命”是相对于“流浪地球计划”而存在的另外一条重要线索,主角之一图恒宇曾参与“数字生命计划”研发,他的女儿丫丫因车祸去世后意识被上传到550A中,经历了四百多次迭代,达到拥有“自我意识”的程度,而在影片中出现的能够和父亲对话的丫丫“副本”已经迭代了九百多次。

听到“自我意识”“迭代”,AI爱好者的内心一定在颤动,这些词太熟悉了!就拿半年前的“谷歌AI人格觉醒”事件来说,当时大佬们就AI是否能够具备自我意识展开了热烈讨论。除了这次热门事件,“数字生命”还能够让大家轻易联想到很多近几年火爆的科技赛道,比如虚拟人、元宇宙,以及从年前火到现在AIGC、ChatGPT。

科幻与现实交错涌现,走出影院,大家不禁对“数字生命”产生种种好奇:以现有的科技水平,“数字生命”是否能够在不远的未来成为现实?它能够对人类社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什么是“数字生命”?核心是“类人”水平

要解答“数字生命”能否成为现实,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数字生命”。

不妨先从影片中出发,“数字生命计划”信徒主张将人类意识上传到电脑网络中,实现永生。听起来很简单,实际操作却复杂得多,丫丫的意识上传后经历了四百多次“迭代”才达到了拥有自我意识的程度。

“影片并没有具体解释‘迭代’是什么意思,按照我们现阶段来理解,可以解释为持续学习和自我进化,即通过新的数据、信息或者交互,对模型进行优化,使其能够完成持续训练和学习,甚至是主动性的学习。”聆心智能创始人、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黄民烈对此进行了解答。

对于何为“数字生命”,黄民烈教授认为,目前理论上还没有统一、正式的的定义,广义上可以将其看作是物理生命的一个镜像,狭义上,如今出现的数字人、数字分身、数字孪生都可以认为是“数字生命”。

回到电影中的“数字生命”,它在自己的世界里能够与其他智能体交互,并且从交互中进一步迭代、优化、学习和成长,黄民烈教授将这样的特点称为“类人”——“这是一种非常智能、非常高级的生命体概念,是‘数字生命’概念的核心,它的重点不在于形象和外观,而是智能水平方面的不断迭代和发展,这也是我们在数字生命相关研究中所努力的方向之一。”黄民烈表示。

数字人霸屏,但距离“自主意识”还很遥远

现阶段,人工智能距离“数字生命”有多远?

2022江苏卫视跨年晚会上,以邓丽君为原型的数字人与艺人跨时空同台演唱;2022北京冬奥会期间,央视新闻数字人手语主播聆语准确播报;视频平台上,越来越多数字人博主开始营业;电商平台上,数字人坐上主播台24小时日不落带货直播……2023开年,数字人更是强势霸屏,亮相超过10家卫视及网络平台的跨年晚会。

当然“数字生命”的应用不仅限于娱乐产业,引起热论的还有在心理健康行业、服务业、健身行业、甚至制造业方面的应用。聆心智能也在探索数字生命与游戏的结合,使游戏中的NPC能够跟玩家进行更充分的互动,或者是在游戏中提供相应支持。

回到影片中,丫丫“副本”已经具有自主意识,现实中的数字人虽然五花八门却似乎距离自主意识还很遥远。黄民烈教授表示,具备“意识”意味着机器能够发展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做出价值判断,并且根据这些进行自主决策。显然,人工智能距离“自主意识”还比较遥远,目前机器所生成的所有内容都是人类赋予的,机器没有自主决策能力,更没有所谓的“自主意识”。

因此,黄民烈教授认为数字生命未来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从物质层面,它的机器属性能够为我们提高效率,解放生产力;精神层面,能够提供情感陪伴、亲密关系、情感疗愈等等,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类人智能或者人格属性。”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还有很多难题有待解决。一方面是AI技术的持续升级,另一方面则是计算机平台的迭代,更快的计算能力才能加快数字生命的迭代和升级速度,赋予其更强的“生命力”。

黄民烈教授表示:“对数字生命的感知、处理和表现三大系统来说,目前的AI技术在感知和表现层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核心的认知处理层面则还处于发展早期。要想真正复现‘数字生命’,自适应迭代、复杂推理、记忆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从技术角度来说,当下有些问题已经初步解决,例如角色人格化、社会化和基础的推理、记忆,另外人们所担心的道德、安全和伦理等问题也能够在终端执行能力上有所体现。”

数字生命“灵魂”交互来了,与人类和谐共生还远吗?

目前,聆心智能正在研发“AI乌托邦”的过程中尝试解决种种难题。“AI乌托邦”是一个数字生命创造引擎,以大模型为基础,以聆心自主技术实现对AI人物价值观、社会关系属性等方面的控制,实现高度人格化的智能体创造。

在AI乌托邦中,用户只要输入少量信息,就能够创造一个活灵活现的生命体,这个生命体能够实现与所有用户的交互,并且在交互中体现特定的人格属性。此外,AI乌托邦还能复刻鲁迅、苏东坡、李白等人物,与真实世界里的人物做到良好匹配,达到高度一致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灵魂’,让AI角色符合他的人设和世界观,进行‘灵魂’上的交互。”

在AI乌托邦中与创建的“MOSS”角色对话

更接近于“数字生命”的是,这些AI人物实现了记忆功能。也就是说,在和用户的交互中,AI人物能够形成对用户以及交互内容的记忆,并且在后续的交互中体现出来。不仅如此,通过数据的迭代,AI人物还能够持续优化,“变得越来越聪明,在情感上也变得越来越智能。”

视线扩展到全球,OpenAI在2022年底发布的聊天机器人模型ChatGPT则在工具性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能力,写论文、写代码、写神经网络、做智能音箱……它都能一气呵成,最近ChatGPT又宣布提升了真实性和数学能力,再次引发了一场热议。

如同影片中对“数字生命计划”充满争论一样,现实里也不是每个人都希望以“数字生命”的形式实现永生,但是如果从AI乌托邦、ChatGPT这样的聊天机器人出发,也许人类与“数字生命”的关系可以换个思路。

试想一下,如果你要写一个广告文案,却一时没有灵感,你可以立刻在AI乌托邦中创建一个数字生命,让它帮你打开思路。或者是你压力很大却无处倾诉时,也可以随时随地寻求到“数字生命”的陪伴。充分释放“数字生命”的能力,帮助人类完成重复、枯燥的工作,提供不间断的陪伴,这样的未来社会难免令人感到充满期待。

在黄民烈教授看来,未来“数字生命”将同样具有“生命与灵魂”,也就是认知、思维、情感、表达等能力,不仅将全方位辅助和服务于人类,更将与人类共同存在、共同成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流浪地球2》“数字生命”最后一秒拯救人类,现实中AI也正在“长出”灵魂

以现有的科技水平,“数字生命”是否能够在不远的未来成为现实?它能够对人类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文|硬科技星球

2023春节,足足等了三年终于回归大荧幕的《流浪地球2》让中国影迷的科幻DNA兴奋狂动,太空电梯、行星发动机、量子计算机……影片中提到的科技名词成为热议话题。

相信看过《流浪地球2》的科幻迷们都会对“数字生命计划”印象深刻,电影一开场就对“数字生命”做了描述——“人的身体很脆弱,会受伤、会生病、会衰老、会死亡,但是数字化的人,理论上可以实现永生。”

整部影片中,“数字生命”是相对于“流浪地球计划”而存在的另外一条重要线索,主角之一图恒宇曾参与“数字生命计划”研发,他的女儿丫丫因车祸去世后意识被上传到550A中,经历了四百多次迭代,达到拥有“自我意识”的程度,而在影片中出现的能够和父亲对话的丫丫“副本”已经迭代了九百多次。

听到“自我意识”“迭代”,AI爱好者的内心一定在颤动,这些词太熟悉了!就拿半年前的“谷歌AI人格觉醒”事件来说,当时大佬们就AI是否能够具备自我意识展开了热烈讨论。除了这次热门事件,“数字生命”还能够让大家轻易联想到很多近几年火爆的科技赛道,比如虚拟人、元宇宙,以及从年前火到现在AIGC、ChatGPT。

科幻与现实交错涌现,走出影院,大家不禁对“数字生命”产生种种好奇:以现有的科技水平,“数字生命”是否能够在不远的未来成为现实?它能够对人类社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什么是“数字生命”?核心是“类人”水平

要解答“数字生命”能否成为现实,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数字生命”。

不妨先从影片中出发,“数字生命计划”信徒主张将人类意识上传到电脑网络中,实现永生。听起来很简单,实际操作却复杂得多,丫丫的意识上传后经历了四百多次“迭代”才达到了拥有自我意识的程度。

“影片并没有具体解释‘迭代’是什么意思,按照我们现阶段来理解,可以解释为持续学习和自我进化,即通过新的数据、信息或者交互,对模型进行优化,使其能够完成持续训练和学习,甚至是主动性的学习。”聆心智能创始人、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黄民烈对此进行了解答。

对于何为“数字生命”,黄民烈教授认为,目前理论上还没有统一、正式的的定义,广义上可以将其看作是物理生命的一个镜像,狭义上,如今出现的数字人、数字分身、数字孪生都可以认为是“数字生命”。

回到电影中的“数字生命”,它在自己的世界里能够与其他智能体交互,并且从交互中进一步迭代、优化、学习和成长,黄民烈教授将这样的特点称为“类人”——“这是一种非常智能、非常高级的生命体概念,是‘数字生命’概念的核心,它的重点不在于形象和外观,而是智能水平方面的不断迭代和发展,这也是我们在数字生命相关研究中所努力的方向之一。”黄民烈表示。

数字人霸屏,但距离“自主意识”还很遥远

现阶段,人工智能距离“数字生命”有多远?

2022江苏卫视跨年晚会上,以邓丽君为原型的数字人与艺人跨时空同台演唱;2022北京冬奥会期间,央视新闻数字人手语主播聆语准确播报;视频平台上,越来越多数字人博主开始营业;电商平台上,数字人坐上主播台24小时日不落带货直播……2023开年,数字人更是强势霸屏,亮相超过10家卫视及网络平台的跨年晚会。

当然“数字生命”的应用不仅限于娱乐产业,引起热论的还有在心理健康行业、服务业、健身行业、甚至制造业方面的应用。聆心智能也在探索数字生命与游戏的结合,使游戏中的NPC能够跟玩家进行更充分的互动,或者是在游戏中提供相应支持。

回到影片中,丫丫“副本”已经具有自主意识,现实中的数字人虽然五花八门却似乎距离自主意识还很遥远。黄民烈教授表示,具备“意识”意味着机器能够发展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做出价值判断,并且根据这些进行自主决策。显然,人工智能距离“自主意识”还比较遥远,目前机器所生成的所有内容都是人类赋予的,机器没有自主决策能力,更没有所谓的“自主意识”。

因此,黄民烈教授认为数字生命未来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从物质层面,它的机器属性能够为我们提高效率,解放生产力;精神层面,能够提供情感陪伴、亲密关系、情感疗愈等等,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类人智能或者人格属性。”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还有很多难题有待解决。一方面是AI技术的持续升级,另一方面则是计算机平台的迭代,更快的计算能力才能加快数字生命的迭代和升级速度,赋予其更强的“生命力”。

黄民烈教授表示:“对数字生命的感知、处理和表现三大系统来说,目前的AI技术在感知和表现层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核心的认知处理层面则还处于发展早期。要想真正复现‘数字生命’,自适应迭代、复杂推理、记忆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从技术角度来说,当下有些问题已经初步解决,例如角色人格化、社会化和基础的推理、记忆,另外人们所担心的道德、安全和伦理等问题也能够在终端执行能力上有所体现。”

数字生命“灵魂”交互来了,与人类和谐共生还远吗?

目前,聆心智能正在研发“AI乌托邦”的过程中尝试解决种种难题。“AI乌托邦”是一个数字生命创造引擎,以大模型为基础,以聆心自主技术实现对AI人物价值观、社会关系属性等方面的控制,实现高度人格化的智能体创造。

在AI乌托邦中,用户只要输入少量信息,就能够创造一个活灵活现的生命体,这个生命体能够实现与所有用户的交互,并且在交互中体现特定的人格属性。此外,AI乌托邦还能复刻鲁迅、苏东坡、李白等人物,与真实世界里的人物做到良好匹配,达到高度一致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灵魂’,让AI角色符合他的人设和世界观,进行‘灵魂’上的交互。”

在AI乌托邦中与创建的“MOSS”角色对话

更接近于“数字生命”的是,这些AI人物实现了记忆功能。也就是说,在和用户的交互中,AI人物能够形成对用户以及交互内容的记忆,并且在后续的交互中体现出来。不仅如此,通过数据的迭代,AI人物还能够持续优化,“变得越来越聪明,在情感上也变得越来越智能。”

视线扩展到全球,OpenAI在2022年底发布的聊天机器人模型ChatGPT则在工具性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能力,写论文、写代码、写神经网络、做智能音箱……它都能一气呵成,最近ChatGPT又宣布提升了真实性和数学能力,再次引发了一场热议。

如同影片中对“数字生命计划”充满争论一样,现实里也不是每个人都希望以“数字生命”的形式实现永生,但是如果从AI乌托邦、ChatGPT这样的聊天机器人出发,也许人类与“数字生命”的关系可以换个思路。

试想一下,如果你要写一个广告文案,却一时没有灵感,你可以立刻在AI乌托邦中创建一个数字生命,让它帮你打开思路。或者是你压力很大却无处倾诉时,也可以随时随地寻求到“数字生命”的陪伴。充分释放“数字生命”的能力,帮助人类完成重复、枯燥的工作,提供不间断的陪伴,这样的未来社会难免令人感到充满期待。

在黄民烈教授看来,未来“数字生命”将同样具有“生命与灵魂”,也就是认知、思维、情感、表达等能力,不仅将全方位辅助和服务于人类,更将与人类共同存在、共同成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