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天下何人不ChatGPT?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天下何人不ChatGPT?

有差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承认差距。

文|邻章

火爆的ChatGPT在带热全球用户和资本对AICG技术赛道情绪的同时,也让国内一众科技互联网公司,在这段时间内不约而同地对外披露自家在类ChatGPT技术领域的布局。

这种久违的热闹,给人的感觉是:天下何人不ChatGPT?

综合业内报道,如我们所见:

百度率先对外公布称:百度类 ChatcPT项目正在研发中,预计3月完成内测后对公众开放,并在随后官宣其类ChatGPT项目名字确定为“文心一言”,英文名ERNIE Bot。

华为:对于华为在类似ChatGPT方向上的布局,华为计算产品线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2020年开始在大模型开始有布局,2021年发布了鹏城盘古大模型,是业界首个千亿级生成和理解中文NLP大模型。在大模型产业化方面,华为已发起了智能遥感开源生态联合体、多模态人工智能产业联合体,智能流体力学产业联合体等。华为将以联合体的模式把科研院所、产业厂商等结合起来,更好地让大模型产业形成正向的闭环回路。

阿里巴巴表示“阿里版聊天机器人 ChatGPT 正在研发中,目前处于内测阶段。钉钉则表示阿里版本的ChatGPT的对话机器人将和钉钉深度结合。”

腾讯相关人士对外表示称,腾讯目前在ChatGPT 和 AIGC 相关方向上已有布局,专项研究也在有序推进。腾讯持续投入Al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基于此前在Al大模型、机器学习算法以及 NLP等领域的技术储备,将进一步开展前沿研究及应用探索。

小米相关人士表示称,小米集团在ChatGPT领域有丰富落地场景,包括小爱对话、机器人等,其中小爱拥有庞大数据支撑,会让小米在大模型方面进展更迅速。此前小米在 Al大模型上已有多路并行尝试,未来将加大相关领域人力和资源投入。

字节跳动则表示,字节跳动的人工智能实验室 (Al Lab)有开展类似 ChatGPT 和 AIGC的相关研发,未来或为 PICO提供技术支持。

360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一直在AIGC技术上有持续性的投入,但截至目前仅作为内部业务自用的生产力工具使用,且投资规模及技术水平与当前的ChatGPT 3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各项技术指标只能做到略强于 ChatGPT 2。由于训练数据源及应用方向的原因,在中文环境下的实际效果强于 ChatGPT 2。在继续深入自行研发的同时,不排除寻找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公司也计划尽快推出类ChatGPT技术的dlemo版产品。AIGC技术除了在搜索引擎的应用之外,还可以辅助数字安全能力的提升。

网易有道表示“有道Al技术团队已投入到 ChatGFT 同源技术AIGC 在教育场景的落地研发中,目前该团队正在 Al口语老师、中文作文批改等细分学习场景中尝试探索,将尽快推出相关的demo 版产品。”

京东副总裁何晓冬表示,京东在 ChatGPT领域拥有丰富的场景和高质量的数据。例如京东云言犀每天和用户进行1000万次的交互,使得算法能够及时地迭代更新。何晓冬表示相较于传统聊天机器人,京东的场景更加垂直,必须解决用户的问题,更加聚焦焦于任务型多轮对话,考量的是对话的精准度、客户的满意度,满足成本、体验、价格、产品、 服务等要素的要求。他认为,ChatGPT是令人兴奋的前沿探索,言犀则是大规模商用的客户服务系统,未来京东也会不断结合 ChatGFT 的方法和技术点,融入到产品服务中来,推动人工智能的产业落地。

昆仑万维:目前,旗下的Opera浏览器计划接入 ChatGPT 功能,不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业务发展。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而在看完上述国内各大科技互联网公司对自家类ChatGPT项目进度或态度的表态后,不知道大家作何感想?

对此,有网友评论:“别人不做你们什么也没有!但凡别人出点什么你们全部都有!”

当然,这种评价在我看来还是有失偏颇的,毕竟在大模型上,国内公司们的确是有积累、布局、探索的,甚至一些公司的大模型,在部分场景中和竞赛中的表现,还对Open AI的大模型有所超越。

但各家对ChatGPT技术的表态越是如此,我们也越要直面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有技术、有积累,但却不能在人工智能领域带来这种开创性的成果,推动相关技术实现从0到1?而只能是在别人实现1之后,跟随别人的脚步前进?

毕竟,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一直以来所言的是我们与国外是并驾齐驱乃至有所超越的存在。

当然,在遗憾之外,也不必因此就陷入悲观,也需要看到各家公司目前已在布局、追赶的积极一面。

其实,有差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承认差距,麻痹自己,甚至是当鸵鸟。

写在最后

似乎每一轮技术热潮来袭,都会有众多公司在第一时间对外宣称自己在这些热点领域的技术布局、投入,让这些热点与自家产生联系。

但从后续发展来看,稍显遗憾的是,许多公司对外宣称的所谓布局、投入,只在热点存在时,热点过后也就随风吹雨打去,没了后续产出。给人的感觉是,这些公司对热点的所谓投入,并不是真正找到了这一热点与自家技术的契合点,玩的是用热点来提振股价的套路。

在此,对这样的公司,我们不由得想问一句:热点飒沓如流星,迷失在这一波接一波的热点追逐中,最终又留下多少技术积淀?毕竟技术积累却需要能坐冷板凳。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天下何人不ChatGPT?

有差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承认差距。

文|邻章

火爆的ChatGPT在带热全球用户和资本对AICG技术赛道情绪的同时,也让国内一众科技互联网公司,在这段时间内不约而同地对外披露自家在类ChatGPT技术领域的布局。

这种久违的热闹,给人的感觉是:天下何人不ChatGPT?

综合业内报道,如我们所见:

百度率先对外公布称:百度类 ChatcPT项目正在研发中,预计3月完成内测后对公众开放,并在随后官宣其类ChatGPT项目名字确定为“文心一言”,英文名ERNIE Bot。

华为:对于华为在类似ChatGPT方向上的布局,华为计算产品线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2020年开始在大模型开始有布局,2021年发布了鹏城盘古大模型,是业界首个千亿级生成和理解中文NLP大模型。在大模型产业化方面,华为已发起了智能遥感开源生态联合体、多模态人工智能产业联合体,智能流体力学产业联合体等。华为将以联合体的模式把科研院所、产业厂商等结合起来,更好地让大模型产业形成正向的闭环回路。

阿里巴巴表示“阿里版聊天机器人 ChatGPT 正在研发中,目前处于内测阶段。钉钉则表示阿里版本的ChatGPT的对话机器人将和钉钉深度结合。”

腾讯相关人士对外表示称,腾讯目前在ChatGPT 和 AIGC 相关方向上已有布局,专项研究也在有序推进。腾讯持续投入Al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基于此前在Al大模型、机器学习算法以及 NLP等领域的技术储备,将进一步开展前沿研究及应用探索。

小米相关人士表示称,小米集团在ChatGPT领域有丰富落地场景,包括小爱对话、机器人等,其中小爱拥有庞大数据支撑,会让小米在大模型方面进展更迅速。此前小米在 Al大模型上已有多路并行尝试,未来将加大相关领域人力和资源投入。

字节跳动则表示,字节跳动的人工智能实验室 (Al Lab)有开展类似 ChatGPT 和 AIGC的相关研发,未来或为 PICO提供技术支持。

360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一直在AIGC技术上有持续性的投入,但截至目前仅作为内部业务自用的生产力工具使用,且投资规模及技术水平与当前的ChatGPT 3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各项技术指标只能做到略强于 ChatGPT 2。由于训练数据源及应用方向的原因,在中文环境下的实际效果强于 ChatGPT 2。在继续深入自行研发的同时,不排除寻找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公司也计划尽快推出类ChatGPT技术的dlemo版产品。AIGC技术除了在搜索引擎的应用之外,还可以辅助数字安全能力的提升。

网易有道表示“有道Al技术团队已投入到 ChatGFT 同源技术AIGC 在教育场景的落地研发中,目前该团队正在 Al口语老师、中文作文批改等细分学习场景中尝试探索,将尽快推出相关的demo 版产品。”

京东副总裁何晓冬表示,京东在 ChatGPT领域拥有丰富的场景和高质量的数据。例如京东云言犀每天和用户进行1000万次的交互,使得算法能够及时地迭代更新。何晓冬表示相较于传统聊天机器人,京东的场景更加垂直,必须解决用户的问题,更加聚焦焦于任务型多轮对话,考量的是对话的精准度、客户的满意度,满足成本、体验、价格、产品、 服务等要素的要求。他认为,ChatGPT是令人兴奋的前沿探索,言犀则是大规模商用的客户服务系统,未来京东也会不断结合 ChatGFT 的方法和技术点,融入到产品服务中来,推动人工智能的产业落地。

昆仑万维:目前,旗下的Opera浏览器计划接入 ChatGPT 功能,不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业务发展。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而在看完上述国内各大科技互联网公司对自家类ChatGPT项目进度或态度的表态后,不知道大家作何感想?

对此,有网友评论:“别人不做你们什么也没有!但凡别人出点什么你们全部都有!”

当然,这种评价在我看来还是有失偏颇的,毕竟在大模型上,国内公司们的确是有积累、布局、探索的,甚至一些公司的大模型,在部分场景中和竞赛中的表现,还对Open AI的大模型有所超越。

但各家对ChatGPT技术的表态越是如此,我们也越要直面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有技术、有积累,但却不能在人工智能领域带来这种开创性的成果,推动相关技术实现从0到1?而只能是在别人实现1之后,跟随别人的脚步前进?

毕竟,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一直以来所言的是我们与国外是并驾齐驱乃至有所超越的存在。

当然,在遗憾之外,也不必因此就陷入悲观,也需要看到各家公司目前已在布局、追赶的积极一面。

其实,有差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承认差距,麻痹自己,甚至是当鸵鸟。

写在最后

似乎每一轮技术热潮来袭,都会有众多公司在第一时间对外宣称自己在这些热点领域的技术布局、投入,让这些热点与自家产生联系。

但从后续发展来看,稍显遗憾的是,许多公司对外宣称的所谓布局、投入,只在热点存在时,热点过后也就随风吹雨打去,没了后续产出。给人的感觉是,这些公司对热点的所谓投入,并不是真正找到了这一热点与自家技术的契合点,玩的是用热点来提振股价的套路。

在此,对这样的公司,我们不由得想问一句:热点飒沓如流星,迷失在这一波接一波的热点追逐中,最终又留下多少技术积淀?毕竟技术积累却需要能坐冷板凳。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