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编辑 | 楼婍沁
2月9日深夜,许多时尚从业者的朋友圈被一则黑白声明刷屏。声明说,英国设计师Phoebe Philo将在2023年9月通过线上渠道发布个人品牌的首个时装系列,相关前序工作从7月开始推进。
是的,Phoebe Philo要回来了。
上一次传出回归的消息是在2021年7月。当时的情况是,Phoebe Philo宣布和LVMH集团合作推出个人品牌。她将持有大部分股份,并对设计方向拥有绝对把控权。按照计划,品牌更多的细节将在2022年1月公布。
但整个2022年,市场上只有传闻,没有官宣。Phoebe Philo的新品牌没有透露任何消息,她本人的行踪也无人知晓。有猜测称,到蕾哈娜个人服饰品牌Fenty因业绩不佳关停,让和LVMH集团重新审视投资设计师个人品牌的风险和回报。
而从最新声明来看,LVMH集团依然相信Phoebe Philo的号召力,并且这次似乎是来真的。一个例证便是,Phoebe Philo在Céline担任创意总监时极度抗拒社交媒体和电商,如今却在Instagram开设了个人认证账号,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
Phoebe Philo是2010年代最重要的时装设计师之一。她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销售额上,尽管在她担任Céline创意总监的9年里,销售数字翻了三番,年销售额从2亿欧元上升至7亿多欧元。Céline是当时LVMH集团第二梯队中的头部品牌之一。
真正关键的地方在于,Phoebe Philo诠释了都市女性穿着的新可能。
她的设计作品干净、利落、流畅,既不是当时Normcore风格的复制,也不是单纯的极简主义。人们能够从丰富的裁剪细节中感受到她对穿着舒适感的追求,对不同色彩和材质的运用展现出了时装的趣味,勾勒出成熟、独立的女性形象:不必通过强硬的着装来展现权势,也毋需担心柔和的廓形会显现出过分娇媚和脆弱。
这种独特的设计理念在社交媒体上被概括为“Céline风”,曾经和Phoebe Philo合作过的设计师如今也在用受其影响的风格在时尚行业发光发热。Bottega Veneta的两任创意总监Daniel Lee和Matthieu Blazy就曾为Phoebe Philo工作,他们将老化的意大利品牌重新赋予青春。
不管是Phoebe Philo本人,还是她的门徒,似乎都有着一种引领潮流并驱动销售额增长的魔力。这是让人们对她始终保持着兴趣,在一次又一次回归传闻破灭后,仍然抱有极高的期待。
但问题在于,当Phoebe Philo选择以单打独斗的形式回归,事情的复杂程度便指数上升。
如今距离Phoebe Philo离开Céline已有将近5年,经历了疫情后的奢侈品市场早已经大变。街头潮流虽然退热但余威还在,同样是追求随性,却和Phoebe Philo的风格大相径庭。她如何将个人风格和当下潮流结合,将是最大的挑战之一。
Phoebe Philo在过去的职业生涯里始终是为大集团旗下品牌工作。这些品牌通常早已建立起成熟的门店网络和媒体资源。Phoebe Philo虽然行踪神隐,但这些大品牌的公关部门却保持活跃,通过各种手段来为产品进行宣传,并将设计师的个人生活方式包装成可以获得崇拜的态度。
但如今,Phoebe Philo自立门户,意味着她必须要亲自抓起设计、销售和公关工作。毫无疑问她过去在时尚行业积累的人脉能够帮助快速打开市场,但随后另一个疑问也将被验证:作为行业传奇的Phoebe Philo,在大众市场是否也有同样庞大的追随者群体。
当下消费者对各种风格接受度更高,对简约风格也有热爱,但当脱离了大品牌可以带来的炫耀光环,他们是否愿意为设计师的创意和人格买单,仍然是个疑问。设计师品牌创始人通常是品牌风格的化身,但过去Phoebe Philo缺乏社交媒体曝光,新一代消费者对她并非熟知。
或许Phoebe Philo的个人品牌在运营上可以对标同样追求极简的The Row,保持低调和小规模发展。但LVMH集团的加入——尽管只持有少数股份——却似乎让这件事看起来没这么简单,毕竟LVMH集团追求的始终是高效率和高利润。
此前界面时尚曾报道,当代奢侈品集团已经无意长期培养新生设计师品牌。倘若Phoebe Philo个人品牌无法在创立迅速实现业绩增长,且LVMH集团像此前对待其它设计师品牌那样启动剥离程序,Phoebe Philo的创业之旅或将陷入困境。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除了风格回归之外,这也是Phoebe Philo个人品牌值得期待的地方。她将向人们展现,在市场分化加剧且奢侈品集团环绕挤压的环境下,一个可以调动大量资源的知名设计师如何孵化个人品牌的过程。
成功了,Phoebe Philo将为其它独立设计师,或者当前在大集团品牌内部任职却有意创立个人品牌的设计师指明道路;若失败了,则又一次证明当下奢侈品行业之凶险,以及设计师品牌的面临的生存困境。
不论成败与否,Phoebe Philo和她的个人品牌未来都会被写进调研案例之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