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央厨房”成为融媒时代深度报道的生存真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央厨房”成为融媒时代深度报道的生存真谛

其中透露出的不只是媒介技术、流通渠道层面的模式构建,更是媒介从业者跨越平台、跨越专长、跨越身份所属的协同配合,这是媒体融合在“人”的层面的巨大突破。

据微信公众号“RUC新闻坊”报道,当地时间9月19日晚,网络新闻协会(OnlineNews Association,ONA)年度会议的重头戏——第16届网络新闻奖(Online Journalism Award, OJA)在美国丹佛揭晓。

网络新闻奖获奖作品凸显融媒体手段在深度报道中运用的多样性

在颁奖晚宴上,《德克萨斯论坛报》、Quartz、半岛电视台AJ+数字新闻产品和《纽约时报》四家媒体夺得网络新闻卓越表现奖,获3000美元奖金。美国调查类新闻网站The Intercept与《奥兰多哨报》摘得佛罗里达大学调查性数据新闻奖。

突发新闻(BreakingNews)APP凭借突发消息发布应用NearbyTipping获得加内特基金会数字新闻创新科技奖;《赫芬顿邮报》的“监狱报道”摘得奈特公共服务奖。

小编从“RUC新闻坊”的报道文章中摘取了部分获奖作品的报道截图:

奈特公共服务奖:监狱报道(《赫芬顿邮报》)

突发事件报道(大型):巴黎暴恐事件(《纽约时报》)

加内特基金会数字新闻创新科技奖:Nearby Tipping(突发新闻APP)

特稿(中型):下载者(《世界之路报》)

看完了上面几个作品,在叹服于它们的酷炫效果的同时,我们更需要看到这种已经较成熟且丰富的融媒体报道手段和形式。这些作品都是深度报道体裁的新闻;但却已经像乔装打扮一般和我们传统印象中的那类深度报道完全不同。

其实,小编对这些年评选出的“普利策”新闻奖作品中Breaking News类别获奖作品的相关情况加以统计分析之后,也得出了如下图所反映的结论:运用多媒体甚至全媒体手段进行报道已经逐渐成为获得世界大奖的新闻作品的必备条件!

“中央厨房”模式下的深度报道焕发活力

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越来越多人开始唱衰深度报道体裁的新闻,认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终端更适合快速、浅层的阅读;那种曾经决定了传统媒体内容质量的大篇幅式的深度报道已然失掉了很大一部分当代读者的耐心。

而通过观察“网络新闻奖”这样一个全美知名新闻赛事的评选过程及众多获奖作品,我们无疑需要更全面的认识深度报道在当下的定义及呈现方式。诚然,那种以文字记叙为主、用文字构筑整个报道逻辑结构的深度报道形式可能离当今时代越来越远。

但是,我们更需敏锐的发现,那种借助全媒体手段呈现一个深度主题的报道形式却正在以其新颖、丰富、深刻的特色焕发出勃勃生机;这种生命力还会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变革而日益充盈旺盛。

在中国新闻报道的语境下,这种全媒体手段的深度报道正可以理解为“中央厨房”运作模式的一大产物。“中央厨房”的概念,原指餐饮行业中统一采购、统一配送、标准化生产的大厨房模式,其优点是通过集中采购、集约生产以降低成本;而在中国互联网环境下,随着越来越多媒体对新型新闻生产方式的实践,一个类似“中央厨房”的模式开始在中国媒体界流行。

绝大多数研究都将目前媒体行业的“中央厨房”总结为“新旧融合、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在操作流程上,这种模式又具体表现出共享线索和选题、基于数据库的素材二次加工、报道内容多媒体化、针对不同媒体形态发稿等方面的特征。

湖北广电“中央厨房”模式的操作经验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内各类型媒体都纷纷加入到了实践“中央厨房”模式的行列中。8月20日,在北京召开的“融合发展·创新传播”研讨会上,湖北电视台台长张海明在介绍到湖北台媒体融合发展整体情况的时候,就展示了这家省媒已经取得的“中央厨房”模式操作成果,例如:2014年“芦山地震大救援”、2015年“东方之星沉船大救援”以及今年的防汛救灾大直播。

而湖北广电“中央厨房”的操作流程又具体表现在新闻信源互通有无、新闻采编力量共享、选题策划信息和成片资源共享、遵循“移动优先”原则四个方面。这和上面提到的目前国内较普遍的操作流程有共同之处,又有自身独特性。

其中透露出的不只是媒介技术、流通渠道层面的模式构建,更是媒介从业者跨越平台、跨越专长、跨越身份所属的协同配合,这是媒体融合在“人”的层面的巨大突破。

长期以来,生存在市场化环境之中的媒体早已习惯于以一种竞争意识谋求生存发展,一谈报道无不提“独家”:独家的信源、独家的图片、独家的第一手素材。或许构建中央厨房媒体平台的技术储备已经足够充足,但难的是媒体人之间真正的开放、交流、融合;这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思维观念的转变,也是使得媒体融合实现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转变的核心所在。

再回到前文提到的那些全美网络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它们个个都不乏巨大的数据量、丰富的呈现形式、全面的信源资料;这些如果单靠个人或者单个生产部门或者单一的渠道终端,其呈现质量和效果都是无法达到的。

“中央厨房”模式倒逼技术平台迭代升级

“中央厨房”模式新闻实践的价值不只体现在深度报道这类的新闻产品上,它也在倒逼技术平台不断迭代升级。基于信源互通、线索素材共享,待加工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使得云存储、云传输等云计算技术大有用武之地;而基于多媒体呈现形式的需要,数据库建设、流媒体技术等也得以不断完善发展。

“中央厨房”模式通过对传统媒体的“采、编、播、存、用”进行全流程的集约化、IP化、智能化改造,将新闻生产全流程统一“上云”,以互联网思维建立“云+网”的协同制播体系,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提供全流程的基础技术支撑平台。

普利策说,新闻记者是站在国家船头的时代瞭望者。国内的媒体行业,不论是学习借鉴国际上已有的深度报道类新闻产品的生产制作经验,还是观察我们自身的新闻操作实践,都应该更加明确要始终抓住“深度报道”这个立命之本,并且意识到,“中央平台”模式正在成为新型深度报道的生存真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央厨房”成为融媒时代深度报道的生存真谛

其中透露出的不只是媒介技术、流通渠道层面的模式构建,更是媒介从业者跨越平台、跨越专长、跨越身份所属的协同配合,这是媒体融合在“人”的层面的巨大突破。

据微信公众号“RUC新闻坊”报道,当地时间9月19日晚,网络新闻协会(OnlineNews Association,ONA)年度会议的重头戏——第16届网络新闻奖(Online Journalism Award, OJA)在美国丹佛揭晓。

网络新闻奖获奖作品凸显融媒体手段在深度报道中运用的多样性

在颁奖晚宴上,《德克萨斯论坛报》、Quartz、半岛电视台AJ+数字新闻产品和《纽约时报》四家媒体夺得网络新闻卓越表现奖,获3000美元奖金。美国调查类新闻网站The Intercept与《奥兰多哨报》摘得佛罗里达大学调查性数据新闻奖。

突发新闻(BreakingNews)APP凭借突发消息发布应用NearbyTipping获得加内特基金会数字新闻创新科技奖;《赫芬顿邮报》的“监狱报道”摘得奈特公共服务奖。

小编从“RUC新闻坊”的报道文章中摘取了部分获奖作品的报道截图:

奈特公共服务奖:监狱报道(《赫芬顿邮报》)

突发事件报道(大型):巴黎暴恐事件(《纽约时报》)

加内特基金会数字新闻创新科技奖:Nearby Tipping(突发新闻APP)

特稿(中型):下载者(《世界之路报》)

看完了上面几个作品,在叹服于它们的酷炫效果的同时,我们更需要看到这种已经较成熟且丰富的融媒体报道手段和形式。这些作品都是深度报道体裁的新闻;但却已经像乔装打扮一般和我们传统印象中的那类深度报道完全不同。

其实,小编对这些年评选出的“普利策”新闻奖作品中Breaking News类别获奖作品的相关情况加以统计分析之后,也得出了如下图所反映的结论:运用多媒体甚至全媒体手段进行报道已经逐渐成为获得世界大奖的新闻作品的必备条件!

“中央厨房”模式下的深度报道焕发活力

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越来越多人开始唱衰深度报道体裁的新闻,认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终端更适合快速、浅层的阅读;那种曾经决定了传统媒体内容质量的大篇幅式的深度报道已然失掉了很大一部分当代读者的耐心。

而通过观察“网络新闻奖”这样一个全美知名新闻赛事的评选过程及众多获奖作品,我们无疑需要更全面的认识深度报道在当下的定义及呈现方式。诚然,那种以文字记叙为主、用文字构筑整个报道逻辑结构的深度报道形式可能离当今时代越来越远。

但是,我们更需敏锐的发现,那种借助全媒体手段呈现一个深度主题的报道形式却正在以其新颖、丰富、深刻的特色焕发出勃勃生机;这种生命力还会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变革而日益充盈旺盛。

在中国新闻报道的语境下,这种全媒体手段的深度报道正可以理解为“中央厨房”运作模式的一大产物。“中央厨房”的概念,原指餐饮行业中统一采购、统一配送、标准化生产的大厨房模式,其优点是通过集中采购、集约生产以降低成本;而在中国互联网环境下,随着越来越多媒体对新型新闻生产方式的实践,一个类似“中央厨房”的模式开始在中国媒体界流行。

绝大多数研究都将目前媒体行业的“中央厨房”总结为“新旧融合、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在操作流程上,这种模式又具体表现出共享线索和选题、基于数据库的素材二次加工、报道内容多媒体化、针对不同媒体形态发稿等方面的特征。

湖北广电“中央厨房”模式的操作经验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内各类型媒体都纷纷加入到了实践“中央厨房”模式的行列中。8月20日,在北京召开的“融合发展·创新传播”研讨会上,湖北电视台台长张海明在介绍到湖北台媒体融合发展整体情况的时候,就展示了这家省媒已经取得的“中央厨房”模式操作成果,例如:2014年“芦山地震大救援”、2015年“东方之星沉船大救援”以及今年的防汛救灾大直播。

而湖北广电“中央厨房”的操作流程又具体表现在新闻信源互通有无、新闻采编力量共享、选题策划信息和成片资源共享、遵循“移动优先”原则四个方面。这和上面提到的目前国内较普遍的操作流程有共同之处,又有自身独特性。

其中透露出的不只是媒介技术、流通渠道层面的模式构建,更是媒介从业者跨越平台、跨越专长、跨越身份所属的协同配合,这是媒体融合在“人”的层面的巨大突破。

长期以来,生存在市场化环境之中的媒体早已习惯于以一种竞争意识谋求生存发展,一谈报道无不提“独家”:独家的信源、独家的图片、独家的第一手素材。或许构建中央厨房媒体平台的技术储备已经足够充足,但难的是媒体人之间真正的开放、交流、融合;这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思维观念的转变,也是使得媒体融合实现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转变的核心所在。

再回到前文提到的那些全美网络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它们个个都不乏巨大的数据量、丰富的呈现形式、全面的信源资料;这些如果单靠个人或者单个生产部门或者单一的渠道终端,其呈现质量和效果都是无法达到的。

“中央厨房”模式倒逼技术平台迭代升级

“中央厨房”模式新闻实践的价值不只体现在深度报道这类的新闻产品上,它也在倒逼技术平台不断迭代升级。基于信源互通、线索素材共享,待加工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使得云存储、云传输等云计算技术大有用武之地;而基于多媒体呈现形式的需要,数据库建设、流媒体技术等也得以不断完善发展。

“中央厨房”模式通过对传统媒体的“采、编、播、存、用”进行全流程的集约化、IP化、智能化改造,将新闻生产全流程统一“上云”,以互联网思维建立“云+网”的协同制播体系,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提供全流程的基础技术支撑平台。

普利策说,新闻记者是站在国家船头的时代瞭望者。国内的媒体行业,不论是学习借鉴国际上已有的深度报道类新闻产品的生产制作经验,还是观察我们自身的新闻操作实践,都应该更加明确要始终抓住“深度报道”这个立命之本,并且意识到,“中央平台”模式正在成为新型深度报道的生存真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