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车桩数量2.5:1,为什么充电还是这么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车桩数量2.5:1,为什么充电还是这么难?

解决地理位置的最好方法莫过于私人充电桩。然而,私人充电桩仍然是行业难题。

文|猫头鹰科技  Dkp

2022年,我国新能源车继续着飞速发展势头,已连续八年领跑全球。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车保有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体量。

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4.10%,扣除报废注销量比2021年增加526万辆,同比增长67.13%。我国新能源车增速肉眼可见,相应配套设施也在快速铺设。然而,如果关注交通新闻的话会发现,充电仍旧是难题。

据媒体报道,春节期间,原本8个小时的车程,某位车主却花费了15个小时,多出来的时间都花费在排队充电上了。“回家的路上一共充了3次电,每次充电前都要等待2个小时左右,充电又要1个小时。”

相比燃油车而言,新能源车需要的补能时间更长,且在高速路况下所需的补能频次也更多,因此车主们容易“扎堆”充电。看似这种局面的成因之一是充电桩数量不足,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充电难问题不在于充电桩数量不足

2022年,我国充电桩铺设速度不比新能源车增速慢。

2023年1月18日,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表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充电桩521万个、换电站1973座,其中2022年新增充电桩259.3万个、换电站675座。

对比此前公安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平均每台充电桩服务2.5辆新能源车,2022年更是在缩小这一比例。

显然,从总量上来看,我国目前充电桩的数量已初具规模,且增速较快。以每台车单次补能4小时计算,每个充电桩单日利用时间不超过10小时,一天中仍有14小时闲置时间。

但事实远不如此理想化,实际使用中,充电桩会因地理位置分布造成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其固有特性则将这一问题放大。

基于新能源车尤其是纯电动车特性,高速场景下需要频繁补能,结合春节等假期大规模出行,充电难排队就是可预见的;日常市区场景中,因私人充电桩和出行距离的原因,公用充电桩普遍利用率不高。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城市内公用充电桩平均社会利用率不到10%,高速公路充电桩利用率不到1%,难以想象这组数字对应的是春节期间充电排队8小时。

充电高峰供不应求,非高峰利用率低,显然,目前充电桩难以灵活应对车主需求。猫头鹰车志认为,充电桩利用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车主的需求,利用率不高有多方面原因,例如地处偏僻远离住宅区办公区。

私人充电桩依旧是难题

对于车主而言,解决地理位置的最好方法莫过于私人充电桩。然而,私人充电桩仍然是行业难题。

以坐落在北京四环沿线的某小区为例,在猫头鹰车志以业主身份询问能否安装私人充电桩时,物业相关负责人回复:“目前咱小区不支持安充电桩,因为没有车位。”该小区于1992年落成入住,“小区建造的时候就没考虑个车位的问题,现在停车位10:1都达不到。”据悉,该小区占地面积31000平米,44栋楼共计4575户住户。物业工作人员还表示,“小区内现在的车位都是后期改造出来的,不算是固定车位,更没有产权之类的。”

固定车位是私人充电桩的基础条件之一,显然该小区4000多住户均无法使用私人充电桩。当提及附近充电设施时,物业工作人员表示:“附近有几个商场听说能充电。”工作人员所指的商圈最近的距离小区约2公里路程,车主于此充电除了电费,还要额外支付每小时8元的停车费。

“没怎么见过开电车的,有辆100多万的特斯拉一直停着不开,估计是车主不想充电。”纯电动车在这个老小区是“稀罕物”,“以前有一户也问及充电桩,后来他就从家里拉电线给车充电,太危险,我们给制止了。”

对于固定车位都成问题的老小区而言,私人充电桩是可望不可及的幸福。即便有固定车位,小区住户也不见得被允许安装私人充电桩。

摆在私人充电桩的第二道门槛,是物业,确切地说是物业负责相关事务。拥有固定车位后,车主还需要顾虑另一件事——电容。北京地区区域电网电容有所限制,贸然接入充电桩有可能导致范围性断电的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小区建设时未预料到电气化车位的应用。不仅要预判固定车位,还要预判车位的电气化,难度确实不小。

小区电容可以改造增容,但相应地会涉及包括物业、业主、电力公司、消防等多方协同推进,具备一定统筹操作门槛不说,也涉及经济成本问题。与此同时,物业也将面临消防问题。或许是本着“我不作就不会犯错”的原则,许多业主在与物业公司的沟通中都遭到拒绝。

除此以外,还有诸多问题,如产权分配、充电桩养护等,私人充电桩固然美好,但仅限于少数人能享受。

充电难事情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有困难,自然有解决困难的办法。

电动车充电难题必然会影响到消费者热情,这一点是整车制造商们不愿看到的。充电,确切地说是纯电动车补能这个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有了解决方案。

主张换电是蔚来汽车的特色,蔚来有句口号,“让加电比加油更方便”。截至2022年底,蔚来在全国范围内累计建成换电站1305座,其中346座为高速公路换电站。

近日,蔚来汽车官方发布数据,春运期间(1月13日-2月5日),蔚来提供了超100万次换电服务,其中高速免费换电超30万次,提供了超70万次充电服务。其中,高速路段上的免费换电服务在1月27日(正月初六)达到峰值,单日换电单量达到23866次,高速公路换电平均等待时长为13.08分钟。相比苦等充电桩空位,然后再等待充电完毕,换电极大地节约了时间成本。

虽然换电站普遍造价成本高,但其实际应用体验确实能解决当下充电难题,也不失为一种具备可行性的策略。

2022年,一项“网红技术”横空出世——800V高压快充。如果说换电策略是另辟蹊径,那么800V高压快充就是直击要害。

基于里程焦虑,新能源车电池容量不断提升,相应地如何提高充电速度成为新的课题。相比较于400V直流快充,如果将直流快充的电压增至 800V 上下,在充电电流不变的情况下,可得到更大的充电功率。

简而言之,即同样的时间内,搭载800V高压平台车型相比采用400V平台的车型,可以充进更多的电量,从而达到缩短充电时间的目的。这不仅可以解决大容量电池充电慢的问题,也可使新能源车主拥有更灵活的补能办法。

这项技术随着保时捷首款纯电动车Taycan的到来而广为人知,本以为是“王谢堂前燕”的高端技术,然而该技术却在2022年光速“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下,阿维塔11、极狐阿尔法S HI版、广汽埃安AION V Plus、小鹏G9等都使用了这项技术。虽然800V高压快充还不够寻常,但技术总归是要落地的,随着2023年更为残酷的角逐,这项技术下放到更多车型也不是没可能。

另外,以充电桩为主的新能源车配套基础设施仍在探索,中国充电联盟预测2023年中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将达到958.4万台。近日,工信部等八部门发文,直接指出充换电服务体系为2023年至2025年主要目标。

充电难的难题显然将在不远的未来实现解决。

写在最后:

对比燃油车,消费者们注意到了纯电动车在续航补能存在的提升空间,这也是一部分消费者暂时不考虑纯电动车的原因。

新能源车充电难是事实,这个问题正在被优化解决。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不是某个行业独自面对的问题,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汽车技术升级,都瞄准了消费者的痛点。或许,事情就要迎来转机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车桩数量2.5:1,为什么充电还是这么难?

解决地理位置的最好方法莫过于私人充电桩。然而,私人充电桩仍然是行业难题。

文|猫头鹰科技  Dkp

2022年,我国新能源车继续着飞速发展势头,已连续八年领跑全球。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车保有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体量。

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4.10%,扣除报废注销量比2021年增加526万辆,同比增长67.13%。我国新能源车增速肉眼可见,相应配套设施也在快速铺设。然而,如果关注交通新闻的话会发现,充电仍旧是难题。

据媒体报道,春节期间,原本8个小时的车程,某位车主却花费了15个小时,多出来的时间都花费在排队充电上了。“回家的路上一共充了3次电,每次充电前都要等待2个小时左右,充电又要1个小时。”

相比燃油车而言,新能源车需要的补能时间更长,且在高速路况下所需的补能频次也更多,因此车主们容易“扎堆”充电。看似这种局面的成因之一是充电桩数量不足,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充电难问题不在于充电桩数量不足

2022年,我国充电桩铺设速度不比新能源车增速慢。

2023年1月18日,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表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充电桩521万个、换电站1973座,其中2022年新增充电桩259.3万个、换电站675座。

对比此前公安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平均每台充电桩服务2.5辆新能源车,2022年更是在缩小这一比例。

显然,从总量上来看,我国目前充电桩的数量已初具规模,且增速较快。以每台车单次补能4小时计算,每个充电桩单日利用时间不超过10小时,一天中仍有14小时闲置时间。

但事实远不如此理想化,实际使用中,充电桩会因地理位置分布造成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其固有特性则将这一问题放大。

基于新能源车尤其是纯电动车特性,高速场景下需要频繁补能,结合春节等假期大规模出行,充电难排队就是可预见的;日常市区场景中,因私人充电桩和出行距离的原因,公用充电桩普遍利用率不高。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城市内公用充电桩平均社会利用率不到10%,高速公路充电桩利用率不到1%,难以想象这组数字对应的是春节期间充电排队8小时。

充电高峰供不应求,非高峰利用率低,显然,目前充电桩难以灵活应对车主需求。猫头鹰车志认为,充电桩利用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车主的需求,利用率不高有多方面原因,例如地处偏僻远离住宅区办公区。

私人充电桩依旧是难题

对于车主而言,解决地理位置的最好方法莫过于私人充电桩。然而,私人充电桩仍然是行业难题。

以坐落在北京四环沿线的某小区为例,在猫头鹰车志以业主身份询问能否安装私人充电桩时,物业相关负责人回复:“目前咱小区不支持安充电桩,因为没有车位。”该小区于1992年落成入住,“小区建造的时候就没考虑个车位的问题,现在停车位10:1都达不到。”据悉,该小区占地面积31000平米,44栋楼共计4575户住户。物业工作人员还表示,“小区内现在的车位都是后期改造出来的,不算是固定车位,更没有产权之类的。”

固定车位是私人充电桩的基础条件之一,显然该小区4000多住户均无法使用私人充电桩。当提及附近充电设施时,物业工作人员表示:“附近有几个商场听说能充电。”工作人员所指的商圈最近的距离小区约2公里路程,车主于此充电除了电费,还要额外支付每小时8元的停车费。

“没怎么见过开电车的,有辆100多万的特斯拉一直停着不开,估计是车主不想充电。”纯电动车在这个老小区是“稀罕物”,“以前有一户也问及充电桩,后来他就从家里拉电线给车充电,太危险,我们给制止了。”

对于固定车位都成问题的老小区而言,私人充电桩是可望不可及的幸福。即便有固定车位,小区住户也不见得被允许安装私人充电桩。

摆在私人充电桩的第二道门槛,是物业,确切地说是物业负责相关事务。拥有固定车位后,车主还需要顾虑另一件事——电容。北京地区区域电网电容有所限制,贸然接入充电桩有可能导致范围性断电的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小区建设时未预料到电气化车位的应用。不仅要预判固定车位,还要预判车位的电气化,难度确实不小。

小区电容可以改造增容,但相应地会涉及包括物业、业主、电力公司、消防等多方协同推进,具备一定统筹操作门槛不说,也涉及经济成本问题。与此同时,物业也将面临消防问题。或许是本着“我不作就不会犯错”的原则,许多业主在与物业公司的沟通中都遭到拒绝。

除此以外,还有诸多问题,如产权分配、充电桩养护等,私人充电桩固然美好,但仅限于少数人能享受。

充电难事情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有困难,自然有解决困难的办法。

电动车充电难题必然会影响到消费者热情,这一点是整车制造商们不愿看到的。充电,确切地说是纯电动车补能这个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有了解决方案。

主张换电是蔚来汽车的特色,蔚来有句口号,“让加电比加油更方便”。截至2022年底,蔚来在全国范围内累计建成换电站1305座,其中346座为高速公路换电站。

近日,蔚来汽车官方发布数据,春运期间(1月13日-2月5日),蔚来提供了超100万次换电服务,其中高速免费换电超30万次,提供了超70万次充电服务。其中,高速路段上的免费换电服务在1月27日(正月初六)达到峰值,单日换电单量达到23866次,高速公路换电平均等待时长为13.08分钟。相比苦等充电桩空位,然后再等待充电完毕,换电极大地节约了时间成本。

虽然换电站普遍造价成本高,但其实际应用体验确实能解决当下充电难题,也不失为一种具备可行性的策略。

2022年,一项“网红技术”横空出世——800V高压快充。如果说换电策略是另辟蹊径,那么800V高压快充就是直击要害。

基于里程焦虑,新能源车电池容量不断提升,相应地如何提高充电速度成为新的课题。相比较于400V直流快充,如果将直流快充的电压增至 800V 上下,在充电电流不变的情况下,可得到更大的充电功率。

简而言之,即同样的时间内,搭载800V高压平台车型相比采用400V平台的车型,可以充进更多的电量,从而达到缩短充电时间的目的。这不仅可以解决大容量电池充电慢的问题,也可使新能源车主拥有更灵活的补能办法。

这项技术随着保时捷首款纯电动车Taycan的到来而广为人知,本以为是“王谢堂前燕”的高端技术,然而该技术却在2022年光速“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下,阿维塔11、极狐阿尔法S HI版、广汽埃安AION V Plus、小鹏G9等都使用了这项技术。虽然800V高压快充还不够寻常,但技术总归是要落地的,随着2023年更为残酷的角逐,这项技术下放到更多车型也不是没可能。

另外,以充电桩为主的新能源车配套基础设施仍在探索,中国充电联盟预测2023年中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将达到958.4万台。近日,工信部等八部门发文,直接指出充换电服务体系为2023年至2025年主要目标。

充电难的难题显然将在不远的未来实现解决。

写在最后:

对比燃油车,消费者们注意到了纯电动车在续航补能存在的提升空间,这也是一部分消费者暂时不考虑纯电动车的原因。

新能源车充电难是事实,这个问题正在被优化解决。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不是某个行业独自面对的问题,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汽车技术升级,都瞄准了消费者的痛点。或许,事情就要迎来转机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