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ChatGPT 之后,对抗信息熵增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ChatGPT 之后,对抗信息熵增

ChatGPT也在被误解。

文|新莓daybreak 史圣园

ChatGPT 点燃了全球对未来的想象,还让沉寂已久的退休大佬决定重出江湖。是的,就是这两天被刷屏的王慧文。

这位曾经美团的核心人物,在社交媒体公开发表宣言。从最初的「必须参与」,到5000万美元带资入组,不在意岗位、薪资和title,求组队。第三天干脆宣布创建一个「全新生命体」,发出AI英雄榜,招募顶级人才。

这是ChatGPT传入中国后,最高调的起步公司。它面临的对手是那些国内外科技巨头。

微软推出基于 ChatGPT 的 New Bing 一天后,谷歌匆忙搬出 Bard 应战。虽然发布会的演示尴尬出错,市值一夜蒸发超过 7000 亿元,但微软和谷歌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将ChatGPT大放光彩的公司。

国内公司也纷纷表态,百度、阿里、腾讯等大厂均表示自己在相关方向上有所布局。

百度三月即将上线「文心一言」,并接入百度搜索;阿里达摩院正在研发对话机器人,并计划与钉钉等生产力工具深度结合;腾讯虽未透露出具体的应用计划,但也底气十足地表示,自己在大模型(LLM)、机器学习(ML)和自然语言处理(NLP)等领域有着技术储备,进行应用探索。

总之,全网都是ChatGPT,被讨论,被神话,被人穷尽溢美之词,被视为是新一轮工业革命。但也有人发出警醒,ChatGPT也在被误解。

大力出奇迹

「我相信大厂声称自己正在布局 ChatGPT ,除了有保住股价的考虑,肯定也有了解这些前沿技术的团队。但是懂得大致的技术框架,和真正做出来跟 ChatGPT 效果一样好的东西,是两件事情。」一位 AI 公司的技术合伙人说。

OpenAI 对外发布了许多 ChatGPT 相关的研究性论文,讲述大致的思路,但不会透露技术细节。上述合伙人提醒,「其他公司想要复刻,还是需要自己摸索。而一旦涉及到技术细节的摸索,就要有特别大的投入。」

他认为,OpenAI 的伟大之处在于,在结果未知的情况下,就敢于下注。「一般公司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去考虑投入产出比。」模型的参数越多,意味着训练、调试时间的成倍增加。时间的翻倍,意味着硬件成本、人力成本的翻倍。

据《财富》杂志报道,2022年,OpenAI公司的收入预计不足3000万美元,净亏损5.45亿美元。而随着ChatGPT的火爆,可能进一步增加亏损,因为用户每一次调用,就会让OpenAI付出更多的计算资源和带宽成本。

本质上,ChatGPT 是一个表现令人惊艳的统计语言模型。

它的原理是,不断将前文的文本片段作为条件,预测下一个词语出现的概率,选中概率较高的单词,从而生成通顺的语句和段落。

ChatGPT 的技术——GPT 3.5,是由 Transformer 的技术线发展而来的。而 Transformer 的第一篇研究文章,其实是由谷歌发布的。

2017 年 6 月,谷歌发布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推出能调用 6500万参数的 Transformer 模型,并首次将其用于理解人类语言;2018 年,谷歌又推出了 3亿参数的 BERT 模型。

只不过谷歌走得并不坚定,精力远比OpenAI分散。

OpenAI 在扩大模型的道路上一路狂奔。GPT-3 模型有 1750 亿个参数,训练的数据量高达 5000 亿个 token(约合 3000 亿个词)。

谷歌则在多种技术路线间摇摆不定,万亿参数的Switch Transformer并没有得到持续投入;Flan-T5模型一度有着胜过GPT-3的表现,但由于优化进度缓慢,还是由OpenAI先做出了ChatGPT这款产品,将大语言模型的神奇能力展现在我们面前。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张宏江进一步解释,1750亿参数量,约有700G大小,一次训练成本大致花1200万美金。所以,大模型的发展不光是算法上的进步,在数据、算力上的要求也非常巨大。

这是一个「大力出奇迹」的故事。AI 模型的训练,并不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线性逻辑。

学术界有一个术语,叫做「涌现」(emergence),参数到了一定的程度,模型效果会迎来质的飞跃。但这个程度,究竟是10亿、100亿、1000亿,在实践之前都无从得知。对于 GPT 来说,「参数越多,效果越好」只是个「后验性」的结论。

OpenAI 的孤注一掷,等来了它的「涌现」;而谷歌的多线并行,却也是当时的「局部最优解」。

在大语言模型的训练上,「没有人比其他人领先超过两到六个月。」谷歌在相关研究领域硕果累累,并未落后于 OpenAI 半个身位,但精力分散拖累了它将学术成果落实为具体应用的步伐。

应用会更容易吗?

尽管ChatGPT技术内核的突破有非常高的门槛,但是OpenAI的大模型对产业的影响是绝对深远的。

张宏江将其形容为,是从小农经济到大规模生产的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像当初电网的变革一样,此前自己发电,而今天要用 AI,不需要再做模型,而是用已有的大模型,以一种服务方式提供给用户。

ChatGPT 超过Tiktok,成为迄今为止用户最快破亿的应用。积累 1 亿用户,ChatGPT 用了两个月, Tiktok用了九个月,而 Instagram 则用了两年多。

OpenAI 的首席执行官 Sam Altman 曾在推特上表示,用户与 ChatGPT 每次交互的计算成本为「个位数美分」。随着用户破亿,其每月计算成本高达数百万美元。

基于此,OpenAI 开启了新一轮融资,也在探索如何直接用 ChatGPT 变现。

2月1日,OpenAI 正式官宣 ChatGPT Plus —— ChatGPT 的个人付费订阅服务。用户支付 20$/月的费用,即可享受高峰时段的优先访问、更快的响应时间,还能优先尝鲜新功能。

OpenAI 官宣ChatGPT Plus

to C 的付费制还在试点和探索阶段,to B 的付费 API 调用则是 OpenAI 现阶段的主要收入来源。

2021 年底,OpenAI 对公众开放了 GPT-3 的 API 接口,开发者和相关公司可付费调用,实现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的任务。除此之外,OpenAI 还开放了 Codex、DALL·E 的 API 接口,分别完成自然语言转代码、自然语言转图像的任务。路透社的数据显示,OpenAI 2022 年收入达数千万美元,2023 与 2024 的预计年收入分别为 2 亿美元和 10 亿美元。

OpenAI API 调用价格

一个大模型,即使像 ChatGPT 一般有惊艳的表现、足够的通用性,也无法用来解决所有问题。从新技术的诞生,到可用的行业产品,再到后续的运营和用户服务,还需要很多下游应用企业结合行业场景来进行微调和开发,形成「整体产品」方案。

Jasper 就是这样一家基于 GPT-3 API 的生成式 AI 公司,提供电商、广告、博客等场景下营销文案、种草文案的自动生成服务,以及后续的搜索引擎优化工具。2022年,Jasper 募资 1.25 亿美元,估值达 15 亿美元。

再比如 Notion,接入 GPT-3 API 后,在文档工具中实现了自动续写、翻译、语法检查等功能。

即便是基于垂直行业的语料库对模型进行微调,也需要不小的研发成本:GPT-3 的每一次升级和迭代,这些下游企业也要跟进调整,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撑。

国内关于ChatGPT概念的不少公司也拿到投资,而且类似文本生成、图像生成、音频生成、视频生成、虚拟人、元宇宙等场景在中国的落地能力,也许会跟海外同步,甚至更快。

不过,目前的大模型,更多偏向于单点式的应用,优化生产环节中的某一个小问题,并未带动整个工作流的革新。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实现了机器替代人工;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技术驱动了规模化生产。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工业革命」,都是因为技术为生产力带来了质的提升。目前来看, AI 原生产品还没有能够大范围囊括某一领域的工作流,并且提供完整解决方案。

冲击会抵达哪里?

如同过去所有新的生产力工具一样,ChatGPT 问世以来,关于它会冲击哪些行业的讨论不绝于耳。

作为当今最为先进「统计语言模型」,ChatGPT 在问答和对话上的表现出色。它能够模仿人类的交互方式,提供和整合信息,从而辅助创意和决策。

ChatGPT 有效缩短了「信息→决策」的路径,受到其影响最大的,是与「满足信息需求」有关的生意,尤其是帮助「人找信息」的生意。

其中无法回避的,首当其冲就是搜索引擎。因为很多人认定,基于ChatGPT有可能诞生出比 Google 更出色的搜索引擎。

ChatGPT已经明确回答,它不会替代搜索引擎。实际上,比起功能替代,未来的信息搜索应当是两者的结合。

ChatGPT 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综合生成更为完整、拿来即用的答案,还可以通过多轮对话回答后续问题,但我们无法忽视它的硬伤——真实性和逻辑性问题。

首先,ChatGPT生成的答案中难以避免地出现事实性错误。按照既定的语言模型和规则,ChatGPT 可以生成相应的文本,却无法自查自纠;且生成的序列越长,出现错误引用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加。这也就是为什么谷歌 Bard 言之凿凿地说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拍摄了太阳系以外的行星的第一批照片(实际并非如此),微软 New Bing 进行 GAP 的财报分析时引用了许多错误数据。

其次,ChatGPT 虽然很少在语法上犯错,但它在推理(reasoning)任务上的表现不够令人满意,颇有种「数学是语文老师教的」感觉。至少在目前,我们无法指望它能够通晓逻辑、厘清事实。而它通过对话喂给我们的唯一答案,也限制了我们从多处来源交叉验证信息的能力。

朱啸虎就提出警醒,ChatGPT最大的风险是在网上创造出巨量的似是而非的内容,那以后就不仅仅是「物理学不存在了」,如何判断信息的真实性越来越难,熵爆炸式增长。

实际上,较为理想的产品形态是,由 ChatGPT 精选优质信源,拼接为完整答案,并给出引用来源供我们核实。或者在搜索结果页面的基础上,由ChatGPT来总结要点。

除了微软Bing外,初创公司 Perplexity 也尝试结合 ChatGPT 和搜索引擎,做出更智能的信息搜索工具。

Perplexity 的结果展示,包括三个部分:Perplexity(生成的直接答案)、Sources(引用来源)、Related(相关问题)。你还可以在前文的基础上进行追问,获得更聚焦的信息增量。

Perplexity产品界面

此类信息搜索产品,若想提供好的使用体验,也需要ChatGPT在未来能够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否则,甄别错误信息的成本将是巨大的,在关键任务中造成的风险也难以估量。

目前,学者们正在琢磨着怎么给 ChatGPT 打上「知识补丁」(Knowledge Patch)。比如问到它拿不准的问题时,它能够输出「抱歉,我不了解」这样谦虚而自知的回答,而不是言之凿凿地胡编乱造。

「所有的行业都值得用AI重做一遍」,技术的进步会带来新的生产力工具,也会带来新的问题。ChatGPT 让我们获取信息变得更容易,同时对我们的判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理性、全面地分析信息,还是只能靠我们自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微软

5.3k
  • 欧盟隐私监管机构对领英罚款3.1亿欧元
  • 微软为Copilot Studio国际版新增自主智能体功能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ChatGPT 之后,对抗信息熵增

ChatGPT也在被误解。

文|新莓daybreak 史圣园

ChatGPT 点燃了全球对未来的想象,还让沉寂已久的退休大佬决定重出江湖。是的,就是这两天被刷屏的王慧文。

这位曾经美团的核心人物,在社交媒体公开发表宣言。从最初的「必须参与」,到5000万美元带资入组,不在意岗位、薪资和title,求组队。第三天干脆宣布创建一个「全新生命体」,发出AI英雄榜,招募顶级人才。

这是ChatGPT传入中国后,最高调的起步公司。它面临的对手是那些国内外科技巨头。

微软推出基于 ChatGPT 的 New Bing 一天后,谷歌匆忙搬出 Bard 应战。虽然发布会的演示尴尬出错,市值一夜蒸发超过 7000 亿元,但微软和谷歌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将ChatGPT大放光彩的公司。

国内公司也纷纷表态,百度、阿里、腾讯等大厂均表示自己在相关方向上有所布局。

百度三月即将上线「文心一言」,并接入百度搜索;阿里达摩院正在研发对话机器人,并计划与钉钉等生产力工具深度结合;腾讯虽未透露出具体的应用计划,但也底气十足地表示,自己在大模型(LLM)、机器学习(ML)和自然语言处理(NLP)等领域有着技术储备,进行应用探索。

总之,全网都是ChatGPT,被讨论,被神话,被人穷尽溢美之词,被视为是新一轮工业革命。但也有人发出警醒,ChatGPT也在被误解。

大力出奇迹

「我相信大厂声称自己正在布局 ChatGPT ,除了有保住股价的考虑,肯定也有了解这些前沿技术的团队。但是懂得大致的技术框架,和真正做出来跟 ChatGPT 效果一样好的东西,是两件事情。」一位 AI 公司的技术合伙人说。

OpenAI 对外发布了许多 ChatGPT 相关的研究性论文,讲述大致的思路,但不会透露技术细节。上述合伙人提醒,「其他公司想要复刻,还是需要自己摸索。而一旦涉及到技术细节的摸索,就要有特别大的投入。」

他认为,OpenAI 的伟大之处在于,在结果未知的情况下,就敢于下注。「一般公司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去考虑投入产出比。」模型的参数越多,意味着训练、调试时间的成倍增加。时间的翻倍,意味着硬件成本、人力成本的翻倍。

据《财富》杂志报道,2022年,OpenAI公司的收入预计不足3000万美元,净亏损5.45亿美元。而随着ChatGPT的火爆,可能进一步增加亏损,因为用户每一次调用,就会让OpenAI付出更多的计算资源和带宽成本。

本质上,ChatGPT 是一个表现令人惊艳的统计语言模型。

它的原理是,不断将前文的文本片段作为条件,预测下一个词语出现的概率,选中概率较高的单词,从而生成通顺的语句和段落。

ChatGPT 的技术——GPT 3.5,是由 Transformer 的技术线发展而来的。而 Transformer 的第一篇研究文章,其实是由谷歌发布的。

2017 年 6 月,谷歌发布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推出能调用 6500万参数的 Transformer 模型,并首次将其用于理解人类语言;2018 年,谷歌又推出了 3亿参数的 BERT 模型。

只不过谷歌走得并不坚定,精力远比OpenAI分散。

OpenAI 在扩大模型的道路上一路狂奔。GPT-3 模型有 1750 亿个参数,训练的数据量高达 5000 亿个 token(约合 3000 亿个词)。

谷歌则在多种技术路线间摇摆不定,万亿参数的Switch Transformer并没有得到持续投入;Flan-T5模型一度有着胜过GPT-3的表现,但由于优化进度缓慢,还是由OpenAI先做出了ChatGPT这款产品,将大语言模型的神奇能力展现在我们面前。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张宏江进一步解释,1750亿参数量,约有700G大小,一次训练成本大致花1200万美金。所以,大模型的发展不光是算法上的进步,在数据、算力上的要求也非常巨大。

这是一个「大力出奇迹」的故事。AI 模型的训练,并不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线性逻辑。

学术界有一个术语,叫做「涌现」(emergence),参数到了一定的程度,模型效果会迎来质的飞跃。但这个程度,究竟是10亿、100亿、1000亿,在实践之前都无从得知。对于 GPT 来说,「参数越多,效果越好」只是个「后验性」的结论。

OpenAI 的孤注一掷,等来了它的「涌现」;而谷歌的多线并行,却也是当时的「局部最优解」。

在大语言模型的训练上,「没有人比其他人领先超过两到六个月。」谷歌在相关研究领域硕果累累,并未落后于 OpenAI 半个身位,但精力分散拖累了它将学术成果落实为具体应用的步伐。

应用会更容易吗?

尽管ChatGPT技术内核的突破有非常高的门槛,但是OpenAI的大模型对产业的影响是绝对深远的。

张宏江将其形容为,是从小农经济到大规模生产的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像当初电网的变革一样,此前自己发电,而今天要用 AI,不需要再做模型,而是用已有的大模型,以一种服务方式提供给用户。

ChatGPT 超过Tiktok,成为迄今为止用户最快破亿的应用。积累 1 亿用户,ChatGPT 用了两个月, Tiktok用了九个月,而 Instagram 则用了两年多。

OpenAI 的首席执行官 Sam Altman 曾在推特上表示,用户与 ChatGPT 每次交互的计算成本为「个位数美分」。随着用户破亿,其每月计算成本高达数百万美元。

基于此,OpenAI 开启了新一轮融资,也在探索如何直接用 ChatGPT 变现。

2月1日,OpenAI 正式官宣 ChatGPT Plus —— ChatGPT 的个人付费订阅服务。用户支付 20$/月的费用,即可享受高峰时段的优先访问、更快的响应时间,还能优先尝鲜新功能。

OpenAI 官宣ChatGPT Plus

to C 的付费制还在试点和探索阶段,to B 的付费 API 调用则是 OpenAI 现阶段的主要收入来源。

2021 年底,OpenAI 对公众开放了 GPT-3 的 API 接口,开发者和相关公司可付费调用,实现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的任务。除此之外,OpenAI 还开放了 Codex、DALL·E 的 API 接口,分别完成自然语言转代码、自然语言转图像的任务。路透社的数据显示,OpenAI 2022 年收入达数千万美元,2023 与 2024 的预计年收入分别为 2 亿美元和 10 亿美元。

OpenAI API 调用价格

一个大模型,即使像 ChatGPT 一般有惊艳的表现、足够的通用性,也无法用来解决所有问题。从新技术的诞生,到可用的行业产品,再到后续的运营和用户服务,还需要很多下游应用企业结合行业场景来进行微调和开发,形成「整体产品」方案。

Jasper 就是这样一家基于 GPT-3 API 的生成式 AI 公司,提供电商、广告、博客等场景下营销文案、种草文案的自动生成服务,以及后续的搜索引擎优化工具。2022年,Jasper 募资 1.25 亿美元,估值达 15 亿美元。

再比如 Notion,接入 GPT-3 API 后,在文档工具中实现了自动续写、翻译、语法检查等功能。

即便是基于垂直行业的语料库对模型进行微调,也需要不小的研发成本:GPT-3 的每一次升级和迭代,这些下游企业也要跟进调整,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撑。

国内关于ChatGPT概念的不少公司也拿到投资,而且类似文本生成、图像生成、音频生成、视频生成、虚拟人、元宇宙等场景在中国的落地能力,也许会跟海外同步,甚至更快。

不过,目前的大模型,更多偏向于单点式的应用,优化生产环节中的某一个小问题,并未带动整个工作流的革新。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实现了机器替代人工;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技术驱动了规模化生产。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工业革命」,都是因为技术为生产力带来了质的提升。目前来看, AI 原生产品还没有能够大范围囊括某一领域的工作流,并且提供完整解决方案。

冲击会抵达哪里?

如同过去所有新的生产力工具一样,ChatGPT 问世以来,关于它会冲击哪些行业的讨论不绝于耳。

作为当今最为先进「统计语言模型」,ChatGPT 在问答和对话上的表现出色。它能够模仿人类的交互方式,提供和整合信息,从而辅助创意和决策。

ChatGPT 有效缩短了「信息→决策」的路径,受到其影响最大的,是与「满足信息需求」有关的生意,尤其是帮助「人找信息」的生意。

其中无法回避的,首当其冲就是搜索引擎。因为很多人认定,基于ChatGPT有可能诞生出比 Google 更出色的搜索引擎。

ChatGPT已经明确回答,它不会替代搜索引擎。实际上,比起功能替代,未来的信息搜索应当是两者的结合。

ChatGPT 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综合生成更为完整、拿来即用的答案,还可以通过多轮对话回答后续问题,但我们无法忽视它的硬伤——真实性和逻辑性问题。

首先,ChatGPT生成的答案中难以避免地出现事实性错误。按照既定的语言模型和规则,ChatGPT 可以生成相应的文本,却无法自查自纠;且生成的序列越长,出现错误引用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加。这也就是为什么谷歌 Bard 言之凿凿地说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拍摄了太阳系以外的行星的第一批照片(实际并非如此),微软 New Bing 进行 GAP 的财报分析时引用了许多错误数据。

其次,ChatGPT 虽然很少在语法上犯错,但它在推理(reasoning)任务上的表现不够令人满意,颇有种「数学是语文老师教的」感觉。至少在目前,我们无法指望它能够通晓逻辑、厘清事实。而它通过对话喂给我们的唯一答案,也限制了我们从多处来源交叉验证信息的能力。

朱啸虎就提出警醒,ChatGPT最大的风险是在网上创造出巨量的似是而非的内容,那以后就不仅仅是「物理学不存在了」,如何判断信息的真实性越来越难,熵爆炸式增长。

实际上,较为理想的产品形态是,由 ChatGPT 精选优质信源,拼接为完整答案,并给出引用来源供我们核实。或者在搜索结果页面的基础上,由ChatGPT来总结要点。

除了微软Bing外,初创公司 Perplexity 也尝试结合 ChatGPT 和搜索引擎,做出更智能的信息搜索工具。

Perplexity 的结果展示,包括三个部分:Perplexity(生成的直接答案)、Sources(引用来源)、Related(相关问题)。你还可以在前文的基础上进行追问,获得更聚焦的信息增量。

Perplexity产品界面

此类信息搜索产品,若想提供好的使用体验,也需要ChatGPT在未来能够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否则,甄别错误信息的成本将是巨大的,在关键任务中造成的风险也难以估量。

目前,学者们正在琢磨着怎么给 ChatGPT 打上「知识补丁」(Knowledge Patch)。比如问到它拿不准的问题时,它能够输出「抱歉,我不了解」这样谦虚而自知的回答,而不是言之凿凿地胡编乱造。

「所有的行业都值得用AI重做一遍」,技术的进步会带来新的生产力工具,也会带来新的问题。ChatGPT 让我们获取信息变得更容易,同时对我们的判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理性、全面地分析信息,还是只能靠我们自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