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华侨城预亏百亿,18家平均亏损2亿元,2023上市旅企能否打赢翻身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华侨城预亏百亿,18家平均亏损2亿元,2023上市旅企能否打赢翻身仗?

2022旅企业绩预报,解析2023文旅行业未来。

图片来源:Pexels-Peter Lopez

文|空间秘探  李梓杨 

开春之后,各大上市旅企纷纷公布2022年业绩预报。其中,华侨城A公布业绩预告,2022年公司预亏80亿元至110亿元,而其2021年净利润为37.99亿元,即去年业绩或将由盈转亏,这也是华侨城A自成立以来的首次亏损。根据亚洲旅宿大数据研究院最新数据,截止到2月14日,已经公布的24家上市旅企,除了中免等5家在2022年盈利外,其余19家均告亏损,除了华侨城,其他18家上市旅企预计平均亏损达到2.15亿元。

24家上市旅企19家亏损

亚洲旅宿大数据研究院监测的24家上市旅游企业中,仅5家旅游企业预估净利润为正值,19家旅游企业都预估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总体亏损中位数在1.6亿元人民币左右。

旅游综合企业,包括华侨城、众信旅游、岭南控股等亏损中位数在2.35亿元左右,其中华侨城是净利润亏损最多的一家,预计在80-110亿元。旅游综合企业的业务版块较为多元,主要覆盖地产、旅游社、景区、酒店、餐饮等重资产企业。

旅游零售版块,中国中免作为中国旅游集团旗下进出口免税商品销售的头部企业,中国中免实现了较为突出的50.25亿元的净利润盈利,但也相较同期下降47.95%。直接原因是公司重点渠道客源锐减,主力门店几度闭店,物流运营出现中断,公司业务尤其是线下业务遭受严重冲击。

旅游地产版块,在有限的样本数据中,出于上本身投资金额巨大、工程周期长,作为旅游产业的基础工程的地产业务,受到宏观政策以及疫情影响,ST云城与棕榈控股的亏损中位数已高达到7亿计左右并不意外。

旅游景区版块,括宋城演艺、大连圣亚等旅游企业,此类上市旅游企业持有旅游资源的经营权,围绕旅游资源进行多业务的开发。其中宋城演艺虽然净利润为正值,但较去年同期下降约96.43%;值得关注的是天目湖景区,报告期内,公司由于长三角区域多地出现聚集性疫情,实施封控面广且持续时间较久,公司上半年度业绩出现亏损。随着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天目湖把握阶段性市场复苏机遇,积极开拓渠道并深挖业务潜力,经营管理成效较为明显,下半年度实现扭亏为盈,实现0.22亿元的预估净利润。

旅游目的地版块,亏损中位数1.6亿元。包括云南旅游、黄山旅游等在内的立足于某一旅游目的地涉及当地旅游全要素的旅游企业,多为国有控股企业。此类旅游企业与旅游综合企业的业务内容与经营风险相似,但业务线与投资范围因地理局限性,在疫情稍有缓解时,仍可以通过营业减少部分资金压力。

部分旅企2022全年正常运行仅2个月

在各大旅企一月底发布的22年业绩预告中,“受疫情影响”被提及多次,简单梳理过去一年的疫情周期——年初西安、吉林、上海等地多点爆发,感染人数高达数十万人,到下半年海南、郑州、西藏反复持续。西域旅游(300859.SZ)在报告中提到“疫情影响使公司错失了中秋和十一等黄金节假日,公司全年仅正常运行2个月左右”。可见,22年的疫情情况的确是今年各大旅游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

但是除了疫情因素,是否还有别的“非疫情”因素被忽略呢?先以华侨城为例,22年前三个季度虽营收同比有所下降但仍保持盈利的状态,亏损集中出现在第四季度,系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这也是深交所关注的重点。华侨城在报告中做出的解释包括房地产市场下行、文旅产业受疫情冲击以及计提减值等财务处理手段三个方面原因。

地产行业下行,是宏观政策调控的直接结果,除了华侨城之外,以房地产业务为主的棕榈股份、ST云城都有所提及“受宏观经济环境、上游产业发展状况等影响,建筑施工行业竞争不断加剧,毛利率水平有所下降”。

计提减值准备,华侨城A在公告中表示,面对复杂的外部形势,2022年公司遵循谨慎经营原则,对部分资产按会计准则要求计提减值准备,有利于公司未来更加稳定的经营。此类财务处理手段是否反映了华侨城A过往存在战略失误,以及由此带来的地产项目、文旅业务的盈利能力不足等问题有待考量。

产品开发与业务拓展,也是诸多旅游企业在这一年的重要支出。西藏旅游(600749.SH)在公司个景区暂停开放期间,投入资金以“探索旅游IP衍生品开发、销售业务的创新发展”

另外也有部分重资产旅游企业也因为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等固定成本以至于账面亏损较多。如三峡旅游(002627.SZ)在客运车辆、码头、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较大,云南旅游(002059.SZ)也提及类似的情况。

旅游企业洗牌、转型及升级任重道远

自2019年疫情以来,旅游企业的脆弱性与政策性使得咱们步履艰辛,部分企业迅速转型,有的企业仍坚持传统模式消耗资金。不只是旅游业,包括日常其他消费产业、服务产业,每每谈及目前的严峻局势,都习惯性的将问题的根源归结于突如其来的疫情。从上文提到的“非疫情因素”更值得我们关注。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旅游已然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旅游者对文化、精神的需求愈发显著,2020年本该是旅游行业重新洗牌、转型升级的关键之年。从某种层面上而言,疫情的突然来袭为旅游企业乃至整个行业掩盖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借口”。疫情作为旅游业的危机事件的确是这三年的决定性祸根,但绝不是意味疫情消散旅游业就一定会变得更好。所以反思与总结旅游行业生命周期中所要面临的必然问题,比庆幸“黑天鹅”的危机事件散去更有意义。

一是旅游产业链亟待优化。传统的围绕某一产品从设计、生产、加工到分销等的产业链体系,一方面不适宜如今复杂的竞争态势,直接表现为抗风险能力与盈利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高效的旅游人才培养。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张朝枝教授曾在论文中提到“在旅游产业链分工的背后,技术的差异只是表象,实质上是围绕体验创造、生产与营销、提升的知识分工。”

二是行业服务质量差距大。真正意义上的国内的旅游业始创于改革开放之后,四十余年中以每一个十年为一个历程,经历了初创、产业化进程、市场进程深入再到如今全面融合国家战略阶段。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国的旅游业的主力军,中小企业的服务质量良莠不齐。“零负团费”、“言辞恶劣”、“偷梁换柱”以及“胡乱收费”等等现象依旧会发生在经过疫情阵痛之后的今天。可见部分中小旅游企业层面的服务意识与服务管理标准,与三年前没有明显进步与反思,政府层面对旅游企业的监管机制也仍在实践与探索之中。这些弊病,对旅游企业本身,更有甚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与可持续发展都产生消极的影响。深入探究是导游等一线服务人员保障机制缺失、消费者贪图便宜的消费心理的双重作用。因此,如何健全基层服务人员的保障体系,引导消费者积极参与高质量、良性循环的旅游活动是我们旅游管理者、从业者所需要思考的。

三是旅游企业洗牌、转型及升级任重道远。旅游业是资源依托型行业,大多数传统旅游企业是国有控股且在资源禀赋上具有相对垄断性,这意味着更高的风险与改革阻力。包括中国旅游集团、华侨城两家央企在内的众多国企都面临着其他行业国企都一致面临的资产重组等问题。据亚洲旅宿大数据研究院监测,22年不少文旅企业处于亏损之中,多起文旅项目进入收并购冲刺阶段。珠海华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深圳冰雪文旅城项目51%股权及债权;11月新华联控股已开始招募意向重整投资人;12月,重庆玉皇圣地景区等资产1.7亿元起拍……任何改革都有代价,企业改革同样需要战略上、资金上以及研发上持续发力。

如今疫情形势明朗,旅游企业只有保持自身稳重深厚的内涵,积极向成熟的数字化产业学习新的管理方法、工具,激活自身的创造力、生产力,扎根旅游服务一线,才能高价值、高质量地产出旅游服务。

下沉市场以及轻资产运营或是未来希望

从旅游业的生命周期来看,只历经四十年风雨的中国旅游业尚未步入需要考虑衰落或复苏的时候,仍处于铆足劲求成长、求发展的阶段。

1月20日,文旅部发布自2023年2月6日起,试点恢复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中国公民赴有关国家出境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这是中国及时对出境游这一重要旅游业务版块做出的调整,让许多旅游从业者看到了希望。

在上市旅游企业的业务预告中也处处可见政府对于旅游企业的帮助与支持——中青旅的控股子公司乌镇旅游收到桐乡市财政局给予的乌镇古镇保护与品牌宣传推广补助,金额总计 1.29 亿元,对公司归母净利润影响金额为 0.64 亿元;丽江控股的报告期内,累计获得相关政府补助优惠扶持政策资金约900万元……

旅游企业求生存、不放弃的韧性是根本。在旅游企业的业绩预告中,不乏积极做出调整,乐观积极地面对问题——中国中免表示,公司有序推动各地免税门店全面复工复产,截至1月底,公司下属传统口岸免税店已有70余家恢复经营,营业收入同比、环比均实现大幅增长。中免将抓住当前消费全面复苏和出入境政策放开的机遇,不断提升免税产品及服务供给质量水平……

华侨城也在业绩预告中表示,公司将结合控股股东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业务发展模式转型契机,加快推动战略规划修编。至于华侨城A的计提减值准备,在一些投资者看来,意味着新任管理层欲破旧立新的态度,希望尽快处理集团的历史包袱和出清经营风险,以便轻装上阵,企业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所以,文旅企业从来就没有丧失希望。据ABN监测统计,国内14家文旅企业计划上市或正在排队上市,寻求IPO上市的机会。与此同时,一些上市的文旅企业除了多元化,也在加强下沉市场以及轻资产运营。例如海昌已加速海洋馆资产输出和全国范围的轻资产布局,2022年海昌计划落地20座海昌海洋(探索)馆,目前其文旅服务及解决方案业务已覆盖全国30余座城市,累计签约项目达80多个。已签约的15个海洋馆项目,仅有1个位于一线城市,2个位于新一线城市,其余均位于二三线城市,下沉市场的战略明显。一方面反映出轻资产输出需求的迫切,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旅游企业在疫情困难中不断的寻求新的机遇的韧劲与实力。

综上,24家上市旅游企业的普遍亏损,是过去三年旅游业真实现状的反映,让行业认清现实,但也无需过度担忧。中国的旅游行业充满韧性,2023年旅游也开了个好头,也为旅游恢复添加了动力。接下来,众多旅企还是应该踏实推进生产能力的恢复、抓好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做好旅游产品的推陈出新,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旅游产业加快进入正常乃至高质量发展的轨道。2023,旅游可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华侨城

2.9k
  • 华侨城A:前三季度合同销售金额169.3亿元,同比减少47%
  • 广深节前同步松绑楼市:广州全面取消住房限购,深圳取消限售、增值税“5改2”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华侨城预亏百亿,18家平均亏损2亿元,2023上市旅企能否打赢翻身仗?

2022旅企业绩预报,解析2023文旅行业未来。

图片来源:Pexels-Peter Lopez

文|空间秘探  李梓杨 

开春之后,各大上市旅企纷纷公布2022年业绩预报。其中,华侨城A公布业绩预告,2022年公司预亏80亿元至110亿元,而其2021年净利润为37.99亿元,即去年业绩或将由盈转亏,这也是华侨城A自成立以来的首次亏损。根据亚洲旅宿大数据研究院最新数据,截止到2月14日,已经公布的24家上市旅企,除了中免等5家在2022年盈利外,其余19家均告亏损,除了华侨城,其他18家上市旅企预计平均亏损达到2.15亿元。

24家上市旅企19家亏损

亚洲旅宿大数据研究院监测的24家上市旅游企业中,仅5家旅游企业预估净利润为正值,19家旅游企业都预估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总体亏损中位数在1.6亿元人民币左右。

旅游综合企业,包括华侨城、众信旅游、岭南控股等亏损中位数在2.35亿元左右,其中华侨城是净利润亏损最多的一家,预计在80-110亿元。旅游综合企业的业务版块较为多元,主要覆盖地产、旅游社、景区、酒店、餐饮等重资产企业。

旅游零售版块,中国中免作为中国旅游集团旗下进出口免税商品销售的头部企业,中国中免实现了较为突出的50.25亿元的净利润盈利,但也相较同期下降47.95%。直接原因是公司重点渠道客源锐减,主力门店几度闭店,物流运营出现中断,公司业务尤其是线下业务遭受严重冲击。

旅游地产版块,在有限的样本数据中,出于上本身投资金额巨大、工程周期长,作为旅游产业的基础工程的地产业务,受到宏观政策以及疫情影响,ST云城与棕榈控股的亏损中位数已高达到7亿计左右并不意外。

旅游景区版块,括宋城演艺、大连圣亚等旅游企业,此类上市旅游企业持有旅游资源的经营权,围绕旅游资源进行多业务的开发。其中宋城演艺虽然净利润为正值,但较去年同期下降约96.43%;值得关注的是天目湖景区,报告期内,公司由于长三角区域多地出现聚集性疫情,实施封控面广且持续时间较久,公司上半年度业绩出现亏损。随着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天目湖把握阶段性市场复苏机遇,积极开拓渠道并深挖业务潜力,经营管理成效较为明显,下半年度实现扭亏为盈,实现0.22亿元的预估净利润。

旅游目的地版块,亏损中位数1.6亿元。包括云南旅游、黄山旅游等在内的立足于某一旅游目的地涉及当地旅游全要素的旅游企业,多为国有控股企业。此类旅游企业与旅游综合企业的业务内容与经营风险相似,但业务线与投资范围因地理局限性,在疫情稍有缓解时,仍可以通过营业减少部分资金压力。

部分旅企2022全年正常运行仅2个月

在各大旅企一月底发布的22年业绩预告中,“受疫情影响”被提及多次,简单梳理过去一年的疫情周期——年初西安、吉林、上海等地多点爆发,感染人数高达数十万人,到下半年海南、郑州、西藏反复持续。西域旅游(300859.SZ)在报告中提到“疫情影响使公司错失了中秋和十一等黄金节假日,公司全年仅正常运行2个月左右”。可见,22年的疫情情况的确是今年各大旅游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

但是除了疫情因素,是否还有别的“非疫情”因素被忽略呢?先以华侨城为例,22年前三个季度虽营收同比有所下降但仍保持盈利的状态,亏损集中出现在第四季度,系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这也是深交所关注的重点。华侨城在报告中做出的解释包括房地产市场下行、文旅产业受疫情冲击以及计提减值等财务处理手段三个方面原因。

地产行业下行,是宏观政策调控的直接结果,除了华侨城之外,以房地产业务为主的棕榈股份、ST云城都有所提及“受宏观经济环境、上游产业发展状况等影响,建筑施工行业竞争不断加剧,毛利率水平有所下降”。

计提减值准备,华侨城A在公告中表示,面对复杂的外部形势,2022年公司遵循谨慎经营原则,对部分资产按会计准则要求计提减值准备,有利于公司未来更加稳定的经营。此类财务处理手段是否反映了华侨城A过往存在战略失误,以及由此带来的地产项目、文旅业务的盈利能力不足等问题有待考量。

产品开发与业务拓展,也是诸多旅游企业在这一年的重要支出。西藏旅游(600749.SH)在公司个景区暂停开放期间,投入资金以“探索旅游IP衍生品开发、销售业务的创新发展”

另外也有部分重资产旅游企业也因为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等固定成本以至于账面亏损较多。如三峡旅游(002627.SZ)在客运车辆、码头、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较大,云南旅游(002059.SZ)也提及类似的情况。

旅游企业洗牌、转型及升级任重道远

自2019年疫情以来,旅游企业的脆弱性与政策性使得咱们步履艰辛,部分企业迅速转型,有的企业仍坚持传统模式消耗资金。不只是旅游业,包括日常其他消费产业、服务产业,每每谈及目前的严峻局势,都习惯性的将问题的根源归结于突如其来的疫情。从上文提到的“非疫情因素”更值得我们关注。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旅游已然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旅游者对文化、精神的需求愈发显著,2020年本该是旅游行业重新洗牌、转型升级的关键之年。从某种层面上而言,疫情的突然来袭为旅游企业乃至整个行业掩盖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借口”。疫情作为旅游业的危机事件的确是这三年的决定性祸根,但绝不是意味疫情消散旅游业就一定会变得更好。所以反思与总结旅游行业生命周期中所要面临的必然问题,比庆幸“黑天鹅”的危机事件散去更有意义。

一是旅游产业链亟待优化。传统的围绕某一产品从设计、生产、加工到分销等的产业链体系,一方面不适宜如今复杂的竞争态势,直接表现为抗风险能力与盈利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高效的旅游人才培养。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张朝枝教授曾在论文中提到“在旅游产业链分工的背后,技术的差异只是表象,实质上是围绕体验创造、生产与营销、提升的知识分工。”

二是行业服务质量差距大。真正意义上的国内的旅游业始创于改革开放之后,四十余年中以每一个十年为一个历程,经历了初创、产业化进程、市场进程深入再到如今全面融合国家战略阶段。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国的旅游业的主力军,中小企业的服务质量良莠不齐。“零负团费”、“言辞恶劣”、“偷梁换柱”以及“胡乱收费”等等现象依旧会发生在经过疫情阵痛之后的今天。可见部分中小旅游企业层面的服务意识与服务管理标准,与三年前没有明显进步与反思,政府层面对旅游企业的监管机制也仍在实践与探索之中。这些弊病,对旅游企业本身,更有甚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与可持续发展都产生消极的影响。深入探究是导游等一线服务人员保障机制缺失、消费者贪图便宜的消费心理的双重作用。因此,如何健全基层服务人员的保障体系,引导消费者积极参与高质量、良性循环的旅游活动是我们旅游管理者、从业者所需要思考的。

三是旅游企业洗牌、转型及升级任重道远。旅游业是资源依托型行业,大多数传统旅游企业是国有控股且在资源禀赋上具有相对垄断性,这意味着更高的风险与改革阻力。包括中国旅游集团、华侨城两家央企在内的众多国企都面临着其他行业国企都一致面临的资产重组等问题。据亚洲旅宿大数据研究院监测,22年不少文旅企业处于亏损之中,多起文旅项目进入收并购冲刺阶段。珠海华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深圳冰雪文旅城项目51%股权及债权;11月新华联控股已开始招募意向重整投资人;12月,重庆玉皇圣地景区等资产1.7亿元起拍……任何改革都有代价,企业改革同样需要战略上、资金上以及研发上持续发力。

如今疫情形势明朗,旅游企业只有保持自身稳重深厚的内涵,积极向成熟的数字化产业学习新的管理方法、工具,激活自身的创造力、生产力,扎根旅游服务一线,才能高价值、高质量地产出旅游服务。

下沉市场以及轻资产运营或是未来希望

从旅游业的生命周期来看,只历经四十年风雨的中国旅游业尚未步入需要考虑衰落或复苏的时候,仍处于铆足劲求成长、求发展的阶段。

1月20日,文旅部发布自2023年2月6日起,试点恢复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中国公民赴有关国家出境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这是中国及时对出境游这一重要旅游业务版块做出的调整,让许多旅游从业者看到了希望。

在上市旅游企业的业务预告中也处处可见政府对于旅游企业的帮助与支持——中青旅的控股子公司乌镇旅游收到桐乡市财政局给予的乌镇古镇保护与品牌宣传推广补助,金额总计 1.29 亿元,对公司归母净利润影响金额为 0.64 亿元;丽江控股的报告期内,累计获得相关政府补助优惠扶持政策资金约900万元……

旅游企业求生存、不放弃的韧性是根本。在旅游企业的业绩预告中,不乏积极做出调整,乐观积极地面对问题——中国中免表示,公司有序推动各地免税门店全面复工复产,截至1月底,公司下属传统口岸免税店已有70余家恢复经营,营业收入同比、环比均实现大幅增长。中免将抓住当前消费全面复苏和出入境政策放开的机遇,不断提升免税产品及服务供给质量水平……

华侨城也在业绩预告中表示,公司将结合控股股东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业务发展模式转型契机,加快推动战略规划修编。至于华侨城A的计提减值准备,在一些投资者看来,意味着新任管理层欲破旧立新的态度,希望尽快处理集团的历史包袱和出清经营风险,以便轻装上阵,企业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所以,文旅企业从来就没有丧失希望。据ABN监测统计,国内14家文旅企业计划上市或正在排队上市,寻求IPO上市的机会。与此同时,一些上市的文旅企业除了多元化,也在加强下沉市场以及轻资产运营。例如海昌已加速海洋馆资产输出和全国范围的轻资产布局,2022年海昌计划落地20座海昌海洋(探索)馆,目前其文旅服务及解决方案业务已覆盖全国30余座城市,累计签约项目达80多个。已签约的15个海洋馆项目,仅有1个位于一线城市,2个位于新一线城市,其余均位于二三线城市,下沉市场的战略明显。一方面反映出轻资产输出需求的迫切,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旅游企业在疫情困难中不断的寻求新的机遇的韧劲与实力。

综上,24家上市旅游企业的普遍亏损,是过去三年旅游业真实现状的反映,让行业认清现实,但也无需过度担忧。中国的旅游行业充满韧性,2023年旅游也开了个好头,也为旅游恢复添加了动力。接下来,众多旅企还是应该踏实推进生产能力的恢复、抓好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做好旅游产品的推陈出新,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旅游产业加快进入正常乃至高质量发展的轨道。2023,旅游可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