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星际穿越的观众,或许会对片中出现一首诗有着深刻的印象: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中文往往翻译为「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是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创作于 20 世纪中期的一首诗歌,这一概念在 2022 年被一加拿来引用,引申变成了「不要温和地走进这个赛场」—— 这里的「赛场」,是指高性价比手机市场。
春节假期刚结束半个月,手机圈就又开始热闹了起来:2023 年第一场「机圈大战」,是由「不温和」地一加点燃导火索,最终演变成与 Redmi 之间的「极致性价比」大战。
2 月 13 日上午,Redmi 总裁卢伟冰微博表示将 K60 系列 512GB 版本的价格降低至 2999 元,并且之前所有已购 512GB K60 提供保价服务。12+512GB 与 16+512GB 两个配置版本均有 300 元降价;购买其他版本 K60 的用户也能获赠一只 Redmi 手环 2。
在随后仅仅一个小时之后,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就发布微博,在宣布一加 ACE 2 销售火爆的同时,表示「产品不好降价也没用」,内容火药味十足,评论区也普遍将其理解为对 Redmi K60 系列降价的直接回应。
卢伟冰的微博中似乎也早已预料到这种情况,称会被友商说成是「被逼加价」,他说这非但不尴尬,还表示 Redmi 已经身体力行将极致性价比维持了多年,欢迎更多有友商入局,似乎也已经是对一加近期数款新机在定价上对标 Redmi 做出的回应。
「不将就」曾是一加的品牌座右铭,「极致性价比」则一直是 Redmi 的品牌理念。
曾几何时,这原本是两个差异巨大的手机系列 —— 无论是在品牌调性、受众上都是如此 —— 一加一直以高端旗舰定位自居,而 Redmi 则是凭借着一部又一部的超高性价比机型,成为性价比手机这片红海中的常青树。
即使如今几乎所有主流手机品牌仍然都在高呼冲击高端的口号,但现实却仍然残酷: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整体面临下滑的时代背景下,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减少,也让小而美的手机品牌感到切肤之痛。
根据 Canalys 的数据,2022 年 4000-5000 人民币价位段的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只有苹果一家录得正增长。原本定位高端的一加在并入欧加集团之后也不得不回归市场现实,为 OPPO Find X 与 Find N 系列让路,重新定位为主打高性价比的品牌定位。
在打出「OPPO 线上就是一加」的口号之后,摆在一加面前的挑战也变得现实且空前紧张:与欧加「百亿补贴」一加对应的,是一加需要迅速在新战场中站稳脚跟并取得成绩 —— 即使这一市场本身已经是一片红海。
在手机市场,几乎一切问题都是销量的问题。正如 Google 曾经耐人寻味地将企业座右铭从「不作恶」变为「做正确的事」一般,如今的一加也逐渐从曾经的「不将就」悄然变成了「不温和」。
相比欧加集团界限要更加传统清晰的「本分」,显然;一加对于什么是「温和」有着不同的理解。
2022 年五月,有网友发现在微博中多次出现数码博主在各种场景以及配图中,使用一加 ACE 直接对比 Redmi K50,并最终得出「一加 ACE 要更胜 Redmi K50 一筹」的结论,被指一加雇佣水军来黑友商。
更有网友在一加产品经理 @周炳讯 的微博下质问,为何请水军黑 K50?对此周炳讯的回复是「我也认为这个操作非常的不妥,无论最终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错误,内部已经迅速反馈且响应整改了」。
即使是如今回顾这次事件,产品经理公开承认自家品牌买水军这件事,也对一加的品牌形象构成了巨大的损害:这不仅仅是一加营销上的所谓「一个错误」,更折射出背后一加内部自上而下,对于不计手段对标 Redmi 的焦虑。
一加雇佣水军「翻车」,归根结底,本质原因仍是因为同代产品 —— 一加 ACE 在与 Redmi K50 的竞争中落于下风:两款产品在相同的价位段内近身肉搏,K50 无论是在存储、摄像、性能还是电池容量上都有一加 ACE 不具备的优势。从京东商城同期的销量数据也能看出 K50 的评论数量为 10 万+,一加 ACE 的评论数量为 1 万+ 两者并不在一个量级之上。
即使是水军,也只能用「质感不足」、「样子丑了点」这样极其主观的表述,试图引导用户。但热衷于对比手机配置的手机玩家,关注点往往集中在手机本身的硬件规格与实际体验上,这样的主观论述并不能让他们买账。一加一直以来强调的「质感」,似乎在性价比手机领域失灵了。
这时,原本欧加「本分」的企业文化,显然已经一加抛之脑后 —— 即使一加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以性价比在全球开拓市场的手机品牌,但或许这才是一加第一次直面「性价比手机」这个战场的真正残酷之处。
时过境迁,如今一年过去,相似的场景同样出现在了两个手机品牌各自的迭代产品之上:一加 ACE 变成了一加 ACE 2,Redmi K50 变成了 Redmi K60。
除了口水仗之外,两个品牌不同的量级,直接决定了在供应链管控能力以及工艺上的话语权差距:这一点在大规模出货的 K60 与出货量更少的一加 ACE 2 之上有着重要作用。
即使两家都有决心将性价比做到极致,甚至如刘作虎所言「硬件综合利润率可以为 0%」,对于原本就利润微薄的高性价比手机来讲改变仍然杯水车薪。此时供应链多年耕耘管理以及大规模出货带来的优势,会在产品硬件规格上得到最直接的体现。
在一加今年旗舰新品一加 11 上,一加选择采用了一块技术停留在两年前的三星 E4 材质屏幕,相比目前旗舰手机主流选择的 E6 材质屏幕有着两代的技术差距 —— 这一差距落到用户实际体验上,最直观的参数是峰值亮度相比同代旗舰产品的不足,也不支持低亮度下更加护眼的 DC 调光。
这些都是在微博口水战背后,实实在在地影响着用户购买决策的因素;即使一加设计师今年再次端出「品味」这种相对形而上的概念来讽刺 Redmi,电商销量数据仍然在忠实地呈现着用户「用脚投票」的选择,有微博博主统计电商平台的销量数据,得出 K60 系列已经销售 46.78 万台,而对应的一加 ACE 2 首销只拿到了累计 3.21 万台的成绩。
在销量上,Redmi 的地位仍然无可撼动,而一加在这个领域仍在探索,在品牌定位的反复摇摆不定中,价值观逐渐割裂。曾经被刘作虎称为「不懂营销」的一加,在陷进高性价比手机这样竞争激励的红海之后,也多次试图用「营销」来补齐产品力本身的短板。这是一加当前的困境。
但竞争永远是市场前行的最好助推,无论是一加还是 Redmi,在口水仗之后,最终都会回到熟悉的那个战场 —— 手机所能带给用户最终的实际体验。或许相比「不温和」,一加此时更应该找回的是「本分」所代表的含义。
毕竟能给用户带来更好体验的高性价比手机,在何时都不会缺乏掌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