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明一
“一山一水一圣人”,这是早些年,许多人初识山东风物的第一印象。如今,这一印象将要完美蝶变。
2月10日,山东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暨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启动会议召开,聚焦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对启动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沿胶济铁路线“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和“十大展示带”建设作出安排部署。
值得关注的是,会议提到,要“打造山东文化‘两创’新标杆,构建全省全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振兴”。一语道出山东积极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启动文化体验廊道工作的重要意义。
尤其,五条文化轴线涵盖的文化体验廊道,覆盖全省16个市、93个县(市、区)、1200多个乡镇(街道)、5万多个村(社区)、7000多万人口,总体规模占到全省的70%以上。

文化“两创”赋能发展
文化体验廊道,着眼于“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诞生于农耕时代,农村又是传统文化最完整厚重的地方,这也是本次会议让文化体验廊道赋能“区域协调”与“乡村振兴”的出发点之一。
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要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同样,如若传统文化仅停留在历史层面的瞻仰观赏,无法充分挖掘深度的价值。而盘活丰富的文化资源,树立文化“两创”标杆,产业先行是最可能的路径。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思想的发源地,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这里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名录186项、省级名录1073项,县级名录12758项,居全国前列;山东又是农业大省,2022年农业生产总值达1.2万亿元,稳居全国首位,全省农产品出口额达到1394亿元,占全国的1/5以上,连续24年领跑全国……
坐拥天赋异禀,立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决胜之年,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必然是山东攻坚的关键。
以黄河文化元素为例,今年春节,在“黄河大集”上,“山东手造”火爆全网。
曹县汉服、龙口线编、博兴布老虎、沾化枣木雕刻……面对琳琅满目的“山东手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大多数手造产品的灵感源于农业农村。“山东手造”工作已列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强省建设重点任务。
因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期,诞生于传统文化内涵之中的手造产品不再是简单售卖之后作为把玩摆设之用,要再次回归传统文化的源生地,积极转化为生产力,助力农业农村建设。而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赋能发展,这也是文化“两创”的意义之一。
不难看出,文化体验廊道建设,是一场“文化+产业”的双向共赢,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产业赛道。

因地制宜,文化标识要鲜明
随着山东文化体验廊道建设的启动,“四廊一线”五条文化轴线贯通着轴线内外曲阜、淄潍、泰山、崂山四大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片区,融通着沂蒙、胶东、渤海、鲁西四大红色文化片区。
事实上,早在多年之前,山东一些地区已经开启了农旅融合,以文化旅游引领地方乡村振兴的探索。比如“四大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片区”之一的崂山。
青岛一直流传着“鲅鱼跳,丈人笑”的俗语,最早意指,每逢春来鲅鱼季,崂山区沙子口街道的女婿们会送几条鲜鲅鱼给岳父岳母。这一富含文化底蕴的古老传统消费习俗,一直得以传承。2020年,“沙子口鲅鱼礼俗”入选省级“非遗”名录。
那么,有了传承,如何创新?
以鲅鱼礼俗为着力点,崂山区每年都会举办“沙子口鲅鱼节”,这一传承孝道的载体和联系亲情的纽带,以鲅鱼为媒,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沙子口街道以鲅鱼节这一地方特色文化元素为切入点,以节庆活动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助推旅游经济做大做强,起到了示范作用。
同样在沙子口街道,许多游人都会对东麦窑社区记忆犹新,这个山海和美的村落,以风格迥异的民宿提供了一个深度游崂山的驿站。
海洋是东麦窑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近些年,社区渔家宴与民宿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东麦窑与青啤集团合作的“崂山民宿”小有名气。
“崂山民宿”拥有两家风格迥然不同的独立项目——仙居崂山和瑜上山间。值得一提的是,两种民宿并不是圈地新建,而是直接在原房屋的基础上设计雕琢。这是东麦窑民宿业突破分散的家庭旅馆模式,走向品牌化经营的一次探索。
社区党员干部带头,自家房屋率先进行品牌化改造,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其中。如此,既有收益增富,又使得民宿分布在村子的各个角落,游人能更深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中,别有韵味。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崂山沙子口仅是一个范例,它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向的探索也传递出因地制宜的重要性,这也是山东文化体验廊道建设打好特色牌、文化标识鲜明的基本要求。
近些年,文化自信让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从幕后登上舞台。可以肯定的是,山东文化体验廊道建设的启动,对于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强劲的地区皆是机遇,这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的福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