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去年国内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下降是短期现象,具有特殊性。天然气发展仍然处于黄金时代。”
2月16日,在界面新闻举行的“中国天然气消费量首次下降,影响几何?”直播访谈中,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经济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朱兴珊作出上述表述。
参与本次界面新闻直播访谈的嘉宾均认为,2022年天然气表观消费量首次下降,主要原因是经济放缓和国际液化天然气(LNG)价格高涨。随着今年中国经济增速恢复,LNG价格回落,国内天然气消费将呈现增长态势。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3663亿立方米,同比下降1.7%。这是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历史首次下降。
国内LNG进口量也出现近七年来首次下降,同比下降了19.5%;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下降四个百分点,至40.2%。
去年,天然气在国内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也出现下滑,同比下降0.4%,与之对应的是,煤炭和非化石能源的占比得到了提升,分别上升0.2%和0.8%。
“非化石能源的比重仍然上升,这说明国内清洁能源发展的政策大趋势没有变。”北京世创能源咨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徐博在本次直播访谈中表示,天然气消费比重下降还体现了中国天然气市场建设的成效,价格波动较大时可减少用气量,说明市场具有了一定的弹性。与此同时,煤炭比重上升,则凸显了煤炭“兜底能源”作用。
据世创能源预测,2023年,国内天然气需求将出现恢复性增长。
这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2023年经济增速将上升至5%左右。二是预计2023年国际油价在80-90美元/桶之间,甚至更低。在国际油价下降15.8%的情况下,中国进口天然气价格对应下降0.5元/立方米。三是随着中国进入“后疫情时代”,经济活动逐步恢复正常,天然气各部门消费量将恢复增长。
世创能源预测,今年中国天然气需求为369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63亿立方米,增速4.6%;天然气供应量为4005亿立方米。除去出口、库存差以及损耗,可供市场量为3806亿立方米,同比增加293亿立方米,增速约8.3%。
“相比2022年,今年天然气供需形势会明显好转。”徐博称。
朱兴珊认为,未来三到五年,国际天然气市场将重新找到平衡。俄罗斯的天然气从欧洲转而流向亚洲;欧盟为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叠加能源转型需要,必将进一步减少天然气消费量。全球天然气供需将更加宽松。
“2026年以后,国际LNG价格会恢复到正常状态。”朱兴珊表示。
他认为,在中国“双碳”目标下,天然气在能源转型过程中仍然扮演着关键支撑作用。首先是替代煤炭发挥清洁低碳的基础性作用;其次是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灵活性作用,即气电作为灵活性电源可为可再生能源调峰。
此外,天然气能够促进氢能的发展。天然气和氢能在许多基础设施方面可以共用,天然气也可以低污染、低成本制氢,特别是在消费端站内制氢。通过掺氢输送、储存和燃烧,使氢能的使用低成本大大降低,从而得到大规模应用。
新型能源体系一定是多能互补的体系。天然气易于储存和运输,且具有灵活性优势,应在新型能源系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天然气的黄金时代才刚开始。”朱兴珊表示,未来数十年,天然气仍然会呈现增长趋势。
2022年12月,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中国能源展望2060》报告预计,2040年天然气需求量6155亿立方米,年均增长1.7%,天然气消费达峰。
谈及提振国内天然气产业发展的举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郭焦锋认为,要扩大国内生产,持续扩大天然气进口,在LNG进口方面要重视长协,且必须加快天然气现货和期货市场建设等。
2022年,国内天然气产量217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6.4%。
郭焦锋表示,应立足国内需求,加大勘探开发力度,筑牢“压舱石”地位。稳定东部老油田产量,推进西部新油田增储上产,加强海上天然气勘探开发,加大页岩气、煤层气 、致密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一体化发展。
对于天然气市场机制建设,郭焦锋认为,在积极培育天然气现货交易市场的基础上,应适时推出相关的天然气金融产品,尝试建立天然气期货产品、期权产品及天然气信托产品等,为国内天然气进口企业规避风险、增加流动性提供更多的选择。
朱兴珊补充称,最大的担忧是天然气保供能力,除加大国内增储上产力度外,加强储气调峰能力建设也至关重要。
“如果储气调控能力建设跟不上,冬季天然气供应年年都会紧张,”朱兴珊认为,国内储气调控能力只有占到天然气消费总量的16%,才能满足需求。
2021年,中国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170亿立方米,占年度天然气消费量比例不足5%,低于12%-15%的国际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20%左右的水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