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华为被逼造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华为被逼造车?

造车暂时不赚钱。

文|车百智库 陈重山

编辑|阿峰

近日,美国正在制定一项拒绝向华为供应产品的新政策,这项举措,可能代表着美方技术将全面禁止出售给华为。

在此艰难时刻,不少业内人士呼吁,华为可将下场造车作为发展的支撑点、突破点。而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更加深了公众对华为即将造车的猜想: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下简称车BU)现重大人事调整,余承东或将独掌华为智能车业务。在华为内部,余承东一直主张造车,其负责“华为智选”模式,参与的问界车型已被一些专业人士认定“就属于造车,只不过没打华为牌”而已。

虽然三年前的2020年10月26日,华为在一份内部文件中写道“绝不造车,想造车的出列,自行离岗”,主动为自己套上 “坚决不造车”的“紧箍咒”;但这份文件当时就加了一个期限,就是3年。如今,距离文件过期,只剩8个多月。华为若选择亲自下场造车,已不算违背此前承诺。

华为文件截图

那么,亲自下场造车,真的能成为华为业务发展的支撑点、突破点吗?本文围绕华为造车这一主题,试图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

1、华为车业务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

2、华为亲自下场造车的利弊分别是什么?

3、对华为车业务的未来发展有什么样的猜想?

一、华为涉车往事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涉足汽车制造,仅是众多业务中的一个。华为是基于其主营业务特点,选择智能汽车和车联网为新业务方向的。早在2013年,华为便推出车载模块ME909T,并成立车联网业务部,当初发展方向是Tier1供应商。

华为深度参与汽车制造业,与美国的“制裁”有一定联系。2019年,华为被美列入了“实体清单”,5G芯片被断供,当年4月,华为便以Tier1的身份首次出现在上海车展,成为当时新闻热点。

当时华为的口号是“华为不造车,而是聚焦ICT技术,帮车企造车”。此后,华为一直重申不亲自下场造车,甚至在2020年10月26日,在内部文件中写道“绝不造车,想造车的出列,自行离岗”,主动为自己套上“不造车”的“紧箍咒”。

目前在华为,与车相关的业务,全部由车BU主管。车BU主要有两条路,一条是王军主导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即HI模式,负责给其他车企提供智驾的软硬件,譬如极狐阿尔法SHI版,搭载的就是华为的高阶智能驾驶方案ADS;另一条是余承东负责的鸿蒙座舱+“华为智选”模式。在“华为智选”模式中,不仅华为参与造车过程,而且产品销售渠道也通过华为门店实现。如今,华为的门店就摆着这一模式下的产品问界M5和问界M7。

2022年,问界M5和M7两款车一共卖出了7.5万台,数量虽不多,但这两款车创造了一个个销售奇迹。

譬如,问界M5创下新品牌单车型87天销量破万的最快纪录。M7发布的时候,只用4个小时就收割了2万份订单。单月销量方面,问界系列曾一度挤进造车新势力销量前三,力压蔚来、小鹏。

这两款车的交付速度之快,也出乎业内预料。问界M7上市后仅51天就开启交付。问界M5纯电版2022年9月初正式上市,10月底就开启全国多城交付。

二、有“利”可图

问界系列销售火爆的局面,成为公众笃定华为将亲自下场造车的一个重要理由。其实,华为若下场造车,已有的优势,可不止这些。

单从品牌方面看,相较于赛力斯、极狐等这些新型的汽车品牌,华为的品牌,无论知名度、美誉度,都更强。这些汽车品牌通过与华为合作造车,不仅获得了华为的技术赋能,而且获得了华为的品牌赋能,享受到了华为的品牌溢价。

据问界销售人员介绍,九成多用户看到问界系列车型后,脱口而出的问题就是“这是华为的车吧?”相较于其他疑问,用户更在意这车子的品牌是否华为。也因为此,不少销售人员在介绍问界系列车型时,都会有意无意中地暗示“就是华为的产品”,这种话术的用户留存效果,远比说“问界或赛力斯”要好。

无论制造,还是销售,华为都和问界形成了高度捆绑。从这个意义上,与其说问界是赛力斯制造的,不如说问界是华为制造的。在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看来,华为在问界车型上的贡献就属于造车,只不过是没打“华为”品牌而已。

如今,问界甚至于打上了“华为”品牌。据“小白测评”等观察,开年过后,问界的宣传物料上,已打上了华为标了。

问界宣传物料已打上华为标 图源:小白测评 

其实,凭借在合作生产问界过程中掌握的造车技术,华为将合作方中的赛力斯换成任何一家车企,也能凭一己之力复刻出问界。简而言之,华为要想下场造车,只要找一个代工厂,即可生产出来,其整车的推出速度,可能比小米更快。

另外,在华为智选模式下,华为各地的门店因为代销问界的车型,也因此掌握了汽车销售技巧,以后销售其他品牌汽车,也变得更容易。更关键的是,华为门店能在销售问界汽车的时候,随时随地获得可观收益,远超手机。

华为经销商门店负责人对媒体透露,卖一辆问界M5,门店能够获益1万元左右,相当于卖60部华为手机。在美国“制裁”下,华为手机遭遇影响,华为经销商也跟着生存困难。卖车,不仅为经销商带来收益,也为华为带来不少现金流。

若华为亲自下场造车,获得的收益将会更多,且无需与合作的车企利润分账,能独享收益。

三、不得不造车?

华为为什么一直重申不造车呢?

余承东的“HI”模式、“华为智选”模式等,其实存在一个巨大的BUG。华为不惜为“不造车”的承诺设定“紧箍咒”,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获得合作车企的信任。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技术,被认为是一辆汽车的灵魂。若想车企放心将灵魂交予华为负责,华为就不能抢车企造车的饭碗。

不过,如今形势已变,即使华为承诺不造车,有点实力的车厂也要求自主掌握核心技术,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能够像赛力斯这般,接受“华为智选”模式,把灵魂和命运一起交给华为的车企,越来越少了。华为与赛力斯之间合作取得的双赢,在加入“华为智选”的江淮、奇瑞间,就不一定能够复制。

甚至于,就连赛力斯,都已在 “寻新欢”,2月7日,赛力斯就与激光雷达系统科技企业RoboSense速腾聚创达成定点合作,合作车型将于2023年量产上市。

而且,华为“不造车”的承诺也即将到期,“华为智选”模式还能走多远,已是一个问号。

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华为放弃承诺,亲自下场造车。今年正处于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黄金期,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已做出判断,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望进入千万辆时代。现在也就成为华为下场造车的最后窗口期,若再次错过了,以后就不一定有机会了。

更关键的是,代表“华为智选”模式的问界,所创造的辉煌在2023年或将难以持续。余承东为问界定下的30万辆年销售目标,并不一定能完成。

这是因为,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更激烈。跨入2023年不久,特斯拉就祭出降价的大招,对车市造成重大影响,对问界的影响尤其大,因为问界系列与Model Y价格区间高度重合。问界成为国内车企跟随特斯拉降价的第一家,早在1月13日就官宣降价。问界M5调整后售价为25.98万元起,问界M7调整后售价为28.98万元起,两款车型降价幅度达3万元。

这一降价行为,并没有给问界带来销量上的变化。1月16日,全国汽车消费服务平台“车fans”创始人孙少军发布微博称,问界官宣降价72小时后,进店量没有明显提升。刚刚过去的1月份,问界销量十分惨淡,仅销出4475台,环比下降约56%。

问界72小时官降一线快报 截图于孙少军微博

华为若不亲自下场造车,其车业务仅依靠问界这一成功产品,很难有大的进展。

四、汽车业务的未来

华为真的不得不造车吗?

2022年8月,任正非在在《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中就提到:“华为......要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砍掉一切不赚钱的业务。”

华为此次车BU的重大人事调整,除了余承东或将上位之外,还有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被停职,业内猜测,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其负责的HI模式,叫好不叫座,特别烧钱。2022年7月,余承东在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华为直接和间接研发人员高达10000人,但其中70%研发人员都在研发智能辅助驾驶,即Hi模式上。

其实,相较于HI模式,余承东负责的“华为智选”模式,也处于亏损当中。

“华为智选”的成功案例就是问界系列车型,在2022年销售十分火爆,但是,背后的公司赛力斯巨亏。按赛力斯最新披露,预计2022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35亿到-39.5亿元,较上年同期18.24的亏损额,扩大一倍左右。作为合作方的华为,又从哪获得利润分账?

余承东曾经说过,汽车部门是华为唯一在亏的部分。那么,如果再进一步,亲自下场造车,华为的亏损可能更严重。这又谈何 “支撑华为的发展,成为华为的突破口”?

2月10日,针对网上关于华为汽车战略将调整的说法,余承东已经给予了回应,认为华为在车业务的方向上没有变化。华为下场造车的猜想,如余承东所说的,仅仅是“网上瞎炒作”,不太可能成真。未来,华为涉车业务,甚至可能走向收缩。

此前,华为内部论坛上线了一篇名为《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的文章,提到了汽车板块。任正非指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不能铺开一个完整战线,要减少科研预算,加强商业闭环,研发要走模块化的道路,聚焦在几个关键部件作出竞争力,剩余部分可以与别人连接。”

随后,网上传出疑似余承东的要求:各级主管要减少盲目投资与扩张,重视利润和现金流,改善经营质量。

这都被认为是华为在车业务上进入战略收缩的信号。华为汽车业务不能再单纯以亏损换规模,需要在增长和赚钱之间寻找平衡点。

目前,关于华为车业务新的猜测是,该板块业务有可能从华为独立出来,成立新公司,走融资的道路。这样一来,不仅无需从华为母体吸血,还会给华为带来资产的升值。此前任正非就提到将来让一部分业务慢慢走上资本市场,正好成为这一猜想的佐证。

目前,华为尚没有传出车业务独立出来的规划。不过,可预测的是,华为的车业务若独立出来,这将是一个非常充满想象力的科技公司。2022年2月18日,德国媒体曾报道说,大众汽车拟收购华为自动驾驶部门,当时给出的收购金额就达到数十亿欧元,而自动驾驶仅是华为车业务的一小部分,足见华为的涉车业务若独立,其估值是相当可观的。

更为关键的是,华为车业务若独立出来,则极有可能下场造车。参照华为手机能够力战苹果的过往,可预测未来华为所造的电动汽车,有与特斯拉一较高下的可能性。

全文参考

[1]《华为智能汽车战略》,中信证券

[2]《释放“造车”信号?华为余承东或独掌智能车业务!专家分析:要自己干了》,每日经济新闻

[3]《距离华为亲手造车,仅剩8个月零20天59分25秒?》,差评

[4]《作为唯一亏损业务,华为做汽车,是门好生意吗?》,未来网

[5]《美国的刀,逼着华为造车》,汽车公社

[6]《余承东回应:车BU人事调整 不影响汽车战略方向》,每日经济新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华为被逼造车?

造车暂时不赚钱。

文|车百智库 陈重山

编辑|阿峰

近日,美国正在制定一项拒绝向华为供应产品的新政策,这项举措,可能代表着美方技术将全面禁止出售给华为。

在此艰难时刻,不少业内人士呼吁,华为可将下场造车作为发展的支撑点、突破点。而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更加深了公众对华为即将造车的猜想: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下简称车BU)现重大人事调整,余承东或将独掌华为智能车业务。在华为内部,余承东一直主张造车,其负责“华为智选”模式,参与的问界车型已被一些专业人士认定“就属于造车,只不过没打华为牌”而已。

虽然三年前的2020年10月26日,华为在一份内部文件中写道“绝不造车,想造车的出列,自行离岗”,主动为自己套上 “坚决不造车”的“紧箍咒”;但这份文件当时就加了一个期限,就是3年。如今,距离文件过期,只剩8个多月。华为若选择亲自下场造车,已不算违背此前承诺。

华为文件截图

那么,亲自下场造车,真的能成为华为业务发展的支撑点、突破点吗?本文围绕华为造车这一主题,试图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

1、华为车业务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

2、华为亲自下场造车的利弊分别是什么?

3、对华为车业务的未来发展有什么样的猜想?

一、华为涉车往事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涉足汽车制造,仅是众多业务中的一个。华为是基于其主营业务特点,选择智能汽车和车联网为新业务方向的。早在2013年,华为便推出车载模块ME909T,并成立车联网业务部,当初发展方向是Tier1供应商。

华为深度参与汽车制造业,与美国的“制裁”有一定联系。2019年,华为被美列入了“实体清单”,5G芯片被断供,当年4月,华为便以Tier1的身份首次出现在上海车展,成为当时新闻热点。

当时华为的口号是“华为不造车,而是聚焦ICT技术,帮车企造车”。此后,华为一直重申不亲自下场造车,甚至在2020年10月26日,在内部文件中写道“绝不造车,想造车的出列,自行离岗”,主动为自己套上“不造车”的“紧箍咒”。

目前在华为,与车相关的业务,全部由车BU主管。车BU主要有两条路,一条是王军主导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即HI模式,负责给其他车企提供智驾的软硬件,譬如极狐阿尔法SHI版,搭载的就是华为的高阶智能驾驶方案ADS;另一条是余承东负责的鸿蒙座舱+“华为智选”模式。在“华为智选”模式中,不仅华为参与造车过程,而且产品销售渠道也通过华为门店实现。如今,华为的门店就摆着这一模式下的产品问界M5和问界M7。

2022年,问界M5和M7两款车一共卖出了7.5万台,数量虽不多,但这两款车创造了一个个销售奇迹。

譬如,问界M5创下新品牌单车型87天销量破万的最快纪录。M7发布的时候,只用4个小时就收割了2万份订单。单月销量方面,问界系列曾一度挤进造车新势力销量前三,力压蔚来、小鹏。

这两款车的交付速度之快,也出乎业内预料。问界M7上市后仅51天就开启交付。问界M5纯电版2022年9月初正式上市,10月底就开启全国多城交付。

二、有“利”可图

问界系列销售火爆的局面,成为公众笃定华为将亲自下场造车的一个重要理由。其实,华为若下场造车,已有的优势,可不止这些。

单从品牌方面看,相较于赛力斯、极狐等这些新型的汽车品牌,华为的品牌,无论知名度、美誉度,都更强。这些汽车品牌通过与华为合作造车,不仅获得了华为的技术赋能,而且获得了华为的品牌赋能,享受到了华为的品牌溢价。

据问界销售人员介绍,九成多用户看到问界系列车型后,脱口而出的问题就是“这是华为的车吧?”相较于其他疑问,用户更在意这车子的品牌是否华为。也因为此,不少销售人员在介绍问界系列车型时,都会有意无意中地暗示“就是华为的产品”,这种话术的用户留存效果,远比说“问界或赛力斯”要好。

无论制造,还是销售,华为都和问界形成了高度捆绑。从这个意义上,与其说问界是赛力斯制造的,不如说问界是华为制造的。在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看来,华为在问界车型上的贡献就属于造车,只不过是没打“华为”品牌而已。

如今,问界甚至于打上了“华为”品牌。据“小白测评”等观察,开年过后,问界的宣传物料上,已打上了华为标了。

问界宣传物料已打上华为标 图源:小白测评 

其实,凭借在合作生产问界过程中掌握的造车技术,华为将合作方中的赛力斯换成任何一家车企,也能凭一己之力复刻出问界。简而言之,华为要想下场造车,只要找一个代工厂,即可生产出来,其整车的推出速度,可能比小米更快。

另外,在华为智选模式下,华为各地的门店因为代销问界的车型,也因此掌握了汽车销售技巧,以后销售其他品牌汽车,也变得更容易。更关键的是,华为门店能在销售问界汽车的时候,随时随地获得可观收益,远超手机。

华为经销商门店负责人对媒体透露,卖一辆问界M5,门店能够获益1万元左右,相当于卖60部华为手机。在美国“制裁”下,华为手机遭遇影响,华为经销商也跟着生存困难。卖车,不仅为经销商带来收益,也为华为带来不少现金流。

若华为亲自下场造车,获得的收益将会更多,且无需与合作的车企利润分账,能独享收益。

三、不得不造车?

华为为什么一直重申不造车呢?

余承东的“HI”模式、“华为智选”模式等,其实存在一个巨大的BUG。华为不惜为“不造车”的承诺设定“紧箍咒”,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获得合作车企的信任。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技术,被认为是一辆汽车的灵魂。若想车企放心将灵魂交予华为负责,华为就不能抢车企造车的饭碗。

不过,如今形势已变,即使华为承诺不造车,有点实力的车厂也要求自主掌握核心技术,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能够像赛力斯这般,接受“华为智选”模式,把灵魂和命运一起交给华为的车企,越来越少了。华为与赛力斯之间合作取得的双赢,在加入“华为智选”的江淮、奇瑞间,就不一定能够复制。

甚至于,就连赛力斯,都已在 “寻新欢”,2月7日,赛力斯就与激光雷达系统科技企业RoboSense速腾聚创达成定点合作,合作车型将于2023年量产上市。

而且,华为“不造车”的承诺也即将到期,“华为智选”模式还能走多远,已是一个问号。

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华为放弃承诺,亲自下场造车。今年正处于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黄金期,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已做出判断,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望进入千万辆时代。现在也就成为华为下场造车的最后窗口期,若再次错过了,以后就不一定有机会了。

更关键的是,代表“华为智选”模式的问界,所创造的辉煌在2023年或将难以持续。余承东为问界定下的30万辆年销售目标,并不一定能完成。

这是因为,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更激烈。跨入2023年不久,特斯拉就祭出降价的大招,对车市造成重大影响,对问界的影响尤其大,因为问界系列与Model Y价格区间高度重合。问界成为国内车企跟随特斯拉降价的第一家,早在1月13日就官宣降价。问界M5调整后售价为25.98万元起,问界M7调整后售价为28.98万元起,两款车型降价幅度达3万元。

这一降价行为,并没有给问界带来销量上的变化。1月16日,全国汽车消费服务平台“车fans”创始人孙少军发布微博称,问界官宣降价72小时后,进店量没有明显提升。刚刚过去的1月份,问界销量十分惨淡,仅销出4475台,环比下降约56%。

问界72小时官降一线快报 截图于孙少军微博

华为若不亲自下场造车,其车业务仅依靠问界这一成功产品,很难有大的进展。

四、汽车业务的未来

华为真的不得不造车吗?

2022年8月,任正非在在《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中就提到:“华为......要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砍掉一切不赚钱的业务。”

华为此次车BU的重大人事调整,除了余承东或将上位之外,还有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被停职,业内猜测,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其负责的HI模式,叫好不叫座,特别烧钱。2022年7月,余承东在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华为直接和间接研发人员高达10000人,但其中70%研发人员都在研发智能辅助驾驶,即Hi模式上。

其实,相较于HI模式,余承东负责的“华为智选”模式,也处于亏损当中。

“华为智选”的成功案例就是问界系列车型,在2022年销售十分火爆,但是,背后的公司赛力斯巨亏。按赛力斯最新披露,预计2022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35亿到-39.5亿元,较上年同期18.24的亏损额,扩大一倍左右。作为合作方的华为,又从哪获得利润分账?

余承东曾经说过,汽车部门是华为唯一在亏的部分。那么,如果再进一步,亲自下场造车,华为的亏损可能更严重。这又谈何 “支撑华为的发展,成为华为的突破口”?

2月10日,针对网上关于华为汽车战略将调整的说法,余承东已经给予了回应,认为华为在车业务的方向上没有变化。华为下场造车的猜想,如余承东所说的,仅仅是“网上瞎炒作”,不太可能成真。未来,华为涉车业务,甚至可能走向收缩。

此前,华为内部论坛上线了一篇名为《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的文章,提到了汽车板块。任正非指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不能铺开一个完整战线,要减少科研预算,加强商业闭环,研发要走模块化的道路,聚焦在几个关键部件作出竞争力,剩余部分可以与别人连接。”

随后,网上传出疑似余承东的要求:各级主管要减少盲目投资与扩张,重视利润和现金流,改善经营质量。

这都被认为是华为在车业务上进入战略收缩的信号。华为汽车业务不能再单纯以亏损换规模,需要在增长和赚钱之间寻找平衡点。

目前,关于华为车业务新的猜测是,该板块业务有可能从华为独立出来,成立新公司,走融资的道路。这样一来,不仅无需从华为母体吸血,还会给华为带来资产的升值。此前任正非就提到将来让一部分业务慢慢走上资本市场,正好成为这一猜想的佐证。

目前,华为尚没有传出车业务独立出来的规划。不过,可预测的是,华为的车业务若独立出来,这将是一个非常充满想象力的科技公司。2022年2月18日,德国媒体曾报道说,大众汽车拟收购华为自动驾驶部门,当时给出的收购金额就达到数十亿欧元,而自动驾驶仅是华为车业务的一小部分,足见华为的涉车业务若独立,其估值是相当可观的。

更为关键的是,华为车业务若独立出来,则极有可能下场造车。参照华为手机能够力战苹果的过往,可预测未来华为所造的电动汽车,有与特斯拉一较高下的可能性。

全文参考

[1]《华为智能汽车战略》,中信证券

[2]《释放“造车”信号?华为余承东或独掌智能车业务!专家分析:要自己干了》,每日经济新闻

[3]《距离华为亲手造车,仅剩8个月零20天59分25秒?》,差评

[4]《作为唯一亏损业务,华为做汽车,是门好生意吗?》,未来网

[5]《美国的刀,逼着华为造车》,汽车公社

[6]《余承东回应:车BU人事调整 不影响汽车战略方向》,每日经济新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