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小米汽车明年量产算不算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小米汽车明年量产算不算晚?

小米进入新能源汽车的进度太迟了。

文|武略财经  

2月9日,在小米投资者汇报日上,雷军向大众分享了小米造车最新进展。他坦言:“我觉得我们2024年出车刚刚好。”、“我们争取15-20年进入世界前五”。

2月14日,有媒体曝出,小米汽车已接近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但对此小米官方表示不予置评。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市场今年却是燃起“价格战”的战火,发起者特斯拉对旗下Model 3与Model Y两款国产车型分别降价3.6万元和2.9万元。近期比亚迪一款轿车的DM-i车型价格也首次下探至10万元以内。

当新能源汽车企业已经“真刀真枪”地开始在市场上相互挤兑的时候,小米却宣布明年才会量产,这个时间点到底算不算晚呢?

造车之路波澜起伏

2021年3月,小米集团正式宣布进军造车领域;同年9月,根据天眼查App显示,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金100亿元;同年11月27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小米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正式宣布小米汽车落户北京经开区。小米汽车分两期建设整车工厂,每期年产能为15万辆,预计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

虽然只有短短两年,但是小米对造车的重视程度却跃然纸上。先有雷军亲自带队,称造车是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后有宣布首期要投入100亿元人民币。种种动作,无不彰显造车在小米集团的地位之重。

不过,有不少消息指出,小米造车却并非一帆风顺。先是有内部员工爆料称造车并不顺利,一些本该交付的功能和产品会被砍掉,之后又有传言称造车项目被叫停。这些都遭到小米官方否认。

有专家指出,随着监管部门对电动汽车生产执照审核的收紧,想要获得执照,需要满足“股东对关键零部件具有较强掌控力,拥有整车控制系统、驱动电机、车用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的知识产权和生产能力”等要求,显然目前小米无法做到。

不过,雷军对小米造车依然是信心满满,在小米投资者汇报日上他表示,“造车新势力比小米提前了6-7年,两年前小米做了很多访谈,认为汽车是百年赛道,只要看好汽车产业,任何时候都不晚。”

新车市场百舸争流

小米造车到底晚不晚,让我们来看看市场是怎么“说”的。

2月10日,中汽协发布了2023年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数据: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42.5万辆和40.8万辆,环比分别下降46.6%和49.9%,市场占有率达到24.7%。

春节历来都是汽车销售的淡季。叠加了补贴退出、消费需求透支的2023年春节,对于造车新势力的新车交付量来说,的确不尽如人意。

同时, 激烈的“价格战”也轰轰烈烈地展开,从特斯拉“挑头”降价,到比亚迪跟进杀入,再到广汽丰田3万“壕”降,短短一个多月,新能源多个细分市场就已经“卷”成一团。

有行业人士认为,价格竞争,实际上是市场经济下最基本的竞争形式,也是最容易应用的竞争形式。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在全球已经实现一定的规模效应,带来整个行业的“降成本”;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部分高效率、低成本企业已经具备成本优势,可以在价格上给竞争对手形成压力。

激烈的竞争下,自然不乏出局的人。有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三年,有超过75个新能源汽车品牌倒下,其中包括陆地方舟、知豆等曾经的“网红”品牌。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更是认为,预计3—5年后,还将有60%—70%的品牌会面临关停并转。

此外,上文雷军提到“比小米提前了6-7年”的造车新势力,也就是蔚来、理想、小鹏、比亚迪等车企,也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中凭借马太效应牢牢控制住前端。数据显示,1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合计达35.4万辆,其中,比亚迪销量超过15万辆位于榜首。乘联会数据也显示,2022年,蔚来、理想、小鹏的销量增速分别为34%、47%、23%,而比亚迪、吉利、埃安、奇瑞、长安的新能源乘用车增速分别为208%、278%、116%、127%、178%。 

有专家认为,当前新能源汽车已经转向成熟产业,基本上度过了成长期,当前造车壁垒不高,但要做出具备独特品牌个性的车很难,很多小品牌都已经被挤出市场。小米进入新能源汽车的进度太迟了。

行业未来前景堪忧

众所周知,造车行业长周期、重投资、高壁垒,一辆车从市场调研到生产制造至少需要4-5年时间,且期间不会有任何回报,一旦上市还需市场检验,如不能尽快量产交付、实现规模效应,风险将十分巨大。小米曾经通过“高度整合供应链资源”创造了智能手机的一个行业奇迹,不知道这个奇迹会不会延续到汽车行业。因为同样是有着互联网血统的“蔚小理”,即便做到季度销售10万辆,也可能无法做到盈利。

令人担忧的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也不再像一开始那样明朗。据统计,中国一共有3亿台汽车的保有量,但是新能源车总共只占不到5%。那么如果把这3亿辆汽车都换成新能源车,那么按每年2000万辆的速度切换的话,是15年的进程。加上中国的生育率仍在下滑,3亿台的保有量或许也很难维持。

当市场增速放缓,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体系得以重塑。但对于在造车路上的新势力而言,时间窗口正在加速关闭,或将直接带来致命打击。

雷军曾在小米投资者汇报日上表示:“小米在国内拥有数以千万计的忠实粉丝和用户,他们当中只要有1%的人愿意给小米一个机会,小米汽车就可以获得一个梦幻般的开局。”但是留给小米的时间或许不多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小米

6.6k
  • 小米正式进军韩国市场,计划开设线下实体店
  • 小米正式进军韩国市场,计划开设线下实体店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小米汽车明年量产算不算晚?

小米进入新能源汽车的进度太迟了。

文|武略财经  

2月9日,在小米投资者汇报日上,雷军向大众分享了小米造车最新进展。他坦言:“我觉得我们2024年出车刚刚好。”、“我们争取15-20年进入世界前五”。

2月14日,有媒体曝出,小米汽车已接近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但对此小米官方表示不予置评。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市场今年却是燃起“价格战”的战火,发起者特斯拉对旗下Model 3与Model Y两款国产车型分别降价3.6万元和2.9万元。近期比亚迪一款轿车的DM-i车型价格也首次下探至10万元以内。

当新能源汽车企业已经“真刀真枪”地开始在市场上相互挤兑的时候,小米却宣布明年才会量产,这个时间点到底算不算晚呢?

造车之路波澜起伏

2021年3月,小米集团正式宣布进军造车领域;同年9月,根据天眼查App显示,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金100亿元;同年11月27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小米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正式宣布小米汽车落户北京经开区。小米汽车分两期建设整车工厂,每期年产能为15万辆,预计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

虽然只有短短两年,但是小米对造车的重视程度却跃然纸上。先有雷军亲自带队,称造车是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后有宣布首期要投入100亿元人民币。种种动作,无不彰显造车在小米集团的地位之重。

不过,有不少消息指出,小米造车却并非一帆风顺。先是有内部员工爆料称造车并不顺利,一些本该交付的功能和产品会被砍掉,之后又有传言称造车项目被叫停。这些都遭到小米官方否认。

有专家指出,随着监管部门对电动汽车生产执照审核的收紧,想要获得执照,需要满足“股东对关键零部件具有较强掌控力,拥有整车控制系统、驱动电机、车用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的知识产权和生产能力”等要求,显然目前小米无法做到。

不过,雷军对小米造车依然是信心满满,在小米投资者汇报日上他表示,“造车新势力比小米提前了6-7年,两年前小米做了很多访谈,认为汽车是百年赛道,只要看好汽车产业,任何时候都不晚。”

新车市场百舸争流

小米造车到底晚不晚,让我们来看看市场是怎么“说”的。

2月10日,中汽协发布了2023年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数据: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42.5万辆和40.8万辆,环比分别下降46.6%和49.9%,市场占有率达到24.7%。

春节历来都是汽车销售的淡季。叠加了补贴退出、消费需求透支的2023年春节,对于造车新势力的新车交付量来说,的确不尽如人意。

同时, 激烈的“价格战”也轰轰烈烈地展开,从特斯拉“挑头”降价,到比亚迪跟进杀入,再到广汽丰田3万“壕”降,短短一个多月,新能源多个细分市场就已经“卷”成一团。

有行业人士认为,价格竞争,实际上是市场经济下最基本的竞争形式,也是最容易应用的竞争形式。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在全球已经实现一定的规模效应,带来整个行业的“降成本”;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部分高效率、低成本企业已经具备成本优势,可以在价格上给竞争对手形成压力。

激烈的竞争下,自然不乏出局的人。有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三年,有超过75个新能源汽车品牌倒下,其中包括陆地方舟、知豆等曾经的“网红”品牌。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更是认为,预计3—5年后,还将有60%—70%的品牌会面临关停并转。

此外,上文雷军提到“比小米提前了6-7年”的造车新势力,也就是蔚来、理想、小鹏、比亚迪等车企,也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中凭借马太效应牢牢控制住前端。数据显示,1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合计达35.4万辆,其中,比亚迪销量超过15万辆位于榜首。乘联会数据也显示,2022年,蔚来、理想、小鹏的销量增速分别为34%、47%、23%,而比亚迪、吉利、埃安、奇瑞、长安的新能源乘用车增速分别为208%、278%、116%、127%、178%。 

有专家认为,当前新能源汽车已经转向成熟产业,基本上度过了成长期,当前造车壁垒不高,但要做出具备独特品牌个性的车很难,很多小品牌都已经被挤出市场。小米进入新能源汽车的进度太迟了。

行业未来前景堪忧

众所周知,造车行业长周期、重投资、高壁垒,一辆车从市场调研到生产制造至少需要4-5年时间,且期间不会有任何回报,一旦上市还需市场检验,如不能尽快量产交付、实现规模效应,风险将十分巨大。小米曾经通过“高度整合供应链资源”创造了智能手机的一个行业奇迹,不知道这个奇迹会不会延续到汽车行业。因为同样是有着互联网血统的“蔚小理”,即便做到季度销售10万辆,也可能无法做到盈利。

令人担忧的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也不再像一开始那样明朗。据统计,中国一共有3亿台汽车的保有量,但是新能源车总共只占不到5%。那么如果把这3亿辆汽车都换成新能源车,那么按每年2000万辆的速度切换的话,是15年的进程。加上中国的生育率仍在下滑,3亿台的保有量或许也很难维持。

当市场增速放缓,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体系得以重塑。但对于在造车路上的新势力而言,时间窗口正在加速关闭,或将直接带来致命打击。

雷军曾在小米投资者汇报日上表示:“小米在国内拥有数以千万计的忠实粉丝和用户,他们当中只要有1%的人愿意给小米一个机会,小米汽车就可以获得一个梦幻般的开局。”但是留给小米的时间或许不多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