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750亿订单背后,均胜电子的中年焦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750亿订单背后,均胜电子的中年焦虑

“赌徒”均胜电子,在云端里狂飘。

文 | 财经新知Pro 茹月

编 辑 | 月见

新能源汽车爆发了。

研究机构EVTank联合依维经济研究院共同发布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新能源销量达到1082.4万辆,同比增长61.6%。

其中,汽配企业均胜电子就靠着新能源之风实现了业绩反转。

根据均胜电子发布的业绩快报数据,经过一系列降本增效措施,均胜电子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497亿元,同比增长约9%。同时实现了扭亏为盈,当期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预计为3.21亿元-3.61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40.74-41.14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汽车产业新能源化和智能化的持续变革和发展,2022年均胜电子累计新获订单超750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领域新订单占新获总订单比例已超60%,并预计未来将持续保持增长。

然而,在此一片向好业绩之下,均胜电子在二级市场也并没有抬起头来。2020年至今,均胜电子已经从32元跌至如今的16元区间。

二者为何走出如此背离的形态?均胜电子欣欣向荣的背后,又有何种隐患?

01 买买买背后债台高筑

均胜电子作为全球汽车电子与汽车安全龙头供应商,主要从事智能座驾、智能驾驶、新能源管理和汽车安全系统等的研发和制造,然而,回顾其历史,就是一场浩浩汤汤的并购发展史。

均胜电子财报信息显示,在2011年上市之初,均胜电子的营收不过33.89亿元,而到了2021年,即便是已经连续亏损且营收规模收缩,也同样达到了456.70亿元的数额,10年营收翻十倍,背后离不开均胜电子的买买买。

公开信息显示,均胜电子几乎对每个领域的探索都来自于收购:

2009年均胜电子收购中德合资零部件公司上海华德塑料制品厂,一跃成为业内主要的汽车零部件公司之一;

2011年,收购以人机交互系统、智能车联和新能源系统为主要业务的德国普瑞;

2014年,收购专注工业机器人业务的德国IMA;

2015年,收购主营内饰功能和高端方向盘业务的德国Quin;

2016年,收购主营汽车信息业务的德国TS道恩、主营汽车安全业务的美国KSS及主营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业务的EVANA;

2018年,收购日本安全气囊龙头公司高田的部分业务;

2019年,收购主营汽车安全系统的延锋百利得部分资产。

虽然不停的收购让均胜电子的业务和业绩得到了扩张,但买买买也给其带来了不小的隐患,这也是投资者最为在意的。

公开信息显示,早在2020年投资者就发问均胜电子,“均胜电子公司为何连续业绩直线下降,今年又是搞得巨额亏损?公司并购收购的许许多多公司有何价值和意义呢?贵公司如此不讲底线地盲目无序扩张迟早爆雷。”

在此时间前后投资者同样对均胜电子的买买买操碎了心,除了并购带来的问题外,还包括商誉过大导致的亏损问题等。

首先是频繁收购吹起来的商誉泡沫,让均胜电子的盈利变得岌岌可危。

以KSS为例,均胜电子在收购过程中堪称“大手大脚”。公告显示,均胜电子于2016年为了切入汽车安全领域,以60.2亿元人民币收购了当时资产负债率高达90%的KSS,然而,盲目的“乐观”让其后的均胜电子吃尽苦头。

根据财务数据,截至2021年年底,KSS确认的商誉就高达62.38亿元。对应的,由于对应业务迟迟没有起色,在2021年,KSS致使均胜电子产生了20.19亿元的商誉减值损失,并进一步确认38.89亿元的亏损额。

巨额的商誉如同头顶悬了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想到未来还有面临计提巨额资产减值准备的可能,投资者不得不谨慎。”行业分析师刘强(化名)对「财经新知」表示。

其次,屡次加杠杆,让均胜电子债台高筑。

均胜电子屡次的并购资金,除了自有资金外,还有大量来自融资和借款。

根据公告信息,均胜电子上市以来,分别于2012年、2014年、2016年及2020年分别进行了定增,其中融资而来的近100亿融资都用来收购资产。

此外,截至2022年半年报,均胜电子资产负债率高达67.44%。具体来看,其同期短期借款高达33.37亿元,而货币资金仅为58.79亿元,同比减少5.89%,短期偿债压力不容忽视。

02 技术红利期转瞬即逝?

在不断的并购之下,均胜电子确实在行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这种地位究竟能持续多久,还要落到公司本身是否有突出的技术和制造优势上。

截至2021年年底,均胜电子在亚洲、欧洲和美洲设有主要研发中心,其工程技术和研发人员的总数超过4800人,在全球拥有5000项专利,均胜电子在年报中介绍称,“掌握汽车安全和汽车电子领域的核心技术”。

剥茧抽丝,我们通过对比来看,均胜电子的核心技术究竟在市场中有何地位?

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作为汽车电子领域的核心产品,其技术实力直接体现了相关公司的研发和技术实力。在这一方面,均胜电子采用的是最新一代的智能座舱域控制器,软件方面则采用Hypervisor虚拟技术以实现多个车载操作系统的融合。

根据兴业证券测算,预计2030年我国域控制器市场空间为2510亿元。从市场参与者来看,由于域控制器上游涉及芯片的研发设计,本身涉及配套的软件开发与集成,技术门槛相对较高,因此参与者并不多。

具体来看,除了主业为芯片设计的企业外,目前有域控制器生产能力的上市企业主要为均胜电子、科博达、经纬恒润、德赛西威等少数几家公司,其中,公司规模能与均胜电子抗衡的仅德赛西威一家公司。

从营收规模上看,均胜电子2021年营收为456.70亿元,同期亏损38.89亿元,而德赛西威同期96.69亿元的营收规模虽与前者尚有差距,但在今年芯片卡脖子的情况下,营收规模仍持续上升,且保持盈利的状态已见其发展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均胜电子的“豪赌”,德赛西威显得尤其稳重。

截至2021年底,德赛西威的资产负债率仅46.64%,账面固定资产仅12亿元,也没有高额商誉,财务风险非常低。基于德赛西威更高的安全性和增长性,投资者在二级市场同样给予了肯定,截至2月16日收盘,德赛西威市值为657,69亿元,是均胜电子市值的三倍。

除了域控制器外,均胜电子2022年最大突破当数800V高压快充的落地。据公告,均胜电子此部分新获订单超90亿元。事实上,2022年作为开启我国800V架构落地元年,为了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各企业都没有错过这一东风。

最为直观的是,资本市场出现了一批高压快充概念股,而根据市场公开信息,预计2023年将迎来800V高压快充架构的密集投放,届时,均胜电子的首批落地优势也将逐步削弱。

03 第二增长曲线还靠买?

一直以来,均胜电子虽然从未停下买买买的节奏,但也一直被市场所诟病缺乏第二曲线。

根据均胜电子发布的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的公告,公司将筹集3.692亿元,其中3.216亿元将用于收购均联智行8.0392%的股份。均联智行是均胜电子下属的智能车联事业部,主要经营智能座舱、智能网联和智能驾驶等业务。

一方面,智能座舱业务为补充均胜电子现有业务条线,而智能网联早已不是新故事。

事实上,我国车联网最早起步于2009年,从2G+GPS逐步发展到现在的5G+V2X。在快速普及下,预计到2025年我国车联网行业渗透率将超过75%,车联网用户规模将超过3.8亿辆。

互联网大厂BAT在早年间就为智能车联积极寻求着力点并发力。

2010年阿里开始从操作系统切入,2016年AliOS装车;而百度从2013年开始着手做无人驾驶,随后小杜车载、百度Apollo开始应用于车上;而2017年,腾讯则开始发布AI in Car生态系统,2018年腾讯将AI in Car生态系统升级为TAI汽车智能系统;2019年,腾讯又将TAI汽车智能系统升级,发布了“生态车联网”,涵盖微信车载版、爱趣听、小场景、云小微语音助手、腾讯地图等程序。

此后、小米、华为、字节、京东也先后试水车联网,这一赛道变得尤其拥挤。

另一方面,智能驾驶领域的参与者也并不算少。

产业链上看,特斯拉庞大产能的背后,是一大批具备强大生产能力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包括新泉股份、银轮股份、华域汽车、拓普集团等除此以外,地平线、百度、小马智行等自动驾驶算法同样也已达到行业一线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跨界玩家也正瓜分下游汽车客户。大疆开发的自动驾驶技术搭乘五菱KiWi EV量产;百度开发Apollo平台,赋能多家汽车厂商自动驾驶技术,这一切都对均胜电子的第二曲线有着不小的威胁。

总的来说,均胜电子靠着疯狂并购在业绩规模上做到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并在行业中拥有一定地位,在新能源汽车大势下,均胜电子的订单也呈现上升之势。

然而,并购同时带来的高商誉、高负债同样让投资者避之不及,进而导致均胜电子在二级市场的市值与营收规模相背离的现象。

在培育第二增长曲线方面,均胜电子盯上的智能驾驶,并购后的发展同样需要克服诸多阻碍,对应地,智能驾驶业务在未来能否稳定地支撑公司业绩增长,仍具有诸多不确定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均胜电子

2.2k
  • 均胜电子:已成为香山股份第一大股东,拟继续增持以取得其控制权
  • 均胜电子旗下均联智行与吉视传媒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在车路云协同一体化领域展开合作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750亿订单背后,均胜电子的中年焦虑

“赌徒”均胜电子,在云端里狂飘。

文 | 财经新知Pro 茹月

编 辑 | 月见

新能源汽车爆发了。

研究机构EVTank联合依维经济研究院共同发布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新能源销量达到1082.4万辆,同比增长61.6%。

其中,汽配企业均胜电子就靠着新能源之风实现了业绩反转。

根据均胜电子发布的业绩快报数据,经过一系列降本增效措施,均胜电子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497亿元,同比增长约9%。同时实现了扭亏为盈,当期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预计为3.21亿元-3.61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40.74-41.14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汽车产业新能源化和智能化的持续变革和发展,2022年均胜电子累计新获订单超750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领域新订单占新获总订单比例已超60%,并预计未来将持续保持增长。

然而,在此一片向好业绩之下,均胜电子在二级市场也并没有抬起头来。2020年至今,均胜电子已经从32元跌至如今的16元区间。

二者为何走出如此背离的形态?均胜电子欣欣向荣的背后,又有何种隐患?

01 买买买背后债台高筑

均胜电子作为全球汽车电子与汽车安全龙头供应商,主要从事智能座驾、智能驾驶、新能源管理和汽车安全系统等的研发和制造,然而,回顾其历史,就是一场浩浩汤汤的并购发展史。

均胜电子财报信息显示,在2011年上市之初,均胜电子的营收不过33.89亿元,而到了2021年,即便是已经连续亏损且营收规模收缩,也同样达到了456.70亿元的数额,10年营收翻十倍,背后离不开均胜电子的买买买。

公开信息显示,均胜电子几乎对每个领域的探索都来自于收购:

2009年均胜电子收购中德合资零部件公司上海华德塑料制品厂,一跃成为业内主要的汽车零部件公司之一;

2011年,收购以人机交互系统、智能车联和新能源系统为主要业务的德国普瑞;

2014年,收购专注工业机器人业务的德国IMA;

2015年,收购主营内饰功能和高端方向盘业务的德国Quin;

2016年,收购主营汽车信息业务的德国TS道恩、主营汽车安全业务的美国KSS及主营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业务的EVANA;

2018年,收购日本安全气囊龙头公司高田的部分业务;

2019年,收购主营汽车安全系统的延锋百利得部分资产。

虽然不停的收购让均胜电子的业务和业绩得到了扩张,但买买买也给其带来了不小的隐患,这也是投资者最为在意的。

公开信息显示,早在2020年投资者就发问均胜电子,“均胜电子公司为何连续业绩直线下降,今年又是搞得巨额亏损?公司并购收购的许许多多公司有何价值和意义呢?贵公司如此不讲底线地盲目无序扩张迟早爆雷。”

在此时间前后投资者同样对均胜电子的买买买操碎了心,除了并购带来的问题外,还包括商誉过大导致的亏损问题等。

首先是频繁收购吹起来的商誉泡沫,让均胜电子的盈利变得岌岌可危。

以KSS为例,均胜电子在收购过程中堪称“大手大脚”。公告显示,均胜电子于2016年为了切入汽车安全领域,以60.2亿元人民币收购了当时资产负债率高达90%的KSS,然而,盲目的“乐观”让其后的均胜电子吃尽苦头。

根据财务数据,截至2021年年底,KSS确认的商誉就高达62.38亿元。对应的,由于对应业务迟迟没有起色,在2021年,KSS致使均胜电子产生了20.19亿元的商誉减值损失,并进一步确认38.89亿元的亏损额。

巨额的商誉如同头顶悬了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想到未来还有面临计提巨额资产减值准备的可能,投资者不得不谨慎。”行业分析师刘强(化名)对「财经新知」表示。

其次,屡次加杠杆,让均胜电子债台高筑。

均胜电子屡次的并购资金,除了自有资金外,还有大量来自融资和借款。

根据公告信息,均胜电子上市以来,分别于2012年、2014年、2016年及2020年分别进行了定增,其中融资而来的近100亿融资都用来收购资产。

此外,截至2022年半年报,均胜电子资产负债率高达67.44%。具体来看,其同期短期借款高达33.37亿元,而货币资金仅为58.79亿元,同比减少5.89%,短期偿债压力不容忽视。

02 技术红利期转瞬即逝?

在不断的并购之下,均胜电子确实在行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这种地位究竟能持续多久,还要落到公司本身是否有突出的技术和制造优势上。

截至2021年年底,均胜电子在亚洲、欧洲和美洲设有主要研发中心,其工程技术和研发人员的总数超过4800人,在全球拥有5000项专利,均胜电子在年报中介绍称,“掌握汽车安全和汽车电子领域的核心技术”。

剥茧抽丝,我们通过对比来看,均胜电子的核心技术究竟在市场中有何地位?

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作为汽车电子领域的核心产品,其技术实力直接体现了相关公司的研发和技术实力。在这一方面,均胜电子采用的是最新一代的智能座舱域控制器,软件方面则采用Hypervisor虚拟技术以实现多个车载操作系统的融合。

根据兴业证券测算,预计2030年我国域控制器市场空间为2510亿元。从市场参与者来看,由于域控制器上游涉及芯片的研发设计,本身涉及配套的软件开发与集成,技术门槛相对较高,因此参与者并不多。

具体来看,除了主业为芯片设计的企业外,目前有域控制器生产能力的上市企业主要为均胜电子、科博达、经纬恒润、德赛西威等少数几家公司,其中,公司规模能与均胜电子抗衡的仅德赛西威一家公司。

从营收规模上看,均胜电子2021年营收为456.70亿元,同期亏损38.89亿元,而德赛西威同期96.69亿元的营收规模虽与前者尚有差距,但在今年芯片卡脖子的情况下,营收规模仍持续上升,且保持盈利的状态已见其发展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均胜电子的“豪赌”,德赛西威显得尤其稳重。

截至2021年底,德赛西威的资产负债率仅46.64%,账面固定资产仅12亿元,也没有高额商誉,财务风险非常低。基于德赛西威更高的安全性和增长性,投资者在二级市场同样给予了肯定,截至2月16日收盘,德赛西威市值为657,69亿元,是均胜电子市值的三倍。

除了域控制器外,均胜电子2022年最大突破当数800V高压快充的落地。据公告,均胜电子此部分新获订单超90亿元。事实上,2022年作为开启我国800V架构落地元年,为了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各企业都没有错过这一东风。

最为直观的是,资本市场出现了一批高压快充概念股,而根据市场公开信息,预计2023年将迎来800V高压快充架构的密集投放,届时,均胜电子的首批落地优势也将逐步削弱。

03 第二增长曲线还靠买?

一直以来,均胜电子虽然从未停下买买买的节奏,但也一直被市场所诟病缺乏第二曲线。

根据均胜电子发布的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的公告,公司将筹集3.692亿元,其中3.216亿元将用于收购均联智行8.0392%的股份。均联智行是均胜电子下属的智能车联事业部,主要经营智能座舱、智能网联和智能驾驶等业务。

一方面,智能座舱业务为补充均胜电子现有业务条线,而智能网联早已不是新故事。

事实上,我国车联网最早起步于2009年,从2G+GPS逐步发展到现在的5G+V2X。在快速普及下,预计到2025年我国车联网行业渗透率将超过75%,车联网用户规模将超过3.8亿辆。

互联网大厂BAT在早年间就为智能车联积极寻求着力点并发力。

2010年阿里开始从操作系统切入,2016年AliOS装车;而百度从2013年开始着手做无人驾驶,随后小杜车载、百度Apollo开始应用于车上;而2017年,腾讯则开始发布AI in Car生态系统,2018年腾讯将AI in Car生态系统升级为TAI汽车智能系统;2019年,腾讯又将TAI汽车智能系统升级,发布了“生态车联网”,涵盖微信车载版、爱趣听、小场景、云小微语音助手、腾讯地图等程序。

此后、小米、华为、字节、京东也先后试水车联网,这一赛道变得尤其拥挤。

另一方面,智能驾驶领域的参与者也并不算少。

产业链上看,特斯拉庞大产能的背后,是一大批具备强大生产能力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包括新泉股份、银轮股份、华域汽车、拓普集团等除此以外,地平线、百度、小马智行等自动驾驶算法同样也已达到行业一线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跨界玩家也正瓜分下游汽车客户。大疆开发的自动驾驶技术搭乘五菱KiWi EV量产;百度开发Apollo平台,赋能多家汽车厂商自动驾驶技术,这一切都对均胜电子的第二曲线有着不小的威胁。

总的来说,均胜电子靠着疯狂并购在业绩规模上做到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并在行业中拥有一定地位,在新能源汽车大势下,均胜电子的订单也呈现上升之势。

然而,并购同时带来的高商誉、高负债同样让投资者避之不及,进而导致均胜电子在二级市场的市值与营收规模相背离的现象。

在培育第二增长曲线方面,均胜电子盯上的智能驾驶,并购后的发展同样需要克服诸多阻碍,对应地,智能驾驶业务在未来能否稳定地支撑公司业绩增长,仍具有诸多不确定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