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春耕忙,而在上海市最大的“菜篮子”——崇明岛的一处农业研究中心,却出现了四个神秘的集装箱,这里正在开展一场没有日照与土壤的蔬菜种植比赛。
未来90天时间里,来自全国的四支参赛队伍,将在改造好的集装箱内,利用人工智能、农业种植等多学科交叉技术,种植“翠恬”生菜。这是一种因嚼起来声音清脆而得名的“水果生菜”品种Crunchy(翠恬),最终产量高、品质好、算法优且能耗低的团队将获得胜利。
在中国,传统农业通常“靠天吃饭”,但在进入现代农业后,人们通过科技能力,既提高了生产效益也降低了受自然条件的制约。
集装箱农业,实际上是最接近工业生产的形式,由于可以在任何环境下种植,纵向排列的产量是普通土地种植的数倍,这些垂直的植物工厂或许是未来解决食物匮乏问题的最优解之一。
1956年,货车司机出身的美国运输大亨马尔科姆·麦克莱恩(Malcom McLean)在发明出第一个集装箱货柜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未来这个改变世界贸易的金属容器会被应用在农业生产领域。
作物生长受四个要素所影响:土壤、光线、气候以及营养,这些集装箱都可以提供。目前海外的FreightFarms和Cropbox等公司经过研究,已经将一个个远洋集装箱货柜改造成了农场,他们出现在城市的楼顶、地下空间、闲置的空地上,组成一个高效率并且对环境友好的城市农业系统。
在国内,农业数字化发展逐渐受到重视。拼多多已经连续三年发起农研大赛,前两年分别选出了“草莓大王”和“番茄大王”,且相应的技术方案已经被投入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去。种植算法进入到第三年,拼多多看到在当前应对全球疫情和气候变化挑战下,更好保障新型粮食供给,成为必须直面和解决的问题。
对于此次选择在垂直农业领域进行挑战,拼多多高级副总裁朱建翀表示:“主要考虑在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上海为代表的都市农业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土地、环境等资源要素的制约,如何在有限的资源空间内保持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未来的努力方向。”
最近ChatGPT的爆火再次带动了大众对人工智能的讨论,参赛队伍之一Lettus Grow团队由国内设施农业领域企业北京极星农业总经理徐丹挂帅,他表示,特别不希望自己的工作未来被AI代替,但又希望AI能提供帮助、提高效率。
“如果有一天,地球需要流浪的时候,希望我们有能力把蔬菜送到星辰大海。”徐丹感叹,AI在科技农业上发挥的空间巨大。
AI与成本的博弈
推开集装箱的大门,赛博朋克式的LED灯带将箱体照得通亮,摆在面前是3x3结构的立体栽培架,每个区域都排列着预留的栽培口,箱体另一侧是环控系统,支持参赛队员通过室内环境控制技术、营养模型、算法等,远程控制作物生产所需的“温、光、水、肥、气”等要素。
由于集装箱内无法自然采光,这些LED灯带成为催生作物生长的关键。据赛事组委会介绍,四路调光灯的每一个单色频道都能实现0-100%的调节空间,以达到不同光谱和光照强度设置。
未来,在比赛中真正控制这些传统的阳光、雨水、温度、养分等因素的不是“老天爷”,而是来自四支决赛队伍的AI算法。去年8月开赛以来,光明多多垂直农业挑战赛吸引了全球30支顶尖团队、150多位青年科学家报名。初筛后,15支队伍进入初赛,经过比拼,最终四支高水平战队晋级决赛。
整套AI集装箱系统将在无人的状态下运行,参赛队员依靠网络连接的传感器和摄像头,识别判断箱内情况,挑战以更低的能耗,种植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的生菜,设计产品最终形态,并验证商业化可行性。
对于AI在农业中发挥的作用,90后农业科学家、CyberFarmer团队的队长郑建锋认为其越来越贴近实际生产。“现在我们谈到AI时,更强调能否实现产量增长或生产成本的降低,而不是让AI技术看起来更炫酷。”CyberFarmer团队成员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设施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他们曾摘得第一届多多农研比赛的AI组冠军。
这次比赛中,动态光合将是CyberFamer的技术创新点,通过对生菜的生长信息数据搜集,结合团队对植物光环境的研究,转化成决策算法,最终提高系统的运营效率。这个过程中,比赛成为了技术验证的试验场,也对AI的算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Lettus Grow的队长徐丹认识到,自己过去实践的农业偏经验主义,有很强的连贯性,而AI技术从稳定性、可靠性以及风险可控上都比人工更靠谱。“随着比赛进程的推进,我慢慢认识到现在的算法模型也在迭代,AI也在学习我的经验。但这并不代表就要把方向盘交给AI。”
在徐丹看来,农业生产中更重要的是对植物的理解,这需要阅读植物。在AI的辅助下,精准掌握植物信息变得更容易,甚至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的推演,来预测更多业态(叶态?)的生长趋势。参加多多农研比赛,徐丹想验证人工智能对于未来生产的作用。“生产中的决策有多少是可以被人工智能所代替,以及哪些可以帮助降低出错率,去提高种植效率。”
尽管AI种菜听起来是一件非常炫酷的事情,但这次比赛中不仅要看科技含量,最终要落到品质、产量、能耗、推广的比拼,在这几个要素中寻求最佳平衡点。
集装箱的环境灵活且高效,但多年来未能落地推广,背后一个很重要的难题在于成本控制。例如,普通生菜每千克的成本大约在4-8元,而水平较高的植物工厂每生产1千克生菜需要消耗10度电,产品成本或达20多元,高昂的价格阻碍了工厂蔬菜进入大众餐桌。
按照此次多多农研决赛的赛制,单位产量的平均成本都将得到测算,每一度电、每一滴水,这些所有能耗数字都将和品质一起,成为冠军团队的评判标准。
参赛队伍之一,上海交大“生生不息”团队就集结了农业工程、能源利用、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农工交叉学科研究力量。他们曾在上海交大“深蓝计划”项目“无能耗的海上自维持蔬菜种植平台”的支持下,基于无土、无淡水、无电源的条件,利用太阳能光伏、光热,有机结合自动控制和浮板栽培技术的系统,初步实现光、水、肥等多因素的匹配和性能优化。
因此,降低能耗正是其强项之一。“生生不息”队长、上海交通大学博导鲍华表示,能源消耗是植物工厂面临的最大的问题,电能消耗占据了52%的植物工厂成本,这其中的60%又来自于光源消耗。
“我们把集装箱看作是一个小型的建筑,可以在建筑上继续实践原先的能耗优化方法。例如优化光配方值、温度调控的能耗,看空调能耗能否在降低30%、40%的条件下,来平衡植物生长的速率,去研究一些真正能够落地的东西。”鲍华说。
上海农科院团队队长何立中对集装箱种菜也寄予厚望。此前,何立中等专家曾探索前沿种菜技术,为我国南极科考队员提供极端环境的蔬菜种植培训,在冰天雪地的南极环境下实现了蔬菜供给自由。如何实现植物工厂的高效生产及资源的充分利用,是其关注焦点。对于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新鲜蔬菜的保存运输挑战大,如果未来能在小区、城市周边,搭建小型的植物工厂,具有很强的落地意义。
徐丹补充到,尽管植物工厂造价成本高,经济型备受质疑,但如果在餐厅、地下室里种植运输困难的高价值蔬菜,让种植到餐桌零距离,甚至不用看天吃饭,一年种植五季,AI减少人工成本,也意味着更好的应用前景。
押注农业未来
从农业起家,赛事主办方拼多多现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多年以来,拼多多对农业这一“重”领域大手笔持续投入,农产品背后全是脏活、累活,但同时也蕴含着机遇。
拼多多高级副总裁朱建翀表示,拼多多始终把农业作为核心战略,长期致力于利用新模式、新技术推动农业数字化发展,希望通过科技带来农业领域的革命性变化。
因此,在持续举办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的背后,实际也暗藏着拼多多的野心。在通过分布式人工智能体系完成消费侧精准匹配,并同时解决了农产品上行的问题后,拼多多还希望用技术变革源头,改造优化中国农产品的前端生产侧,来提高整体农业链条的价值。
前两届比赛中,相关获奖团队的科研结果、实战经验,都在积极运用到作物的实际种植过程中并转化。第一届比赛在云南高原种草莓,数字化的“无人温室”种植经验与AI技术,就被引入到辽宁一家草莓合作社,最终实现了一个人管理7-8个大棚同时产量翻倍的效果。
第二届多多农研比赛,利用跨学科种,植、计算机等技术,种植出兼顾高品质和高产量的樱桃番茄,验证了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能够切实有效赋能农业,智慧农业大有可为。本届大赛讨论的立体化种植模式,则更关注未来科技的商业化落地可能。
不过,这些只是中国农业的一小步。作为农业生产大国,中国的农业资源分散、农产品渗透率偏低,且智慧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尤其在农业装备、智慧算法等核心领域,还需要持续的创新突破。
2021年,拼多多提出专门设立100亿元农业科技专项,由拼多多董事长兼CEO陈磊担任项目一号位。旨在面向农业及乡村的重大需求,不以商业价值和盈利为目的,致力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科技普惠。多多农研比赛,正是为“百亿农研”战略积累经验,指明未来的努力方向。
三次冠军选拔不是终点,摆在中国农业面前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史无前例的耐心与勇气。而拼多多正在以自己的理解,用长期主义押注农业未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