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百万年薪、送房送车,“内卷式”抢人正席卷医疗行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百万年薪、送房送车,“内卷式”抢人正席卷医疗行业

身处此刻的热闹之中,谁都想抓住机会。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匡达

文|动脉网

这是近几年来颇为罕见的一幕。

自疫情管控结束,到农历新年上班以来,动脉网发现,“内卷式抢人”正席卷整个医疗行业:包括政府、产业园区、科研院校、企业、投资机构等在内的医疗各方为抢人才“倾巢出动”,由南到北,由沿海到内陆,浩浩荡荡。

先是政府端,深圳、天津、济南、重庆、海口等地纷纷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并颁布多项政策,给出“送房”“减税”“送户口”等福利大礼包;紧随其后,科研院校、产业园区、孵化器、VC/PE、企业也纷纷下场,大家密集出差只为抢到“意中人”。

“春节回来后,我已经出了五次差,反正就记得,隔三差五我都在家收拾行李”,这是一位在苏州负责生物医药板块招商引资的负责人,在接受动脉网访谈时说的第一句话。而在朋友圈,某知名早期投资人也感慨大家都“卷”起来了,“过完年回来我就飞了四趟,感觉已经找到了疫情前的工作节奏。”

背后的原因在于,持续三年的疫情影响正逐步消散,整个医疗行业也开始呈现回暖趋势:于每一个躬身入局的从业者而言,新的开始意味着新的起点和机会,大家因此充满了干劲。而这种“干劲”很直观地体现在了整个医疗行业对于人才的渴望上。

因为以人才为圆心,延伸而来的才是一个项目,或者是一家企业,甚至是“招人方”对于整个产业的信心与期待。

这场“抢人大战”,无疑关乎着医疗圈的每一个入局者。

“抢人大战”启幕:缘何而抢?有何不同?

深圳先进院副院长刘陈立这段时间很忙。

从年前“健康码下线”开始,刘陈立便率代表团一路“马不停蹄”,先后到访了德国柏林、慕尼黑、亚琛、瑞士苏黎世、洛桑等地,一边进行学术访问,一边在当地举行人才政策宣讲会,只为吸引海外优秀学者到深发展。

与此同时,各地也在紧锣密鼓加大生物医药人才的招聘。例如2月11日,北京大兴区便举办了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专场招聘会,42家重点企业参与现场招聘,提供729个招聘岗位。为了扩大招聘活动影响范围,大兴区通过电话通知、上门走访、短信微信等方式积极“摇人”。

另据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月初,医药/生物工程以43.5%的简历投递量同比增速在各个岗位中排名第一。

“我们园区企业今年整体招聘人数的规模比去年增加了70%。” 苏州某知名园区相关负责人告诉动脉网,生物医药人才的争夺尤为激烈。“粗略算下来,园区生物医药企业此次平均招聘年薪在25万以上,高于本地整体平均薪酬的一半,有家CRO企业最高年薪开到了百万。”

除了企业本身要扩充团队外,“人才争夺”的背后,既有今年国内经济回温的因素,也在于各地正加大对医疗健康产业的支持力度。

比如春节后开工第一天(1月28日),国务院便召开了常务会议,要求推动经济运行在年初稳步回升,以及支持地方招商引资。随后,各地政府纷纷跟进。

图1.动脉网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制图

那什么样的人才是此次医疗健康产业“抢人大战”的竞争焦点?核心是站在前沿技术领域且拥有研究成果的青年科学家。

原因在于,过去十年中国医疗产业跟随性创新已接近尾声,原始创新及成果转化开始取而代之,成为当前中国医疗产业的主题。而要发力原始创新,企业就需要招募到优质的青年科学家们。

以西湖大学近期招聘的情况为例,其在2022年年末公布了第三、四季度新入职西湖大学的14位PI(学术带头人)。据观察,这14位PI均为海归,回国前分别在美国、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顶尖生物医药实验室任职,且平均年龄不到40岁。

图2.2022年第三、第四季度14位入职西湖大学PI

在猎聘上,各家医药公司近期陆续发布科学家与海归人才的招聘需求,月薪普遍在2万元以上。“高端人才都是一人一议。一些地方有送户口、买房打折、每月人才补贴的福利包,企业也会送车加股票,并与工资进行打包实现激励。”一位资深猎头告诉动脉网,“到了PI这个程度,安家费就能到60至300万元,还会提供人才住房、科研经费等。”

图3.猎聘官网上的招聘信息

而具体到“抢人”的落地方式上,产业各方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激战”进行时:各出奇招,如何抢人?

“抢人大战”正酣,产业各方奔波不停,那究竟是如何“抢”的呢?

先从政府说起。各地政府都在大量召开与经济复苏的相关会议,而会议的核心议题则主要聚集在了如何推动本地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基于政府的职能职责,最后讨论的结果是一个又一个政策的输出。

据动脉网观察,这些政策最后的落脚点几乎都落在了“人”的身上,但如何“抢”,各地政府都有着自己的打算。以近年来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猛的深圳南山区为例,其对于生命科技领域人才的引进,只要评价认定通过,即可获得最高2000万元的资助;而对于在生物医药板块已经趋于稳定的苏州,引进重大创新团队或者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将最高给予5000万元的支持。

图4.各地生物医药人才引进新政

但想要挖到人,光有真金白银还不够,配套政策也同样重要。成都高新区早在2021年就启动了“岷山行动”计划,明确表示未来5年将投入300亿元建设50个新型研发机构,并发布首批14个揭榜挂帅型研发机构需求榜单。据悉,该榜单共吸引申报团队92个,主要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其中包括18个院士领衔团队。最终,首批有6个项目成功入选,单个项目最高支持近1亿元。目前,“岷山行动”计划已启动第三批招募。

这还不够。今年1月,成都高新区再度发布“抢人”新规,文件表示,经认定后入驻成都高新区的科研人员,将获得时长3年、每年最高500万元的人才补贴,以及最高500万元的安家补贴或者是一套专家公寓。

“与北上深苏相比,成都在生物医药板块的沉淀目前来看还是有一些差距,所以在‘挖’大专家时,会比较困难。因为对于专家来说,钱当然是一个考量标准,但地区的产业基础也同样重要,所以我们一方面是在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我们也寄希望于通过给专家更多福利和优待,以此来打动他们。目前来看,效果还是挺明显的。”成都高新区负责生物医药板块招商的工作人员向动脉网透露。

孵化器方面也在积极行动。“我们对今年信心满满,除了继续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力,也会在长三角有新的布局。”蓝色彩虹生命科学加速器执行总裁赵炜文告诉动脉网,在过往构建的融资、人力、品牌、专利、工商财税法等全生态服务体系下,蓝色彩虹生命科学加速器会在接下来构建新的实体孵化空间以及实验室,结合华大的产业资源禀赋,赋能创新企业,为其提供1V1 的驻场技术服务和商业辅导,从而吸引更多医疗创新企业入驻,以及招募到更多人才。

政府、园区、孵化器在“卷”着抢人,医疗创新企业也在“卷”。

图湃医疗总经理王颖奇接受动脉网访谈时表示,从创业到现在,他总共有近200次飞行/高铁记录,其中一半以上都是为了招人。即便是在疫情期间,王颖奇也坚持当面沟通。因为在他看来,面对面的交流更能建立双方的信任关系,而为了加注这份信任,每一次以招人为目的的出差,王颖奇都会带上公司介绍材料或是纪念品。

近期,随着出入境政策的放开,王颖奇在一周时间内先后到访香港、纽约、华盛顿、曼谷等地,主要目的是海外市场推广和海外基地建设,自然就包括了人才团队的招募和组建。行程之满,让王颖奇在朋友圈表示,“放弃倒时差,基本已处于随睡随醒的状态”。

当然,在“招人”上马不停蹄奔跑的不只是王颖奇,芯宿科技创始人赵昕也在“卷”中痛并快乐着。

赵昕告诉动脉网,为了招聘到想要的人才,其与另两位创始人吴丹博士、董一名博士在一次会议刚结束时,三人立刻从苏州驱车超200多公里奔赴南京,只为在应聘者下班时能一起吃个饭、聊下天。当天晚上,与应聘者畅聊之后,三人深夜开车返回苏州,没有休息到几个小时天便亮了,遂又继续上班。

那么,在大家都在因招人而“卷”的情况下,企业究竟要靠什么脱颖而出呢?

待遇似乎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就以前面提到的图湃医疗为例,从创立以来,图湃医疗持续增发ESOP,扩大员工持股比例,连续多年不断推进“全员股权激励计划”,覆盖人数接近公司总人数规模的50%,为的就是和大量优秀人才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市面上还有一部分biotech公司,为了招一个药物安全专员,甚至给到了上百位年薪,这已经是不少非创新医药上市公司董事长的水平,而且还是直接给现金(不含股票)。即便如此,如果biotech公司急着推项目,不少创始人还会放下身段,亲自下场挖人。

整体来看,与政府比较直接的“抢人”方式不同,企业的“抢人”可能更多了一层人情味,可能也会更讲究技巧,毕竟是要未来一起共事的人,除了待遇是基础,基础之上还要有奔头,

当然,项目好或者是团队好也会很具吸引力,如果再打一两张“感情牌”或者是“未来牌”,挖到人的成功概率会更高。所以可见,“抢人”实则是一门综合权衡的艺术。

“为人才‘跑断腿、磨破嘴’,才能组建出更好的团队,并让企业走得更好更远。”前文所述猎头表示。

追问:热闹之后呢?

人的事永远是最复杂的事。

“抢人”热潮的蜜月期过后,大量人才流动与迁移,医疗创新行业究竟会剩下什么?最终是一地鸡毛还是一番热土?这是一个在当前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过往的案例去寻觅到一些线索。

以大洋彼岸的美国为例。2020年,随着全球疫情的爆发,美国人重新意识到个人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开始思考在疫情环境下,如何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这间接推动了美国生物科技领域掀起新一波浪潮。之后,在创新药、液体活检、基因编辑、干细胞、合成生物学、AI制药、数字医疗等细分赛道,各种创业公司如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一样出现,它们成立不久便拿到大额投资,估值也迅速攀升。在这种欣欣向荣的市场下,大量人才涌入生物科技领域。

但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生物科技泡沫开始大面积破灭,二级市场遇冷,一级市场也随之萧条,再加上疫情影响导致美国群众的消费能力下降,很多初创企业开始面临生存问题,不得不靠削减人力成本来抵御风险。于是一股裁员潮开始在美国医疗市场涌动,以基因测序龙头因美纳宣布将在全球裁员5%为时间起点,有超过70家生物科技公司都在圣诞假期前进行了裁员,部分企业的裁员比例甚至高达60%,目前仍在持续。

这并不是全部。在这股“抢人”的热闹之中,也有不少机构吃到了红利,它们不仅没有受到“裁员潮”的影响,反而在这股“由热闹转为萧条”的浪潮之中将步伐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这其中的秘诀除了运气,还有在行业热闹之中看透“人才”的本质以及“人才”对于自身未来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契合。

所以,于各地政府、园区、企业来说,找到人才与产业、企业共同成长的平衡点尤为重要。

眼下,随着新一轮产业周期的开启,以及人们对于健康需求的蝶变,再加上不少前沿技术的逐步成熟,中国医疗创新正处于黄金时期,大量关键性政策出台,资本源源不断涌入,一批又一批海外科学家回国创业,围绕而来的行业会议也几乎都是高朋满座。

在这个时间节点中,最新轰动的抢人一幕,莫过于颜宁教授宣布离美归国并加盟深圳——将回到深圳协助创办深圳医学科学院并担任创始院长。谈及为什么选择深圳?她直言,深圳是一个“梦想之都”。“我的梦想就是经过我们一代人、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在世界生物医药的版图上,深圳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这是典型的人才成长与当地发展互相成就的案例。

身处此刻的热闹之中,谁都想抓住机会。尤其是当疫情逐渐远去,每个人或企业都想在当下多努努力,以此来找回过去失去的三年。在这样的语境,以及重视原发创新的宏观背景下,人才自然成了最珍贵的战略资源。只是如何与人才能在彼此舒服的状态下为共同心仪的事业而努力,成为每个入局者的必答题。

既然人才争夺战的发令枪已然打响,接下来,就看医疗产业各方能否在2023年跑出加速度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百万年薪、送房送车,“内卷式”抢人正席卷医疗行业

身处此刻的热闹之中,谁都想抓住机会。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匡达

文|动脉网

这是近几年来颇为罕见的一幕。

自疫情管控结束,到农历新年上班以来,动脉网发现,“内卷式抢人”正席卷整个医疗行业:包括政府、产业园区、科研院校、企业、投资机构等在内的医疗各方为抢人才“倾巢出动”,由南到北,由沿海到内陆,浩浩荡荡。

先是政府端,深圳、天津、济南、重庆、海口等地纷纷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并颁布多项政策,给出“送房”“减税”“送户口”等福利大礼包;紧随其后,科研院校、产业园区、孵化器、VC/PE、企业也纷纷下场,大家密集出差只为抢到“意中人”。

“春节回来后,我已经出了五次差,反正就记得,隔三差五我都在家收拾行李”,这是一位在苏州负责生物医药板块招商引资的负责人,在接受动脉网访谈时说的第一句话。而在朋友圈,某知名早期投资人也感慨大家都“卷”起来了,“过完年回来我就飞了四趟,感觉已经找到了疫情前的工作节奏。”

背后的原因在于,持续三年的疫情影响正逐步消散,整个医疗行业也开始呈现回暖趋势:于每一个躬身入局的从业者而言,新的开始意味着新的起点和机会,大家因此充满了干劲。而这种“干劲”很直观地体现在了整个医疗行业对于人才的渴望上。

因为以人才为圆心,延伸而来的才是一个项目,或者是一家企业,甚至是“招人方”对于整个产业的信心与期待。

这场“抢人大战”,无疑关乎着医疗圈的每一个入局者。

“抢人大战”启幕:缘何而抢?有何不同?

深圳先进院副院长刘陈立这段时间很忙。

从年前“健康码下线”开始,刘陈立便率代表团一路“马不停蹄”,先后到访了德国柏林、慕尼黑、亚琛、瑞士苏黎世、洛桑等地,一边进行学术访问,一边在当地举行人才政策宣讲会,只为吸引海外优秀学者到深发展。

与此同时,各地也在紧锣密鼓加大生物医药人才的招聘。例如2月11日,北京大兴区便举办了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专场招聘会,42家重点企业参与现场招聘,提供729个招聘岗位。为了扩大招聘活动影响范围,大兴区通过电话通知、上门走访、短信微信等方式积极“摇人”。

另据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月初,医药/生物工程以43.5%的简历投递量同比增速在各个岗位中排名第一。

“我们园区企业今年整体招聘人数的规模比去年增加了70%。” 苏州某知名园区相关负责人告诉动脉网,生物医药人才的争夺尤为激烈。“粗略算下来,园区生物医药企业此次平均招聘年薪在25万以上,高于本地整体平均薪酬的一半,有家CRO企业最高年薪开到了百万。”

除了企业本身要扩充团队外,“人才争夺”的背后,既有今年国内经济回温的因素,也在于各地正加大对医疗健康产业的支持力度。

比如春节后开工第一天(1月28日),国务院便召开了常务会议,要求推动经济运行在年初稳步回升,以及支持地方招商引资。随后,各地政府纷纷跟进。

图1.动脉网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制图

那什么样的人才是此次医疗健康产业“抢人大战”的竞争焦点?核心是站在前沿技术领域且拥有研究成果的青年科学家。

原因在于,过去十年中国医疗产业跟随性创新已接近尾声,原始创新及成果转化开始取而代之,成为当前中国医疗产业的主题。而要发力原始创新,企业就需要招募到优质的青年科学家们。

以西湖大学近期招聘的情况为例,其在2022年年末公布了第三、四季度新入职西湖大学的14位PI(学术带头人)。据观察,这14位PI均为海归,回国前分别在美国、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顶尖生物医药实验室任职,且平均年龄不到40岁。

图2.2022年第三、第四季度14位入职西湖大学PI

在猎聘上,各家医药公司近期陆续发布科学家与海归人才的招聘需求,月薪普遍在2万元以上。“高端人才都是一人一议。一些地方有送户口、买房打折、每月人才补贴的福利包,企业也会送车加股票,并与工资进行打包实现激励。”一位资深猎头告诉动脉网,“到了PI这个程度,安家费就能到60至300万元,还会提供人才住房、科研经费等。”

图3.猎聘官网上的招聘信息

而具体到“抢人”的落地方式上,产业各方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激战”进行时:各出奇招,如何抢人?

“抢人大战”正酣,产业各方奔波不停,那究竟是如何“抢”的呢?

先从政府说起。各地政府都在大量召开与经济复苏的相关会议,而会议的核心议题则主要聚集在了如何推动本地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基于政府的职能职责,最后讨论的结果是一个又一个政策的输出。

据动脉网观察,这些政策最后的落脚点几乎都落在了“人”的身上,但如何“抢”,各地政府都有着自己的打算。以近年来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猛的深圳南山区为例,其对于生命科技领域人才的引进,只要评价认定通过,即可获得最高2000万元的资助;而对于在生物医药板块已经趋于稳定的苏州,引进重大创新团队或者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将最高给予5000万元的支持。

图4.各地生物医药人才引进新政

但想要挖到人,光有真金白银还不够,配套政策也同样重要。成都高新区早在2021年就启动了“岷山行动”计划,明确表示未来5年将投入300亿元建设50个新型研发机构,并发布首批14个揭榜挂帅型研发机构需求榜单。据悉,该榜单共吸引申报团队92个,主要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其中包括18个院士领衔团队。最终,首批有6个项目成功入选,单个项目最高支持近1亿元。目前,“岷山行动”计划已启动第三批招募。

这还不够。今年1月,成都高新区再度发布“抢人”新规,文件表示,经认定后入驻成都高新区的科研人员,将获得时长3年、每年最高500万元的人才补贴,以及最高500万元的安家补贴或者是一套专家公寓。

“与北上深苏相比,成都在生物医药板块的沉淀目前来看还是有一些差距,所以在‘挖’大专家时,会比较困难。因为对于专家来说,钱当然是一个考量标准,但地区的产业基础也同样重要,所以我们一方面是在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我们也寄希望于通过给专家更多福利和优待,以此来打动他们。目前来看,效果还是挺明显的。”成都高新区负责生物医药板块招商的工作人员向动脉网透露。

孵化器方面也在积极行动。“我们对今年信心满满,除了继续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力,也会在长三角有新的布局。”蓝色彩虹生命科学加速器执行总裁赵炜文告诉动脉网,在过往构建的融资、人力、品牌、专利、工商财税法等全生态服务体系下,蓝色彩虹生命科学加速器会在接下来构建新的实体孵化空间以及实验室,结合华大的产业资源禀赋,赋能创新企业,为其提供1V1 的驻场技术服务和商业辅导,从而吸引更多医疗创新企业入驻,以及招募到更多人才。

政府、园区、孵化器在“卷”着抢人,医疗创新企业也在“卷”。

图湃医疗总经理王颖奇接受动脉网访谈时表示,从创业到现在,他总共有近200次飞行/高铁记录,其中一半以上都是为了招人。即便是在疫情期间,王颖奇也坚持当面沟通。因为在他看来,面对面的交流更能建立双方的信任关系,而为了加注这份信任,每一次以招人为目的的出差,王颖奇都会带上公司介绍材料或是纪念品。

近期,随着出入境政策的放开,王颖奇在一周时间内先后到访香港、纽约、华盛顿、曼谷等地,主要目的是海外市场推广和海外基地建设,自然就包括了人才团队的招募和组建。行程之满,让王颖奇在朋友圈表示,“放弃倒时差,基本已处于随睡随醒的状态”。

当然,在“招人”上马不停蹄奔跑的不只是王颖奇,芯宿科技创始人赵昕也在“卷”中痛并快乐着。

赵昕告诉动脉网,为了招聘到想要的人才,其与另两位创始人吴丹博士、董一名博士在一次会议刚结束时,三人立刻从苏州驱车超200多公里奔赴南京,只为在应聘者下班时能一起吃个饭、聊下天。当天晚上,与应聘者畅聊之后,三人深夜开车返回苏州,没有休息到几个小时天便亮了,遂又继续上班。

那么,在大家都在因招人而“卷”的情况下,企业究竟要靠什么脱颖而出呢?

待遇似乎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就以前面提到的图湃医疗为例,从创立以来,图湃医疗持续增发ESOP,扩大员工持股比例,连续多年不断推进“全员股权激励计划”,覆盖人数接近公司总人数规模的50%,为的就是和大量优秀人才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市面上还有一部分biotech公司,为了招一个药物安全专员,甚至给到了上百位年薪,这已经是不少非创新医药上市公司董事长的水平,而且还是直接给现金(不含股票)。即便如此,如果biotech公司急着推项目,不少创始人还会放下身段,亲自下场挖人。

整体来看,与政府比较直接的“抢人”方式不同,企业的“抢人”可能更多了一层人情味,可能也会更讲究技巧,毕竟是要未来一起共事的人,除了待遇是基础,基础之上还要有奔头,

当然,项目好或者是团队好也会很具吸引力,如果再打一两张“感情牌”或者是“未来牌”,挖到人的成功概率会更高。所以可见,“抢人”实则是一门综合权衡的艺术。

“为人才‘跑断腿、磨破嘴’,才能组建出更好的团队,并让企业走得更好更远。”前文所述猎头表示。

追问:热闹之后呢?

人的事永远是最复杂的事。

“抢人”热潮的蜜月期过后,大量人才流动与迁移,医疗创新行业究竟会剩下什么?最终是一地鸡毛还是一番热土?这是一个在当前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过往的案例去寻觅到一些线索。

以大洋彼岸的美国为例。2020年,随着全球疫情的爆发,美国人重新意识到个人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开始思考在疫情环境下,如何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这间接推动了美国生物科技领域掀起新一波浪潮。之后,在创新药、液体活检、基因编辑、干细胞、合成生物学、AI制药、数字医疗等细分赛道,各种创业公司如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一样出现,它们成立不久便拿到大额投资,估值也迅速攀升。在这种欣欣向荣的市场下,大量人才涌入生物科技领域。

但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生物科技泡沫开始大面积破灭,二级市场遇冷,一级市场也随之萧条,再加上疫情影响导致美国群众的消费能力下降,很多初创企业开始面临生存问题,不得不靠削减人力成本来抵御风险。于是一股裁员潮开始在美国医疗市场涌动,以基因测序龙头因美纳宣布将在全球裁员5%为时间起点,有超过70家生物科技公司都在圣诞假期前进行了裁员,部分企业的裁员比例甚至高达60%,目前仍在持续。

这并不是全部。在这股“抢人”的热闹之中,也有不少机构吃到了红利,它们不仅没有受到“裁员潮”的影响,反而在这股“由热闹转为萧条”的浪潮之中将步伐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这其中的秘诀除了运气,还有在行业热闹之中看透“人才”的本质以及“人才”对于自身未来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契合。

所以,于各地政府、园区、企业来说,找到人才与产业、企业共同成长的平衡点尤为重要。

眼下,随着新一轮产业周期的开启,以及人们对于健康需求的蝶变,再加上不少前沿技术的逐步成熟,中国医疗创新正处于黄金时期,大量关键性政策出台,资本源源不断涌入,一批又一批海外科学家回国创业,围绕而来的行业会议也几乎都是高朋满座。

在这个时间节点中,最新轰动的抢人一幕,莫过于颜宁教授宣布离美归国并加盟深圳——将回到深圳协助创办深圳医学科学院并担任创始院长。谈及为什么选择深圳?她直言,深圳是一个“梦想之都”。“我的梦想就是经过我们一代人、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在世界生物医药的版图上,深圳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这是典型的人才成长与当地发展互相成就的案例。

身处此刻的热闹之中,谁都想抓住机会。尤其是当疫情逐渐远去,每个人或企业都想在当下多努努力,以此来找回过去失去的三年。在这样的语境,以及重视原发创新的宏观背景下,人才自然成了最珍贵的战略资源。只是如何与人才能在彼此舒服的状态下为共同心仪的事业而努力,成为每个入局者的必答题。

既然人才争夺战的发令枪已然打响,接下来,就看医疗产业各方能否在2023年跑出加速度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