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初,43岁的罗伯特·肯尼迪赢得了加州的初选,这是他走向白宫的关键一步。当时九岁的约瑟夫·巴勒莫为此欢呼。不幸的是,短短几个月后,肯尼迪和五年前他的兄长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的遭遇一样,被一颗来自刺客的子弹结束了生命。这成为美国现代史上最令人痛悼的刺杀事件之一。
“我看了几百次肯尼迪在大使饭店从讲台上下来的镜头——我也放给我的学生看,每一次我都想跳进镜头里,抓住他的手,将他从近在眼前的深渊前拉走。”今天已经成为历史学家的巴勒莫这样表达他对肯尼迪遇刺的惋惜。巴勒莫写的传记《罗伯特·F·肯尼迪:美国理想主义的终结》,可以说是他对肯尼迪的更好的铭记。
相比而言,罗伯特的兄长约翰·肯尼迪更为有名。在约翰·肯尼迪的总统任内,罗伯特被任命为司法部长,参与了1960年代初美国所有的重大决策。约翰·肯尼迪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也是首位信仰天主教的美国总统,在被暗杀之前并没有太高的威望,只是在大选中以微弱优势险胜。在他的兄长领导的政府中,罗伯特成为总统的知己,和帮助他解决纷争的专家。同样遭受不幸的约翰·肯尼迪取得的成就,以及他至今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他弟弟的功劳。
1968年罗伯特·肯尼迪是民主党无可争议总统候选人,享有极高的威望,但突然遇刺身亡,导致共和党的理查德·尼克松最终赢得总统选举。
肯尼迪家族一直是美国民主党的坚定支持者。他们的父亲约瑟夫·肯尼迪曾为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工作,是罗斯福重要的商界盟友,并支持这位总统“从资本家手中挽救资本主义”。这段经历让罗伯特·肯尼迪从小就深受新政自由主义的熏陶,相信政府应该促成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的实现。虽然家境富裕,但父母告诉他,他有责任帮助那些时运不佳的人。肯尼迪的天主教信仰还赋予他强烈的“善恶感”,一种二元论的世界观,这让他显得嫉恶如仇,充满道德勇气。
年轻时代的肯尼迪曾是一个鼓吹“冷战”的政客,但后来却成为19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最重要的推动者之一。他的转变是当时美国社会与政治深刻变迁的缩影。
在大学学法律专业的肯尼迪,毕业后就进入律师界,在约瑟夫·麦卡锡参议员手下工作,而麦卡锡以强烈的反共主张闻名。麦卡锡煽动起了一场抓苏联间谍和内奸的运动,把所有不支持的人都视为不爱国者,这令人想起了今天气势汹汹的特朗普。在麦卡锡手下的经历成为肯尼迪毕生的污点,但他主动承认了错误。他告诉记者:“我当时认为美国有着一系列的国内安全威胁;我感觉在那个时期约瑟夫·麦卡锡似乎是唯一一个在为解决这种状况而努力的人,但我错了。”
1960年代初的美国,民权运动风起云涌,被他的哥哥任命为司法部长的肯尼迪,迅速融入到这场蓬勃的运动之中。肯尼迪从自己身边做起。1961年,在他领导的美国司法部中,950名律师只有10名是黑人,联邦调查局的6000名特别探员中则只有约12名黑人。肯尼迪与“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接触,并来到法学院鼓励黑人毕业生申请司法部的职位。在他的努力下,黑人首次在十几个美国城市中被任命为联邦法官。
肯尼迪鼓励种族隔离制度的抗议者向不公的现实发起挑战,比如支持在交通设施使用黑人和白人的平权化。1962年,教育方面的种族隔离制度在梅雷迪斯案中受到挑战。这一年,29岁的退伍军人梅雷迪斯成为申请密西西比大学的第一名黑人学生,但被大学拒绝。诉讼一路打到了最高法院,最终法官判决密西西比大学应接受梅雷迪斯入学。然而,奉行种族隔离主义的密西西比州州长罗斯·巴尼特拒绝执行判决,并称联邦法院是“邪恶和非法的暴政工具”。肯尼迪迅速派出联邦执法官,在种族主义者的抗议浪潮中,保护梅雷迪斯入学。最终梅雷迪斯成为该大学的第一名黑人学生。肯尼迪说:“梅雷迪斯开创了一个先例,同时也以自己的名字先开了在我们这个时代与强权斗争的新篇章。”
作为爱尔兰移民的后代,肯尼迪以自己的经历鼓励黑人:“爱尔兰人在那里(指波士顿)曾不受欢迎,但现在爱尔兰裔天主教徒是美国的总统。这一点毫无疑问。在将来的40年里,将由一位黑人达到和我哥哥比肩的成就。”虽然晚了几年,但2008年上台的奥巴马实现了肯尼迪在1960年代初做出的这个预言。之后,肯尼迪协助策划了华盛顿大游行,正是在这次游行中,马丁·路德·金发表了举世闻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
肯尼迪不仅有强烈的推动平等公正的道德感,还有突出的政治与外交才能,这最明显地体现在他对古巴导弹危机的处理中。1962年,苏联在古巴秘密部署导弹,世界处于核大战爆发的边缘。如果稍有不慎,无数人可能在核战中灰飞烟灭。在这种情况下,肯尼迪第一个站出来主张和谈。
苏联当时已经在古巴部署了162枚核武器,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还授予古巴的苏联军官很大的自主权,战争一触即发。在讨论中,肯尼迪否决了“鹰派”直接打击古巴的意见,认为即使美国和苏联真的发生了战争,也不应该在距离美国这么近的地方,必须给赫鲁晓夫一个能保全颜面的方式来走出危机。肯尼迪通过幕后外交渠道与苏联交涉,最终赫鲁晓夫同意撤出导弹,作为交换,美国则保证不入侵古巴。肯尼迪的秘密外交通道和在决策过程中的谨慎态度,是解决这次冲突的关键因素。
1963年,约翰·肯尼迪总统不幸遇刺身亡,这大大震动了罗伯特。而且,接替约翰·肯尼迪的前副总统约翰逊,也与罗伯特不睦,导致作为司法部长的他,在政府中的地位直线下降。一些民主党人曾呼吁约翰逊邀请肯尼迪担任1964年大选的竞选搭档,但约翰逊不愿看到另一位肯尼迪家族的成员盖过他的光芒。于是,肯尼迪决心追求自己的政治生涯,辞去司法部长职务,参加纽约州的参议员竞选,并在选举中获胜。
1968年6月5日,罗伯特·肯尼迪遇刺。
肯尼迪很快被视为他兄长的政治继承人,被反战、反对种族歧视的人们视为政治上的代表。他的独立从政生涯顺风顺水。1968年3月16日,肯尼迪在华盛顿,站在他兄长曾经站立的位置上,宣布参加美国总统竞选,向林登·约翰逊发起挑战,竞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他的发言再度展现了他的道德意识:“身处险境的不仅是民主党的领导层,还有我们的国家,用道德来规范这个星球的领导阶层是我们的权利。”
肯尼迪参加竞选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要结束越南战争。当时美莱村屠杀事件刚发生不久,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遭受了道义谴责。在肯尼迪看来,结束越战与美国国内民权运动的精神一致。他说:“我在寻求一种新的政策,一种可以终结发生在越南和我们自己的城市中的杀戮的政策,一种可以消除存在于我们的国家和世界其他地方的黑人和白人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年轻人和老人之间的鸿沟的政策。”对于越南的冲突,肯尼迪有全面的理解,他强调越南社会的阶级不公和法国殖民痕迹,认为土地所有制度的不公平性阻碍了美国为南越政府赢得民心。在当时的主流政治家中非常罕见的是,肯尼迪认为“越共”是与美国斗争的核心政治实体,不可置之不理。这些观点都体现出了肯尼迪外交思想中的理性主义。
肯尼迪想发动一场激进的公民运动,以赢得总统选举,改变美国的发展方向。但他在接近成功的时刻猝然倒下。1968年6月5日,就在肯尼迪的选举之路一帆风顺,总统宝座俨然在望的时候,在洛杉矶的一个酒店,在一场竞选活动后,一名巴勒斯坦裔男子突然向他开枪。一颗子弹从他的右耳下方射入大脑,枪口距他的头部不超过三英寸。肯尼迪死后,全美国陷入震惊,一家电视台连续三小时只播放“耻辱”二字。
“在他在世的最后几个月中,他证明了美国的民主政治只有得到底层人民的支持,才能发挥最佳效力。”这本传记的作者巴勒莫如此评价。在今天,美国的社会形势再次历经重大转折,行动的平民主义力量能否兴起,将再次决定美国的未来,而肯尼迪的遗产无疑能给今天的美国人无尽的启示。
我们应当重温肯尼迪在种族隔离的南非发表演说时的话:“人类的历史是由无数充满勇气和信念的行为组成的。每当人们为坚守理想、造福他人、反抗不公而付出努力时,都会激起一小圈希望的涟漪,无数个这样的能量中心彼此交织,使这些涟漪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冲破最坚固的压迫和抵制之墙。”罗伯特·肯尼迪就是这样的一圈涟漪,并将在今天给予争取社会公正与进步的人无限的鼓舞。
来源:2016年9月《经济观察报·书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