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站在新起点上,如何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近日,成都高新区召开2023年工作会议。从工作会上获悉,2022年,成都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5.8亿元,迈上新千亿台阶。与此同时,科技创新实现从“扩量”到“提质”的有效提升。成都高新区去年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008家、创历史新高,有效期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实现三年翻番、累计达4320家、创历史新高。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自成立以来,“创新”的基因早已融入成长血脉,成为其站牢全国科创版图第一方阵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从体制机制的完善到资源要素的集聚,成都高新区在壮阔的改革创新浪潮中砥砺前行,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内陆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科技创新的有效路径。
创新活力奔涌,成都高新区成科技创新“高产田”
1991年,成都高新区成为全国首批成立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历经30余年发展,如今成都高新区创造了全市约14.5%的GDP,人均GDP超3万美元,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厚积成势,综合实力居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2023年2月14日,成都高新区企业四川三叶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宣布其重组蛋白新冠疫苗上市,已于浙江长兴交付并进行了首针接种。作为国家第二剂次(第四针)加强免疫接种实施方案被推荐接种的疫苗,该疫苗可针对老年人群、免疫力低下人群和有合并症人群进行接种。而这也是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创新成果涌现与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根据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2022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在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成都高新区排名第三,与北京中关村、苏州工业园位列第一方阵。
2022年,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1200亿元,同比增长20%,连续5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同时聚集了海创药业、成都先导、阿斯利康等3000余家医药企业。
电子信息产业是四川首个万亿级产业,作为主要承载地,成都高新区拥有规上电子信息企业175家,包括英特尔、德州仪器、京东方、华为、富士康等龙头企业,已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电子信息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了以“芯-屏-端-网”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在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版图占据重要一极。
2022年,富士康成都园区年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成都高新区获评2022年全国第三代半导体最具竞争力产业园区。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经济技术策源地和产业集聚区,是成都高新区发展数字经济的一大目标。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汇集5G与人工智能、网络视听与数字文创、大数据与网络安全等新经济产业主攻方向和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卫星互联网等新经济产业新兴方向各类新经济性质企业达11万家,一大批有优势有潜力的企业快速成长。
厚植人才“第一资源”,打造创新创业动力源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全面实施产业建圈强链,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近年来,成都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优化服务,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成都高新区目前已构筑起贯穿企业发展“PI(第一资源)—IP(科技成果转化)—IPO(资本化)”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打造科技企业培育生态高地,尤其是以“人才+金融”为核心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成都高新区深知人才是第一资源,始终坚持以人才为根本,打造创新创业动力源。
近年来,针对“第一资源”,国内掀起“人才争夺战”,成都高新区先后推出《成都高新区实施“金熊猫”计划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政策》《成都高新区急需紧缺人才和高端人才目录》等一系列人才政策“组合拳”,给予各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产业创新领军人才每年最高100万元、200万元或500万元等不等的奖励,针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团队,最高可获1亿元经费支持。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重大创新平台对科技人才具有强大的“磁吸力”。
2月9日,成都高新区发布功率半导体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及产业支持政策,同时揭牌了成都高新区功率半导体测试中心及电子科技大学—成都高新区研究生培养基地,并集中签约了总投资约22亿元的5个高能级项目。“引人才”作为三年行动计划的一项重点工作,将推动半导体产业精英在成都高新区加速汇聚。
而为更好地服务高端人才的生活,近日,成都高新区12345亲清在线“金熊猫人才通”平台全面正式运行。该平台围绕住房安居、子女教育、政务服务、医疗服务、金融服务等人才重点服务需求,搭建人才政策信息推送、人才创新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信息化服务支撑平台。几乎能做到一个平台在手,一站式服务应有尽有。
通过对人才的支持政策不断叠加优化,成都高新区逐渐形成具有高新特色的金熊猫人才政策体系。截止目前,成都高新区汇聚各类人才超75万人,平均每年新增从业人员超10万人、吸引青年本科人才落户近5万人。各类人才创办科技企业超10万家。
“金融活水”赋能,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液。作为科技企业成长的沃土,成都高新区除了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还十分重视强化科技金融支撑作用。
致力于智慧停车的科技企业成都宜泊科技有限公司,虽成立不到8年,但产品“e泊车”已覆盖全国200多个城市的近万家停车场,其中占成都智慧停车80%的市场份额。
企业飞速成长的背后,离不开成都高新区在金融上的鼎力支持。2021年底,宜泊科技完成5600万元B轮融资,由成都高新发展独家投资。此外,2022年7月,企业还成功办理了成都高新区区内落地的首笔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外债业务。
宜泊科技财务总监胡国劲表示,“公司是典型的轻资产科技型企业,通过政府帮助对接融资渠道,大幅降低了融资成本,这对于公司业务的开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据了解,成都高新区聚焦科技企业“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潜在)企业-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近年持续深化“积分贷”“成长贷”“制惠贷”“股改贷”等政策性金融产品创新和应用推广,构建完善政策性贷款产品矩阵。
作为全国首批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地区,成都高新区2022年顺利获批建设全国首批“十百千万”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
与此同时,成都高新区广邀产业发展“合伙人”,合力打造全国投资机构聚集热土——5年通过政府投入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推出总计3000亿元的产业基金。其中2023年,成都高新区计划新增天使基金40亿元、产业基金600亿元,股权融资企业达130家,致力打造成为产业资本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支持企业角逐资本市场,是成都高新区培育科技企业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不断完善上市后备企业服务机制,建设了上市企业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上市一批、申报一批、辅导一批、股改一批、储备一批”的五级上市后备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形成了鼓励上市、支持上市、服务上市的浓厚氛围,为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支持。
2022年,成都高新区新增上市企业8家,科创板上市企业达到10家,全区上市及过会企业总数达55家,位居中西部第一。
“成都高新区在支持创新创业方面给予全方位金融支持,政策力度较大、赋能举措也多。”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在建设千亿级基金集群、畅通‘资本-项目’链接机制、深化科技信贷与科技保险创新三个方面系统发力,强化双创建设的金融支撑,力争到2025年实现每年200家企业获得各类股权融资。”
前瞻谋局,塑造又“高”又“新”发展新优势
随着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竞争格局加速重构,这对国家高新区加快构建先发优势提出新要求。
科技部2022年11月公布的《“十四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国家高新区应把握跃升发展机遇,主动迎接挑战,强化原始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全面塑造又“高”又“新”发展新优势,成为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第一方阵。
去年9月,成都高新区发布专项政策,瞄准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科技园区目标,以不断整合全球科技创新资源,营造优渥创新生态。其中在人才招引与科技金融方面提出了明确举措,这为进一步激发科技企业创新活力提供有力保障。
在构建以“人才+金融”为核心的良好科创生态基础上,成都高新区未来如何全面强化创新策源功能,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
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承担创新功能的重要载体。《若干政策》提出,要聚力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力。
近年来,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成都智算中心、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天府实验室等多个重量级创新平台先后落地成都高新区,推动创新策源能力提升,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有效对接。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创新平台实现多点突破,已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36 家(其中国家级平台61家),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占四川全省1/4,数量西部领先。
“成都高新区正加快构建从战略科技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到科技功能服务平台的一整套创新平台体系。”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三类平台分别聚焦战略科技、产业创新与功能服务,对应创新链条的不同环节,功能互补、各有侧重,它们统筹协同形成的合力将为成都高新区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为推动科技创新实现从“扩量”到“提质”的有效提升,2023年,成都高新区将持续实施“岷山行动”计划,推动揭榜项目转化落地,力争攻克“卡脖子”技术和产品;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十大计划,加速建设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两大实验室”;大力实施中试跨越行动计划,力争聚焦主导产业落地高能级中试平台,打造全国科技成果中试首选地。
根据规划,到2025年,成都高新区将培育引进若干具有颠覆性创新能力的全球顶尖人才,聚集领军人才500人、高层次“四派人才”3500人以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6000家,培育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80家。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区将牢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根本路径,着力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努力在攀登科技创新高地中展现高新区的担当作为。
来源:推广
最新更新时间:03/21 12:1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