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KTV“消亡史”:辉煌、挫折与新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KTV“消亡史”:辉煌、挫折与新生

这一届的年轻人似乎对KTV“爱”不起来了?

图片来源:pexels-Erkan Utu

文|潮汐商业评论

这是Ina工作的第五年,疫情之后,第一场大学同学聚会就定在了周末。

同学群里大家热烈地讨论着聚会的地点,“要不咱们去KTV吧,哈哈哈哈哈哈”,突然有人提议到。

“谁还去KTV啊”“多没意思啊”……随着一众吐槽声,提议被淹没,大家继续讨论现在流行的聚会地点。

Ina突然有些感慨,以前那么受欢迎的KTV,为什么大家不喜欢了呢?

据《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总报告》显示,仅2016年,传统KTV数量断崖式减少近60%。随之而来的疫情更是成为行业衰落的催化剂,2020年以来,KTV行业整体客流量下降70%-80%。

上个世纪末,卡拉OK一经引入国内就瞬间火遍大江南北,在2013年前后一度达到顶峰。而在随后不到10年的时间里,这个曾被《时代周刊》评价改变亚洲夜晚的KTV就被年轻人“抛弃”了,其落寞背后的原因究竟为何?

01 KTV“消亡史”

几十年前,KTV拥有一个复古而时髦的名字--卡拉OK,据说起源于上个世纪末的日本,是一位名叫井上大佑的日本人发明的。

上世纪80年代,大陆流行音乐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卡拉OK从港台引入内地。1988年1月中国内地第一家卡拉OK厅在广州东方宾馆开业,同年夏天北京第一家卡拉OK“你歌卡拉OK厅”开业。

人们夜生活的激情似乎一下子被点燃了,仅仅一年多时间,北京新增了70多家卡拉OK厅。到1993年,据北京市文化局统计,全市注册歌厅已有282家,两年之后,这个数字更是摇身一变达到1400多家。

许多投资者开始一次性投资上百万、上千万,把KTV做成金碧辉煌的“高档场所”。当时的卡拉OK招待的大多是外宾和有身份的人物,娱乐形式还相对小众,去唱卡拉OK是一种奢侈的消费。

不过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与发展,量贩式KTV“横空出世”。与传统卡拉OK相比,“量贩式”强调的是薄利多销。1995年,来自台湾的量贩式卡拉OK品牌“钱柜”漂洋过海在上海开了第一家KTV,2000年,麦乐迪KTV也在北京落地,在包厢里放声大唱不再是小部分人的权利,平价的量贩式KTV逐渐成了主流。

火爆的生意,吸引了大量投资人和资本涌入,一时间各种品牌的KTV,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宝乐迪、K歌之王、麦乐迪、钱柜、纯K等。

在那个互联网尚不发达的时代里,可以提供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同时还能满足娱乐社交、谈生意需求的KTV几乎成为年轻人夜生活的必然选择。金曲与骰子碰撞,摇晃的酒杯搭配氤氲的灯光,撑起了这个堪称暴利的行业。

自2003年开始,此后十多年,是KTV行业的黄金时期。KTV以广州、上海、北京这样的开放城市为根据地,在全国攻城略地,一步步改变了当时人们的休闲生活。

2008年至2011年,KTV行业年均增长率超过10%,可变化也总在不经意间发生。2014年钱柜上海复兴公园店停止营业,2015年钱柜北京首家门店“朝外钱柜”关闭。同一时期,万达旗下的KTV品牌大歌星全线关闭,乐圣、麦乐迪等老牌KTV也在缩减门店。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KTV行业增速在2015年达到近十年峰值,此后呈现出下行趋势,2019全年注销吊销量达4609家,几乎相当于现存数量的2/3。

《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总报告》显示,仅2016年,传统KTV数量断崖式减少近60%。2020年以来,受到疫情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KTV行业整体客流量下滑,截至2021年3月,我国KTV企业仅剩6.4万家,与2015年巅峰时期的12万家不可同日而语。

风靡全国的KTV曾“霸占”许多人青春时光,不曾想,一个青春的“转身”,衰落便不期而至。这一届的年轻人似乎对KTV“爱”不起来了?

02 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去KTV了?

从红极一时到闭店落幕,KTV行业行至今日,经历了30多年的风雨,不少年轻人将其与网吧归为一类,称它们为“时代的眼泪”。

如果要为KTV行业的衰落找出一个原因,“失宠”年轻人一定是绕不开的话题。

在娱乐活动有限的年代里,去KTV飙歌,可以说是年轻人排遣寂寞、获得快乐的最佳选择。

只是,随着80后、90后步入社会,曾经的KTV主力消费人群逐渐淡出,紧跟其后的00后们却没有接上茬。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出现与普及,各类线上K歌软件,如唱吧、全民K歌等的兴起,线上K歌既满足了消费者酣畅需求,还能避免当代人的社交恐惧,并且降低消费,一下子成为了年轻人消遣的心头好。

无独有偶,近年越来越多的线下新型娱乐活动的出现,也在不停地吸引着年轻人去打卡。如户外的烧烤、滑雪、飞盘、露营、游乐场、剧本杀、夜店、密室逃脱等,已经慢慢成为了当下年轻人的新选择。

根据美团APP消费数据,2021上半年对比量贩式KTV的消费下降情况,全国密室、剧本杀的订单量和用户数则呈现稳步增长趋势。

另外,与其他的娱乐相比,KTV作为一个集体性的娱乐方式,个体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人的参与热情。“一两个人唱,其他人低着头玩手机”“全在喝酒”等类似的情况曾被多数人提及,说好一起来唱歌,结果大家各玩各的,热情被浇灭,冷场实在难免,体验感不好也是在意料之中。

唱歌这件事情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门槛,对于不爱唱歌的人来说,去KTV就相当于酷刑,没能得到放松,反而更紧张;而且一个KTV大包厢只有两三个麦克风,碰上个麦霸,五六个人争一个麦的情况属实没什么趣味。

事实上在KTV的爆火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吃着音乐版权保护不善的“红利”随着我国不断增大对音乐版权的管控力度,特别是2018年,音协对KTV经营商们的诉讼,直接导致各大KTV下架了6000多首歌!KTV能唱的歌越来越少,歌曲没有创新,导致部分消费者对KTV失去了兴趣。加上KTV酒水价格太贵、消费性价比低等等,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都成了年轻消费者不愿去KTV的原因。

如今的年轻人,对与社交质量的要求愈发高了,如三五个好友一起玩剧本杀、密室逃脱,所有人都能够获得更好的参与感;去露营,玩飞盘也能全员参与,互动感强还能起到锻炼的效果。在拥有了更多选择的时代,KTV似乎真的不“香”了。

而如果从商业角度来分析,近些年,量贩式KTV遍地开花,包厢数量供大于求,当企业开始价格战的时候,利润空间就开始不断被压缩。加上KTV行业本身是一种重资产类型的服务业,动辄商业中心的三四层楼,面积达到几千平米。这些年,租金成本和人力成本不断增加,使得开店压力倍增。更不要说为了迎合潮流,每隔几年的翻新成本,都成为了KTV运营者肩上沉重的负担。

商业和消费总是滚滚向前,没有一种消费需求是一成不变的,一旦无法满足消费者多变的需求,自然会被更先进的模式所取代,就像网吧取代了街机厅,电影院取代了录像厅,夜店取代了歌舞厅一样。

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交娱乐的需求永远存在,KTV的下一个十年该如何转型?

03 走向衰落的千亿级市场将何去何从?

抓住“银发经济”主力人群,或是KTV行业穿越寒冬的关键一步。

对服务行业来说,抓住目标消费群体的痛点和需求才是关键,KTV或许不用一直在挽回年轻人上做努力,把目光转到中老年或是一些有定制化需求的特殊群体不失为一个好机会。

据《2019中国银发经济消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银发经济相关产业规模超过3.7万亿元,预计未来中老年产品及服务市场将快速增长,2021年总体市场规模达到5.7万亿元。同时,报告还显示,在社交娱乐、养生理疗和照料看护等方面,中老年人的消费意愿不断上升。如此巨大的市场体量,或许可以成为KTV进入老年市场的最佳入口。

且随着进入退休生活,老年人的时间和精力得到了解放,越来越多的老人不满足于抱孙子干家务,开始懂得享受生活。

部分嗅觉灵敏的企业早已开始布局。例如日本的Manekineko KTV,从装修风格、配套设施到定制化服务均围绕中老年顾客的独特需求进行设计,打造成为中老年专属的KTV,是目前日本规模最大的连锁KTV;国内部分商家和平台也顺势拥抱“夕阳红”,其中老牌KTV温莎推出了“夕阳红”团购卡,200元不到就可以连唱3次,受到了不少中老年消费者的欢迎。

除了拥抱老年人,KTV还可以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将餐饮、唱歌、休闲娱乐等内容进行“一站式”绑定。

连锁火锅品牌凑凑在北京三里屯开设火锅·小酒馆门店,内设KTV包厢,周末还会有乐队表演,将餐饮、酒、唱K等多种消费模式融合到了一起。

纯k围绕“k歌+餐饮”的模式,重新定义量贩式KTV。还充分发掘在菜品开发运营方面的特质,不仅在店内售卖菜品,还上线外卖平台扩大销路,被网友称为“被KTV耽误的餐厅”。试图在一众同质化问题严重的传统量贩式KTV中杀出重围。

此外KTV还可以聚焦某一类独特的音乐文化兴趣圈层,如摇滚、Hip Hop、K-Pop、国潮古风等不同圈层的音乐文化爱好者,通过从高势能音乐圈层的势能辐射吸引更多潜在音乐爱好者,并围绕不同音乐圈层消费者核心关注的品类特性对传统KTV的服务模式进行针对性的创新升级,进而打造出具备独特音乐风格的KTV新品类。

传统KTV的辉煌时期已然过去,不过唱歌作为人类永远无法割舍的娱乐方式,总需要有场景来满足,或许KTV只是换了种形式,陪伴在人们身边。

lna的同学聚会最后定在了湖边的露营地,不仅可以烧烤,还可以拍照、聊天、散心。

但钟爱唱歌的lna,还是决定下周末约上闺蜜一起去KTV回忆青春。

你看,商业就是这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KTV“消亡史”:辉煌、挫折与新生

这一届的年轻人似乎对KTV“爱”不起来了?

图片来源:pexels-Erkan Utu

文|潮汐商业评论

这是Ina工作的第五年,疫情之后,第一场大学同学聚会就定在了周末。

同学群里大家热烈地讨论着聚会的地点,“要不咱们去KTV吧,哈哈哈哈哈哈”,突然有人提议到。

“谁还去KTV啊”“多没意思啊”……随着一众吐槽声,提议被淹没,大家继续讨论现在流行的聚会地点。

Ina突然有些感慨,以前那么受欢迎的KTV,为什么大家不喜欢了呢?

据《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总报告》显示,仅2016年,传统KTV数量断崖式减少近60%。随之而来的疫情更是成为行业衰落的催化剂,2020年以来,KTV行业整体客流量下降70%-80%。

上个世纪末,卡拉OK一经引入国内就瞬间火遍大江南北,在2013年前后一度达到顶峰。而在随后不到10年的时间里,这个曾被《时代周刊》评价改变亚洲夜晚的KTV就被年轻人“抛弃”了,其落寞背后的原因究竟为何?

01 KTV“消亡史”

几十年前,KTV拥有一个复古而时髦的名字--卡拉OK,据说起源于上个世纪末的日本,是一位名叫井上大佑的日本人发明的。

上世纪80年代,大陆流行音乐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卡拉OK从港台引入内地。1988年1月中国内地第一家卡拉OK厅在广州东方宾馆开业,同年夏天北京第一家卡拉OK“你歌卡拉OK厅”开业。

人们夜生活的激情似乎一下子被点燃了,仅仅一年多时间,北京新增了70多家卡拉OK厅。到1993年,据北京市文化局统计,全市注册歌厅已有282家,两年之后,这个数字更是摇身一变达到1400多家。

许多投资者开始一次性投资上百万、上千万,把KTV做成金碧辉煌的“高档场所”。当时的卡拉OK招待的大多是外宾和有身份的人物,娱乐形式还相对小众,去唱卡拉OK是一种奢侈的消费。

不过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与发展,量贩式KTV“横空出世”。与传统卡拉OK相比,“量贩式”强调的是薄利多销。1995年,来自台湾的量贩式卡拉OK品牌“钱柜”漂洋过海在上海开了第一家KTV,2000年,麦乐迪KTV也在北京落地,在包厢里放声大唱不再是小部分人的权利,平价的量贩式KTV逐渐成了主流。

火爆的生意,吸引了大量投资人和资本涌入,一时间各种品牌的KTV,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宝乐迪、K歌之王、麦乐迪、钱柜、纯K等。

在那个互联网尚不发达的时代里,可以提供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同时还能满足娱乐社交、谈生意需求的KTV几乎成为年轻人夜生活的必然选择。金曲与骰子碰撞,摇晃的酒杯搭配氤氲的灯光,撑起了这个堪称暴利的行业。

自2003年开始,此后十多年,是KTV行业的黄金时期。KTV以广州、上海、北京这样的开放城市为根据地,在全国攻城略地,一步步改变了当时人们的休闲生活。

2008年至2011年,KTV行业年均增长率超过10%,可变化也总在不经意间发生。2014年钱柜上海复兴公园店停止营业,2015年钱柜北京首家门店“朝外钱柜”关闭。同一时期,万达旗下的KTV品牌大歌星全线关闭,乐圣、麦乐迪等老牌KTV也在缩减门店。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KTV行业增速在2015年达到近十年峰值,此后呈现出下行趋势,2019全年注销吊销量达4609家,几乎相当于现存数量的2/3。

《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总报告》显示,仅2016年,传统KTV数量断崖式减少近60%。2020年以来,受到疫情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KTV行业整体客流量下滑,截至2021年3月,我国KTV企业仅剩6.4万家,与2015年巅峰时期的12万家不可同日而语。

风靡全国的KTV曾“霸占”许多人青春时光,不曾想,一个青春的“转身”,衰落便不期而至。这一届的年轻人似乎对KTV“爱”不起来了?

02 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去KTV了?

从红极一时到闭店落幕,KTV行业行至今日,经历了30多年的风雨,不少年轻人将其与网吧归为一类,称它们为“时代的眼泪”。

如果要为KTV行业的衰落找出一个原因,“失宠”年轻人一定是绕不开的话题。

在娱乐活动有限的年代里,去KTV飙歌,可以说是年轻人排遣寂寞、获得快乐的最佳选择。

只是,随着80后、90后步入社会,曾经的KTV主力消费人群逐渐淡出,紧跟其后的00后们却没有接上茬。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出现与普及,各类线上K歌软件,如唱吧、全民K歌等的兴起,线上K歌既满足了消费者酣畅需求,还能避免当代人的社交恐惧,并且降低消费,一下子成为了年轻人消遣的心头好。

无独有偶,近年越来越多的线下新型娱乐活动的出现,也在不停地吸引着年轻人去打卡。如户外的烧烤、滑雪、飞盘、露营、游乐场、剧本杀、夜店、密室逃脱等,已经慢慢成为了当下年轻人的新选择。

根据美团APP消费数据,2021上半年对比量贩式KTV的消费下降情况,全国密室、剧本杀的订单量和用户数则呈现稳步增长趋势。

另外,与其他的娱乐相比,KTV作为一个集体性的娱乐方式,个体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人的参与热情。“一两个人唱,其他人低着头玩手机”“全在喝酒”等类似的情况曾被多数人提及,说好一起来唱歌,结果大家各玩各的,热情被浇灭,冷场实在难免,体验感不好也是在意料之中。

唱歌这件事情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门槛,对于不爱唱歌的人来说,去KTV就相当于酷刑,没能得到放松,反而更紧张;而且一个KTV大包厢只有两三个麦克风,碰上个麦霸,五六个人争一个麦的情况属实没什么趣味。

事实上在KTV的爆火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吃着音乐版权保护不善的“红利”随着我国不断增大对音乐版权的管控力度,特别是2018年,音协对KTV经营商们的诉讼,直接导致各大KTV下架了6000多首歌!KTV能唱的歌越来越少,歌曲没有创新,导致部分消费者对KTV失去了兴趣。加上KTV酒水价格太贵、消费性价比低等等,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都成了年轻消费者不愿去KTV的原因。

如今的年轻人,对与社交质量的要求愈发高了,如三五个好友一起玩剧本杀、密室逃脱,所有人都能够获得更好的参与感;去露营,玩飞盘也能全员参与,互动感强还能起到锻炼的效果。在拥有了更多选择的时代,KTV似乎真的不“香”了。

而如果从商业角度来分析,近些年,量贩式KTV遍地开花,包厢数量供大于求,当企业开始价格战的时候,利润空间就开始不断被压缩。加上KTV行业本身是一种重资产类型的服务业,动辄商业中心的三四层楼,面积达到几千平米。这些年,租金成本和人力成本不断增加,使得开店压力倍增。更不要说为了迎合潮流,每隔几年的翻新成本,都成为了KTV运营者肩上沉重的负担。

商业和消费总是滚滚向前,没有一种消费需求是一成不变的,一旦无法满足消费者多变的需求,自然会被更先进的模式所取代,就像网吧取代了街机厅,电影院取代了录像厅,夜店取代了歌舞厅一样。

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交娱乐的需求永远存在,KTV的下一个十年该如何转型?

03 走向衰落的千亿级市场将何去何从?

抓住“银发经济”主力人群,或是KTV行业穿越寒冬的关键一步。

对服务行业来说,抓住目标消费群体的痛点和需求才是关键,KTV或许不用一直在挽回年轻人上做努力,把目光转到中老年或是一些有定制化需求的特殊群体不失为一个好机会。

据《2019中国银发经济消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银发经济相关产业规模超过3.7万亿元,预计未来中老年产品及服务市场将快速增长,2021年总体市场规模达到5.7万亿元。同时,报告还显示,在社交娱乐、养生理疗和照料看护等方面,中老年人的消费意愿不断上升。如此巨大的市场体量,或许可以成为KTV进入老年市场的最佳入口。

且随着进入退休生活,老年人的时间和精力得到了解放,越来越多的老人不满足于抱孙子干家务,开始懂得享受生活。

部分嗅觉灵敏的企业早已开始布局。例如日本的Manekineko KTV,从装修风格、配套设施到定制化服务均围绕中老年顾客的独特需求进行设计,打造成为中老年专属的KTV,是目前日本规模最大的连锁KTV;国内部分商家和平台也顺势拥抱“夕阳红”,其中老牌KTV温莎推出了“夕阳红”团购卡,200元不到就可以连唱3次,受到了不少中老年消费者的欢迎。

除了拥抱老年人,KTV还可以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将餐饮、唱歌、休闲娱乐等内容进行“一站式”绑定。

连锁火锅品牌凑凑在北京三里屯开设火锅·小酒馆门店,内设KTV包厢,周末还会有乐队表演,将餐饮、酒、唱K等多种消费模式融合到了一起。

纯k围绕“k歌+餐饮”的模式,重新定义量贩式KTV。还充分发掘在菜品开发运营方面的特质,不仅在店内售卖菜品,还上线外卖平台扩大销路,被网友称为“被KTV耽误的餐厅”。试图在一众同质化问题严重的传统量贩式KTV中杀出重围。

此外KTV还可以聚焦某一类独特的音乐文化兴趣圈层,如摇滚、Hip Hop、K-Pop、国潮古风等不同圈层的音乐文化爱好者,通过从高势能音乐圈层的势能辐射吸引更多潜在音乐爱好者,并围绕不同音乐圈层消费者核心关注的品类特性对传统KTV的服务模式进行针对性的创新升级,进而打造出具备独特音乐风格的KTV新品类。

传统KTV的辉煌时期已然过去,不过唱歌作为人类永远无法割舍的娱乐方式,总需要有场景来满足,或许KTV只是换了种形式,陪伴在人们身边。

lna的同学聚会最后定在了湖边的露营地,不仅可以烧烤,还可以拍照、聊天、散心。

但钟爱唱歌的lna,还是决定下周末约上闺蜜一起去KTV回忆青春。

你看,商业就是这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