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五环外OUTSIDE 陈凌之
编辑|张真真
2010年6月7日,乔布斯最后的绝唱iPhone 4 亮相。次年,定价1999元的第一代小米横空出生。同年,任正非把余承东召回国内,华为手机蓄势待发。
没人预料到这会是一个企业家堪比流量明星的时代,当名和利疯狂涌入3C产业链,粉丝和消费者像期待周杰伦的最新唱片一般,期待着下一代智能手机、PC、平板。
自此相关的芯片、面板、自媒体,无数个幕后产业因智能手机而得以迅速崛起。
然而,仅十年后,智能手机时代就走向了落寞,取而代之的当红明星换成了新能源产业。表面上,聚光灯下只是换了一部戏、一个主角,而在观众看不到的幕后,却已换了无数波配角和拥趸。
产业流量时代,不止龙头产业和明星企业在争名夺利,在水面之下,供应链产业的战争更是残酷。
今天的成就,可能就是明天困死自己的牢笼。
01 序曲:代工时代的喜与悲
谈起中国制造业的代工,离不开几个关键词,东南沿海、智能手机。
世纪之初,大量海外订单涌入国内,通过大大小小的代工厂疯狂攫取中国廉价的劳动力。粗放的代工模式,孕育了许多草莽英雄。
以深圳的“硬件硅谷”华强北为例,2010年左右的深圳是3C产品制造的天堂。依靠贴牌生产的代工模式,华强北养活了无数个中小代工企业,早期做ODM的闻泰科技、以及做手机电池起家的比亚迪,都经历过这个时代。
而在2011-2019年,3C产品市场保持着稳定的高增长趋势,智能手机品牌发布会从一年一次变为一年两次,手机品牌成为了消费者最为熟知的品牌。
同时随着手机厂商明星化,市场集中度极大提高,中上游的供应链企业规模化顺理成章。
在供应链龙头企业背后,声、光、电等无数供应链企业一飞冲天,舜宇光学的市值涨了300倍,瑞声科技涨了65倍。
乃至后人回顾时都在感叹,那确实是中国电子产业的黄金十年。
这是最好的时代,但也是最坏的时代。
智能手机刚火时,深圳还有接近1000家相关供应链企业,三年后就只剩下不到50家了,这正是3C供应链企业之后遭遇的缩影。
组装代工意味着话语权永远掌握在提供技术、市场的龙头企业手中,供应链企业的竞争是一个横竖方向问题。
竖是一体化,自供材料和设备,横则是国内代工企业之间的内卷。尤其在2018年中兴和华为相继被美国制裁后,中国的3C产业将这一点认识的更加清楚,代工企业就是讨口子。
时至2019年,只有欧非光四分之一营收的台湾企业大立光,一年净利润却是欧菲光五年净利润总和的两倍多。
三星2018-2020年三年营收平均水平处于2000亿美元量级,利润是富士康的八倍以上。
除此之外,代工企业的生存还严重依赖下游龙头企业。曾经因乐视手机崛起的显示屏企业信利光电,在乐视深陷财务危机后,净利润骤降600%,倒在了上市的前一夜。
低利润和低独立性是代工企业永远无法摆脱的梦魇,这是在产业模式建立时就已注定的事情,而且代工企业往往最先感受到行业的寒气。
疫情三年,下游手机出货量持续降低,所有供应链企业都不难发现——智能手机已从增量市场时代过渡到存量市场时代,整体市场已经接近饱和。
2022 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12.1 亿台, 同比下降 11.3%,是近十年最低年度出货量。其中,中国2022年智能手机出货量约 2.86 亿台,同比下降 13.2%,创有史以来最大降幅。第四季度, ViVo、OPPO、小米等一线终端厂商手机销量均出现了两位数的下滑。
行业入冬的时候,供应链企业往往是第一批挨刀的。下游品牌厂商去库存、压成本,代工企业量价齐降。
2016年盛极一时的合力泰,曾经靠提供安卓机核心部件能和欧菲光分庭抗礼,而在疫情三年,2020、2021年两年的扣非净利润分别为-33.21亿元、-9.09亿元,而根据合力泰22年最新的年报披露,公司2022年至少亏了22亿。
更甚者,曾经为华为、苹果、小米、摩托罗拉等巨头供应手机玻璃视窗防护屏的星星科技,在2019-2020年通过财务造假虚增了45.76亿元,被证监会严惩。
部分智能手机供应链企业现状
3C产业时代的开启,对于中国的供应链企业可以说是另一种精神上的洗礼。
很多人以为华为是近十年才崛起的一家民族企业,实际上华为早在1996年就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套自主GSM设备,任正非当时甚至借者高利贷来维持华为的运营,1999年就实现了百亿营收。
选择安稳的代工模式,还是选择冒险的技术路线,信仰往往决定了一个企业的上限。
02 火线:变革之下,人人自危
“电子黄金十年,中国仅有半只脚迈出了富士康。”
表面上,中国供应链企业头顶多项世界荣誉,如“中国生产生产了全球超过90%的玻璃盖板,离开中国就造不出手机。”
实际情况却是,中国的面板企业大多只是负担了玻璃板材打磨切割这个制造过程,仍然是属于组装代工这一大类。
我们掌握了工艺,但是核心设备和材料,其实都还没有。
仅在这一环节,相关企业就涉及到材料和设备两项“卡脖子”技术:
1、 提供玻璃板材的美日韩企业。
2、 提供激光器的欧美企业。
拿曾经LCD面板精密加工产业来举例,在11年后的几年内,这个行业都高于依赖于欧美企业提供的激光器。
早期尚未突破技术包围时,很多民族激光企业(大族激光、盛雄激光等)需要花费200多万价去国外采购一台50W皮秒激光器,这个价格几乎是目前同参数国产激光器的十倍。
诸如盛雄激光、德龙激光、大族激光等激光企业,曾经都是给显示面板企业提供激光切割设备的关键厂商。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了争夺国内智能手机面板的份额,激光企业都处于高度内卷的状态,大打价格战,相互绞杀。
实际上,当时激光设备厂商充其量是一个组装激光切割设备的代工厂,真正的利润集中在占成本4-6成的激光器上,这部分核心技术长时间掌握在欧美企业手中。
2014年,从国产激光厂商纷纷开始自研激光器起,僵局被打破。以盛雄激光为例,他们就吃下了安卓手机LCD面板激光设备最大一块蛋糕,回报也是不菲的。
在东莞市大朗镇,盛雄激光坐拥一座总投资约3亿、占地面积36000平方米的现代化花园式科技园,规划有空中花园,并配有恒温泳池,这是他们在3C时代打下的家底。
但花无百日红,跟随着智能手机吃完几年行业红利后,所有人都不得不面对一个残忍的现实:人口和创新红利接近尾巴,手机行业繁盛期要结束。而且这个红利,并不存在周期,也不会再回来。
旧赛道岌岌可危,如何挤上新赛道?这成了摆在所有供应链企业面前的一道共同考题。
03 转折:用技术创新拿到动力电池的新门票
危急之下,有些供应链企业很快交卷了,从3C时代跨越到动力电池,仿佛只过了一夜。
仅在电子元器件、LCD/OLED显示面板供应链领域,所有激光企业都在羡慕搭上新能源快车的海目星,上市第一年股价就翻了三倍。
对比之下,受限于3C电子元器件和显示面板产业的盛雄激光,在外部三年疫情的大环境下已经连续三年收入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必须拿到新船票,比手机代工更具想象力的机会在哪?动力电池。
这是一个高资本投入、高技术门槛、高单体价值量的赛道。作为新能源车中成本占比最高的部件,电池成本占比接近40%。这其间,材料、制造工艺等方面的种种革新,都会给供应链企业带来许多细分机会。
比如电芯按照制作工艺可分为卷绕和叠片。卷绕是通过固定卷针方式各个部分元素围绕成型,叠片则是先将正负极片裁成需求尺寸的大小,然后再组装。
简单理解,这就好比叠被子的两种不同手法。
卷绕和叠片不同工艺比较,图源:蜂巢能源
行业发展早期,电芯制作工艺以卷绕为主。圆柱电池作为一种成熟的产品形态,一直采用的是卷绕工艺。
而近年来,随着电池设计越来越长薄化,尺寸越来越大,卷绕工艺弊端显现,如极片上涂层材料大弯曲变形而形成掉料和死区、卷绕过程中极片和隔膜易不均匀产生褶皱对齐度不良等。
与卷绕电池相比,叠片电池具有更高体积能量密度,更稳安全性。
工艺出现革新,背后是巨头们在暗暗较劲儿。卷绕时代,宁德时代一家独大,让全行业都跟着急红了眼。后续随着比亚迪、中航锂电、蜂巢能源等新晋巨头的崛起,新巨头们也亮出了新武器:用叠片对抗卷绕。
巨头们神仙打架,叠片成了新的“赌注”,也顺势送给了供应链企业一张新船票。
更细分一点看,目前叠片电芯主流制片工艺包含:光纤激光/五金模具切割极耳、五金模具切割V角和五金模具裁断料区等。这些工艺有着工艺时间长、工艺成熟等优势,被当下主流电池厂商所应用。
然而,随着电芯技术迭代,电池大制造的到来,上述工艺在切叠过程中越来越遇到的如极耳翻折、隔膜褶皱、毛刺,以及模具消耗大等痛点也愈发明显。
卷绕和叠片不同工艺比较,图源:蜂巢能源
并且,随着动力电池行业这两年的爆发性增长,刚需恰好是提高电池性能与产能,传统的五金模切、光纤纳秒激光等生产效率较低加工效果较差的生产设备,自然面临当年类似的产业升级的压力。
应用驱动研发,既然市场应用在中国,所以如果能够第一时间提供替代传统工艺设别的新产品,就能够抢占市场。
2020年,盛雄激光基于自研核心光源,自主研发生产300W大功率皮秒激光器,开启叠片电池制片三合一制程,即极耳切割、V角切割、料区裁断三合一,实现皮秒激光全激光制片。
随后,第二代300W大功率皮秒激光制片机,利用多振镜拼接技术,实现对片料全尺寸激光裁切(极耳+V角+分切),对于590电芯极片单机生产效率达200片/分钟,且可根据电芯尺寸/效率要求选用激光模组数量,灵活对接Z字叠、多片叠、热复合/多片叠(0.125s/片)。
目前,这款国内最先进的皮秒激光器已经箭在弦上,整机设备连同300W皮秒激光器、激光加工工艺及后续电池性能在2022年率先在叠片电池头部厂商B公司和F公司走过了最艰难最漫长的验证阶段,受到新能源行业的持续关注。
盛雄激光300W大功率皮秒激光制片机
听起来是一个绝地反击的漂亮故事,但要想短时间模仿,可没有那么简单。
这里需要厘清一个先进制造业的核心问题:从消费电子到新能源行业,先进制造业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答案不仅仅是我们培养了几个国产特斯拉杀手,几个宁德时代。相对于互联网等行业,制造业产业链长,并且包含的协同单元复杂多变,这也导致了这个行业的创新有很多方面,比如材料、结构、核心零部件和制造工艺创新都是电池制造技术创新的核心。
可以说,巨人背后一个个供应链企业的创新,也是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机械化大规模精密制造的飞跃。
“我们不怕被淘汰,因为我们的技术和制造工艺是积累十几年,并且不断在革新的,我们的财富不仅体现在设备和资产上,更在我们的人上,这是我们的自信来源。”
敬畏时代,永不止步,这是供应链企业永远要恪守的信条。
04 尾声:唯一出路
从3C时代跨越到动力电池时代,从代工模式到自主研发技术路线,中国供应链企业的兴亡教会了我们三个道理:
1、代工和技术没有对错,他们是时代的产物。
毫无疑问,代工产业在改革之初补全了中国的工业基础,培养了第一代企业家,积累了中国企业搞自主研发的原始资本。
可以说,没有代工就没有如今的中国。
2、代工终将走向末路,企业的信仰唯有自主。
没有任何产业可以永远的保持热度,如果供应链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技术,兔死狗烹会是一个必然的结局。
3、敬畏时代,拥抱竞争
取代他人,亦或被取代,这是供应链企业,乃至所有企业必然要背负的命运。诺基亚没有做错什么,功能机也没有错过什么,对于前两者来说,智能手机就是一个黑天鹅。
换到动力电池时代,依然如此。
以先进技术取代落后技术,以高效率的供应链企业取代低效率的,对于产业的某个局部来说,隐形战争是残酷的。但从产业整体,乃至中国制造业来看,只有这种良性替代频繁发生,中国制造业才不会被随意踢出供应链。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面对这种无休止的隐形战争,供应链企业唯有坚守自己的信仰,抱有 “不做到第一就不可能存活”的觉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