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手机热”变“造车热”,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要变天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手机热”变“造车热”,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要变天了

红利期已过,巨头开卷。

文|数科社 林木

2022年的智能手机行业可以用“如坠冰窟”来形容。

IDC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仅为12.1亿部,同比下跌11.3%,创十年来新低。作为智能手机第一大国,中国市场同样哀声一片——连续四个季度出货量降幅达到双位数,全年同比下降13.2%达到历史最大降幅,出货量回落到十年前的3亿以下市场大盘。

今年1月,市场终于出现回温迹象。据Counterpoint披露,国内手机市场一月份销量与去年同期几乎持平,环比则增长超过40%。有研究机构预测,2023年全球手机市场将重回正增长。

利好消息刚放出,苹果却带头降起了价。

一份网传的苹果授权经销商SUNPIE内部文件显示,自2月5日-4月1日,苹果iPhone 14 Pro系列所有版本均下调700元。目前苹果官网虽维持原价,但部分授权店已经换上了下调后的价格牌,而在各家电商平台的补贴加持下,降幅更是一度达到千元之上。

尽管这波降价并非苹果官宣,但SUNPIE作为苹果授权经销商,显然是得到了上游授意。一直以来,苹果都被视为高端手机市场的主流代表,但如今却带头打起了价格战。智能手机市场要变天了?

01 巨头下水,洗牌加速

事实上,这不是iphone 14系列首次降价。早在去年10月底,苹果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就做过一次限时“促销”:14系列领券减550元,14 Pro系列领券减350元。而此次 “直降”力度之大,也折射出苹果背后的压力与焦虑。

去年9月中旬,备受瞩目的iphone 14问世,苹果股价却一夜蒸发了1500亿美金。苹果的新机发布会一直是资本市场关注的重头戏,但在iphone 14发布前的一个月,其股价已经开始一路走低,跌至谷底。

有分析称,股价下跌主要是因为苹果官方承认要加入广告造成的市场震荡。但究其根本,或是投资者对于苹果未来发展的信心远不如从前了。

刚出炉的苹果一季报(2022年第四季度)显示,营收1171.5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5%,是其近4年以来的首次营收同比下滑。同时净利润299.98亿美元,同比大跌13%。

尽管去年第四季度苹果靠着抢先发布新机iphone 14系列,以7230万部的出货量超越三星重回第一,但仍未能改写出货量下滑的趋势——同比下降14.9%,全年出货量位居三星之后。

自去年10月起,位于郑州的全球最大iphone代工厂富士康受到疫情持续影响,大幅降低了产能利用率,致使苹果直面供应链问题,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的供应远低于计划量。

iphone 14系列亦未能回应用户的期望。在14尚未正式发布之前,国内市场便已出现“不如13香”的呼声。据《彭博社》此前报道,预售与开售期间,iPhone 14相比去年iPhone 13销量下滑超过7成。

iPhone 14 Plus是iPhone 14系列中销量最差的机型,相比之下,连总出货量的5%都不到,因发布后不久就降价,被网友调侃为“苹果跳水王”。

在库克看来,如今iPhone 14的供应链问题已得到解决,因此苹果公司本季度的收益应该更加乐观。但有分析师认为,iPhone 14才刚国内市场推出没几个月,就开始大幅降价,可能是需求疲软的迹象。

这也正是苹果的远忧所在。中国已成为苹果的第二大消费市场,自三星淡出、华为退位后,苹果就与一众国产品牌瓜分了前者的市场份额。直到2022年,苹果市场份额已一路上涨至16.8%。

IDC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中,苹果与OPPO市场份额相同并列第三,前面分别是vivo与荣耀,小米排在第五。

近年来,苹果在iPhone的创造力几乎消耗殆尽,去年让人眼前一亮的“灵动岛”也颇受争议。随着智能手机市场进入存量竞争时代,意味着苹果不再能躺着赚钱,而是需要放下身段迎合中国消费者。

开年的这波大降价不难看出,苹果正在改变在国内市场的策略打法,尝试下探市场,巩固地位。巨头下水开卷,接下来的智能手机市场竞争势必会更加惨烈。

02 卷起来没朋友,消费者不愿再买单

今年初,有关黑鲨手机大规模裁员、拖欠补偿金的风闻甚嚣尘上。

黑鲨专注于电竞游戏手机,曾是垂类手机赛道的黑马,一度被雷军看好。早期黑鲨与小米合作密切,小米不仅对其开放了供应链资源,雷军本人也多次出席黑鲨新机发布会为其站台。

2019年,黑鲨用了两年时间击败了同一赛道的红魔、华硕以及雷蛇等多个厂商,以47%的市场份额成为佼佼者。次年一季度,这一数字飙升超过70%。

然而,却在一年后迅速跌落神坛,市场份额缩水到17%。而摘得游戏手机销量桂冠的不是别人,正是小米旗下主打游戏手机的Redmi K系列。

这间接证实了一个结论:在智能手机行业,垂类赛道就是个死胡同。当一款智能手机所具备的听音乐、拍照、打游戏体验都与垂类手机相差无几,甚至有过之无不及时,那么注定了这些垂类手机会沦为时代的眼泪。

近年来,国内智能手机市场越来越卷,从快充、拍照再到今年开始卷内存和存储容量。如两周前realme刚刚发布的GT Neo 5,16+1T(240W)版本只要3499元,比16+256(240W)版本价格仅相差300元。

而更早两天前,直指红米K60的一加Ace 2也正式发布,12GB+256GB版本起售价2799元。发布会后,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还在采访中放话“一加 Ace 2会倒逼友商降价”。果不其然,一周后Redmi品牌总经理卢伟冰就作出“回应”:512GB版本K60价格为 2999元起,K60开启512GB风暴。

“因为别的卷不动了。”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基于5G通信技术背景下,芯片方面华为被制裁后,高通一家独大;屏幕主要分为三星屏和国产屏,两者成本相差较大;电池方面是根本卷不动,所以厂商只能去卷快充;摄像头从模具到装载组数,基本已经卷到头了。

这也正是国内智能手机市场日趋同质化的根源所在,其在技术创新层面已经进入瓶颈期。就拿快充来说,从65-120W的提升只有15分钟,从120-200W更是仅缩短了10分钟左右。所谓的千万上亿级像素,对于多数普通用户而言,噱头大于实际用途。

当感到快充、像素、内存越来越卷不动时,厂商们开始拼产品迭代的速度,疯狂推新。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2年全年,国内上市新机型累计423款,同比下降12.4%,其中5G手机220款,同比下降3.1%。这意味着平均每个月都会有35款新机涌入市场。

如此快的推新速度,虽然一度激起了消费者的“换机热潮”,但也很快迎来市场反噬。为了抢占发布先机,市面上开始出现主打“颜值优化”的产品,实则换汤不换药。另一方面,新款机型出的越快,也意味着老机型的贬值速度越快。

近两年,OPPO、vivo、小米三大厂商开始冲击中高端市场,眼花缭乱的新品以及不断走高的价格,让消费者望而却步。Counterpoint Research调研数据显示,预计2022年换机周期将长达43个月,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当前中国市场换机周期已延长至32-36个月。

不断下滑的手机销量侧面印证了这一点,人们对新款手机的关注度正在下降。

03 资本降温,手机厂商都跑去“造车”了

当下,不仅消费者对手机市场兴致索然,资本也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新能源汽车市场,就连手机巨头都纷纷下场造车。

据彭博社最新一份报告表明,苹果已将 Apple Car的首次亮相推迟到2026年,还透露到该车价格可能低于10万美元。

在不久前的小米投资者汇报日上,雷军也分享了小米造车最新进展:小米正在北京亦庄自建年产量30万辆的整车工厂,最快预计2024年首车将下线并实现量产。

他还透露到,自己有1/2的时间花在汽车业务上,汽车研发团队超2300人,仅过去一年在汽车等新业务投入就超过30亿元。

近年来,造车可以说是资本追捧的大风口,热钱都聚集在这个领域。相关资料显示,相比智能手机的5000亿美元市场规模,汽车市场规模是其3倍以上,显然是一块大蛋糕。尤其在新能源汽车赛道的持续火热下,手机厂商自然也不想错过。

继华为、小米入局之后,OPPO、vivo也要造车的风闻不绝于耳。去年9月,国内头部动力电池生产商中创新航开启港股IPO招股,vivo以1亿美元的大手笔投资,与天齐锂业并列第二。

此举可看作是vivo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一次试水。其老对手OPPO也从2021年就开始招兵买马,去年8月,OPPO在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了车机互融解决方案“OPPO Carlink”,合作的车企中包括上汽、特斯拉、理想汽车等。

手机厂商进军汽车产业的路绝非造车一条,软件赋能汽车生态,已成为厂商们切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个重要路径。

跨界动作最快的华为是去年新造车市场的一颗新星,带领着小康和塞力斯自成一派。目前已上市的两款车型都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如问界M5不到三个月便交付破万台,创新品牌单款车型交付破万最快纪录。

手机厂商之所以都跑去“造车”,归根结底是迫于红利期已过的智能手机市场正在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厂商需要寻找第二增长线,而在智能时代渲染下,汽车与手机设备之间的生态连接被进一步打通,商业逻辑也就此走通。

因此我们看到,不光手机厂商要造车,车企也在跃跃欲试做手机。然而,与造手机相比,显然造车更具风险和挑战性。

造车这件事有多烧钱想必已不用过多赘述,从技术与财力兼具的苹果造车来看,Apple Car的亮相时间一再延期,如今依然充满诸多不确定性。

而将之视为人生最后一次创业的雷军也曾表示,动辄百亿元规模的投资,让汽车行业充满了风险。过去一年,小米在手机市场的地位已经滑落到第五,在2022Q4的出货量更是大幅下跌了26.3%,海外印度市场销量出现大幅下滑。这也不难理解雷军为何急着跑去造车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手机热”变“造车热”,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要变天了

红利期已过,巨头开卷。

文|数科社 林木

2022年的智能手机行业可以用“如坠冰窟”来形容。

IDC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仅为12.1亿部,同比下跌11.3%,创十年来新低。作为智能手机第一大国,中国市场同样哀声一片——连续四个季度出货量降幅达到双位数,全年同比下降13.2%达到历史最大降幅,出货量回落到十年前的3亿以下市场大盘。

今年1月,市场终于出现回温迹象。据Counterpoint披露,国内手机市场一月份销量与去年同期几乎持平,环比则增长超过40%。有研究机构预测,2023年全球手机市场将重回正增长。

利好消息刚放出,苹果却带头降起了价。

一份网传的苹果授权经销商SUNPIE内部文件显示,自2月5日-4月1日,苹果iPhone 14 Pro系列所有版本均下调700元。目前苹果官网虽维持原价,但部分授权店已经换上了下调后的价格牌,而在各家电商平台的补贴加持下,降幅更是一度达到千元之上。

尽管这波降价并非苹果官宣,但SUNPIE作为苹果授权经销商,显然是得到了上游授意。一直以来,苹果都被视为高端手机市场的主流代表,但如今却带头打起了价格战。智能手机市场要变天了?

01 巨头下水,洗牌加速

事实上,这不是iphone 14系列首次降价。早在去年10月底,苹果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就做过一次限时“促销”:14系列领券减550元,14 Pro系列领券减350元。而此次 “直降”力度之大,也折射出苹果背后的压力与焦虑。

去年9月中旬,备受瞩目的iphone 14问世,苹果股价却一夜蒸发了1500亿美金。苹果的新机发布会一直是资本市场关注的重头戏,但在iphone 14发布前的一个月,其股价已经开始一路走低,跌至谷底。

有分析称,股价下跌主要是因为苹果官方承认要加入广告造成的市场震荡。但究其根本,或是投资者对于苹果未来发展的信心远不如从前了。

刚出炉的苹果一季报(2022年第四季度)显示,营收1171.5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5%,是其近4年以来的首次营收同比下滑。同时净利润299.98亿美元,同比大跌13%。

尽管去年第四季度苹果靠着抢先发布新机iphone 14系列,以7230万部的出货量超越三星重回第一,但仍未能改写出货量下滑的趋势——同比下降14.9%,全年出货量位居三星之后。

自去年10月起,位于郑州的全球最大iphone代工厂富士康受到疫情持续影响,大幅降低了产能利用率,致使苹果直面供应链问题,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的供应远低于计划量。

iphone 14系列亦未能回应用户的期望。在14尚未正式发布之前,国内市场便已出现“不如13香”的呼声。据《彭博社》此前报道,预售与开售期间,iPhone 14相比去年iPhone 13销量下滑超过7成。

iPhone 14 Plus是iPhone 14系列中销量最差的机型,相比之下,连总出货量的5%都不到,因发布后不久就降价,被网友调侃为“苹果跳水王”。

在库克看来,如今iPhone 14的供应链问题已得到解决,因此苹果公司本季度的收益应该更加乐观。但有分析师认为,iPhone 14才刚国内市场推出没几个月,就开始大幅降价,可能是需求疲软的迹象。

这也正是苹果的远忧所在。中国已成为苹果的第二大消费市场,自三星淡出、华为退位后,苹果就与一众国产品牌瓜分了前者的市场份额。直到2022年,苹果市场份额已一路上涨至16.8%。

IDC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中,苹果与OPPO市场份额相同并列第三,前面分别是vivo与荣耀,小米排在第五。

近年来,苹果在iPhone的创造力几乎消耗殆尽,去年让人眼前一亮的“灵动岛”也颇受争议。随着智能手机市场进入存量竞争时代,意味着苹果不再能躺着赚钱,而是需要放下身段迎合中国消费者。

开年的这波大降价不难看出,苹果正在改变在国内市场的策略打法,尝试下探市场,巩固地位。巨头下水开卷,接下来的智能手机市场竞争势必会更加惨烈。

02 卷起来没朋友,消费者不愿再买单

今年初,有关黑鲨手机大规模裁员、拖欠补偿金的风闻甚嚣尘上。

黑鲨专注于电竞游戏手机,曾是垂类手机赛道的黑马,一度被雷军看好。早期黑鲨与小米合作密切,小米不仅对其开放了供应链资源,雷军本人也多次出席黑鲨新机发布会为其站台。

2019年,黑鲨用了两年时间击败了同一赛道的红魔、华硕以及雷蛇等多个厂商,以47%的市场份额成为佼佼者。次年一季度,这一数字飙升超过70%。

然而,却在一年后迅速跌落神坛,市场份额缩水到17%。而摘得游戏手机销量桂冠的不是别人,正是小米旗下主打游戏手机的Redmi K系列。

这间接证实了一个结论:在智能手机行业,垂类赛道就是个死胡同。当一款智能手机所具备的听音乐、拍照、打游戏体验都与垂类手机相差无几,甚至有过之无不及时,那么注定了这些垂类手机会沦为时代的眼泪。

近年来,国内智能手机市场越来越卷,从快充、拍照再到今年开始卷内存和存储容量。如两周前realme刚刚发布的GT Neo 5,16+1T(240W)版本只要3499元,比16+256(240W)版本价格仅相差300元。

而更早两天前,直指红米K60的一加Ace 2也正式发布,12GB+256GB版本起售价2799元。发布会后,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还在采访中放话“一加 Ace 2会倒逼友商降价”。果不其然,一周后Redmi品牌总经理卢伟冰就作出“回应”:512GB版本K60价格为 2999元起,K60开启512GB风暴。

“因为别的卷不动了。”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基于5G通信技术背景下,芯片方面华为被制裁后,高通一家独大;屏幕主要分为三星屏和国产屏,两者成本相差较大;电池方面是根本卷不动,所以厂商只能去卷快充;摄像头从模具到装载组数,基本已经卷到头了。

这也正是国内智能手机市场日趋同质化的根源所在,其在技术创新层面已经进入瓶颈期。就拿快充来说,从65-120W的提升只有15分钟,从120-200W更是仅缩短了10分钟左右。所谓的千万上亿级像素,对于多数普通用户而言,噱头大于实际用途。

当感到快充、像素、内存越来越卷不动时,厂商们开始拼产品迭代的速度,疯狂推新。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2年全年,国内上市新机型累计423款,同比下降12.4%,其中5G手机220款,同比下降3.1%。这意味着平均每个月都会有35款新机涌入市场。

如此快的推新速度,虽然一度激起了消费者的“换机热潮”,但也很快迎来市场反噬。为了抢占发布先机,市面上开始出现主打“颜值优化”的产品,实则换汤不换药。另一方面,新款机型出的越快,也意味着老机型的贬值速度越快。

近两年,OPPO、vivo、小米三大厂商开始冲击中高端市场,眼花缭乱的新品以及不断走高的价格,让消费者望而却步。Counterpoint Research调研数据显示,预计2022年换机周期将长达43个月,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当前中国市场换机周期已延长至32-36个月。

不断下滑的手机销量侧面印证了这一点,人们对新款手机的关注度正在下降。

03 资本降温,手机厂商都跑去“造车”了

当下,不仅消费者对手机市场兴致索然,资本也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新能源汽车市场,就连手机巨头都纷纷下场造车。

据彭博社最新一份报告表明,苹果已将 Apple Car的首次亮相推迟到2026年,还透露到该车价格可能低于10万美元。

在不久前的小米投资者汇报日上,雷军也分享了小米造车最新进展:小米正在北京亦庄自建年产量30万辆的整车工厂,最快预计2024年首车将下线并实现量产。

他还透露到,自己有1/2的时间花在汽车业务上,汽车研发团队超2300人,仅过去一年在汽车等新业务投入就超过30亿元。

近年来,造车可以说是资本追捧的大风口,热钱都聚集在这个领域。相关资料显示,相比智能手机的5000亿美元市场规模,汽车市场规模是其3倍以上,显然是一块大蛋糕。尤其在新能源汽车赛道的持续火热下,手机厂商自然也不想错过。

继华为、小米入局之后,OPPO、vivo也要造车的风闻不绝于耳。去年9月,国内头部动力电池生产商中创新航开启港股IPO招股,vivo以1亿美元的大手笔投资,与天齐锂业并列第二。

此举可看作是vivo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一次试水。其老对手OPPO也从2021年就开始招兵买马,去年8月,OPPO在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了车机互融解决方案“OPPO Carlink”,合作的车企中包括上汽、特斯拉、理想汽车等。

手机厂商进军汽车产业的路绝非造车一条,软件赋能汽车生态,已成为厂商们切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个重要路径。

跨界动作最快的华为是去年新造车市场的一颗新星,带领着小康和塞力斯自成一派。目前已上市的两款车型都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如问界M5不到三个月便交付破万台,创新品牌单款车型交付破万最快纪录。

手机厂商之所以都跑去“造车”,归根结底是迫于红利期已过的智能手机市场正在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厂商需要寻找第二增长线,而在智能时代渲染下,汽车与手机设备之间的生态连接被进一步打通,商业逻辑也就此走通。

因此我们看到,不光手机厂商要造车,车企也在跃跃欲试做手机。然而,与造手机相比,显然造车更具风险和挑战性。

造车这件事有多烧钱想必已不用过多赘述,从技术与财力兼具的苹果造车来看,Apple Car的亮相时间一再延期,如今依然充满诸多不确定性。

而将之视为人生最后一次创业的雷军也曾表示,动辄百亿元规模的投资,让汽车行业充满了风险。过去一年,小米在手机市场的地位已经滑落到第五,在2022Q4的出货量更是大幅下跌了26.3%,海外印度市场销量出现大幅下滑。这也不难理解雷军为何急着跑去造车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