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合肥密码:以投代引,押注新能源汽车赛道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合肥密码:以投代引,押注新能源汽车赛道

赌博是有今天没明天,拼搏是抓今天赢明天。

文|车百智库

提起历史上的合肥,最让人津津乐道的除了“孙权十万大军败退,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似乎再鲜有时刻会引发人们关注。

1952年,合肥刚被指定为省会之时,只是一个小县城,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直到上世纪70年代,安徽举全省之力接纳中科大,为合肥“科教名城”的地位打下了基础。八九十年代,合肥开始把家电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先后培育了多个本土品牌。2004年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合肥抓住契机开启了转型升级之路,通过“国资领投”招商引资新模式,引入并培育了新型显示器件、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集群。从默默无闻的边缘城市,一跃成为备受热捧的黑马城市,被外界誉为“最牛风投城市”。

近日,合肥又发布了2023年重点项目清单,根据清单,合肥市将优化“16+N”重点产业链布局,计划安排比亚迪二期三期、新桥智能汽车产业园二期等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801个,年度计划投资1140.6亿元,占全部项目年度计划投资的30.8%,继续大手笔押注新能源汽车赛道。

本文将带大家梳理合肥产业故事脉络,还原合肥政府投资逻辑,以一个客观冷静的视角看中国地方产业发展史。

一、“豪赌”容易,赌成难 

九十年代财税改革以来,伴随着城镇化建设大潮,“卖地”成了地方财政的重要收入。如今,单纯依靠“地价涨——房价涨——GDP涨——地价涨”的内循环,已经快走不通了,地方政府走到了寻找新收入模式的关键时刻。

这时合肥市政府以战略投资的形式押注京东方、投资长鑫存储、抄底蔚来,一举激活了整个汽车产业版图,成了弱省会绝地翻身的最佳样板。

随后德国人闻风而至来合肥投资,短短几年时间,就建起了电池厂、整车厂和研发基地,还引入了一大批产业链企业,俨然将合肥视为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基地。

面对处于上升赛道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其他地方政府也热衷于新能源汽车项目的招商引资,有的项目很成功,但也产生了不少烂尾项目。

前不久贾跃亭旗下的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宣布落户黄冈又引来诸多质疑。可见“豪赌”容易,赌成难。2月17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专家媒体交流会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就批评了地方政府在新能源汽车投资热中的“越界”。

他表示,这些地方政府太过于迫切了,有的是土地不要钱,甚至有的代建厂房,代买机器设备,这不是地方政府应该做的事情。还有的地方政府财政出钱,吸引社会资本建立了产业投资基金。苗圩认为,用财政的钱吸引社会资本是一个很好的风险投资方式,但是政府主导的产业投资基金“不能作为第一大股东”。

所以说,任何城市的崛起都无法仅凭一次两次的“豪赌”,背后必然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与政策导向。

二、从沙子到整机

2005年合肥换了一任市委书记,叫孙金龙,此前是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第二年就确定了“工业立市”的目标。

之所以要发展城市的工业化,是因为合肥拥有很雄厚的科教资源,中科大、安徽大学等几十所高校都在合肥,如果没有工业基础,高校的科技资源便会外流。另外按照规律,沿海城市的工业势必要往低成本的内陆转移,谁先做好准备谁就能接得住。

于是合肥拉了格力、长虹、美的这样的企业到合肥来投产,给他们做上下游配套,逐渐在本地把家电产业集群做起来了。但合肥做家电产业的过程当中碰到一个“少屏”之痛:当时全国九成以上的液晶屏都得从境外进口,液晶电视的上下游配套只有30%。

转机发生在2008年,合肥得知京东方正在计划建设第6代生产线,急需175亿的投资。

于是就有了大家都知道的豪赌:2009年合肥拿出全市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引进当时亏损超过10亿的京东方,最后赚了100多亿,据说为了接京东方这个项目把地铁项目都暂停了。

其实京东方当时主要在考虑深圳,结果一到合肥就被打动了。合肥政府说,厂址的土地我已经给你准备好了,深圳能给你多少,合肥就给你多少。合肥政府还承诺说,除了土地、能源这些政策性支持,项目需要的175亿元,合肥会完全托底。

京东方老板王东升感慨说,走遍全国这么多城市,还是觉得合肥实在,上上下下都在为我们考虑。 

关于合肥与京东方的这段故事,北大路风教授在著作《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中,记录了这样一段小插曲:合肥市政府和京东方正要坐下来谈细节的时候,京东方的日本对手夏普过来插足了。夏普对合肥说,京东方的技术不行,你应该跟我合作。

合肥市政府一听就心动了,因为当时夏普的技术实力确实高于京东方。但合肥无法预判对方是真心还是假意。为了拦截京东方成长为自己的对手,早在2004年,夏普就用同样的话术,在深圳和上海搅黄了京东方建6代线的计划 ,等到赶走了京东方,夏普就拍拍屁股走人。

两难之下,合肥市政府内部下定决心:成年人不做选择,京东方和夏普两个项目都要。这个决定一做,夏普见搅局无望,立马撂挑子不干了。

2010年,京东方在合肥的6代线投产,结束了中国大尺寸液晶面板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同时京东方的落户也加速了基板玻璃、偏光片、模组等显示行业上下游企业的聚集,合肥形成了“从沙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在显示行业达到国内技术领先水平。

三、以投代引

据了解,在引入京东方之后,合肥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运作模式:引进团队—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合肥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一进一退之间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产业项目落地。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引领合肥市产业的发展。”

车百智库认为“合肥模式”背后有以下三个要点值得地方政府学习:

1、产投而非风投

在传统的招商引资下,地方政府只能吃到项目拉动当地就业和产业配套的间接红利,“合肥模式”下,投资是为了完整战略产业版图,液晶面板就是其中一块缺口,因此花大价钱也得说服京东方过来。况且在引进京东方之前,合肥家电产业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同样在蔚来落户合肥前,合肥也已拥有汽车相关人才储备以及汽车产业基础。

“合肥模式”下的招商引资,不但要拉动税收和就业,还让工业价值链在本地扎根,挪不走。

2020年与蔚来汽车成立合资公司蔚来中国,并要求蔚来把中国总部、研发基地和第二生产基地都落到合肥;要求其自2020年至2025年总营收要达到4200亿元,总税收不能低于78亿元;同时要在拿到1期投资之后的60个月内完成IPO,且上市地点还要经过全体股东认可;并且要围绕蔚来汽车产品体系在合肥本地全力打造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集群。

2、构建国有资本退出机制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合肥形成了完善的国资退出机制,遵循“不谋求控股权、产业向好发展后及时退出,再投入到下一个项目”的基本路径。这样,国有资本在完成培育引入产业项目使命的同时,还实现了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做大做强。

例如合肥在京东方6 代线、8.5 代线项目,通过二级市场减持,完成投资退出,差不多收益200亿,然后再拿着这笔钱去做下一笔投资。也就是说,退出来之后赚的钱,再拿去投下一个蔚来、下一个京东方。但双方的关系并未因此结束,例如京东方之后仍在不断反哺合肥,到2017年京东方在合肥的投资就超过了1000亿,不光投生产线,还把合肥的智能制造工厂和数字医院也带起来了。

3、对冲风险意识

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谁都懂,合肥市政府下重注的同时会去投资竞争力互补的多个选手,并且签对赌协议来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

当初引进京东方时,电视屏幕未来发展方向其实有两条路径:一个是京东方所代表的液晶面板,另一个是等离子面板。因此合肥市政府也留了后手,对长虹的等离子生产线敞开了大门。两个技术方向都赌上,无论最后谁输谁赢,其产业布局都是完整的。

四、打造“政府投行团队”

合肥这个最强风投城市的故事里还有个有意思的章节。

各地招商局,一般都是美差,因为钱多活少,但是合肥是个例外。安庆日报曾对合肥招商团队做过一次报道,合肥市投资促进局有一批数百人的项目招商人员,每个人负责研究特定的产业行业,每年有200多天在全国各地寻找值得投资的项目。

团队专业到什么程度?在某地考察一家工厂时,招商人员看了厂房和设备后,直接报价说,你这项目的投资额是3800万元,这把企业负责人惊到了,因为这个项目的实际投资额是3700多万。

安庆反思自己说:“安庆来的单位招商意图大都不明确,不知道到底要招什么样的项目,对企业也不太了解。”因此,安庆就没法像合肥那样,见一次面就直奔主题聊到痛点和需求,让对方感觉你对行业了解极深。

而这一切要追溯到2005年底,孙金龙组织合肥成立了453支招商小分队,分赴全国各地招商引资。第二年又往外派了800多个小分队,还聘请了110名国内外企业家来作为合肥的“招商顾问”,请他们给合肥穿针引线。这种设置一直保留至今,而且在不断地进化,像训练投资经理一样在培养自己的招商团队。

如今,合肥负责投资的部门自称是合肥政府的“投行团队”,为了能与企业在一个频道对话,合肥从市领导到普通招商人员,都在深入学习研究产业投融资政策、行业发展报告、上市企业招股等各种与产业相关的信息,一个基层招商员都具备全产业链知识。另外,通过政府高校常态化互派挂职机制,也培养了一批懂产业、通政策、熟悉市场、擅长谈判、精于资本运作的“政府投行队伍”。

五、尾声

去年发布的《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显示,到2025年,合肥新能源汽车整车年产能达到15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000亿元。显然合肥剑指“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之都”,从开始到现在,始终如一。

中山大学副校长、高级金融研究院院长李善民曾这样评价合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为理念,做到“新官领旧账”,不因人事变动影响规划方向和产业政策。坚持政策的连续性和持续性,营造尽责守信的政府形象和活力创新的营商环境,是合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强烈支撑。

短短10多年间,合肥工业总产值从1000多亿元跃升到万亿级。与其说是“风投”,不如说是矢志不渝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结果。

【全文参考】

[1]《合肥通史》

[2]《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当代中国出版社,路风

[3]《重磅!2023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全景图谱》,瞻研究

[4]《宁波要向合肥、深圳、常州学什么?》,浙江日报

[5]《资本招商“合肥模式”与“深圳模式”的差异与启示》

[6]《论坛回顾 | 李善民:合肥政府引导基金模式的经验总结》

[7]《新中国70年合肥大事记:工业立市合肥逐梦的第一招》,合肥晚报

[8]《技术公司该不该“逃离北上广”?》,饭统戴老板

[9]《地方政府造车幻觉:上海行,合肥行,我也行》,远川研究所,熊宇翔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合肥密码:以投代引,押注新能源汽车赛道

赌博是有今天没明天,拼搏是抓今天赢明天。

文|车百智库

提起历史上的合肥,最让人津津乐道的除了“孙权十万大军败退,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似乎再鲜有时刻会引发人们关注。

1952年,合肥刚被指定为省会之时,只是一个小县城,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直到上世纪70年代,安徽举全省之力接纳中科大,为合肥“科教名城”的地位打下了基础。八九十年代,合肥开始把家电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先后培育了多个本土品牌。2004年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合肥抓住契机开启了转型升级之路,通过“国资领投”招商引资新模式,引入并培育了新型显示器件、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集群。从默默无闻的边缘城市,一跃成为备受热捧的黑马城市,被外界誉为“最牛风投城市”。

近日,合肥又发布了2023年重点项目清单,根据清单,合肥市将优化“16+N”重点产业链布局,计划安排比亚迪二期三期、新桥智能汽车产业园二期等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801个,年度计划投资1140.6亿元,占全部项目年度计划投资的30.8%,继续大手笔押注新能源汽车赛道。

本文将带大家梳理合肥产业故事脉络,还原合肥政府投资逻辑,以一个客观冷静的视角看中国地方产业发展史。

一、“豪赌”容易,赌成难 

九十年代财税改革以来,伴随着城镇化建设大潮,“卖地”成了地方财政的重要收入。如今,单纯依靠“地价涨——房价涨——GDP涨——地价涨”的内循环,已经快走不通了,地方政府走到了寻找新收入模式的关键时刻。

这时合肥市政府以战略投资的形式押注京东方、投资长鑫存储、抄底蔚来,一举激活了整个汽车产业版图,成了弱省会绝地翻身的最佳样板。

随后德国人闻风而至来合肥投资,短短几年时间,就建起了电池厂、整车厂和研发基地,还引入了一大批产业链企业,俨然将合肥视为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基地。

面对处于上升赛道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其他地方政府也热衷于新能源汽车项目的招商引资,有的项目很成功,但也产生了不少烂尾项目。

前不久贾跃亭旗下的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宣布落户黄冈又引来诸多质疑。可见“豪赌”容易,赌成难。2月17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专家媒体交流会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就批评了地方政府在新能源汽车投资热中的“越界”。

他表示,这些地方政府太过于迫切了,有的是土地不要钱,甚至有的代建厂房,代买机器设备,这不是地方政府应该做的事情。还有的地方政府财政出钱,吸引社会资本建立了产业投资基金。苗圩认为,用财政的钱吸引社会资本是一个很好的风险投资方式,但是政府主导的产业投资基金“不能作为第一大股东”。

所以说,任何城市的崛起都无法仅凭一次两次的“豪赌”,背后必然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与政策导向。

二、从沙子到整机

2005年合肥换了一任市委书记,叫孙金龙,此前是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第二年就确定了“工业立市”的目标。

之所以要发展城市的工业化,是因为合肥拥有很雄厚的科教资源,中科大、安徽大学等几十所高校都在合肥,如果没有工业基础,高校的科技资源便会外流。另外按照规律,沿海城市的工业势必要往低成本的内陆转移,谁先做好准备谁就能接得住。

于是合肥拉了格力、长虹、美的这样的企业到合肥来投产,给他们做上下游配套,逐渐在本地把家电产业集群做起来了。但合肥做家电产业的过程当中碰到一个“少屏”之痛:当时全国九成以上的液晶屏都得从境外进口,液晶电视的上下游配套只有30%。

转机发生在2008年,合肥得知京东方正在计划建设第6代生产线,急需175亿的投资。

于是就有了大家都知道的豪赌:2009年合肥拿出全市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引进当时亏损超过10亿的京东方,最后赚了100多亿,据说为了接京东方这个项目把地铁项目都暂停了。

其实京东方当时主要在考虑深圳,结果一到合肥就被打动了。合肥政府说,厂址的土地我已经给你准备好了,深圳能给你多少,合肥就给你多少。合肥政府还承诺说,除了土地、能源这些政策性支持,项目需要的175亿元,合肥会完全托底。

京东方老板王东升感慨说,走遍全国这么多城市,还是觉得合肥实在,上上下下都在为我们考虑。 

关于合肥与京东方的这段故事,北大路风教授在著作《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中,记录了这样一段小插曲:合肥市政府和京东方正要坐下来谈细节的时候,京东方的日本对手夏普过来插足了。夏普对合肥说,京东方的技术不行,你应该跟我合作。

合肥市政府一听就心动了,因为当时夏普的技术实力确实高于京东方。但合肥无法预判对方是真心还是假意。为了拦截京东方成长为自己的对手,早在2004年,夏普就用同样的话术,在深圳和上海搅黄了京东方建6代线的计划 ,等到赶走了京东方,夏普就拍拍屁股走人。

两难之下,合肥市政府内部下定决心:成年人不做选择,京东方和夏普两个项目都要。这个决定一做,夏普见搅局无望,立马撂挑子不干了。

2010年,京东方在合肥的6代线投产,结束了中国大尺寸液晶面板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同时京东方的落户也加速了基板玻璃、偏光片、模组等显示行业上下游企业的聚集,合肥形成了“从沙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在显示行业达到国内技术领先水平。

三、以投代引

据了解,在引入京东方之后,合肥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运作模式:引进团队—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合肥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一进一退之间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产业项目落地。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引领合肥市产业的发展。”

车百智库认为“合肥模式”背后有以下三个要点值得地方政府学习:

1、产投而非风投

在传统的招商引资下,地方政府只能吃到项目拉动当地就业和产业配套的间接红利,“合肥模式”下,投资是为了完整战略产业版图,液晶面板就是其中一块缺口,因此花大价钱也得说服京东方过来。况且在引进京东方之前,合肥家电产业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同样在蔚来落户合肥前,合肥也已拥有汽车相关人才储备以及汽车产业基础。

“合肥模式”下的招商引资,不但要拉动税收和就业,还让工业价值链在本地扎根,挪不走。

2020年与蔚来汽车成立合资公司蔚来中国,并要求蔚来把中国总部、研发基地和第二生产基地都落到合肥;要求其自2020年至2025年总营收要达到4200亿元,总税收不能低于78亿元;同时要在拿到1期投资之后的60个月内完成IPO,且上市地点还要经过全体股东认可;并且要围绕蔚来汽车产品体系在合肥本地全力打造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集群。

2、构建国有资本退出机制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合肥形成了完善的国资退出机制,遵循“不谋求控股权、产业向好发展后及时退出,再投入到下一个项目”的基本路径。这样,国有资本在完成培育引入产业项目使命的同时,还实现了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做大做强。

例如合肥在京东方6 代线、8.5 代线项目,通过二级市场减持,完成投资退出,差不多收益200亿,然后再拿着这笔钱去做下一笔投资。也就是说,退出来之后赚的钱,再拿去投下一个蔚来、下一个京东方。但双方的关系并未因此结束,例如京东方之后仍在不断反哺合肥,到2017年京东方在合肥的投资就超过了1000亿,不光投生产线,还把合肥的智能制造工厂和数字医院也带起来了。

3、对冲风险意识

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谁都懂,合肥市政府下重注的同时会去投资竞争力互补的多个选手,并且签对赌协议来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

当初引进京东方时,电视屏幕未来发展方向其实有两条路径:一个是京东方所代表的液晶面板,另一个是等离子面板。因此合肥市政府也留了后手,对长虹的等离子生产线敞开了大门。两个技术方向都赌上,无论最后谁输谁赢,其产业布局都是完整的。

四、打造“政府投行团队”

合肥这个最强风投城市的故事里还有个有意思的章节。

各地招商局,一般都是美差,因为钱多活少,但是合肥是个例外。安庆日报曾对合肥招商团队做过一次报道,合肥市投资促进局有一批数百人的项目招商人员,每个人负责研究特定的产业行业,每年有200多天在全国各地寻找值得投资的项目。

团队专业到什么程度?在某地考察一家工厂时,招商人员看了厂房和设备后,直接报价说,你这项目的投资额是3800万元,这把企业负责人惊到了,因为这个项目的实际投资额是3700多万。

安庆反思自己说:“安庆来的单位招商意图大都不明确,不知道到底要招什么样的项目,对企业也不太了解。”因此,安庆就没法像合肥那样,见一次面就直奔主题聊到痛点和需求,让对方感觉你对行业了解极深。

而这一切要追溯到2005年底,孙金龙组织合肥成立了453支招商小分队,分赴全国各地招商引资。第二年又往外派了800多个小分队,还聘请了110名国内外企业家来作为合肥的“招商顾问”,请他们给合肥穿针引线。这种设置一直保留至今,而且在不断地进化,像训练投资经理一样在培养自己的招商团队。

如今,合肥负责投资的部门自称是合肥政府的“投行团队”,为了能与企业在一个频道对话,合肥从市领导到普通招商人员,都在深入学习研究产业投融资政策、行业发展报告、上市企业招股等各种与产业相关的信息,一个基层招商员都具备全产业链知识。另外,通过政府高校常态化互派挂职机制,也培养了一批懂产业、通政策、熟悉市场、擅长谈判、精于资本运作的“政府投行队伍”。

五、尾声

去年发布的《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显示,到2025年,合肥新能源汽车整车年产能达到15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000亿元。显然合肥剑指“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之都”,从开始到现在,始终如一。

中山大学副校长、高级金融研究院院长李善民曾这样评价合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为理念,做到“新官领旧账”,不因人事变动影响规划方向和产业政策。坚持政策的连续性和持续性,营造尽责守信的政府形象和活力创新的营商环境,是合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强烈支撑。

短短10多年间,合肥工业总产值从1000多亿元跃升到万亿级。与其说是“风投”,不如说是矢志不渝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结果。

【全文参考】

[1]《合肥通史》

[2]《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当代中国出版社,路风

[3]《重磅!2023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全景图谱》,瞻研究

[4]《宁波要向合肥、深圳、常州学什么?》,浙江日报

[5]《资本招商“合肥模式”与“深圳模式”的差异与启示》

[6]《论坛回顾 | 李善民:合肥政府引导基金模式的经验总结》

[7]《新中国70年合肥大事记:工业立市合肥逐梦的第一招》,合肥晚报

[8]《技术公司该不该“逃离北上广”?》,饭统戴老板

[9]《地方政府造车幻觉:上海行,合肥行,我也行》,远川研究所,熊宇翔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