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毒眸
“很高兴遇见你。”
年轻画家陈十三对他的策展人李冰冰说出这句话时,两人的“CP向”视频已经在B站收获了百万播放量。毫无疑问,综艺《会画少年的天空》里这对“红玫瑰影后姐姐x归国直球画家弟弟”的年下CP,让节目热度登上了新台阶。
一档原本想靠“绘画”作为新鲜由头的综艺,最终出圈靠的却是CP,听上去有些匪夷所思,但我们似乎也越来越习惯于此——更何况,《会画少年的天空》的“出圈点”,还是时下流行的“姐弟恋”。这个在剧集领域热火朝天的“CP主题”,烧到综艺来,似乎没什么意外的。
观众在剧集领域爱“嗑CP”已多有探讨,在综艺层面,该现象也更为明显。与剧集领域还分剧内和真人不同,综艺里的CP,一上来就是真人。
除了前面这对,最近的演员综艺《无限超越班》,也捧出了沈月何与、薛凯琪周柯宇等多对CP;再往前《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里的“少爷和我”以及第一季的“皓史成双”;《乘风破浪》里的“热恋琪”、“于生锁爱”;到《登陆圆鱼洲》里的“白越光”,《嗨放派》的“为妮钟秦”……
在嗑糖成为谈恋爱代餐的时代,一如剧集里有言情,但剧剧都可以成为言情,在综艺领域,即便专门以谈恋爱为主题的恋综方兴未艾,各种五花八门的综艺,还是想来,也能来分一杯“恋综”的羹。
反过来,创作者们似乎也在迎合观众嗑糖的乐趣——没有一档综艺不能做成恋综,是当下综艺市场的现状。在各类综艺中,创作者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制造CP,或抓取类似的宣传点,以求获得更大的声量,制造CP似乎已经被当成了综艺创作的方法论。
CP成了第一生产力
在《会画少年》中,李冰冰和陈十三的CP之所以能够出圈,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的故事线,有一种言情小说照进现实的既视感。
在节目第一阶段,节目邀请的五位明星策展人,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年轻画家进行后续合作。而就读于哈佛大学的涂鸦画家陈十三,一直无人问津,眼看第一轮选拔时间就要结束,在只剩最后一分钟时,李冰冰把自己的邀请卡给了陈十三。
为了表达感激,在后续的节目中,陈十三花了三天时间以李冰冰为主题作画,更是形容李冰冰像光一样“照亮了我”。对“糖点”极为敏感的观众们,很快就因为这种带有“救赎感”的双向奔赴而上头,也连带着节目一同出圈。
众所周知,作为最普世、也最稳定的大众话题之一,“情感话题”仍然极为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虽然综艺节目总是聚焦于某一领域,但只要找到足够大众的视角,就能吸引更多观众,而制造CP无疑是性价比最高的方式之一。就像《会画少年》,虽然节目聚焦于绘画这一垂类,但一些对绘画不那么感兴趣的观众,也能靠着对这对年下姐弟的爱意追完节目。
回溯综艺领域,这样的例子只多不少。
2017年,还是新晋人气小花的迪丽热巴,作为常驻嘉宾加入《奔跑吧》,和彼时处于顶流位置的鹿晗组成了“陆地CP”。最初“求生欲”很强的节目组,还试图在后期中将两人的互动导向“兄妹情”。但很快,二人陡增的CP大军占据了舆论高地,陆地夫妇的热度不断攀升,甚至火出了国,这对CP的出圈,直接给处于转型期的节目带来了极高的话题度。
次年,耽改剧和选秀节目的出现,开始让“嗑CP”这一以往更像是同人圈内部的词汇,曝光在大众层面,也让创作者的心态产生了不小的变化。
如果说,早期节目CP还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彼时,在大多数情况下,观众的自发性仍然是这一现象的主要推动力;那么,在这年之后,尝到了CP甜头的各类节目,就开始有意将这一心理注入到节目的制作当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工造糖”时代。
当“CP”成为一种产业,它的泛用性更是渗透进了各种类型的综艺节目中。不论是音乐、说唱、脱口秀,还是职场、演技或者喜剧综艺,CP含量在节目内容和宣发中占的比重越来越高。
说唱综艺《说唱新世代》播出时,石玺彤和Subs的CP走红。这一对就连场内的选手和导师都在嗑。节目官方更是在嗅到CP气息后,开始不断剪出两人的互动,但凡其中一方表演,必定有另一方的反应镜头。
观众们在说唱综艺里嗑选手,在演技综艺里嗑导师。在以嗑CP为乐的观众眼中,节目的各类互动都可以成为糖点,哪怕它看上去很离谱——《导演请指教》里每期都要互怼的郭敬明和李诚儒,被观众称作“相敬儒宾”,两人的CP视频多次登上B站热门。
一些处在风口上的节目,观众们更是从一开始就开始盘算着各类CP的可能性。每一季的《浪姐》都会稳定产出不少CP,那英和宁静的“宁那贝儿”;王紫璇和张俪的“量紫俪学”等等。这些CP的诞生,实际上也在和节目“女性力量”的主题相呼应,与节目外的社会风向相对应——“嗑CP”俨然成为了一种大众情绪,也成为了我们观察一些情绪与现象的窗口。
与此同时,作为提升综艺节目效果,扩大节目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节目组也意识到“只要CP组得好,节目热度少不了”的道理。
嗑CP别上头,“制造CP”也是
观众爱嗑,创作者也开始迎合大众需求,情况就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利用CP易出圈的特点,不少节目组开始“按头”嗑CP。曾有综艺宣发公司告诉毒眸,在选秀播出的那几年,行业内已经有了流程化的“造CP”业务。基础流程大概是:由平台提供大热选手名单,要求宣发公司以节目内容为根据,寻找、策划相关选手的糖点,做出相应的内容并进行推广,有时甚至会在节目录制现场安排写手和画手。
从观众心理学上看,这种按头,自然会起到反作用。不论是把CP名直接加进节目,还是后期特意加入的氛围感特效,都透露着“官选CP”的“刻意感”。
但反过来,本质上,观众会不会“上头”,归根结底还是要节目的底子好,节目底子好了,CP的点缀才能被看见。如果一档综艺不足以吸引观众,蹩脚无趣的内容,是无法靠CP的甜来刺激观众分泌多巴胺,越蹩脚无趣,越会显得刻意。
正面的例子自然也有。2020年,《脱口秀大会3》播出时“雪国列车”走红,之后在《吐槽大会5》里“勉笠CP”又出圈,之后两季,徐志胜和何广智的“广岛志恋”,也成了大热门。这些无一例外,都建立在节目本身可看的基础之上。
《脱3》收官之后,李诞接受《贵圈》采访时提到,在《脱3》录制前,公司已经走到了需要背水一战的节点。在开录之前,李诞给众人提出了“节目第一”的要求,最终节目在这一季集均播放量过亿,挽救了公司颓势。
虽然李诞在采访中表示,“我认识的做节目做得好的人都很严肃。我们节目不太会弄一些惯用的娱乐手法什么的。当然这一季开始炒CP,也是他们(演员)主动的,没有人要求他们,节目只是顺水推舟了。”不得不说,《脱口秀大会3》最终让李诞赌赢,CP成为了蛋糕上的樱桃,侧面证明了“嗑CP”的基础和时机缺一不可。
人们发现,不以恋爱为目的的综艺,甚至更容易激发观众的嗑糖欲望。当场景放到职场、户外真人秀、喜剧节目,观众对糖点自发的挖掘,更容易尝到乐趣。就像曾经某位宣传告诉我们的那样,“真正好嗑的糖,应该是就像海平面上露出的小冰山,小冰山下方还应该有庞大的未被发现的部分。”
而非恋爱类的综艺,内容主体和重点都在比赛、工作或游戏等其他方面,通常选手们都是抱着非恋爱目的进行合作、交流,而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互动和相互之间的关爱,以及似有若无的隐秘情感,会更加真实且动人。
很多非恋综节目也是抓住了这一点,进行营销。例如,去年芒果TV的《初入职场的我们·法医季》中的徐梓童、向琴琴,两人一个是各方面都很优越的法医高材生,一个是从入殓师自学成才的法医少女,两人从第一期就组队实习。在组队中,相互扶持共同成长,有观众将两人比作《恶作剧之吻》中的江直树和袁湘琴。
CP的热度带动了节目的话题,在《法医季》收官后,芒果在去年底顺势推出了衍生综艺《法医探案团》,以类似《明侦》的形式,呈现法医工作。而这档由《法医季》原班人马录制的节目,也成就了另一对CP:刘朝谕、屈轶龄。在节目官微发布的宣传片段中,更是直接将二人共同做陶艺的片段剪成了类恋综的风格。
这样的职场综艺无独有偶,腾讯视频去年的《令人心动的offer》建筑季,虽然整季“默默无闻”,但林鹏翔和陈铚研两位实习生的CP话题倒是频繁登上热搜。节目结束后,两人更是直接官宣了恋爱关系。
有人调侃,《令人心动的offer》“行走多年,终成恋综”。这似乎在暗示,当节目无法在职场层面给出相关新鲜的、有意义的输出,如果能靠CP故事线满足观众的嗑糖需求,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
也不能只怪节目组“投机取巧”。毕竟,在综艺内容本身对观众的刺激越来越小,且新鲜感流失的情况下,如果能靠CP抢夺一些观众的注意力,也未见得是件坏事。
到头来,依然是一个考验创作者、宣传者去做博弈平衡的问题。“嗑CP”不能、也永远不会成为综艺节目创作的方法论,只能当做缓解当下综艺行业瓶颈的一种方式。它是可以是迷幻药,是小巧思,是不带贬义的投机取巧,但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
如何解决真正的问题?从去年《快乐再出发》在人物关系上抓取到的真实友谊,到近期《种地吧》在内容层面表现出的真诚,都在提醒着综艺行业需要的不只是糖,还有更多好内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