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手握232部科幻IP,微像文化如何成为中国科幻行业的排头兵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手握232部科幻IP,微像文化如何成为中国科幻行业的排头兵

微像文化站在了产业的前端,在故事和剧本之间。我们要做的就是为行业提供一个好的创意产品,让大家看到科幻故事转换成影视的可能性。

作者:马程

微像文化的办公室位于中国现代文学馆院内,周围绿树成荫,环境清雅,曲径通幽。这也符合微像的定位,成立3年,微像文化一直非常低调,但是这个企业却一步一个脚印,和中国科幻行业一起发展起来。

北京微像国际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专注于优质故事内容IP的搜集和运营的创新公司,由磐谷创投全资创立。从成立之初,微像就立足于科幻行业,到目前为止积累了232部科幻故事版权,囊括了华语科幻界所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做影视、动漫和游戏的开发。微像也签约了张冉、夏笳、阿缺等新锐科幻故事创作者。同时,微像还是华语星云奖、银河奖等科幻文学奖的长期赞助商。

2013年到2015年,微像经历了一个艰难摸索期。除了积累科幻文学的作品和优质故事版权,他们把目光瞄向了整个泛文娱市场。在科幻圈山雨欲来之时,微像起到了推手的作用,见证了科幻从一个小众的领域,走向了资本红海。

“如果行业发展不好,我们再折腾可能都没什么价值。”微像文化CEO张译文对《三声》(ID:Tosansheng)记者说。下一步,微像文化立足科幻故事开发,带动科幻产业链,力图更好地放大科幻的商业价值。

专业电影人思维去看科幻

在来到微像文化之前,张译文一直在从事电影宣发工作,她对文学作品与电影的对接,有着特有的敏感。

微像文化从很早就是银河奖、未来科幻大师奖等的合作方。2015年上海电影节之后,张译文认为时机成熟,希望能够在首都办一次科幻的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活跃的文化人群。

她找到了成都《科幻世界》组委会,合力把2015年的银河奖搬到北京举办。同年,微像文化带着自己的签约作者出席了世界科幻大会和雨果奖颁奖典礼。“当时没有媒体愿意来报道 ,我们策划主办了一个中美作家论坛。还请来了美国著名科幻作家乔治·马丁,最后得到了凤凰文化的媒体支持。”张译文回忆。

结果,刘慈欣在这次大会上一鸣惊人,获得了“雨果奖”,科幻界的生态也因此改变。

等微像团队从美国回来,就发现刘慈欣拿奖的消息已经在全国范围内传开了。科幻圈内外也开始骚动起来,不仅是媒体的报道,也引来了投资人的关注。之后,经过一年多的发酵,2016年的“科幻季”和颁奖典礼已经改头换面,来自政府、商业、投资、文学等各方面的人才都在关注,规格也得到了提升。

在影视行业的投资红海中,科幻类型电影是一支潜力股。首先,科幻电影大多数都是高投资、高收益的项目。“曾经的市场不到10亿,但是这两年已经达到了400多亿。市场扩大了意味着钱多了,但是现在要去思考怎样花钱。大项目是每一个公司都在寻找的。幻想题材成为了高成本的最大选择。”张译文也清楚现在的大IP还都集中在玄幻和奇幻领域,已经出现了《寻龙诀》等完成度较高的电影。“但是,玄幻奇幻类项目在审查尺度来说很难把握。而科幻其实更符合国家发展的方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嘛。”张译文说。

其次,从观众群体来讲,虽然没有很多人了解国内的科幻文学,但是大部分人都看过好莱坞漫威和DC的大片,已经有了欣赏的基础,“科幻题材的引进片在国内的票房非常好,说明观众是有需求的。”在张译文看来,好的科幻项目确实是影视行业发展大势所趋。

尽管目前影视行业还没有出现成功的科幻作品,因为国内支持工业流程远远未达到——制作能力、剧本不够扎实、演员表演习惯都无足够支撑。张译文也认为2、3年间很难出现高质量的科幻电影,但她看重的是长线的发展,“微像是站在了前端,在故事和剧本之间。我们要做的就是为行业提供一个好的创意产品,让大家看到科幻故事转换成影视的可能性” 。

科幻圈没有超级IP

“除了大刘的几部作品之外,科幻圈可以说没什么可以称的上是IP的作品。”张译文说。科幻本身还是一个很小众的品类,没有形成海量的粉丝,也很少有大众熟知的作品。而微像的概念则是“故事运营”。微像文化在与其它公司谈论合作时,也会聚焦在故事本身,主要探讨内容和结构的创意和可行性。

但是,把故事转化为影像产品是一个拓荒的过程,张译文认为现在还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

“微像现在有232个版权,其中有70个项目对应159个版权故事,我们认为现阶段可以开发,现在已经有15个版权进入到了开发阶段。其中8个版权故事对应了8部电影和2部剧集,都是与不同的项目公司合作。另外还有3部漫画、一部动漫和一部游戏作品正在洽谈。”

张译文更看重的是由微像自己主导的开发模式,“我们现在还有3部作品在做深度开发,由我们决定开发方向,然后去寻找适合的影视或者游戏公司。”

在跑马圈地的过程中,微像早已提前一步拥有了众多的版权作品,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优势。张译文也承认,在产业链尚未建立起之前,科幻故事的开发仍然需要不断试错,“影视行业有明显的漏斗效应,从大基数中不断的筛,最后能留下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前期这15个团队可能会经历失败,总会有团队沉淀下来。”

现在,微像还在做科幻作品海外推广的努力。去年,微像文化与美国科幻杂志“Clarkesworld”达成战略合作,每一期都发布一篇中国科幻作家小说,所有作品由微像顾问团队甄选。作为首个与国外媒体合作的尝试,微像希望能够把中国的科幻作品推向世界。

“科幻故事本身对地域、文化差异要求并不高,中国作家的故事在国外也会有市场。海外推广可以扩大下一步全产业链内合作的机会。”

科幻故事本土化

9月,在北京举办的“科幻大会”的论坛上,张译文代表微像发表了“科幻故事本土化”的演讲,引起了诸多科幻从业人员和科幻迷的关注。

大部分中国观众对科幻的了解其实来自于欧美电影。但是如果把很多科幻的概念放在中国本土的语境下,就会产生很强的违和感。在《火星救援》、《独立日2》等影片中,每一次中国演员的出现都会引发观众的笑场。

张译文认为,现在科幻文学改编成电影最大的壁垒就在于能否接地气。“简单来说,就是故事要符合当下中国经济状态,符合中国人的生活经验。主角行为逻辑、利益的选择抉择,七情六欲,都要是中国观众熟悉又可以理解的。”张译文说。微像的故事开发团队会从每个细节的铺陈和台词都做到本土化,在保留原作品故事内核的基础上,尽量避免违和感。

近期,微像文化团队与儒意接盘侠、拉近影业联合开发了张冉的作品《晋阳三尺雪》,这就是一个故事背景设置在五代十国,但是由时空穿越带来了一个朋克蒸汽文明。“相当于重新构建了一个我们熟悉不过的古代社会,里面包含了时代错位的奇技淫巧设想。”

另外,微像文化所拥有的《野猫山-东京1939》和《大饥之年》也都是延续了开发“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科幻故事的路径。

张译文提到了深度挖掘好故事的商业价值。微像文化最近在开发签约作家阿缺的作品《与机器人同行》。阿缺是多届银河奖、星云奖的获奖者,是很优秀的新生代科幻作家。最早看到《与机器人同行》的文学作品时,张译文看重的是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好故事,探索人类原始欲望互动,对前沿科技的思索,以及其中一个类似于“大白”的可爱机器人形象。

目前,微像已经与新西兰电影公司合作,开始筹拍同名电影,将由中韩两国共同监制。同时,微像已经确定和芒果TV合作,开发同名网剧,而同名游戏的开发也已经在谈判中。“多个项目同时推进,在宣传上也能够相互借光。”

同时,微像会合作开发《与机器人同行》的衍生品。在科幻行业成熟的国家,科幻作品的衍生品是重要的一块收益。“科幻衍生品有着高技术含量、高门槛、成本大,市场化优势明显,也能有效防止盗版。”

虽然目前有近十个作品在开发中,但是微像文化仍然保持着自己的节奏。“我们手里有很多作品的版权,但是我们不会操之过急,每一个故事的打磨开发的时间是固定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手握232部科幻IP,微像文化如何成为中国科幻行业的排头兵

微像文化站在了产业的前端,在故事和剧本之间。我们要做的就是为行业提供一个好的创意产品,让大家看到科幻故事转换成影视的可能性。

作者:马程

微像文化的办公室位于中国现代文学馆院内,周围绿树成荫,环境清雅,曲径通幽。这也符合微像的定位,成立3年,微像文化一直非常低调,但是这个企业却一步一个脚印,和中国科幻行业一起发展起来。

北京微像国际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专注于优质故事内容IP的搜集和运营的创新公司,由磐谷创投全资创立。从成立之初,微像就立足于科幻行业,到目前为止积累了232部科幻故事版权,囊括了华语科幻界所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做影视、动漫和游戏的开发。微像也签约了张冉、夏笳、阿缺等新锐科幻故事创作者。同时,微像还是华语星云奖、银河奖等科幻文学奖的长期赞助商。

2013年到2015年,微像经历了一个艰难摸索期。除了积累科幻文学的作品和优质故事版权,他们把目光瞄向了整个泛文娱市场。在科幻圈山雨欲来之时,微像起到了推手的作用,见证了科幻从一个小众的领域,走向了资本红海。

“如果行业发展不好,我们再折腾可能都没什么价值。”微像文化CEO张译文对《三声》(ID:Tosansheng)记者说。下一步,微像文化立足科幻故事开发,带动科幻产业链,力图更好地放大科幻的商业价值。

专业电影人思维去看科幻

在来到微像文化之前,张译文一直在从事电影宣发工作,她对文学作品与电影的对接,有着特有的敏感。

微像文化从很早就是银河奖、未来科幻大师奖等的合作方。2015年上海电影节之后,张译文认为时机成熟,希望能够在首都办一次科幻的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活跃的文化人群。

她找到了成都《科幻世界》组委会,合力把2015年的银河奖搬到北京举办。同年,微像文化带着自己的签约作者出席了世界科幻大会和雨果奖颁奖典礼。“当时没有媒体愿意来报道 ,我们策划主办了一个中美作家论坛。还请来了美国著名科幻作家乔治·马丁,最后得到了凤凰文化的媒体支持。”张译文回忆。

结果,刘慈欣在这次大会上一鸣惊人,获得了“雨果奖”,科幻界的生态也因此改变。

等微像团队从美国回来,就发现刘慈欣拿奖的消息已经在全国范围内传开了。科幻圈内外也开始骚动起来,不仅是媒体的报道,也引来了投资人的关注。之后,经过一年多的发酵,2016年的“科幻季”和颁奖典礼已经改头换面,来自政府、商业、投资、文学等各方面的人才都在关注,规格也得到了提升。

在影视行业的投资红海中,科幻类型电影是一支潜力股。首先,科幻电影大多数都是高投资、高收益的项目。“曾经的市场不到10亿,但是这两年已经达到了400多亿。市场扩大了意味着钱多了,但是现在要去思考怎样花钱。大项目是每一个公司都在寻找的。幻想题材成为了高成本的最大选择。”张译文也清楚现在的大IP还都集中在玄幻和奇幻领域,已经出现了《寻龙诀》等完成度较高的电影。“但是,玄幻奇幻类项目在审查尺度来说很难把握。而科幻其实更符合国家发展的方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嘛。”张译文说。

其次,从观众群体来讲,虽然没有很多人了解国内的科幻文学,但是大部分人都看过好莱坞漫威和DC的大片,已经有了欣赏的基础,“科幻题材的引进片在国内的票房非常好,说明观众是有需求的。”在张译文看来,好的科幻项目确实是影视行业发展大势所趋。

尽管目前影视行业还没有出现成功的科幻作品,因为国内支持工业流程远远未达到——制作能力、剧本不够扎实、演员表演习惯都无足够支撑。张译文也认为2、3年间很难出现高质量的科幻电影,但她看重的是长线的发展,“微像是站在了前端,在故事和剧本之间。我们要做的就是为行业提供一个好的创意产品,让大家看到科幻故事转换成影视的可能性” 。

科幻圈没有超级IP

“除了大刘的几部作品之外,科幻圈可以说没什么可以称的上是IP的作品。”张译文说。科幻本身还是一个很小众的品类,没有形成海量的粉丝,也很少有大众熟知的作品。而微像的概念则是“故事运营”。微像文化在与其它公司谈论合作时,也会聚焦在故事本身,主要探讨内容和结构的创意和可行性。

但是,把故事转化为影像产品是一个拓荒的过程,张译文认为现在还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

“微像现在有232个版权,其中有70个项目对应159个版权故事,我们认为现阶段可以开发,现在已经有15个版权进入到了开发阶段。其中8个版权故事对应了8部电影和2部剧集,都是与不同的项目公司合作。另外还有3部漫画、一部动漫和一部游戏作品正在洽谈。”

张译文更看重的是由微像自己主导的开发模式,“我们现在还有3部作品在做深度开发,由我们决定开发方向,然后去寻找适合的影视或者游戏公司。”

在跑马圈地的过程中,微像早已提前一步拥有了众多的版权作品,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优势。张译文也承认,在产业链尚未建立起之前,科幻故事的开发仍然需要不断试错,“影视行业有明显的漏斗效应,从大基数中不断的筛,最后能留下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前期这15个团队可能会经历失败,总会有团队沉淀下来。”

现在,微像还在做科幻作品海外推广的努力。去年,微像文化与美国科幻杂志“Clarkesworld”达成战略合作,每一期都发布一篇中国科幻作家小说,所有作品由微像顾问团队甄选。作为首个与国外媒体合作的尝试,微像希望能够把中国的科幻作品推向世界。

“科幻故事本身对地域、文化差异要求并不高,中国作家的故事在国外也会有市场。海外推广可以扩大下一步全产业链内合作的机会。”

科幻故事本土化

9月,在北京举办的“科幻大会”的论坛上,张译文代表微像发表了“科幻故事本土化”的演讲,引起了诸多科幻从业人员和科幻迷的关注。

大部分中国观众对科幻的了解其实来自于欧美电影。但是如果把很多科幻的概念放在中国本土的语境下,就会产生很强的违和感。在《火星救援》、《独立日2》等影片中,每一次中国演员的出现都会引发观众的笑场。

张译文认为,现在科幻文学改编成电影最大的壁垒就在于能否接地气。“简单来说,就是故事要符合当下中国经济状态,符合中国人的生活经验。主角行为逻辑、利益的选择抉择,七情六欲,都要是中国观众熟悉又可以理解的。”张译文说。微像的故事开发团队会从每个细节的铺陈和台词都做到本土化,在保留原作品故事内核的基础上,尽量避免违和感。

近期,微像文化团队与儒意接盘侠、拉近影业联合开发了张冉的作品《晋阳三尺雪》,这就是一个故事背景设置在五代十国,但是由时空穿越带来了一个朋克蒸汽文明。“相当于重新构建了一个我们熟悉不过的古代社会,里面包含了时代错位的奇技淫巧设想。”

另外,微像文化所拥有的《野猫山-东京1939》和《大饥之年》也都是延续了开发“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科幻故事的路径。

张译文提到了深度挖掘好故事的商业价值。微像文化最近在开发签约作家阿缺的作品《与机器人同行》。阿缺是多届银河奖、星云奖的获奖者,是很优秀的新生代科幻作家。最早看到《与机器人同行》的文学作品时,张译文看重的是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好故事,探索人类原始欲望互动,对前沿科技的思索,以及其中一个类似于“大白”的可爱机器人形象。

目前,微像已经与新西兰电影公司合作,开始筹拍同名电影,将由中韩两国共同监制。同时,微像已经确定和芒果TV合作,开发同名网剧,而同名游戏的开发也已经在谈判中。“多个项目同时推进,在宣传上也能够相互借光。”

同时,微像会合作开发《与机器人同行》的衍生品。在科幻行业成熟的国家,科幻作品的衍生品是重要的一块收益。“科幻衍生品有着高技术含量、高门槛、成本大,市场化优势明显,也能有效防止盗版。”

虽然目前有近十个作品在开发中,但是微像文化仍然保持着自己的节奏。“我们手里有很多作品的版权,但是我们不会操之过急,每一个故事的打磨开发的时间是固定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