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电子榨菜”,碎片化时代的佐料还是毒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电子榨菜”,碎片化时代的佐料还是毒药?

没有电子榨菜,生活都不美丽了。

文|文化产业观察 丁林未

追剧、看综艺及纪录片、刷各类短视频正成为当代时兴的用餐新姿势,这类在吃饭时观看的短视频与剧集因为像榨菜一样被赋予“下饭”的功能,因而被称为“电子榨菜”。随着“电子榨菜”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陪伴者,人们似乎也在碎片化人生的困局中越陷越深。

“电子榨菜”有何魅力?它是如何介入我们的生活日常?其背后又蕴藏着什么样的传播机制?对于身处碎片化时代的我们来说,“电子榨菜”当属日常佐料还是慢性毒药?

一、“电子榨菜”:文艺作品碎片化与用餐娱乐需求的适配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每当想要沉下心来观看一部影片获影视剧时,总是想要打开倍速播放,希望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丰富的剧集信息。在快节奏的碎片化时代下,“电子榨菜”应运而生。

2022年11月,豆瓣小组“可以尝尝你的电子榨菜吗?”成立,迄今已聚集近七万名成员,成为豆瓣新组排行榜的新晋“王者”,组员们相互安利各种口味的“电子榨菜”,包括各种类型的影视剧集、影视综艺等。

与电子榨菜为伴的用餐场景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无论是食堂还是餐厅,用餐者往往会将手机或平板电脑放置于餐盘前方、打开一部时长事宜的短视频或剧集、一边用餐一边观看视频,上述步骤构成了人们享用“电子榨菜”的仪式性流程。

综观当下,不难发现大部分“电子榨菜”都是文艺作品碎片化之后的呈现,其目的在于适配人们的用餐娱乐需求。“电子榨菜”并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类型,可以涵盖各种影视题材,开场通常为某个关键场景画面,解说时长持续三至十分钟不等,配有用于渲染气氛的背景音乐,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原作中的关键信息。

除此之外,各个视频平台纷纷推出每集时长约十分钟、剧集之间关联度较弱的短剧,以迎合“电子榨菜”的制作特点;与此同时,《甄嬛传》、《觉醒年代》、《人世间》等经典剧目经过二次创作而被加工为“电子榨菜”,为独自用餐的群体提供乐趣与精神陪伴。

二、传播机制:“电子榨菜”如何成为新式“家常菜”

碎片化时代下,“电子榨菜”已然成为日常生活中一道不可或缺的新式“家常菜”。“电子榨菜”能为人们提供重要的情绪价值,当独处成为碎片化时代下的生活常态,“电子榨菜”无疑为独处人群提供了一个“美丽新世界”的入口,人们可以暂时从繁杂的工作或学习任务中抽离,自主寻找想要观看的视频内容,获得身心的愉悦与放松。

除此之外,“电子榨菜”还为人们提供了一张社交网,对同一视频感兴趣的人会在“信息乌托邦”中相遇,通过弹幕进行交流,由此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童年回来了”“爷青回”等足以引发情感共鸣的弹幕,于无形之中建立起群体成员之间的情感链接,填补了碎片化时代下人们的孤独与空虚。

得益于背后的传播机制,“电子榨菜”更推动了长短视频平台的合作,以抖音与爱奇艺为代表的平台合作,意味着视频创作者可以无限制地对长视频平台的版权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并发布于短视频平台内。长此以往,长视频平台为短视频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短视频平台为长视频宣发提供了传播空间,从而达成二者的互利共赢。

三、佐料还是毒药:“电子榨菜”应当何去何从?

“电子榨菜”虽然满足了人们的诸多需求,成为碎片化时代为贫乏生活增味的“佐料”,却也使当代人不知不觉地陷入了难以挣脱的困局。“电子榨菜”所迎合的独自进餐方式将进一步减少线下人际交往的时间和机会,并让大脑在本该放松的用餐时间持续处于兴奋状态,压缩人们的休息时间,长此以往将导致过度疲劳、消化不良等健康问题的出现,“电子榨菜”由此将演化为一剂“慢性毒药”。

虽然可以提升进食体验,并在短时间内帮助人们了解文艺作品的框架思路与精华部分,但长期依托于“电子榨菜”摄取信息会固化人的碎片化思维,这无异于囫囵吞枣、因噎废食。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曾有言:“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这意味着对“电子榨菜”的过度依赖与过分摄取,无疑将引发价值失范等诸多现实问题。

作为碎片化时代下快节奏生活的增味剂,“电子榨菜”绝非汲取知识的法宝与捷径。在享用“电子榨菜”时,我们应保持清醒意识,将有声读物、纪录片等知识型“食材”作为首选;与此同时,唯有保持深度阅读的习惯,人才能提高自身的思辨与逻辑能力,透过现象认清本质,提升认知境界和眼界,为心灵提供一方诗意栖居的净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电子榨菜”,碎片化时代的佐料还是毒药?

没有电子榨菜,生活都不美丽了。

文|文化产业观察 丁林未

追剧、看综艺及纪录片、刷各类短视频正成为当代时兴的用餐新姿势,这类在吃饭时观看的短视频与剧集因为像榨菜一样被赋予“下饭”的功能,因而被称为“电子榨菜”。随着“电子榨菜”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陪伴者,人们似乎也在碎片化人生的困局中越陷越深。

“电子榨菜”有何魅力?它是如何介入我们的生活日常?其背后又蕴藏着什么样的传播机制?对于身处碎片化时代的我们来说,“电子榨菜”当属日常佐料还是慢性毒药?

一、“电子榨菜”:文艺作品碎片化与用餐娱乐需求的适配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每当想要沉下心来观看一部影片获影视剧时,总是想要打开倍速播放,希望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丰富的剧集信息。在快节奏的碎片化时代下,“电子榨菜”应运而生。

2022年11月,豆瓣小组“可以尝尝你的电子榨菜吗?”成立,迄今已聚集近七万名成员,成为豆瓣新组排行榜的新晋“王者”,组员们相互安利各种口味的“电子榨菜”,包括各种类型的影视剧集、影视综艺等。

与电子榨菜为伴的用餐场景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无论是食堂还是餐厅,用餐者往往会将手机或平板电脑放置于餐盘前方、打开一部时长事宜的短视频或剧集、一边用餐一边观看视频,上述步骤构成了人们享用“电子榨菜”的仪式性流程。

综观当下,不难发现大部分“电子榨菜”都是文艺作品碎片化之后的呈现,其目的在于适配人们的用餐娱乐需求。“电子榨菜”并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类型,可以涵盖各种影视题材,开场通常为某个关键场景画面,解说时长持续三至十分钟不等,配有用于渲染气氛的背景音乐,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原作中的关键信息。

除此之外,各个视频平台纷纷推出每集时长约十分钟、剧集之间关联度较弱的短剧,以迎合“电子榨菜”的制作特点;与此同时,《甄嬛传》、《觉醒年代》、《人世间》等经典剧目经过二次创作而被加工为“电子榨菜”,为独自用餐的群体提供乐趣与精神陪伴。

二、传播机制:“电子榨菜”如何成为新式“家常菜”

碎片化时代下,“电子榨菜”已然成为日常生活中一道不可或缺的新式“家常菜”。“电子榨菜”能为人们提供重要的情绪价值,当独处成为碎片化时代下的生活常态,“电子榨菜”无疑为独处人群提供了一个“美丽新世界”的入口,人们可以暂时从繁杂的工作或学习任务中抽离,自主寻找想要观看的视频内容,获得身心的愉悦与放松。

除此之外,“电子榨菜”还为人们提供了一张社交网,对同一视频感兴趣的人会在“信息乌托邦”中相遇,通过弹幕进行交流,由此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童年回来了”“爷青回”等足以引发情感共鸣的弹幕,于无形之中建立起群体成员之间的情感链接,填补了碎片化时代下人们的孤独与空虚。

得益于背后的传播机制,“电子榨菜”更推动了长短视频平台的合作,以抖音与爱奇艺为代表的平台合作,意味着视频创作者可以无限制地对长视频平台的版权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并发布于短视频平台内。长此以往,长视频平台为短视频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短视频平台为长视频宣发提供了传播空间,从而达成二者的互利共赢。

三、佐料还是毒药:“电子榨菜”应当何去何从?

“电子榨菜”虽然满足了人们的诸多需求,成为碎片化时代为贫乏生活增味的“佐料”,却也使当代人不知不觉地陷入了难以挣脱的困局。“电子榨菜”所迎合的独自进餐方式将进一步减少线下人际交往的时间和机会,并让大脑在本该放松的用餐时间持续处于兴奋状态,压缩人们的休息时间,长此以往将导致过度疲劳、消化不良等健康问题的出现,“电子榨菜”由此将演化为一剂“慢性毒药”。

虽然可以提升进食体验,并在短时间内帮助人们了解文艺作品的框架思路与精华部分,但长期依托于“电子榨菜”摄取信息会固化人的碎片化思维,这无异于囫囵吞枣、因噎废食。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曾有言:“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这意味着对“电子榨菜”的过度依赖与过分摄取,无疑将引发价值失范等诸多现实问题。

作为碎片化时代下快节奏生活的增味剂,“电子榨菜”绝非汲取知识的法宝与捷径。在享用“电子榨菜”时,我们应保持清醒意识,将有声读物、纪录片等知识型“食材”作为首选;与此同时,唯有保持深度阅读的习惯,人才能提高自身的思辨与逻辑能力,透过现象认清本质,提升认知境界和眼界,为心灵提供一方诗意栖居的净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