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翟瑞民
人口负增长背景下,生育问题依然是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
全国人大代表、知名编剧赵冬苓将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关于降低生育成本、保障公民生育权,以提高生育率的建议》,从促进生育、公共服务公平化、税制改革等5个方面,为构建友好生育环境献言。
赵冬苓指出,当前中国快步进入老龄化、少子化阶段,2022年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总和生育率跌破1.1,这将严重将影响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人口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它的基础要素。人口数量和质量共同影响国力,随着人口总量萎缩,将影响中国大市场优势,也将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规模以及全球竞争力。
“生育政策调整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刻不容缓,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大势所趋,应尽快全面放开生育,让生育权重新回归家庭。”赵冬苓表示。
赵冬苓在建议中表示,2022年,中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首次负增长。民间智库育娲人口发布的《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1》显示,2050年中国总人口将下降至12.64亿,2100年中国人口将降到6.85亿,占世界人口比例将从现在的18%降至6.5%。人口数量和质量共同影响国力,随着人口总量萎缩,将影响中国大市场优势,也将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规模以及全球竞争力。
有分析认为,生育观念改变、生育的机会成本和直接成本高是影响现阶段生育率的主要原因。生育观念改变使得生育率趋于下降,现在的年轻人并不把生育作为必然选择,更加追求自我满足,不愿意过早被生育束缚,倾向于晚生、少生、甚至不生。很多女性也不愿因生育影响就业和生活,从而降低生育意愿。
这份建议指出,生育成本是降低生育率的直接原因。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高是抑制生育行为的“三座大山”。
她表示,中国大中城市房价居高不下,成为城市化发展,吸引年轻人就业、定居、生育的障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人口的流动性日益频繁,人户分离人口规模扩大。不仅本市户籍与住址分离现象突出,流动人口的落户政策也改善缓慢。户籍制度改革不到位,导致流动人口家庭的分拆化,地方政策在购房、购车、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子女入学、就业、居住等方面出现不公平现象,导致家庭成本增加,进一步降低了流动人口组织家庭的意愿。家庭小型化、不婚化成新趋势,2020年家庭户规模降为2.62人,比2010年减少0.48人。
目前,虽然各地在落实生育支持政策方面有所进步,但各地政策差异较大。为了降低育儿成本,赵冬苓建议发放生育津贴,对多生家庭的津贴递增;为生育女性免费提供生育保险,免费提供基本的生育保健、医护服务。在教育方面,她建议对2024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免除学费、课本费,直至大学阶段。
界面新闻注意到,为降低生育孩子的教育成本,不少代表委员纷纷“支招”。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甘华田表示,为更有效地鼓励生育,他建议“为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发放教育专项补贴,为第三孩提供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阶段的免费教育”。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则建议将小学、中学教育年限由6年缩短到5年,将高中阶段纳入义务教育范围,实施“十年义务教育”,使大学毕业生最佳生育年龄时期延长2年。
农工党中央在税收层面关注教育成本,建议加快制定有利于提升生育意愿的税收优惠政策。在部分省市进行试点,对达不到专项附加扣除中的学前教育、学历教育扣除标准的低收入家庭,计算其“负所得税”金额,由政府予以一定的补助。同时,农工党中央建议对现有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标准上按照150%加计扣除,进一步减轻家庭育养子女的负担,鼓励适龄育养家庭多生多育。
赵冬苓在建议中表示,在改革户籍制度方面,应建立与生育挂钩的落户制度。改革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在子女教育、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取消户籍差异,实现公共服务公平化。此外 ,她认为还应该鼓励民间办学,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多元化的职业发展。并推进个人所得税以家庭为单位的综合申报制,降低家庭的所得税负担,有利于家庭建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