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狂飙》《三体》等群像出彩,军功章有“选角公司”一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狂飙》《三体》等群像出彩,军功章有“选角公司”一份

市场起伏背后,选角行业如何变化?

文|娱乐资本论 肉松

“现在行业里的选角团队或公司,可能也就30家左右了。”同人星光创始人姚远说道,相比于2019年的统计数字——300,行业规模已经缩水了90%。

姚远2004年入行,2014年成立同人星光,去年带着团队参与了三部剧集:《苍兰诀》《冰雨火》《风吹半夏》,娱乐资本论见到他时,公司刚搬家不久,所在园区的房租和之前比相对便宜,也让某种困境不言而喻。

而这背后的原因并不难解释,甚至早已是这两年的老生常谈。影视寒冬尚未结束,疫情的打击接踵而至,为了撇去市场泡沫、尽快实现盈利,占据主导地位的长视频平台开始实行降本增效策略。自2020年,行业上、下游都处于一种相对艰难的生存状态,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最早介入项目的选角。

如果对选角行业过去的发展态势有所感知,或许会生出一种“今时不同往日”之感。

往前追溯,行业的第一个转折点发生在2008年左右,随着影视项目的产量激增,积累的演员资源越来越多,选角导演处理的工作不再只是帮忙定群演。当时,这个岗位的普遍说法还是“演员副导演”,几乎一个人包揽如今整个选角团队做的事:早晨安排演员化妆,在现场接演员、接群演、接特约,给特约台词、试戏,安排第二天的演员通告。

2009年,“中国演员副导演协会”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从业者们的“野心”,即提高对影视项目选角的参与度。而在那个时候,选角行业的特性与传统就已经很明确,前辈与新人之间讲究传帮带、同行之间充斥着相互帮衬的江湖气。《狂飙》制片人、选角负责人秦戈是2010年入行的,一直以来,他都坚信“天下副导演是一家”。

热闹,本图为AI作画,创意by娱乐资本论

再往后,借鉴好莱坞的行业体系,选角工作室开始在国内盛行,牧星人、浩瀚星盘、同人星光、CD HOME等公司先后成立。在这个过程中,选角的工作模式从个人转为团队,演员副导演渐渐分化成不同的岗位:选角导演、演员统筹、演员副导演助理等。

而一个客观规律是,影视项目的产量变化直接决定了选角公司的状态起伏。也因此,经历过整个影视行业的繁荣阶段后,在2019年的市场波动中,选角行业也迎来过一次洗牌期,很多团队都在合并、转行中彻底消失了。过去三年,类似情况又重新上演。

但是换个角度来说,这一轮轮的大浪淘沙,其实意味着行业工业化和成熟度被推向了新的台阶。

为什么这么说?

自去年以来,从《人世间》《开端》到《三体》《狂飙》,在市场上引发大量关注的剧集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都属于群像剧。群像之所以精彩,不仅是因为剧本刻画、人物塑造足够到位,也得益于恰到好处的选角。每逢这类项目热播,相关讨论越发常见,有的演员因此走进更多观众的视野,比如刘丹、黄澄澄、张颂文、冯兵……有的一改往日在观众心中留下的刻板印象,比如王子文、林永健……

选角这项幕后工作也引起了的外界关注:面对群像剧,如何锁定一个合适的演员?匹配群像需要考虑什么?那些低调且戏好的演员是怎么被发掘的?

我们带着以上疑问找到了《风吹半夏》《卿卿日常》《狂飙》《三体》背后的选角公司:同人星光、云汉百戏、判断力和以雅传媒。但这些选角操盘手纷纷坦言,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群像剧选角方法论,对他们来说,不会先入为主地带着群像剧的概念进行选角。

更合理的逻辑是,精准的选角能为群像打下更扎实的基础,而这正充分体现了选角团队的综合能力。

大浪淘沙的意义就在这里,还能留下的10%,都是行业里的精兵强将。据了解,这其中少数体量较大者,规模能有上百人,更多是几人到几十人不等的小而美团队。相比于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决策权,或者扩张规模、拓展业务,我们接触到的从业者都更愿意专注在选角领域,发挥匠人精神。

在他们看来,选角的奥义是在创作上与主创们打配合,同时,在导演、制片人、平台等各方意见中起到平衡作用,扮演服务者的角色。这到底是怎样一个环节?通过与上述四个团队负责人的对话,我们总结出了关于选角的11件小事,同时也将几部剧的幕后故事、大家的行业见解做了整理(详见整版)。

1、论参与度,选角介入项目最早、对接部门最多,因为演员是一部戏最直观的部分,也成为筹备期最容易引发广泛讨论的一环。

2、整体而言,各团队的选角流程大同小异。以秦戈给判断力定下的规矩为例:

第一轮:通读剧本或人物小传并进行内部讨论,大家分别写下关于角色的三个关键词,达成一致后,从演员库和经纪人投递的资料中找出外形符合条件的演员。

第二轮:看演员以往的作品;

第三轮:联系通过前两轮筛选的演员,问经纪人要其自我介绍和试戏片段,约合适的演员见面。试戏时,由同一个人和面试同一角色的不同演员搭戏;第四轮:

以上每一轮筛选都会淘汰一半人选,见完面,人选被锁定至最小范畴,联系服化道给他们做简单的造型,临时租一个摄影棚,让导演和摄影从监视器里看效果;

第五轮:结合演员们的档期、费用,做最后的决定。

3、当然,对于选角来说,归纳和提炼关键词是远远不够的,更有针对性的参考依据是人物小传或人物画像。

其中,前者通常由制作团队提供,云汉百戏的负责人张艺之在拿到《卿卿日常》的人物小传后感叹过,“从没见过这么详细的人物小传”,除了常见信息,还包括将故事背景类比职场之后,每个人所对应的人设。后者的维度同样很多元,涉及人物的色彩、星座、与之接近的动物形象等等。

4、一个为群像剧选角时更容易遇见的问题是,人物的成长线不够详尽。同人星光负责人姚远告诉小娱,为了选到最合适的演员,选角团队会和主创一起补足人物前史,比如人物的原生家庭、成长环境等。

以《风吹半夏》里的陈宇宙为例,在主创的构思中,陈宇宙从小体弱多病且父亲早逝,性格上也相对弱势,发小许半夏会照顾他、保护他,甚至背着他上学。另外,在这种情况下,相比让经纪人、演员直接看剧本,选角更需要提前提炼角色亮点,引起他们的兴趣。

5、演员与角色的适配度,有时候并不那么显性,造型的辅助会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比如《狂飙》中饰演高启兰的隆妮,据秦戈回忆,浏览演员资料时,其简历中两张反差极大的照片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正接近于观众在剧里看到的两个阶段的高启兰。等到给演员做完造型,这个人物的形象变得更立体、清晰起来。也出于这个逻辑,选角会从各种途径寻找接近角色形象的演员照片。

6、从工作性质来讲,选角往往周旋于片方、平台、演员之间,而在李萌看来,这份工作需要平衡的是放飞想象和落地执行之间的距离。

典型情况之一是,面对一些类型化的角色,该选择演过类似角色或观众相对熟悉的演员,还是打破常规、寻找让人意想不到的人选。在《三体》的选角中,林永健饰演常伟思就属于后者,而于和伟饰演史强,对应的是另一选角考量:即求形似还是求神似。

7、选角的第一要义是为个体角色匹配演员,但面对群像剧时,还要考虑这些演员是否能融入整体群像。

筹备《狂飙》时,选角团队会将演员照片按照角色的好坏各自排开,看三个单元里的正反派人物“势均力敌”,同时,莽村、高启强身边的人等小群像,也会被团体,也需要将演员们放在一起观察其整体匹配度。

姚远在给《风吹半夏》中伍建设、裘毕正等几位Boss选角时,也准备了好几组人选,不断地更换、排列组合,才最终确定了现在的阵容。

8、在选角时,选角团队会不断优化整体的备选方案,项目情况不同,这个过程的复杂程度也不同。

基于题材的特殊性,在做好准备工作的情况下,以往只需要一到两次的方向讨论,但是在筹备《三体》时,这种讨论进行了六、七次。再比如《狂飙》,观众如今看到的演员阵容,正是选角团队提报的第三版方案。

此外,每个角色都需要准备3到5个备选演员,除了给最终决定留下一定的衡量空间,也因为选角像一场博弈,直到与演员签下合同的前一刻,任何变化都可能发生。

9、除了与角色的匹配度,选角通常更青睐配合度高的演员。由于戏份有限,出演配角的演员往往不会全程跟组,配角一旦多起来,协调档期的难度便又上了个台阶。

此外,从创作的角度来说,愿意多留在剧组,和其他主创一起完成创作也是制作团队更愿意看见的。

10、无论是什么题材、类型的剧,需要多少演员,在宏观调控之下,演员片酬在项目总成本的占比都是固定的,所以对选角来说,一定要在预算之内码齐所有的演员。

当角色众多、“僧多肉少”的时候,选角会尝试找合适且关系好的演员来帮忙,而所谓“帮忙”,指的是以低于市场价的片酬来参演。如果是足够好的角色和团队,演员的降价意愿会更强。

11、当演员的某个角色出圈之后,片酬会不会立刻上涨?答案是肯定的。但对于很多演员来说,演到好角色、参与好项目才是更重要的,张艺之坦言,“并不是每个演员都日薪208万的”,姚远也认为,“只有不好的内容才会拿钱砸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狂飙》《三体》等群像出彩,军功章有“选角公司”一份

市场起伏背后,选角行业如何变化?

文|娱乐资本论 肉松

“现在行业里的选角团队或公司,可能也就30家左右了。”同人星光创始人姚远说道,相比于2019年的统计数字——300,行业规模已经缩水了90%。

姚远2004年入行,2014年成立同人星光,去年带着团队参与了三部剧集:《苍兰诀》《冰雨火》《风吹半夏》,娱乐资本论见到他时,公司刚搬家不久,所在园区的房租和之前比相对便宜,也让某种困境不言而喻。

而这背后的原因并不难解释,甚至早已是这两年的老生常谈。影视寒冬尚未结束,疫情的打击接踵而至,为了撇去市场泡沫、尽快实现盈利,占据主导地位的长视频平台开始实行降本增效策略。自2020年,行业上、下游都处于一种相对艰难的生存状态,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最早介入项目的选角。

如果对选角行业过去的发展态势有所感知,或许会生出一种“今时不同往日”之感。

往前追溯,行业的第一个转折点发生在2008年左右,随着影视项目的产量激增,积累的演员资源越来越多,选角导演处理的工作不再只是帮忙定群演。当时,这个岗位的普遍说法还是“演员副导演”,几乎一个人包揽如今整个选角团队做的事:早晨安排演员化妆,在现场接演员、接群演、接特约,给特约台词、试戏,安排第二天的演员通告。

2009年,“中国演员副导演协会”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从业者们的“野心”,即提高对影视项目选角的参与度。而在那个时候,选角行业的特性与传统就已经很明确,前辈与新人之间讲究传帮带、同行之间充斥着相互帮衬的江湖气。《狂飙》制片人、选角负责人秦戈是2010年入行的,一直以来,他都坚信“天下副导演是一家”。

热闹,本图为AI作画,创意by娱乐资本论

再往后,借鉴好莱坞的行业体系,选角工作室开始在国内盛行,牧星人、浩瀚星盘、同人星光、CD HOME等公司先后成立。在这个过程中,选角的工作模式从个人转为团队,演员副导演渐渐分化成不同的岗位:选角导演、演员统筹、演员副导演助理等。

而一个客观规律是,影视项目的产量变化直接决定了选角公司的状态起伏。也因此,经历过整个影视行业的繁荣阶段后,在2019年的市场波动中,选角行业也迎来过一次洗牌期,很多团队都在合并、转行中彻底消失了。过去三年,类似情况又重新上演。

但是换个角度来说,这一轮轮的大浪淘沙,其实意味着行业工业化和成熟度被推向了新的台阶。

为什么这么说?

自去年以来,从《人世间》《开端》到《三体》《狂飙》,在市场上引发大量关注的剧集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都属于群像剧。群像之所以精彩,不仅是因为剧本刻画、人物塑造足够到位,也得益于恰到好处的选角。每逢这类项目热播,相关讨论越发常见,有的演员因此走进更多观众的视野,比如刘丹、黄澄澄、张颂文、冯兵……有的一改往日在观众心中留下的刻板印象,比如王子文、林永健……

选角这项幕后工作也引起了的外界关注:面对群像剧,如何锁定一个合适的演员?匹配群像需要考虑什么?那些低调且戏好的演员是怎么被发掘的?

我们带着以上疑问找到了《风吹半夏》《卿卿日常》《狂飙》《三体》背后的选角公司:同人星光、云汉百戏、判断力和以雅传媒。但这些选角操盘手纷纷坦言,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群像剧选角方法论,对他们来说,不会先入为主地带着群像剧的概念进行选角。

更合理的逻辑是,精准的选角能为群像打下更扎实的基础,而这正充分体现了选角团队的综合能力。

大浪淘沙的意义就在这里,还能留下的10%,都是行业里的精兵强将。据了解,这其中少数体量较大者,规模能有上百人,更多是几人到几十人不等的小而美团队。相比于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决策权,或者扩张规模、拓展业务,我们接触到的从业者都更愿意专注在选角领域,发挥匠人精神。

在他们看来,选角的奥义是在创作上与主创们打配合,同时,在导演、制片人、平台等各方意见中起到平衡作用,扮演服务者的角色。这到底是怎样一个环节?通过与上述四个团队负责人的对话,我们总结出了关于选角的11件小事,同时也将几部剧的幕后故事、大家的行业见解做了整理(详见整版)。

1、论参与度,选角介入项目最早、对接部门最多,因为演员是一部戏最直观的部分,也成为筹备期最容易引发广泛讨论的一环。

2、整体而言,各团队的选角流程大同小异。以秦戈给判断力定下的规矩为例:

第一轮:通读剧本或人物小传并进行内部讨论,大家分别写下关于角色的三个关键词,达成一致后,从演员库和经纪人投递的资料中找出外形符合条件的演员。

第二轮:看演员以往的作品;

第三轮:联系通过前两轮筛选的演员,问经纪人要其自我介绍和试戏片段,约合适的演员见面。试戏时,由同一个人和面试同一角色的不同演员搭戏;第四轮:

以上每一轮筛选都会淘汰一半人选,见完面,人选被锁定至最小范畴,联系服化道给他们做简单的造型,临时租一个摄影棚,让导演和摄影从监视器里看效果;

第五轮:结合演员们的档期、费用,做最后的决定。

3、当然,对于选角来说,归纳和提炼关键词是远远不够的,更有针对性的参考依据是人物小传或人物画像。

其中,前者通常由制作团队提供,云汉百戏的负责人张艺之在拿到《卿卿日常》的人物小传后感叹过,“从没见过这么详细的人物小传”,除了常见信息,还包括将故事背景类比职场之后,每个人所对应的人设。后者的维度同样很多元,涉及人物的色彩、星座、与之接近的动物形象等等。

4、一个为群像剧选角时更容易遇见的问题是,人物的成长线不够详尽。同人星光负责人姚远告诉小娱,为了选到最合适的演员,选角团队会和主创一起补足人物前史,比如人物的原生家庭、成长环境等。

以《风吹半夏》里的陈宇宙为例,在主创的构思中,陈宇宙从小体弱多病且父亲早逝,性格上也相对弱势,发小许半夏会照顾他、保护他,甚至背着他上学。另外,在这种情况下,相比让经纪人、演员直接看剧本,选角更需要提前提炼角色亮点,引起他们的兴趣。

5、演员与角色的适配度,有时候并不那么显性,造型的辅助会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比如《狂飙》中饰演高启兰的隆妮,据秦戈回忆,浏览演员资料时,其简历中两张反差极大的照片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正接近于观众在剧里看到的两个阶段的高启兰。等到给演员做完造型,这个人物的形象变得更立体、清晰起来。也出于这个逻辑,选角会从各种途径寻找接近角色形象的演员照片。

6、从工作性质来讲,选角往往周旋于片方、平台、演员之间,而在李萌看来,这份工作需要平衡的是放飞想象和落地执行之间的距离。

典型情况之一是,面对一些类型化的角色,该选择演过类似角色或观众相对熟悉的演员,还是打破常规、寻找让人意想不到的人选。在《三体》的选角中,林永健饰演常伟思就属于后者,而于和伟饰演史强,对应的是另一选角考量:即求形似还是求神似。

7、选角的第一要义是为个体角色匹配演员,但面对群像剧时,还要考虑这些演员是否能融入整体群像。

筹备《狂飙》时,选角团队会将演员照片按照角色的好坏各自排开,看三个单元里的正反派人物“势均力敌”,同时,莽村、高启强身边的人等小群像,也会被团体,也需要将演员们放在一起观察其整体匹配度。

姚远在给《风吹半夏》中伍建设、裘毕正等几位Boss选角时,也准备了好几组人选,不断地更换、排列组合,才最终确定了现在的阵容。

8、在选角时,选角团队会不断优化整体的备选方案,项目情况不同,这个过程的复杂程度也不同。

基于题材的特殊性,在做好准备工作的情况下,以往只需要一到两次的方向讨论,但是在筹备《三体》时,这种讨论进行了六、七次。再比如《狂飙》,观众如今看到的演员阵容,正是选角团队提报的第三版方案。

此外,每个角色都需要准备3到5个备选演员,除了给最终决定留下一定的衡量空间,也因为选角像一场博弈,直到与演员签下合同的前一刻,任何变化都可能发生。

9、除了与角色的匹配度,选角通常更青睐配合度高的演员。由于戏份有限,出演配角的演员往往不会全程跟组,配角一旦多起来,协调档期的难度便又上了个台阶。

此外,从创作的角度来说,愿意多留在剧组,和其他主创一起完成创作也是制作团队更愿意看见的。

10、无论是什么题材、类型的剧,需要多少演员,在宏观调控之下,演员片酬在项目总成本的占比都是固定的,所以对选角来说,一定要在预算之内码齐所有的演员。

当角色众多、“僧多肉少”的时候,选角会尝试找合适且关系好的演员来帮忙,而所谓“帮忙”,指的是以低于市场价的片酬来参演。如果是足够好的角色和团队,演员的降价意愿会更强。

11、当演员的某个角色出圈之后,片酬会不会立刻上涨?答案是肯定的。但对于很多演员来说,演到好角色、参与好项目才是更重要的,张艺之坦言,“并不是每个演员都日薪208万的”,姚远也认为,“只有不好的内容才会拿钱砸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