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1158万高校毕业生如何稳就业? | 两会·最热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1158万高校毕业生如何稳就业? | 两会·最热烈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程大发

界面新闻编辑 | 翟瑞民

2022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当天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23年主要预期目标中,包括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中国劳动学会特约研究员苏海南向界面新闻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今年新增就业人数和城镇调查失业率两个指标,与去年两个指标基本持平,是现实可行、很合理的指标,为新一届政府抓好今年就业工作留有余地。

苏海南指出,要实现此两个目标,基本前提条件是一方面要稳经济,切实抓好今年经济发展,力争比去年有新的进展;另一方面,要继续落实好已有的一整套保就业、稳就业政策,同时结合今年新情况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政策并抓好落实。

3月6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今年情况看,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高校毕业生人数和城镇就业需求均创新高,就业扩容提质依然面临一些压力和挑战。

“但我们更要看到,随着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各项政策举措持续发力显效,企业等经营主体恢复发展,带动用工需求扩大、就业岗位增加,就业形势将稳定向好。去年我们定的新增就业目标是1100万人,实际完成1206万人,比计划目标多100万人。今年确定的目标是1200万人左右,比去年目标多了100万,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对稳就业的信心和决心。”李春临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

对于2023年的就业形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冯喜良告诉界面新闻,疫情结束后,国民消费支出增加,旅游业、服务业、制造业等正在逐渐恢复,随着行业复苏、经济增长,就业岗位和新增就业人数也会增加。

冯喜良介绍,要实现2023年稳就业的目标,保障青年人就业是一个关键。一方面是因为,世界各国都存在青年人失业率相对较高的倾向;另一方面,根据教育部统计,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如果新增就业人口1200万的话,那这些新增高校毕业生就占了90%以上。”

为促进1158万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2022年底,教育部已发布通知明确,从2023年起,不再发放就业报到证,将毕业生求职就业的手续进一步简化。同时,教育部在2022年底启动了“2023届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月”活动,计划会同有关方面举办40场以上系列招聘活动;此外,教育部还将举办“24365校园招聘服务”线上招聘月活动。

冯喜良认为,保障大学生就业,除了要增加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包括政府部门等传统行业的正规就业岗位外,还应该完善制度,保障灵活就业人群的权益。“我们去年做过一个调研,样本包括北京的3万多大学生,以及全国范围内的1万多高校毕业生,结果显示超过10%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了灵活就业,这个比例是挺高的。”冯喜良说。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曾对界面新闻介绍,促进青年人就业,需要加大实施积极就业促进政策的力度,政府、企业、高校、个人四方应形成合力。如政府可拿出一些资源与企业合作建立一定期限实习工作岗位,减少部分年轻人进入职场的初始磨合成本;还可以补贴设立不做未来就业承诺的公益性临时工作岗位,帮助年轻人得到进入职场的过渡性机会。高等教育机构则需要加强就业辅导和支持,对于部分暂时难以就业的所谓“慢就业”毕业生提供延长保留档案时间等相关服务,平滑就业困难对毕业生的冲击。

苏海南认为,今年具体可从多个方面做工作来达成2023年稳就业的目标。首先是切实抓好今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要通过多渠道拓展其就业门路、引导支持大学生创业以及扩招研究生、延期毕业等多项措施来解决。

其次,随着疫情形势好转,在继续抓好防疫工作基础上,要重点抓好交通、建筑、旅游、餐饮、住宿等受疫情冲击较大行业的再复苏,也要继续抓好中小微企业的纡困和扶持。

数据显示,中小微企业在疫情三年中受冲击较大,其流失的就业人数也很多,为此要进一步落实好支持中小微企业复工、复苏的政策,包括稳岗、房租和水电费减免等纡困政策,给一些政策和资金帮扶,帮助其尽快复工复产;同时合理放开城市“地摊经济”,鼓励、引导低收入家庭居民自主创业,这是拓展新增就业岗位的重要领域。

同时,对受贸易战、金融战等国际形势影响的外贸产业,提供政策帮扶和国际外贸市场的恢复、维持和开拓,助其复苏,招回流失的劳动力。苏海南还表示,要继续抓好特、大型企业的创新、创造和重组,使大型企业能提供新增就业的容量。

“当然也要注意防范‘黑天鹅’‘黑犀牛’等突发事件,防止新冠疫情的反弹或者新疫情的发生。在经济能够快速复苏的大前提下,贯彻落实好已有的稳就业、减少失业的政策措施,那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的目标肯定是能够实现的。”苏海南说。

界面新闻注意到,针对促进就业,尤其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也纷纷献策。全国人大代表姚劲波建议,在2022年社保“缓返补”政策经验的基础上,可以研究出台鼓励企业扩大招聘高校毕业生的相关政策。对于吸纳应届大学生的企业,根据招聘人数,实施前半年免、后半年减半缴纳社保的政策,应届大学生社保的差额部分视同缴纳。

全国政协委员吕国泉认为,要强化法律制度保障,明确就业年龄歧视判定标准,增加监管处罚可操作性,对各年龄段劳动者给予平等就业保护,要求用人单位不得将年龄作为招聘、晋升或辞退的红线。全国人大代表齐虎建议,开展促进青年就业立法调研,尽早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立法计划,加快促进青年就业立法进程。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1158万高校毕业生如何稳就业? | 两会·最热烈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程大发

界面新闻编辑 | 翟瑞民

2022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当天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23年主要预期目标中,包括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中国劳动学会特约研究员苏海南向界面新闻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今年新增就业人数和城镇调查失业率两个指标,与去年两个指标基本持平,是现实可行、很合理的指标,为新一届政府抓好今年就业工作留有余地。

苏海南指出,要实现此两个目标,基本前提条件是一方面要稳经济,切实抓好今年经济发展,力争比去年有新的进展;另一方面,要继续落实好已有的一整套保就业、稳就业政策,同时结合今年新情况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政策并抓好落实。

3月6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今年情况看,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高校毕业生人数和城镇就业需求均创新高,就业扩容提质依然面临一些压力和挑战。

“但我们更要看到,随着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各项政策举措持续发力显效,企业等经营主体恢复发展,带动用工需求扩大、就业岗位增加,就业形势将稳定向好。去年我们定的新增就业目标是1100万人,实际完成1206万人,比计划目标多100万人。今年确定的目标是1200万人左右,比去年目标多了100万,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对稳就业的信心和决心。”李春临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

对于2023年的就业形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冯喜良告诉界面新闻,疫情结束后,国民消费支出增加,旅游业、服务业、制造业等正在逐渐恢复,随着行业复苏、经济增长,就业岗位和新增就业人数也会增加。

冯喜良介绍,要实现2023年稳就业的目标,保障青年人就业是一个关键。一方面是因为,世界各国都存在青年人失业率相对较高的倾向;另一方面,根据教育部统计,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如果新增就业人口1200万的话,那这些新增高校毕业生就占了90%以上。”

为促进1158万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2022年底,教育部已发布通知明确,从2023年起,不再发放就业报到证,将毕业生求职就业的手续进一步简化。同时,教育部在2022年底启动了“2023届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月”活动,计划会同有关方面举办40场以上系列招聘活动;此外,教育部还将举办“24365校园招聘服务”线上招聘月活动。

冯喜良认为,保障大学生就业,除了要增加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包括政府部门等传统行业的正规就业岗位外,还应该完善制度,保障灵活就业人群的权益。“我们去年做过一个调研,样本包括北京的3万多大学生,以及全国范围内的1万多高校毕业生,结果显示超过10%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了灵活就业,这个比例是挺高的。”冯喜良说。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曾对界面新闻介绍,促进青年人就业,需要加大实施积极就业促进政策的力度,政府、企业、高校、个人四方应形成合力。如政府可拿出一些资源与企业合作建立一定期限实习工作岗位,减少部分年轻人进入职场的初始磨合成本;还可以补贴设立不做未来就业承诺的公益性临时工作岗位,帮助年轻人得到进入职场的过渡性机会。高等教育机构则需要加强就业辅导和支持,对于部分暂时难以就业的所谓“慢就业”毕业生提供延长保留档案时间等相关服务,平滑就业困难对毕业生的冲击。

苏海南认为,今年具体可从多个方面做工作来达成2023年稳就业的目标。首先是切实抓好今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要通过多渠道拓展其就业门路、引导支持大学生创业以及扩招研究生、延期毕业等多项措施来解决。

其次,随着疫情形势好转,在继续抓好防疫工作基础上,要重点抓好交通、建筑、旅游、餐饮、住宿等受疫情冲击较大行业的再复苏,也要继续抓好中小微企业的纡困和扶持。

数据显示,中小微企业在疫情三年中受冲击较大,其流失的就业人数也很多,为此要进一步落实好支持中小微企业复工、复苏的政策,包括稳岗、房租和水电费减免等纡困政策,给一些政策和资金帮扶,帮助其尽快复工复产;同时合理放开城市“地摊经济”,鼓励、引导低收入家庭居民自主创业,这是拓展新增就业岗位的重要领域。

同时,对受贸易战、金融战等国际形势影响的外贸产业,提供政策帮扶和国际外贸市场的恢复、维持和开拓,助其复苏,招回流失的劳动力。苏海南还表示,要继续抓好特、大型企业的创新、创造和重组,使大型企业能提供新增就业的容量。

“当然也要注意防范‘黑天鹅’‘黑犀牛’等突发事件,防止新冠疫情的反弹或者新疫情的发生。在经济能够快速复苏的大前提下,贯彻落实好已有的稳就业、减少失业的政策措施,那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的目标肯定是能够实现的。”苏海南说。

界面新闻注意到,针对促进就业,尤其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也纷纷献策。全国人大代表姚劲波建议,在2022年社保“缓返补”政策经验的基础上,可以研究出台鼓励企业扩大招聘高校毕业生的相关政策。对于吸纳应届大学生的企业,根据招聘人数,实施前半年免、后半年减半缴纳社保的政策,应届大学生社保的差额部分视同缴纳。

全国政协委员吕国泉认为,要强化法律制度保障,明确就业年龄歧视判定标准,增加监管处罚可操作性,对各年龄段劳动者给予平等就业保护,要求用人单位不得将年龄作为招聘、晋升或辞退的红线。全国人大代表齐虎建议,开展促进青年就业立法调研,尽早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立法计划,加快促进青年就业立法进程。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