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视剧中一度泛滥成灾的“白莲花”遭到了很多人的反感和嘲弄,那些善良、无辜、毫无心机、纯洁得像一张白纸的女子,永远泪水盈盈,随时奉上爱心和同情心,张口就是鸡汤。即使对别人造成了致命的伤害,那或是无心之失,或是身边人的行为,不关她事,或是不得已而为之,别无选择啊,也不能怪她。你得降低自己的智商才能理解这些角色。
相反,人们开始赞美那些一步步地黑化、并黑得漂亮的角色。起先,她们也善良、纯洁,但不是毫无心机和主见。后来,环境和形势都复杂起来了,明里暗里有了敌人,置身于种种阴谋和权力斗争中,她们聪明敏锐,也吃过亏,受过迫害,但渐渐通晓世故人心,练就了手腕,眼神也凌厉了起来,杀伐决断毫不心软。这样曲折、充满了内心戏的情节比起“白莲花”几十年如一日的纯情戏自然要精彩太多。
在文学著作中也有一类这样黑化的人物或群体,他们的黑化之路不仅精彩,而且深刻。有的人作恶是为了获得名利;有的人作恶则是为了复仇,或是泄一己之愤;也有人是为作恶而作恶,从作恶中获得享乐。《罗生门》中背弃了武士道的武士属于前者,而《金锁记》戴着黄金枷锁的曹七巧,因为不幸和绝望而向身边人“复仇”;《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主人公则很大程度上是为作恶而作恶的典型。
不过,从光明走向邪恶,有时也不是个人的选择。如果将你置身于《大逃杀》里的那场荒谬的生存游戏,你又是否能够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伤害他人?人性的变化受着环境的催发,当一个人身处无尽的罪恶周围,若他能保持善良确实可贵,但如果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也情有可原。这也是作家们一直以来都在书写的题材之一。在他们的笔下,一个人的罪恶始终有它的源头,并从中发散出更多的与人类相关的事物。下面这8本书,便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一个人、一群人如何逐渐走向罪恶之路的故事。
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
1、美男子道林·格雷因见了画家霍华德给他画的肖像,发现了自己惊人的美,又在听信了亨利勋爵的吹嘘后,希望那幅肖像能代替自己承担岁月和心灵的负担,而让自己永远保持青春貌美。后来,他的这个想入非非的愿望后来却莫名其妙地实现了。一天晚上,他粗暴地对待女演员西比尔,回到家后发现那肖像上出现了残忍的表情。原来,肖像已开始随着道林·格雷心灵的堕落而开始变化了。
2、画像上的道林·格雷一天天地变得丑陋,与此同时,原本羞涩、也不乏善良的道林·格雷一步步地变得残忍冷漠,在罪恶的路上日益堕落。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一切离不开亨利勋爵这个天才教唆犯的强大影响力,他编织出一套颇有诱惑力的新享乐主义观念,令道林·格雷沉迷其中,并加以实践。得知西比尔被他抛弃后自尽后,道林·格雷起先还为此内疚自责,但亨利勋爵一席话便可让他释然。
3、在书中,聪明绝顶的亨利勋爵贡献了太多太多的格言警句,这些句子非常美妙,充满智慧和调侃,嘴角挂着一丝邪气的微笑那种。如:“保持本色才是装腔作势,而且是我所知道的最令人讨厌的装腔作势。”“不变心的人只能体会爱的庸俗的一面,唯有变心的人知道爱的酸辛。”“人类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了,这是世界的原罪。”“情感生活中的忠诚就像理性生活中的一贯性一样,无非是承认失败。”还有著名的“唯浅薄之人不以貎取人。”要是你读完也有点被蛊惑了,那么握个手吧。
4、这本书在出版后几乎受到了所有英国报业、评论家的谴责。在他们看来,这是一本没有道德、精神沦丧的小说,但也正是这本小说,揭露出了当时那个“假正经”的社会的本来面目。书中的亨利勋爵像是王尔德安排给自己的化身,借他之口说出了英国人想说不敢说的话,而道林·格雷则做了英国人不敢做的事。如今这本书读来令人愉悦。
威廉·戈尔丁 《蝇王》
1、故事发生在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时,一驾搭载几十个孩子的飞机因受到攻击,被迫在坠毁前把孩子们投放到一个孤岛上。为了生存和获救,孩子们起初以幼稚的民主形式集结在一起。后来,因为误解和恐怖,“蝇王”出现了,孩子们便开始失去理智、甚至互相残杀。
2、这是一个关于荒岛和乌托邦的故事。“蝇王”即苍蝇之王,在这个故事中只是一个可怕的象征。它源自希伯来语“Baalzebub”,在《圣经》中,被称为“万恶之首”。因为对蝇王的恐惧,孩子们逐渐显现除了惊人可怖的兽性。代表了先知身份的西蒙被杀,象征了知识分子的猪仔也落得个悲惨的下场。一群人从最初的团结到后来的自相残杀,人性的险恶在故事里逐渐被揭示。
3、除了对人性的探讨,威廉·戈尔丁还花了很多力气去思考“文明与野蛮”这一议题。在这个不完全脱离了道德、规则的社会,孩子们用文明世界遗留下来的理念组成了最初的民主,但这种民主是缺陷的,最后也被专制取代;一开始制定好的规则,也逐渐被打破,“文明”也变成了“野蛮”。西蒙被杀时,人群中那如被诅咒一般的舞蹈,完全是宗教萌生时的野蛮文化;在最后其他人对拉夫尔的攻击中,涂面也成了野蛮的象征。读完《蝇王》,我不禁思考:在野蛮的统治下,文明是否会有翻身的希望?小说似乎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
1、这是一则反乌托邦的政治讽喻寓言。故事讲得是农场的一群动物成功地进行了一场“革命”,将压榨他们的人类东家赶出农场,建立起一个平等的动物社会。然而,动物领袖,那些聪明的猪们最终却篡夺了革命的果实,成为比人类东家更加独裁和极权的统治者。
2、这是乔治·奥威尔写的一本另类的童话,是《1984》的“前传”和热身。它明里写的是动物,但其实正是人类本身。在《动物庄园》里,逃出了人类手掌的动物们为了集体生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对于兽性大发的它们,和谐相处是不可能的。“拿破仑”的宣传家斯奎拉为了抹去早期领导人斯诺鲍在人们心目中的记忆,用尽了很多手法。作者本人也逐渐把他丑化成大叛徒。对于斯诺鲍,他已经不是叛徒,而成了更可恶的奸细,一个从起义一开始就混进了队伍里的奸细。在故事发展中逐渐“黑化”的动物们,成了这本十分精彩的书的看点之一。
3、有评论家说:“多一个人看乔治·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这本写于20世纪前半叶的《动物庄园》,影射的其实是极权主义。被洗脑的记忆、极端思想的号召、以及消灭不同政见者等情节,明里是在讲动物们的生活,实则是在暗示人类社会里的乱象。和讲述国家建立后如何巩固极权的《1984》相比,《动物庄园》更像是一个极权国家的建立史。书里有一句话,让我深深地感到恐怖——所有动物一例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
高见广春《大逃杀》
1、政府每年都会选择一班中学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一场生存试炼,选中的人将被强制封锁在未知的“游戏地点”,随机配发武器,昔日的同学要互相残杀,只有最后一个存活者能获胜离开。此次被选中的是香川县城岩中学三年B班的42名同学。这个残酷的生存故事,会如何展开?
2、《大逃杀》曾因改编的电影而广为人知。电影中所说的BR法在小说原著中被称为“第六十八项计画”。在这个“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游戏中,少年们的残忍本性逐渐暴露。男女主角七原秋也、中川典子抱着“不想杀人”的信念,寻找离开游戏的方法,在逃生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同伴们一个个死去的残酷现实。不想坐以待毙的光子杀死了信任自己的龙口,冷漠的富家少爷桐山则直接成了杀人狂。在这个故事里,即使有温情,也被这杀戮的底色覆盖了。
3、除开杀戮,《大逃杀》探讨的还有法西斯主义。小说里描述的日本是一个“网络受到局限”“禁止摇滚乐”“如有反抗便会遭到政府制裁”的集权统治国家。像“第六十八项计画”这样残忍的条例存在于世的理由,实质上竟然只是为了取悦政府官员!这简直不可思议。从这本书你可以看出,当人们的幸福和意志被国家政权碾压的时候,呈现出的末日景象会有多么可怕。渺小如蝼蚁的人们在互相残杀时显露的人性,也一样让人吃惊,却又感到十分真实。
三岛由纪夫《金阁寺》
1、故事取材于1950年7月11实际发生的日本金阁寺纵火事件。小说讲述了生来为口吃苦恼的青年沟口来到金阁寺出家以后,终日沉迷于金阁之美,并幻想在战火中与金阁同归于尽的壮美场面。然而,战争的结束使他的这一愿望永远化为泡影,绝望之余,沟口毅然将金阁寺付诸一炬。
2、沟口患有口吃,表面上,这一生理缺陷阻碍了他与外界的交流;内里,其实也是他心灵逐渐变得扭曲的一个原因。在他眼里,金阁寺是纯粹的美的代表,是世上最美丽的事物。这与他本人的“丑”是相对立的。但是,对于金阁寺的美,沟口并不想去保护,而是幻想与其在战火中灰飞烟灭。在他的黑化过程中,阳光坚毅的鹤川也曾给过他力量去净化他自己,但随着鹤川的自杀,这份纯净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丑陋”的化身柏木的出现。当沟口发现了寺庙老师嫖妓的事实,他也便以此为借口,烧毁了金阁寺,然后出逃。
3、在《金阁寺》中,三岛由纪夫一如既往地书写他对“美”“丑”的思考。丑恶的沟口追求美,便爱上了美丽的代表,金阁寺。他以为这份美丽能拯救他自身的丑陋,但到最后却发现自己已经无法拯救,只能将其烧毁。日本评论家奥野健男这样评论这本小说:“这是三岛文学中的最高水平,是三岛美学的集大成之作。可以说,《金阁寺》在战后文学史的潮流中完成了一个划时代的任务”。
玛丽·达里厄塞克 《母猪女郎》
1、某天,一个漂亮的妙龄女子身体出现了异常:眼睛变小,鼻子变大,身上长毛,头上掉发,胸前出现肿块,并逐渐变成了小小的猪乳。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奇遇后,他混进了母亲的猪圈里。一个凌晨,收购商来拉猪时,她展开了反抗,夺过手枪,第一枪打死了收购商,第二枪瞄准了母亲……
2、从貌美曼妙的女郎变成肮脏丑陋的母猪,这天差地别的变化放在一般人身上都是不能接受的。在不得以的情况下,女主角杀死了母亲,带领着猪群进入了种植着鲜花的野栗的乌托邦。自此,格格不入的她已经完全与人类世界对立,再也不能回到人类世界了。不过,事实上,在变成母猪之前,女主角过的日子也并不光鲜。为了更好的生活,她选择了贩卖肉体,在日复一日的混沌中,原本善良的她变得懒惰、贪婪,逐渐失去了内心的纯真本性。相反,在从家里出逃后,她倒是从猪的生活中得到了从未得到过的快乐,这无疑是讽刺的。
3、在评论家和读者看来,《母猪女郎》堪称女版的《变形记》。但是,与后者不同的是,《变形记》里的变形是一夜之间完成的,《母猪女郎》的变形是一个量变,继而质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玛丽·达里厄塞克是在以一个女性作家的角度去写这个带有寓言意味的童话故事。在女主角的世界里,世界充斥着男性带来的肮脏与罪恶,可悲的是这无法避免。“单从书的主题看,我想说卡夫卡完全不懂女人,也不懂女人的身体。我们的主题完全不同。”玛丽·达里厄塞克说。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
1、藤暮时分,罗生门下,一个走投无路的武士家奴正在等侯着雨停。当他茫然不知所措时,偶遇一位以拔死人头发为生的老妇人。在听完老夫人说完一席话后,武士像是明白了什么一样,邪性大发。决心弃苦从恶的他剥下老妇人的衣服,逃离了罗生门。自此,再也没有人见过他。
2、读完这篇小说后,罗生门前那沉重的乌云,阴冷的雨水,以及盘旋的乌鸦都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原本坚守着武士道的男主角,即使在落魄不堪的境地下,也尚在坚守着自己仅存的一丝高尚和正义感。但是,老妇人的所作所为以及她的辩解,将武士拉下了罪恶与堕落的深渊。那句“为了生存,没有他法。”听来让人心生凉意,但又觉得无可奈何。出走后的背弃了武士道的武士,他的道路也就可想而知。
3、很明显,《罗生门》表达的主题中心就是“恶”。在这个故事里,“恶”是无法避免的。无论是死去的妇女,还是拔死人头发的老妇人,或者是抢夺老人衣服的武士,他们身上都有不一样的“恶”。在芥川龙之介的笔下,“人性本善”似乎总敌不过“人性本恶”。人那骨子里的罪恶,好像就跟周围阴冷潮湿的环境连为了一体,不可根除。同时,对于幸福的追求,那些抛弃道德的人们又是否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罗生门》始终没有给出答案。
张爱玲《金锁记》
1、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嫁入姜家后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还使儿媳被折磨而死,最后也拆散女儿的爱情。
2、"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书里的这句话,很好地总结了曹七巧可怜又可憎的一生。因为丈夫身体的残疾,曹七巧的婚姻是无爱的,这让她将自身的情感转移到了姜家三少爷上,但三少爷却又从未真心对她,而是将她作为利用的工具。同时,出身卑微的她在姜家即使坐上了正室的位置,也摆脱不了骨子里的自卑。在财产争夺与情欲纠纷中,曹七巧注定要走向黑暗。
3、张爱玲在《金锁记》中着力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在她看来,曹七巧曾是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在用最病态的方式,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报复着这个伤害过她的世界。但事实上,与西方的英雄不同,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始终无法披上“英雄主义”的外衣。她只有绝望与恸哭,只能在黑暗中微弱地呼吸。这是曹七巧的可悲,也是那个时代的部分女性逃脱不了的命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