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抱歉,VC一线团队现在只招博士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抱歉,VC一线团队现在只招博士

创投圈的淘汰赛,不但从募资开始,也从招人开始。

图片来源:Unsplash-Van Tay Media

文|投资界PEdaily  张继文

“最近我推荐了一个清华金融本硕的分析师,结果被婉拒了。”夏琳略显遗憾地说道。

她是一位VC/PE圈的资深猎头。“现在甭管是一线大基金还是十八线小机构,投资一线几乎都要理工科博士。”今年春节过后,夏琳接到了十多家投资机构的招聘需求,要求竟出奇一致,都要理工科博士。

最近一个月,夏琳时间安排非常紧张,帮着投资机构网罗了一大批理工科博士。“刚刚给一家头部国资投资机构安排了清华毕业的光学博士,目前走到了二面。还有两个浙大材料学博士已经安排了面试时间。”夏琳仔细盘算了一下。

甚至,以往的被视为“天坑专业”的生化环材,也开始火起来。夏琳印象深刻,一年前新能源火爆的时候,一些VC/PE机构点名高薪招化学博士、材料学博士,“三到五年工作经历,年薪80万起。”在她看来,创投圈的淘汰赛,不但从募资开始,也从招人开始。

VC圈崭新一幕:抢博士

早在春节前夕,IDG资本就举办了一个线上宣讲会,主要面向在读或毕业三年以内的理工科Ph.D,开放的岗位包括全职或实习投资岗,具体方向涉及新能源、生物医疗、硬科技等。据悉,本次博士专场招聘会将于1月底开始面试,并于2月下旬发放Offer。

更多一线投资机构开始发力自家博士后站。其中,深创投直接亮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招聘启事——具体研究方向包括信息科技、生物技术与健康、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当前较为热门领域。投资界获悉,该博士站成立于2003年,是我国创业投资行业第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累计招收17批108名博士后,出站博士后大多数成为我国创业投资行业的骨干力量。

与此同时,国中资本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也开始招聘了,方向与深创投差别不大。目前,国中资本已累计招收11名博士后,出站8名博士后。

最新的轰动事件是,达晨财智专门设立了一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月17日,达晨正式乔迁到深圳首栋创投专业楼宇——国际风投创投 中心的时候,现场举办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授牌仪式。

据悉,达晨已与多家知名高校达成了博士后联合培养合作协议,公司将为入站的博士后开展前瞻性课题研究提供优质的平台,既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上业有所成,又为公司硬科技投资进行人才储备。

目前,达晨2023年的招聘工作也开始了,放出了医疗健康、信息技术、新能源、军工投资等多个领域的投资岗位。虽然达晨明确写出学历背景要求,但业内都清楚,达晨现在不少投资岗优先或只招理工科投资人。

这也是创投行业的最新趋势——不爱经济学背景,更钟情理工科出身。譬如,正在招聘的元禾厚望,招聘要求会注明理工科背景,更是要求候选人对光电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和信息产业等有较深入成熟的研究及较丰富的项目储备。

“投资机构既想要理工科博士的研究深度,又想要他们有丰富的投资经验,这种复合型人才真的很少。”夏琳深刻感受圈内的变化。对此,她给出的建议是:正在读书的人想做投资最好先去宁德时代、比亚迪、华为等产业龙头公司工作2-3年,积累些产业经验和人脉,再去投资机构面试会更容易。“投资机构都喜欢有产业背景的人,博士学历可能会适当放宽要求,但招聘比例不高。”

这是一个深刻的变化。须知道,以化学、物理学、数学等基础学科为起点的技术科学研究是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源头,堪称所有技术的“总开关”,决定着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深度和厚度。当一批批理工科学子投身VC圈,意义深远。

看不懂硬科技,投资人被创始人当面上课

这已经成为了创投圈的潜规则——当投资机构更换投资方向的时候,第一仗往往是招人。正如去年新能源、新材料爆红,各家投资机构开始争抢化学、材料学博士。

“不懂技术的投资人根本听不懂创始人讲什么。”Annie曾经就职于一家上海消费投资机构。过去几年,她追过社交健身、跨境出海、服装等赛道,也被大趋势裹挟着看过SaaS和新能源等行业。

从2022年开始,她所在机构内部将关注重心放在了新能源赛道,这让金融学背景出身的Annie措手不及。钒液流电池、钙钛矿、质子交换膜组、钠电池等等名词晦涩难懂,让她非常有挫败感。“有时技术还没吃透就要去看项目,没有时间思考也不会分辨项目的真假。”

印象深刻的一次经历是,Annie被创始人当面吐槽。她坦率分享了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

当时,Annie去拜访中科院某研究所孵化的新能源项目,问了一个较为基础的技术问题。该教授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打开一个PPT开始“讲课”。临走时,该教授依旧十分和蔼地说:“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过来。”但最后,她没能争取到该项目的投资份额。过了半年后,Annie卷不动了,最终决定转行——目前去做播客,平时还会兼职“FA”,主要是帮之前的圈内朋友对接下以前不错的项目。

不止如此,有些硬科技企业创始人很看重“投缘”,只喜欢懂产业的投资人,并不看重投资机构的品牌名气。2022年,国内一家头部的双币基金找到了一家储能项目,一开始创始人有些迟疑。后来,该基金投资团队写了一份近千字的文字才约上。

事后,这家投资机构开始砸大钱挖理工科投资人,并要求候选人熟悉主机厂、电芯厂、光伏组件等重要环节的公司和关键人物,能够及时掌握一手信息来源。

这就是现实:没有产业和技术背景的投资人越来越难熬。范昱正是因为这样离开了VC行业,尽管他依旧不舍。

2018年,这是范昱入行的第一年。当时,他拿着清华大学本科,哈佛大学MBA的简历,刚刚毕业就有好几家美元基金伸出橄榄枝。多方位对比之后,他选择了一家业内排名靠前的早期投资机构。

那一年恰逢在线教育大火,范昱被带着师父带着看起这条赛道。工作前两年,他懵懵懂懂地投资了几个项目,日后也成为了知名独角兽。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随着环境变化,范昱负责的项目也销声匿迹。无奈之下,范昱听从公司的安排,开始了转型之路。

一开始,范昱调整节奏很快。喝奶茶、买盲盒、测评糕点……没几周,他就迅速上手了,跟着消费组风风火火地看项目了。但没想到,范昱上报的新茶饮项目还没过会,消费赛道突然冷了,整个消费组都不敢轻易出手谈项目。

此后,范昱还尝试着跟踪了SAAS行业,但很快就放弃了。“工作了4年多,手里没有标杆项目,去谈科技项目也没底气。”没多久,范昱离开了这家投资机构,但找新工作频频碰壁,最终选择离开。经历过行业大起大落,范昱调整了下,现在继续去国外深造。

这显然不是个例。

一批投资人正在考虑转行

“入行的门槛越来越高。”身边的VC朋友感叹,一大批非理工科的投资人在考虑转行。

“最难过的应该就是2018年左右入行的投资人。”某美元基金投资总监分析,这批人被投资人这个风光头衔所吸引,却没赶上移动互联网狂飙的年代。“之前牌桌上的玩家,主要是上个周期移动互联网的获胜者。当投资主题向产业纵深的时候,大家的知识结构就跟不上了。”

眼下,创投圈已经形成了一个普遍共识:硬科技很有可能是未来长达十年的投资主题。而每一位坐过冷板凳的硬科技投资人都清楚,无论是芯片还是医疗医药,这些赛道投资周期比较长,要有陪伴企业成长(至少)5-10年,甚至10年以上的定力跟勇气。

最关键的是,投资人要懂前沿科技的技术原理,否则会掉入“伪科学”陷阱。“有的创始人为了融资,就选择蹭热点,没有技术功底很容易被糊弄。”如今,各家投资机构通过“人才换血”慢慢可以消弭这类隐形的技术门槛。

放眼当下,纯财务背景的投资人会十分头疼:看不懂、找不到、投不进。不止一家财务投资机构感叹:现在光靠钱几乎根本拿不到好项目。

这一现象在去年尤为明显——不少估值上百亿的热门项目,产业资本和国资簇拥在一起,很少看见财务性VC/PE机构的身影。半导体、新能源等赛道的头部公司最青睐的往往是产业资本或政府引导基金。对企业而言,资金重要,人脉和资源更重要。“他们甚至有一套自己的话语体系,不在那个圈子,听不懂其中的奥义。”

对于投资机构是如此,对于个体更是如此。“这个行业总是走了来,来了走。”华映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季薇曾感慨,过去几年,一级市场的投资人要么换了赛道,或者创业、或者到企业去了。“该走的都走了,留下来的对行业都是有着一份热爱。”

回望创投历史,每一次行业更迭,都会成就一批人,也会悄然淘汰一批人。

(文中的夏琳、范昱、Annie、秦施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抱歉,VC一线团队现在只招博士

创投圈的淘汰赛,不但从募资开始,也从招人开始。

图片来源:Unsplash-Van Tay Media

文|投资界PEdaily  张继文

“最近我推荐了一个清华金融本硕的分析师,结果被婉拒了。”夏琳略显遗憾地说道。

她是一位VC/PE圈的资深猎头。“现在甭管是一线大基金还是十八线小机构,投资一线几乎都要理工科博士。”今年春节过后,夏琳接到了十多家投资机构的招聘需求,要求竟出奇一致,都要理工科博士。

最近一个月,夏琳时间安排非常紧张,帮着投资机构网罗了一大批理工科博士。“刚刚给一家头部国资投资机构安排了清华毕业的光学博士,目前走到了二面。还有两个浙大材料学博士已经安排了面试时间。”夏琳仔细盘算了一下。

甚至,以往的被视为“天坑专业”的生化环材,也开始火起来。夏琳印象深刻,一年前新能源火爆的时候,一些VC/PE机构点名高薪招化学博士、材料学博士,“三到五年工作经历,年薪80万起。”在她看来,创投圈的淘汰赛,不但从募资开始,也从招人开始。

VC圈崭新一幕:抢博士

早在春节前夕,IDG资本就举办了一个线上宣讲会,主要面向在读或毕业三年以内的理工科Ph.D,开放的岗位包括全职或实习投资岗,具体方向涉及新能源、生物医疗、硬科技等。据悉,本次博士专场招聘会将于1月底开始面试,并于2月下旬发放Offer。

更多一线投资机构开始发力自家博士后站。其中,深创投直接亮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招聘启事——具体研究方向包括信息科技、生物技术与健康、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当前较为热门领域。投资界获悉,该博士站成立于2003年,是我国创业投资行业第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累计招收17批108名博士后,出站博士后大多数成为我国创业投资行业的骨干力量。

与此同时,国中资本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也开始招聘了,方向与深创投差别不大。目前,国中资本已累计招收11名博士后,出站8名博士后。

最新的轰动事件是,达晨财智专门设立了一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月17日,达晨正式乔迁到深圳首栋创投专业楼宇——国际风投创投 中心的时候,现场举办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授牌仪式。

据悉,达晨已与多家知名高校达成了博士后联合培养合作协议,公司将为入站的博士后开展前瞻性课题研究提供优质的平台,既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上业有所成,又为公司硬科技投资进行人才储备。

目前,达晨2023年的招聘工作也开始了,放出了医疗健康、信息技术、新能源、军工投资等多个领域的投资岗位。虽然达晨明确写出学历背景要求,但业内都清楚,达晨现在不少投资岗优先或只招理工科投资人。

这也是创投行业的最新趋势——不爱经济学背景,更钟情理工科出身。譬如,正在招聘的元禾厚望,招聘要求会注明理工科背景,更是要求候选人对光电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和信息产业等有较深入成熟的研究及较丰富的项目储备。

“投资机构既想要理工科博士的研究深度,又想要他们有丰富的投资经验,这种复合型人才真的很少。”夏琳深刻感受圈内的变化。对此,她给出的建议是:正在读书的人想做投资最好先去宁德时代、比亚迪、华为等产业龙头公司工作2-3年,积累些产业经验和人脉,再去投资机构面试会更容易。“投资机构都喜欢有产业背景的人,博士学历可能会适当放宽要求,但招聘比例不高。”

这是一个深刻的变化。须知道,以化学、物理学、数学等基础学科为起点的技术科学研究是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源头,堪称所有技术的“总开关”,决定着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深度和厚度。当一批批理工科学子投身VC圈,意义深远。

看不懂硬科技,投资人被创始人当面上课

这已经成为了创投圈的潜规则——当投资机构更换投资方向的时候,第一仗往往是招人。正如去年新能源、新材料爆红,各家投资机构开始争抢化学、材料学博士。

“不懂技术的投资人根本听不懂创始人讲什么。”Annie曾经就职于一家上海消费投资机构。过去几年,她追过社交健身、跨境出海、服装等赛道,也被大趋势裹挟着看过SaaS和新能源等行业。

从2022年开始,她所在机构内部将关注重心放在了新能源赛道,这让金融学背景出身的Annie措手不及。钒液流电池、钙钛矿、质子交换膜组、钠电池等等名词晦涩难懂,让她非常有挫败感。“有时技术还没吃透就要去看项目,没有时间思考也不会分辨项目的真假。”

印象深刻的一次经历是,Annie被创始人当面吐槽。她坦率分享了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

当时,Annie去拜访中科院某研究所孵化的新能源项目,问了一个较为基础的技术问题。该教授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打开一个PPT开始“讲课”。临走时,该教授依旧十分和蔼地说:“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过来。”但最后,她没能争取到该项目的投资份额。过了半年后,Annie卷不动了,最终决定转行——目前去做播客,平时还会兼职“FA”,主要是帮之前的圈内朋友对接下以前不错的项目。

不止如此,有些硬科技企业创始人很看重“投缘”,只喜欢懂产业的投资人,并不看重投资机构的品牌名气。2022年,国内一家头部的双币基金找到了一家储能项目,一开始创始人有些迟疑。后来,该基金投资团队写了一份近千字的文字才约上。

事后,这家投资机构开始砸大钱挖理工科投资人,并要求候选人熟悉主机厂、电芯厂、光伏组件等重要环节的公司和关键人物,能够及时掌握一手信息来源。

这就是现实:没有产业和技术背景的投资人越来越难熬。范昱正是因为这样离开了VC行业,尽管他依旧不舍。

2018年,这是范昱入行的第一年。当时,他拿着清华大学本科,哈佛大学MBA的简历,刚刚毕业就有好几家美元基金伸出橄榄枝。多方位对比之后,他选择了一家业内排名靠前的早期投资机构。

那一年恰逢在线教育大火,范昱被带着师父带着看起这条赛道。工作前两年,他懵懵懂懂地投资了几个项目,日后也成为了知名独角兽。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随着环境变化,范昱负责的项目也销声匿迹。无奈之下,范昱听从公司的安排,开始了转型之路。

一开始,范昱调整节奏很快。喝奶茶、买盲盒、测评糕点……没几周,他就迅速上手了,跟着消费组风风火火地看项目了。但没想到,范昱上报的新茶饮项目还没过会,消费赛道突然冷了,整个消费组都不敢轻易出手谈项目。

此后,范昱还尝试着跟踪了SAAS行业,但很快就放弃了。“工作了4年多,手里没有标杆项目,去谈科技项目也没底气。”没多久,范昱离开了这家投资机构,但找新工作频频碰壁,最终选择离开。经历过行业大起大落,范昱调整了下,现在继续去国外深造。

这显然不是个例。

一批投资人正在考虑转行

“入行的门槛越来越高。”身边的VC朋友感叹,一大批非理工科的投资人在考虑转行。

“最难过的应该就是2018年左右入行的投资人。”某美元基金投资总监分析,这批人被投资人这个风光头衔所吸引,却没赶上移动互联网狂飙的年代。“之前牌桌上的玩家,主要是上个周期移动互联网的获胜者。当投资主题向产业纵深的时候,大家的知识结构就跟不上了。”

眼下,创投圈已经形成了一个普遍共识:硬科技很有可能是未来长达十年的投资主题。而每一位坐过冷板凳的硬科技投资人都清楚,无论是芯片还是医疗医药,这些赛道投资周期比较长,要有陪伴企业成长(至少)5-10年,甚至10年以上的定力跟勇气。

最关键的是,投资人要懂前沿科技的技术原理,否则会掉入“伪科学”陷阱。“有的创始人为了融资,就选择蹭热点,没有技术功底很容易被糊弄。”如今,各家投资机构通过“人才换血”慢慢可以消弭这类隐形的技术门槛。

放眼当下,纯财务背景的投资人会十分头疼:看不懂、找不到、投不进。不止一家财务投资机构感叹:现在光靠钱几乎根本拿不到好项目。

这一现象在去年尤为明显——不少估值上百亿的热门项目,产业资本和国资簇拥在一起,很少看见财务性VC/PE机构的身影。半导体、新能源等赛道的头部公司最青睐的往往是产业资本或政府引导基金。对企业而言,资金重要,人脉和资源更重要。“他们甚至有一套自己的话语体系,不在那个圈子,听不懂其中的奥义。”

对于投资机构是如此,对于个体更是如此。“这个行业总是走了来,来了走。”华映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季薇曾感慨,过去几年,一级市场的投资人要么换了赛道,或者创业、或者到企业去了。“该走的都走了,留下来的对行业都是有着一份热爱。”

回望创投历史,每一次行业更迭,都会成就一批人,也会悄然淘汰一批人。

(文中的夏琳、范昱、Annie、秦施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