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种田综艺,别生掰硬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种田综艺,别生掰硬拗

只有真正的农场人知道“早点回家”的意义。

文|吴怼怼 麦可可

2023年,一档种田综艺直接承包了观众的笑点。10位能够肩挑手提、吃苦耐劳的年轻爱豆们,开始在杭州三墩挥舞起镰刀。

他们的任务相当艰巨,190天内要种出142亩地的粮食,此外还要搞好副业,饲养鸡鸭鹅鱼、开垦菜田一样也不能少。

有人调侃这是待业爱豆的「男团再就业」,糊咖们没的选了,只能来这个挥洒体力的劳动节目。这当然是句玩笑话,但回溯2017年来《向往的生活》、2019年的《哈哈农夫》和《一路成年》,以及此后的《宝藏般的农村》等涉及乡村生活的一系列节目,还是能够看到种田综艺隐秘的发展脉络,和随之而来的社会议题。

在弱化了竞争、征服这些对抗、比拼的要素后,种田综艺如何在劳作、温情等点上落下去是个问题,落得水到渠成、不让观众反感也是个问题。更重要的是,不虚浮、不夸张地展现真正农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不是所有综艺都能学会的。

毕竟,在国外种田综艺已经开始上大型机械化机器、用赛车手狂飙的年代里,中国的种田综艺还在强灌心灵鸡汤。尽管《种地吧》里的少年累得汗流浃背,但关注他们颜值的讨论仍然占据高位。

都说这次去种田前,少年们已经做了充足准备甚至还提前考了相关操作证书,但实际开始耕地时,似乎不那么娴熟,不如放出备考过程,或许看点更多。

01 「粒粒皆辛苦」不是嘴上说说

一个普遍问题是,国内综艺在强调种地不易、农民艰辛时,太容易停留在控场MC或者嘉宾前辈的「嘴上讲道理」阶段,这让内容呈现过程中产生了极大的说教意味,从而很容易招致反感,

以《向往的生活》和《哈哈农夫》这两档具备代表性的种田综艺而言,前者在主题升华上基本靠何老师、黄老师两位主持人总结陈词,彭彭和张子枫的角色更像一个好好听话的工具人。每当前辈们在表达一些观点或意见时,他们点头称是的模样,就像职场上唯唯诺诺不敢和前辈较真的年轻人。

更关键的,仅凭借「嘴说劳动人辛苦」是很难引起共情的,而且观众还会觉得有失真实。

失真的原因有这些。首先,如果按照节目组剪辑并播放出来的正片镜头来计算,尽管嘉宾们每天忙来忙去,有搭灶台有挖泥鳅还拔萝卜,但他们的工作量还是远远不能够自给自足。

其次,对比最近上线的《种地吧》里,嘉宾住所的家徒四壁,《向往的生活》简直是豪宅属性。要知道少年们可是连床都是自己搭的,刚入住的时候光是打扫卫生就花了半天,屋里的灰尘大概有几毫米厚。

通水渠和卸化肥的部分情节,多少还是在真实感上引起了观众共鸣的。有网友在节目评论区回忆了自己家种植芒果的故事,在收获季运往商超时,「50吨芒果,需要两个工人从半夜十一点开始装车,一直干到天亮才能往外地运」,还不算采果、装果的人工成本。

同样的「如何呈现种地不易,农民艰辛」的问题,综艺《克拉克森的农场里》的切入角度,除了从工作量上去展现任务庞杂繁重,还阐述了一个「农民靠天吃饭的收入不确定性」问题。

比如,大叔辛苦劳作的第一年就碰上疫情,还遭遇1976年以来最大的干旱,除去购买大型农用机械的费用,加上肥料、农药,还有给一名助手的薪酬,全年3314亩地的收益,只有144英镑。

这144英镑,对于大叔来说自然无所谓——因为他并不以此为生,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耕作过程中经历的风餐露宿,收获的小小果实,以及和小羊们的彼此陪伴,才是此趟旅程最大的精神乐趣,

但这份144英镑的收益,如果真的是一个背靠黄土面朝天的农民工作所得,那结果是灾难性的。因为这不超过1500块的收入,甚至可能供不起一家基本的温饱吃食,更别提孩子的读书问题了。

所以,大叔在和助手对账的结尾,有了一个发自内心对「粒粒皆辛苦」的感慨。

豆瓣网友@姜片儿这样形容这个结局,「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对于一个做了30多年明星,发个twitter就能招来大批顾客的大叔来说,他所遭遇的困难只是综艺中的调味品,困难越多,剧集越好看,观众的反应可能会愈加精彩,甚至「一年只赚了144英镑」也会成为让这个节目大火的梗。

但真正靠种地吃饭的农民没有退路,没有选择。而大叔能最后在劳作中形成这种共情,作为社会财富和地位的既得利益者,向底层人民怀有深刻的同情与理解,这就是人性的闪光之处。

02 别硬拗一场「围炉夜话」

在对种田综艺的溯源中,不得不提到韩国一名制作人罗英锡,他通过《三时三餐》系列,把种田综艺这个品类真正做起来了。《向往的生活》也在舆论视角中被认为是「三时三餐的中国版」。

在过往对该类型综艺的讨论中,有一些要点还是被反复提及的。比如精神承载功能——通过乡土回忆,让长期处于城市「钢铁森林」中的个体重建起内心的情感世界,从而达到怀旧、治愈的功能。

这种精神承载,除了心灵庇护功能的发挥,也有着对现实世界、消费主义的抵抗。欲望都市下的激烈竞争,喧嚣浮华,让人很难喘息,偶尔生出逃避、厌倦甚至对抗、憎恶的情绪,都属于正常范围。

但就像前面提到的部分综艺反复通过「讲道理」去升华主题一样,单一的讲述方式和空洞的内容设置往往让这种精神承载发生变味。

比如在2017年的乡村田园综艺《漂亮的房子》里,明星们组团去乡村改造老房子,这其中明明可以在古建修复、村落文化做足文章,但明星们只是走马观花地去乡村打了打卡,对房屋的框架结构、建造历史、改造可能性的解读微乎其微。毕竟镜头也很着墨于建造的工程师和农民工,因此评价一般。

又比如,在《三时三餐》里几乎很少见的广告,在《向往的生活》中却是无处不在。《三时三餐》中有一期,嘉宾们把挤好的羊奶消毒过了放在冰柜里免费送给村民品尝,村民们便自发回馈了嘉宾一些蔬菜,但到了《向往的生活》这里,就是随处可见的某某米稀派送现场。

这种蜻蜓点水般地对乡村生活的体验和介入,还不足以承载现代人对乡村生活的想象,也达不到罗PD所说的「体现人与人之间温情」的综艺感。更要命的是,《向往的生活》在后期把来拜访小屋的嘉宾的体验时间缩短了不少,往往来访者和常驻嘉宾们们还没熟络,就要被迫「打开内心」。

尽管MC可以引导话题,无处不在地强调现代人的孤独感,硬拗出围坐一起「一顿饭」的温情,但这其实是个大型尬聊和社死现场,除非来访者与小屋中的嘉宾本来就相熟,不然就是一副「装熟的social」体验。而在这场饭桌上,装熟的人要讲述心路历程,分享酸甜苦辣,实在不算什么赚钱好活儿,观众看着也难受。

尬还不是究极难题。因为成熟的主持人在控场时,已经学会不断地推进主题深化。「尽管孤独,还是要前行」,「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寻觅一丝丝宁静和温暖」,这看似鸡汤,实则还是在强调,乡村小屋只是短暂的停留所,最终大家还是要回归busy life。

明星都这么有觉悟这么卷,打工人还不好好努力,别向往那种生活了。

03 对耕作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无论打嘴炮讲讲「种田的辛苦」,还是蜻蜓点水地介入乡村生活,这里面都有一个本质问题不能回避:就是参与其中的人,要有对耕作这件事本身的认可,对农民这个身份的自我接纳。

在《克拉克森的农场》里,当地的年轻人卡勒布作为一名拖拉机司机,也是大叔经营农场时经常出现的帮手。他自己承包了一些农场生意,养殖一些猪羊,也会操作挖掘机。

21岁的他念过书,也不是没去过大城市,但内心却始终惦记着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座名为「科茨沃尔德」的村庄。当他开车去伦敦帮大叔去卖货时,心里一直想着赶紧卖掉,这样就可以早点回家了。

只有真正的农场人知道「早点回家」的意义,货车晚上上路视线不好安全性不高,早卖早回,是朴素的田间道理。

在目前的国产种田综艺里,你很少能看到这种身份认同。短视频里的农村博主或许有所体现,但综艺里的种田,大多是打闹嬉笑,也不会背负生存的重担和使命。即使是少年们拼了吃奶的力气,没有完成任务也不过是沮丧一小会儿,蘑菇屋们的家人们,此后在舞台上也依旧能收获耀眼星光。

但真正作为农民的自知、清醒、认同,我唯一只在古早综艺《变形记》里见过,一个被交换到城市的农村少年对导演组说,我要回去了,因为麦子熟了。

那是庄稼人真正的种田生活。

参考文献

1.学术派影视剖析《这不是我想要的乡村综艺真人秀节目》

2.酒仙桥14号,《豆瓣9.6,这个英国版李子柒承包了我本月的笑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种田综艺,别生掰硬拗

只有真正的农场人知道“早点回家”的意义。

文|吴怼怼 麦可可

2023年,一档种田综艺直接承包了观众的笑点。10位能够肩挑手提、吃苦耐劳的年轻爱豆们,开始在杭州三墩挥舞起镰刀。

他们的任务相当艰巨,190天内要种出142亩地的粮食,此外还要搞好副业,饲养鸡鸭鹅鱼、开垦菜田一样也不能少。

有人调侃这是待业爱豆的「男团再就业」,糊咖们没的选了,只能来这个挥洒体力的劳动节目。这当然是句玩笑话,但回溯2017年来《向往的生活》、2019年的《哈哈农夫》和《一路成年》,以及此后的《宝藏般的农村》等涉及乡村生活的一系列节目,还是能够看到种田综艺隐秘的发展脉络,和随之而来的社会议题。

在弱化了竞争、征服这些对抗、比拼的要素后,种田综艺如何在劳作、温情等点上落下去是个问题,落得水到渠成、不让观众反感也是个问题。更重要的是,不虚浮、不夸张地展现真正农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不是所有综艺都能学会的。

毕竟,在国外种田综艺已经开始上大型机械化机器、用赛车手狂飙的年代里,中国的种田综艺还在强灌心灵鸡汤。尽管《种地吧》里的少年累得汗流浃背,但关注他们颜值的讨论仍然占据高位。

都说这次去种田前,少年们已经做了充足准备甚至还提前考了相关操作证书,但实际开始耕地时,似乎不那么娴熟,不如放出备考过程,或许看点更多。

01 「粒粒皆辛苦」不是嘴上说说

一个普遍问题是,国内综艺在强调种地不易、农民艰辛时,太容易停留在控场MC或者嘉宾前辈的「嘴上讲道理」阶段,这让内容呈现过程中产生了极大的说教意味,从而很容易招致反感,

以《向往的生活》和《哈哈农夫》这两档具备代表性的种田综艺而言,前者在主题升华上基本靠何老师、黄老师两位主持人总结陈词,彭彭和张子枫的角色更像一个好好听话的工具人。每当前辈们在表达一些观点或意见时,他们点头称是的模样,就像职场上唯唯诺诺不敢和前辈较真的年轻人。

更关键的,仅凭借「嘴说劳动人辛苦」是很难引起共情的,而且观众还会觉得有失真实。

失真的原因有这些。首先,如果按照节目组剪辑并播放出来的正片镜头来计算,尽管嘉宾们每天忙来忙去,有搭灶台有挖泥鳅还拔萝卜,但他们的工作量还是远远不能够自给自足。

其次,对比最近上线的《种地吧》里,嘉宾住所的家徒四壁,《向往的生活》简直是豪宅属性。要知道少年们可是连床都是自己搭的,刚入住的时候光是打扫卫生就花了半天,屋里的灰尘大概有几毫米厚。

通水渠和卸化肥的部分情节,多少还是在真实感上引起了观众共鸣的。有网友在节目评论区回忆了自己家种植芒果的故事,在收获季运往商超时,「50吨芒果,需要两个工人从半夜十一点开始装车,一直干到天亮才能往外地运」,还不算采果、装果的人工成本。

同样的「如何呈现种地不易,农民艰辛」的问题,综艺《克拉克森的农场里》的切入角度,除了从工作量上去展现任务庞杂繁重,还阐述了一个「农民靠天吃饭的收入不确定性」问题。

比如,大叔辛苦劳作的第一年就碰上疫情,还遭遇1976年以来最大的干旱,除去购买大型农用机械的费用,加上肥料、农药,还有给一名助手的薪酬,全年3314亩地的收益,只有144英镑。

这144英镑,对于大叔来说自然无所谓——因为他并不以此为生,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耕作过程中经历的风餐露宿,收获的小小果实,以及和小羊们的彼此陪伴,才是此趟旅程最大的精神乐趣,

但这份144英镑的收益,如果真的是一个背靠黄土面朝天的农民工作所得,那结果是灾难性的。因为这不超过1500块的收入,甚至可能供不起一家基本的温饱吃食,更别提孩子的读书问题了。

所以,大叔在和助手对账的结尾,有了一个发自内心对「粒粒皆辛苦」的感慨。

豆瓣网友@姜片儿这样形容这个结局,「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对于一个做了30多年明星,发个twitter就能招来大批顾客的大叔来说,他所遭遇的困难只是综艺中的调味品,困难越多,剧集越好看,观众的反应可能会愈加精彩,甚至「一年只赚了144英镑」也会成为让这个节目大火的梗。

但真正靠种地吃饭的农民没有退路,没有选择。而大叔能最后在劳作中形成这种共情,作为社会财富和地位的既得利益者,向底层人民怀有深刻的同情与理解,这就是人性的闪光之处。

02 别硬拗一场「围炉夜话」

在对种田综艺的溯源中,不得不提到韩国一名制作人罗英锡,他通过《三时三餐》系列,把种田综艺这个品类真正做起来了。《向往的生活》也在舆论视角中被认为是「三时三餐的中国版」。

在过往对该类型综艺的讨论中,有一些要点还是被反复提及的。比如精神承载功能——通过乡土回忆,让长期处于城市「钢铁森林」中的个体重建起内心的情感世界,从而达到怀旧、治愈的功能。

这种精神承载,除了心灵庇护功能的发挥,也有着对现实世界、消费主义的抵抗。欲望都市下的激烈竞争,喧嚣浮华,让人很难喘息,偶尔生出逃避、厌倦甚至对抗、憎恶的情绪,都属于正常范围。

但就像前面提到的部分综艺反复通过「讲道理」去升华主题一样,单一的讲述方式和空洞的内容设置往往让这种精神承载发生变味。

比如在2017年的乡村田园综艺《漂亮的房子》里,明星们组团去乡村改造老房子,这其中明明可以在古建修复、村落文化做足文章,但明星们只是走马观花地去乡村打了打卡,对房屋的框架结构、建造历史、改造可能性的解读微乎其微。毕竟镜头也很着墨于建造的工程师和农民工,因此评价一般。

又比如,在《三时三餐》里几乎很少见的广告,在《向往的生活》中却是无处不在。《三时三餐》中有一期,嘉宾们把挤好的羊奶消毒过了放在冰柜里免费送给村民品尝,村民们便自发回馈了嘉宾一些蔬菜,但到了《向往的生活》这里,就是随处可见的某某米稀派送现场。

这种蜻蜓点水般地对乡村生活的体验和介入,还不足以承载现代人对乡村生活的想象,也达不到罗PD所说的「体现人与人之间温情」的综艺感。更要命的是,《向往的生活》在后期把来拜访小屋的嘉宾的体验时间缩短了不少,往往来访者和常驻嘉宾们们还没熟络,就要被迫「打开内心」。

尽管MC可以引导话题,无处不在地强调现代人的孤独感,硬拗出围坐一起「一顿饭」的温情,但这其实是个大型尬聊和社死现场,除非来访者与小屋中的嘉宾本来就相熟,不然就是一副「装熟的social」体验。而在这场饭桌上,装熟的人要讲述心路历程,分享酸甜苦辣,实在不算什么赚钱好活儿,观众看着也难受。

尬还不是究极难题。因为成熟的主持人在控场时,已经学会不断地推进主题深化。「尽管孤独,还是要前行」,「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寻觅一丝丝宁静和温暖」,这看似鸡汤,实则还是在强调,乡村小屋只是短暂的停留所,最终大家还是要回归busy life。

明星都这么有觉悟这么卷,打工人还不好好努力,别向往那种生活了。

03 对耕作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无论打嘴炮讲讲「种田的辛苦」,还是蜻蜓点水地介入乡村生活,这里面都有一个本质问题不能回避:就是参与其中的人,要有对耕作这件事本身的认可,对农民这个身份的自我接纳。

在《克拉克森的农场》里,当地的年轻人卡勒布作为一名拖拉机司机,也是大叔经营农场时经常出现的帮手。他自己承包了一些农场生意,养殖一些猪羊,也会操作挖掘机。

21岁的他念过书,也不是没去过大城市,但内心却始终惦记着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座名为「科茨沃尔德」的村庄。当他开车去伦敦帮大叔去卖货时,心里一直想着赶紧卖掉,这样就可以早点回家了。

只有真正的农场人知道「早点回家」的意义,货车晚上上路视线不好安全性不高,早卖早回,是朴素的田间道理。

在目前的国产种田综艺里,你很少能看到这种身份认同。短视频里的农村博主或许有所体现,但综艺里的种田,大多是打闹嬉笑,也不会背负生存的重担和使命。即使是少年们拼了吃奶的力气,没有完成任务也不过是沮丧一小会儿,蘑菇屋们的家人们,此后在舞台上也依旧能收获耀眼星光。

但真正作为农民的自知、清醒、认同,我唯一只在古早综艺《变形记》里见过,一个被交换到城市的农村少年对导演组说,我要回去了,因为麦子熟了。

那是庄稼人真正的种田生活。

参考文献

1.学术派影视剖析《这不是我想要的乡村综艺真人秀节目》

2.酒仙桥14号,《豆瓣9.6,这个英国版李子柒承包了我本月的笑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