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亿纬锂能,如何构建千亿扩张版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亿纬锂能,如何构建千亿扩张版图?

其市值的短期暴跌,是市场错杀,还是市场认为宁德时代发动的价格战对亿纬锂能战略目标产生影响,甚至冲击?

文|24潮

宁王的一个 “锂矿返利” 计划,很可能将引发动力电池江湖一场全面竞争!

时间回溯到十多天前,即2月17日,多位产业链人士透露,宁德时代近期正向车企主动推行一个锂矿返利计划,该计划核心条款是:未来三年,一部分动力电池的碳酸锂价格以20万/吨结算,与此同时,签署这项合作的车企,需要将约80%的电池采购量承诺给宁德时代,并需要一定的锁定费用。

显然,宁德时代试图以较低的电池价格绑定核心客户的长期大份额订单。

据上海钢联数据显示,3月2日,电池级碳酸锂均价报38.25万元/吨。这仍较宁德时代 “20万吨结算价格” 高出91.25%。

市场普遍认为宁德时代该 “锂矿返利” 计划将对其余动力电池企业产生较大压力,特别是对资金实力不足、尚未掌握上游锂资源的动力电池企业。

消息传出,震动整个产业及资本圈。

据24潮团队统计,在2月17日-3月3日这短短11个交易日中, 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欣旺达、中创新航、孚能科技、鹏辉能源等8家企业市值全线下跌,市值合计蒸发1656亿元,降幅达7.62%,而同期上证指数上涨2.44%。

其中,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市值降幅最大,分别下降了14.97%和12.21%。

为何市场对亿纬锂能(300014.SZ)等反应如此之大?

要知道,在宁德时代 “锂矿返利” 计划传出的前一夜,即2月16日晚间,亿纬锂能刚刚发布第四期股权激励计划:考核要求23-26年收入不低于700/1000/1500/2000亿元,五年的符合收入增速高于50%。相较于21年11月的第三期激励规划,公司大幅上修23-24年的目标,此前考核要求23/24年营收为418/669亿元。这无疑展现了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其市值的短期暴跌,是市场错杀,还是市场认为宁德时代发动的价格战对亿纬锂能战略目标产生影响,甚至冲击?

为了搞清这个问题,笔者详细梳理了亿纬锂能近年扩张战略、资本实力以及产业供需变化等关键信息,我们发现,亿纬锂能在2022年至今已构建了超千亿产业版图,涵盖锂原电池、消费电池、动力及储能电池等领域,其在上游锂盐以及其他关键材料领域也有深度布局,其已构建较完善的一体化布局。

回看亿纬锂能22 年创业史,其由最初重点发展锂原电池、消费电池发展成为国内速度最快的动力储能电池厂商,公司不赌单一的技术路线和市场,是其始终发展,且占据头部位置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近十年,电池的发展路径也确实充满了变化,从一开始的动力圆柱电池到磷酸铁锂电池(2016年前),到能量密度的提升要求转换为三元电池的快速发展,随着后面刀片电池模组的变化演变成高镍三元+磷酸铁锂两种路径共行,这个技术路线最近十年有很大的切换,很多赌单一线路和技术的企业随着产业发展和技术的变更被历史无情的淘汰。

目前亿纬各种技术都有储备和布局,在方形、软包和圆柱的多元化的产品战略为公司赢得了一定的试错空间,也有助于未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公司战略。由于管理层在电池行业的前瞻性能力非常强,公司每次战略调整都精准定位,尽享市场变化带来的红利。

我们分析认为,尽管亿纬锂能目前面临行业产能过剩、行业竞争加剧、资本实力羸弱等压力或风险,但差异化的进击路线,前瞻性的一体化战略布局,使其已拥有抵御产业周期变化的能力与实力,未来其仍有望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4680(圆柱)电池能量是2170电池的5倍,车辆续航里程提高16%,功率提升6倍,结合材料与车辆设计的改进,生产成本可降低54%。”在特斯拉2022年第三季度电话会议上,马斯克曾如此说道。

目前市场很多人认为,未来4680圆柱电池将可能成为未来市场主流产品之一,且2023年将是圆柱电池量产元年。

比如根据天风证券的测算,到2025年大圆柱产能将达到280GW,较2022年增长55倍,大圆柱渗透率将从2022年的0.9%上升至2025年的18.9%。可见,其未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亿纬锂能对于电池行业产能过剩格局早有预判。2022年11月,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在高工锂电年会上表示,预计最晚2024年动力电池全产业链都将出现产能过剩,而唯一不会出现过剩的是质量上乘、成本低的电池产品。

而圆柱电池正是亿纬锂能布局重点之一。“大圆柱 ”有望成为电池终极技术方向,这是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释放出来的信息。在相关行业论坛上,刘金成表示,方形电池是目前国内动力电池市场的主流,但大圆柱电池将成为中高端新能源车的主要动力电池形态。与方形电池和软包电池相比,大圆柱电池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更为突出,已经成为行业研究的热点。

刘金成表示前两年行业关注重点在安全性、能量密度、空间利用率等方面,近两年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迅猛,锂电行业的从业者更应该思考解决全社会使用成本问题,因此公司正在坚定布局发展大圆柱、大铁锂电池,核心目的是显著降低锂电池每Wh的成本且提升产品性能。

2022年8月,亿纬首件搭载自主研发的46系列大圆柱电池的系统产品在其研究院中试线成功下线。公司于去年12月发布新一代4695大圆柱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350Wh/kg,超级快充9mins,此外制造效率可提升30%,在降本方面有显著的优势。

前瞻性的战略谋划,以及高效的战略执行力,让亿纬锂能在圆柱电池领域已抢占重要先机。

早在去年,亿纬锂能在湖北荆门20GWh年产能的大圆柱电芯产线项目已经开工,在开工活动现场,刘金成明确表示,这 “有可能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先量产的4680和4695电池的生产基地,这里生产的电池将装备给全球龙头(注:市场预期为特斯拉)”。

公司除了在动力电池方面发力大圆柱,也在储能方面发力圆柱电池。亿纬锂能2022年12月公告计划募资70亿元,用于23GWh的圆柱磷酸铁锂储能动力电池项目、21GWh的大圆柱乘用车动力电池项目。

据华鑫证券统计,亿纬锂能在圆柱电池领域产能规划已达100GWh,仅次于特斯拉的210GWh的产能规划。市场预计2023年亿纬锂能大圆柱其有效产能可达5-10GWh,24年其荆门20GWh项目将全部达产。

根据亿纬锂能最新定增回复函,截至 2022年8月46系列动力储能电池已取得的未来5年的客户意向性需求合计约130GWh。

在2022年9月,亿纬锂能又因为获得宝马集团的46系列(电池直径46mm)大圆柱锂电池的订单备受关注。据宝马集团的消息:宝马集团宣布已向宁德时代和亿纬锂能授予价值超百亿欧元的电芯生产需求合同。这两家合作伙伴将分别在中国和欧洲各自建立两座电芯工厂,每座工厂的年产能将达20GWh。2022年3公司曾公告将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市政府建立20GWh 动力电池制造厂,结合宝马定点消息,预计该项目为宝马在海外的定点。

除特斯拉和宝马作为圆柱电池的积极推进者,国内车企方面包括保时捷、江淮、东风岚图、蔚来等多家主流车企也在跟进大圆柱电池。近年已经有宁德时代、亿纬锂能、 LG新能源、松下电池、三星SDI、远景动力、比克电池、国轩高科、蜂巢能源等多家头部电池企业宣布重金布局圆柱电池,且均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另外,根据比亚迪此前公布的专利信息,电池中国推测其貌似也已经在研发 “大圆柱” 电池。

自特斯拉2020年提出4680电池后,包括国际电池巨头和国内的电池龙头均先后发声以证明自身的 “提供” 能力。目前,尽管大圆柱电池并未上车,但竞争的程度愈发激烈。据华鑫证券不完全统计,仅特斯拉、亿纬锂能、比克、宁德时代、远景动力、松下、LGC等7家企业大圆柱电池产能规划合计已达444GWh。

与国内同行相比,亿纬锂能对大圆柱的布局速度更快,投入的资源更大,由于有多年的圆柱电池技术积累,公司在2016年就启动圆柱电池项目,在大圆柱电池的研发和制造有先发的优势,公司已经布局4680与4695两大型号,其大圆柱材料已经做到镍9系的极致水平,且公司荆门的项目今年将率先投产,先发优势明显。

未来,这一领域的竞争也可能面临较为激烈的竞争局面,我们还需对该领域的竞争环境与格局变化持续跟踪、分析。

 

当前储能的崛起,隐有势不可挡之势。

近日,研究机构EVTank发布《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显示,2022年储能电池出货量159.3GWh,同比增长140.3%。这一数据远超市场预期。

而据中信证券预测,到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需求量可能超500GWh,2030年可能超1200GWh。其同样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2022年亿纬锂能无论是储能电池出货量,还是排名都突飞猛进,根据市场预测,其2022年储能出货量约是11Gwh,排在第三,前二名分别是宁德时代,比亚迪。之前的2021年亿纬储能出货大概是2Gwh,仅仅排在第六,2022年一年公司储能出货量增长了450%。

2023年,储能业务很可能将成为亿纬锂能的最主要业务并且逐渐超过动力电池业务。据机构预测, 2023年亿纬锂能动力电池出货可能在30GWh左右(20Gwh三元电池,10Gwh铁锂电池),而储能电池出货量可能将会超过30GWh。

为了更快速抢占市场,亿纬锂能也在加快产能扩张步伐。

根据亿纬锂能战略规划,到2025年其将实现电力储能100GWh产能规模。而据国泰君安统计,目前亿纬锂能储能产能规划约为218.5GWh,仅次于宁德时代的342GWh。

不过,储能自去年在全球范围内开始爆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玩家进入,产业竞争也日趋激烈。根据各公司公告,电池厂商纷纷扩建电池生产基地,其中,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瑞浦兰钧、海辰储能、欣旺达、鹏辉能源和海基新能源等7家企业储能电池扩产规模较大,预计22-24年新开工产线分别为342GWh、218.5GWh、112GWh、95GWh、95GWh、24GWh、8GWh,合计开工产线对应产能894.5GWh。

储能行业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其他类型企业切入储能赛道,其中阳光电源、科华数据、智光电气、远景能源、上能电气、盛弘股份、金盘科技等电气机械制造企业的规划产能分别约15GW、15GW、12GWh、6GWh、5GW、5GWh、3.9GWh。其他企业包括海博思创、天合储能、新能易事特、锦浪科技、新风光、宝丰集团等,也有后续的扩产计划。

据国泰君安争取统计,23年锂电池企业预计建成约200GWh的(储能)产线,未来三年预计实现约1800GWh的产能。这显然高于中信证券预测的“到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需求量可能超500GWh,2030年可能超1200GWh”。

未来,投资者对储能领域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风险也许有所警惕。

不过,储能细分领域仍存在巨大的增长潜力,以及投资机会,比如在大储方面,22年以来,储能电池采购或项目招标普遍要求单体电芯容量达到 280Ah 及以上,280Ah 大电芯已成为储能项目建设的标配。截至2022H1,280Ah 在国内工商业侧渗透率已达 60%以上。

近日南都电源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根据市场及研报反馈情况,2022年,全球及国内大储的出货量在2021年的基础上预计实现了翻倍,预计到2025年都会保持高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预计在80%以上。全球大储需求目前主要分布在美国、欧洲、中国等地,到2025年,预计全球大储新增总量超过250GWh,其中国内大储新增总量超过80GWh。

而亿纬锂能2018年就已具备280Ah电芯生产能力。2022年10月,亿纬锂能举行 “创‘芯’驱动发展引领储能T时代” 储能电池战略发布会。会上发布了亿纬锂能全新一代储能电池LF560K。该产品拥有560Ah超大容量,能量可达1.792KWh,降低总成本10%,循环寿命达1.2万次+,大铁锂电池(560K)总成本可降低10%,在TWh时代,将为全社会节省数万亿成本。

在2023年2月,位于荆门的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第十厂区,总投资达108亿元的亿纬锂能超级工厂正式开建。超级工厂占地1000亩,预计2024年二季度一期建成,2024年底60GWh动力储能电池生产线(560K)及辅助设施项目全部建成投产。

湖北亿纬动力常务副总裁周红艳介绍,该超级工厂是目前国内单体设计产能最大的锂电池工厂,通过集成化与数智化设计,能够显著提升产能效率且降低生产成本。有消息报道今年刚动工扩产的荆门60G已被客户锁定,储能竞争力可见一斑。

随着大型储能100兆瓦项目的逐渐增多,市场预计未来会出现200、300兆瓦,甚至G瓦时的大型储能项目,对大容量能量密度的锂电池需求会不断增多。而抢先一步开发了560Ah超大容量锂电池的亿纬锂能,无疑在这一新细分赛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从以上的大容量需求和未来技术降本的趋势来看,只有在技术研发和规模化降本上处于优势的企业未来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说过,未来锂电池的过剩,主要是旧产能的过剩,新技术的产能仍供不应求。

刘金成也明确表示大圆柱和大铁锂会让产品毛利率和行业一线持平,将走出自身产品的差异化路线,不再是行业跟随者。

一体化战略布局更是让亿纬锂能有了抵御周期、甚至是行业价格战等风险的能力与硬实力。

众所周知,由于电池成本大头目前主要在材料端,而制造端占比小。从成本结构拆分看,动力电池的材料成本大概占比85%,人工占比5%,制造费用占比10%,未来唯有实现上游一体化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具备更大的成本优势。

而笔者分析发现,在动力电池企业中亿纬锂能的一体化布局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上无疑都处于行业前列。

自2021年开始亿纬锂能就在加速构建一体化版图。比如亿纬锂能通过与其他企业成立合资公司或收购股份的方式,不仅涵盖了锂矿、钴资源、镍资源等矿产资源,还覆盖了电解液、隔膜、三元正极、铜箔等锂电材料。在二线锂电池厂商中,亿纬锂能是少数实现了产业链全覆盖的公司之一,布局深度仅次于宁德时代。

根据公司最新的信息,在青海大柴旦盐湖的碳酸锂会有1万多吨左右的产出。如果大体上按照 100GWh 的电池销量,亿纬锂能预计可以控制的锂资源供应量应该可以达到 40%-50%,基本是业内最高的,而且公司主要以盐湖提锂为主成本还更低。

据华福证券预测,2022年亿纬锂能碳酸锂可自供量约为2779吨,自供比列约为14%,未来还将逐年快速提升,至2024年其碳酸锂自供比例将升至33%,根据其长远产能规划,未来很可能达到49%。

此外,亿纬锂能在其他中游材料领域的布局,较大部分项目预计在今年4、5月份开始生产或试生产,据公司透露:公司参与投资的德方亿纬11万吨磷酸铁锂项目已经完全投产,恩捷荆门隔膜产线预计今年4月份试产,科达利荆门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今年4月份开始生产,华友12万吨镍金属量氢氧化镍钴湿法项目预计今年5月份全线走通,整体来看今年Q3开始中游材料会有明显贡献,未来体现在业绩上将更有弹性。

据华福证券预测,亿纬锂能在上游钴镍、正负极材料、隔膜以及电解液等材料领域的产业布局一旦满产后,预计合计将实现22.3亿元的投资收益。

最新接受机构调研时亿纬锂能表示,一方面下游客户基本上还是尚未盈利的状态,因此作为主要供应商,公司会在战略上给与一定支持,在利润上部分让利下游。从这个角度来讲,公司今年在动力电池方面不太追求更高的利润率;另一方面,因公司产能也在扩大,也希望在客户端的市占率能够提升。

而他敢于 “让利” 的前提也是背后有深度的原料资源布局。

据24潮统计,2022年至今,亿纬锂能对外公布了23个重大投资项目公告,总投资预算近1600亿元,剔除与其他企业联合投资份额,其自身需投入资金也在1100亿元左右。

从投资风险的角度考量,我们在持续关注企业快速扩张的同时,也需持续关注企业资产负债结构,以及融资进展的变化。

当期其面临的最核心问题是,钱从哪里来?毕竟没有资金的支持,再好的战略也不过是纸上谈兵。

24潮统计发现,亿纬锂能在持续扩张的同时,资产负债率已飙升至历史最高水平,如下表所示,短短不到三年时间,亿纬锂能资产负债率飙升了31个百分点,截止2022年9月末,亿纬锂能资产负债率升至66.30%,同比上一年增长了19.47个百分点。

此外,24潮对比发现,相比国内锂电其他主要竞争对手,亿纬锂能资金实力是最低的,截止2022年9月末,亿纬锂能资金净值仅为20.62亿元,位居最末位,仅为宁德时代的1.49%。

(注:资金净值=货币资金及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有息负债)

目前亿纬锂能也在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融资以缓解资金压力。

比如2022年12月1日,亿纬锂能通过向特定对象发行 A 股股票的方式,成功募集资金(净额)89.74亿元,此次认购方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刘金成、骆锦红夫妇,即展示大股东的资本实力,也展现了其实控人的信心与决心。

几天后,即12月9日,亿纬锂能再发 “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预案”,计划募集70亿资金,资金主要用于扩张项目。该项目一旦募集成功,亿纬锂能资本实力将得到明显的提升。

虽然亿纬目前项目扩张较快,资金面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压力,但是回顾亿纬锂能的成长历史,公司在技术路线和客户选择上都保持了足够的谨慎,产能的扩张并不盲目。作为国内电池领域资深专家的董事长刘金成博士带领公司团队白手起家一路披荆斩棘,抓住了电池行业快速发展的机遇,陆续踩中行业风口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一路跟随的投资者也见证了刘总一个又个 “吹过的牛” 都成为现实,并实现了丰厚投资收益。

纵观锂电商业发展史,技术迭代与产业变局一直都在发生,从原来的锂原电池、3C电池、动力电池以及未来的储能电池等,一轮轮的电池周期总会淘汰无数的企业,也会让好企业穿越周期,并持续发展壮大。

尤其在这新一轮周期中只有把握市场趋势,引领技术创新,且拥有前瞻性的布局,资本实力雄厚的企业,才能在未来市场中生存下去,并走的更远。笔者认为亿纬具备走的更远的能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亿纬锂能

3.7k
  • 英飞凌宣布与亿纬锂能合作开发下一代电池管理系统
  • 亿纬锂能60GWh超级储能工厂一期暨Mr.Big正式投产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亿纬锂能,如何构建千亿扩张版图?

其市值的短期暴跌,是市场错杀,还是市场认为宁德时代发动的价格战对亿纬锂能战略目标产生影响,甚至冲击?

文|24潮

宁王的一个 “锂矿返利” 计划,很可能将引发动力电池江湖一场全面竞争!

时间回溯到十多天前,即2月17日,多位产业链人士透露,宁德时代近期正向车企主动推行一个锂矿返利计划,该计划核心条款是:未来三年,一部分动力电池的碳酸锂价格以20万/吨结算,与此同时,签署这项合作的车企,需要将约80%的电池采购量承诺给宁德时代,并需要一定的锁定费用。

显然,宁德时代试图以较低的电池价格绑定核心客户的长期大份额订单。

据上海钢联数据显示,3月2日,电池级碳酸锂均价报38.25万元/吨。这仍较宁德时代 “20万吨结算价格” 高出91.25%。

市场普遍认为宁德时代该 “锂矿返利” 计划将对其余动力电池企业产生较大压力,特别是对资金实力不足、尚未掌握上游锂资源的动力电池企业。

消息传出,震动整个产业及资本圈。

据24潮团队统计,在2月17日-3月3日这短短11个交易日中, 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欣旺达、中创新航、孚能科技、鹏辉能源等8家企业市值全线下跌,市值合计蒸发1656亿元,降幅达7.62%,而同期上证指数上涨2.44%。

其中,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市值降幅最大,分别下降了14.97%和12.21%。

为何市场对亿纬锂能(300014.SZ)等反应如此之大?

要知道,在宁德时代 “锂矿返利” 计划传出的前一夜,即2月16日晚间,亿纬锂能刚刚发布第四期股权激励计划:考核要求23-26年收入不低于700/1000/1500/2000亿元,五年的符合收入增速高于50%。相较于21年11月的第三期激励规划,公司大幅上修23-24年的目标,此前考核要求23/24年营收为418/669亿元。这无疑展现了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其市值的短期暴跌,是市场错杀,还是市场认为宁德时代发动的价格战对亿纬锂能战略目标产生影响,甚至冲击?

为了搞清这个问题,笔者详细梳理了亿纬锂能近年扩张战略、资本实力以及产业供需变化等关键信息,我们发现,亿纬锂能在2022年至今已构建了超千亿产业版图,涵盖锂原电池、消费电池、动力及储能电池等领域,其在上游锂盐以及其他关键材料领域也有深度布局,其已构建较完善的一体化布局。

回看亿纬锂能22 年创业史,其由最初重点发展锂原电池、消费电池发展成为国内速度最快的动力储能电池厂商,公司不赌单一的技术路线和市场,是其始终发展,且占据头部位置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近十年,电池的发展路径也确实充满了变化,从一开始的动力圆柱电池到磷酸铁锂电池(2016年前),到能量密度的提升要求转换为三元电池的快速发展,随着后面刀片电池模组的变化演变成高镍三元+磷酸铁锂两种路径共行,这个技术路线最近十年有很大的切换,很多赌单一线路和技术的企业随着产业发展和技术的变更被历史无情的淘汰。

目前亿纬各种技术都有储备和布局,在方形、软包和圆柱的多元化的产品战略为公司赢得了一定的试错空间,也有助于未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公司战略。由于管理层在电池行业的前瞻性能力非常强,公司每次战略调整都精准定位,尽享市场变化带来的红利。

我们分析认为,尽管亿纬锂能目前面临行业产能过剩、行业竞争加剧、资本实力羸弱等压力或风险,但差异化的进击路线,前瞻性的一体化战略布局,使其已拥有抵御产业周期变化的能力与实力,未来其仍有望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4680(圆柱)电池能量是2170电池的5倍,车辆续航里程提高16%,功率提升6倍,结合材料与车辆设计的改进,生产成本可降低54%。”在特斯拉2022年第三季度电话会议上,马斯克曾如此说道。

目前市场很多人认为,未来4680圆柱电池将可能成为未来市场主流产品之一,且2023年将是圆柱电池量产元年。

比如根据天风证券的测算,到2025年大圆柱产能将达到280GW,较2022年增长55倍,大圆柱渗透率将从2022年的0.9%上升至2025年的18.9%。可见,其未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亿纬锂能对于电池行业产能过剩格局早有预判。2022年11月,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在高工锂电年会上表示,预计最晚2024年动力电池全产业链都将出现产能过剩,而唯一不会出现过剩的是质量上乘、成本低的电池产品。

而圆柱电池正是亿纬锂能布局重点之一。“大圆柱 ”有望成为电池终极技术方向,这是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释放出来的信息。在相关行业论坛上,刘金成表示,方形电池是目前国内动力电池市场的主流,但大圆柱电池将成为中高端新能源车的主要动力电池形态。与方形电池和软包电池相比,大圆柱电池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更为突出,已经成为行业研究的热点。

刘金成表示前两年行业关注重点在安全性、能量密度、空间利用率等方面,近两年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迅猛,锂电行业的从业者更应该思考解决全社会使用成本问题,因此公司正在坚定布局发展大圆柱、大铁锂电池,核心目的是显著降低锂电池每Wh的成本且提升产品性能。

2022年8月,亿纬首件搭载自主研发的46系列大圆柱电池的系统产品在其研究院中试线成功下线。公司于去年12月发布新一代4695大圆柱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350Wh/kg,超级快充9mins,此外制造效率可提升30%,在降本方面有显著的优势。

前瞻性的战略谋划,以及高效的战略执行力,让亿纬锂能在圆柱电池领域已抢占重要先机。

早在去年,亿纬锂能在湖北荆门20GWh年产能的大圆柱电芯产线项目已经开工,在开工活动现场,刘金成明确表示,这 “有可能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先量产的4680和4695电池的生产基地,这里生产的电池将装备给全球龙头(注:市场预期为特斯拉)”。

公司除了在动力电池方面发力大圆柱,也在储能方面发力圆柱电池。亿纬锂能2022年12月公告计划募资70亿元,用于23GWh的圆柱磷酸铁锂储能动力电池项目、21GWh的大圆柱乘用车动力电池项目。

据华鑫证券统计,亿纬锂能在圆柱电池领域产能规划已达100GWh,仅次于特斯拉的210GWh的产能规划。市场预计2023年亿纬锂能大圆柱其有效产能可达5-10GWh,24年其荆门20GWh项目将全部达产。

根据亿纬锂能最新定增回复函,截至 2022年8月46系列动力储能电池已取得的未来5年的客户意向性需求合计约130GWh。

在2022年9月,亿纬锂能又因为获得宝马集团的46系列(电池直径46mm)大圆柱锂电池的订单备受关注。据宝马集团的消息:宝马集团宣布已向宁德时代和亿纬锂能授予价值超百亿欧元的电芯生产需求合同。这两家合作伙伴将分别在中国和欧洲各自建立两座电芯工厂,每座工厂的年产能将达20GWh。2022年3公司曾公告将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市政府建立20GWh 动力电池制造厂,结合宝马定点消息,预计该项目为宝马在海外的定点。

除特斯拉和宝马作为圆柱电池的积极推进者,国内车企方面包括保时捷、江淮、东风岚图、蔚来等多家主流车企也在跟进大圆柱电池。近年已经有宁德时代、亿纬锂能、 LG新能源、松下电池、三星SDI、远景动力、比克电池、国轩高科、蜂巢能源等多家头部电池企业宣布重金布局圆柱电池,且均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另外,根据比亚迪此前公布的专利信息,电池中国推测其貌似也已经在研发 “大圆柱” 电池。

自特斯拉2020年提出4680电池后,包括国际电池巨头和国内的电池龙头均先后发声以证明自身的 “提供” 能力。目前,尽管大圆柱电池并未上车,但竞争的程度愈发激烈。据华鑫证券不完全统计,仅特斯拉、亿纬锂能、比克、宁德时代、远景动力、松下、LGC等7家企业大圆柱电池产能规划合计已达444GWh。

与国内同行相比,亿纬锂能对大圆柱的布局速度更快,投入的资源更大,由于有多年的圆柱电池技术积累,公司在2016年就启动圆柱电池项目,在大圆柱电池的研发和制造有先发的优势,公司已经布局4680与4695两大型号,其大圆柱材料已经做到镍9系的极致水平,且公司荆门的项目今年将率先投产,先发优势明显。

未来,这一领域的竞争也可能面临较为激烈的竞争局面,我们还需对该领域的竞争环境与格局变化持续跟踪、分析。

 

当前储能的崛起,隐有势不可挡之势。

近日,研究机构EVTank发布《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显示,2022年储能电池出货量159.3GWh,同比增长140.3%。这一数据远超市场预期。

而据中信证券预测,到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需求量可能超500GWh,2030年可能超1200GWh。其同样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2022年亿纬锂能无论是储能电池出货量,还是排名都突飞猛进,根据市场预测,其2022年储能出货量约是11Gwh,排在第三,前二名分别是宁德时代,比亚迪。之前的2021年亿纬储能出货大概是2Gwh,仅仅排在第六,2022年一年公司储能出货量增长了450%。

2023年,储能业务很可能将成为亿纬锂能的最主要业务并且逐渐超过动力电池业务。据机构预测, 2023年亿纬锂能动力电池出货可能在30GWh左右(20Gwh三元电池,10Gwh铁锂电池),而储能电池出货量可能将会超过30GWh。

为了更快速抢占市场,亿纬锂能也在加快产能扩张步伐。

根据亿纬锂能战略规划,到2025年其将实现电力储能100GWh产能规模。而据国泰君安统计,目前亿纬锂能储能产能规划约为218.5GWh,仅次于宁德时代的342GWh。

不过,储能自去年在全球范围内开始爆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玩家进入,产业竞争也日趋激烈。根据各公司公告,电池厂商纷纷扩建电池生产基地,其中,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瑞浦兰钧、海辰储能、欣旺达、鹏辉能源和海基新能源等7家企业储能电池扩产规模较大,预计22-24年新开工产线分别为342GWh、218.5GWh、112GWh、95GWh、95GWh、24GWh、8GWh,合计开工产线对应产能894.5GWh。

储能行业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其他类型企业切入储能赛道,其中阳光电源、科华数据、智光电气、远景能源、上能电气、盛弘股份、金盘科技等电气机械制造企业的规划产能分别约15GW、15GW、12GWh、6GWh、5GW、5GWh、3.9GWh。其他企业包括海博思创、天合储能、新能易事特、锦浪科技、新风光、宝丰集团等,也有后续的扩产计划。

据国泰君安争取统计,23年锂电池企业预计建成约200GWh的(储能)产线,未来三年预计实现约1800GWh的产能。这显然高于中信证券预测的“到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需求量可能超500GWh,2030年可能超1200GWh”。

未来,投资者对储能领域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风险也许有所警惕。

不过,储能细分领域仍存在巨大的增长潜力,以及投资机会,比如在大储方面,22年以来,储能电池采购或项目招标普遍要求单体电芯容量达到 280Ah 及以上,280Ah 大电芯已成为储能项目建设的标配。截至2022H1,280Ah 在国内工商业侧渗透率已达 60%以上。

近日南都电源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根据市场及研报反馈情况,2022年,全球及国内大储的出货量在2021年的基础上预计实现了翻倍,预计到2025年都会保持高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预计在80%以上。全球大储需求目前主要分布在美国、欧洲、中国等地,到2025年,预计全球大储新增总量超过250GWh,其中国内大储新增总量超过80GWh。

而亿纬锂能2018年就已具备280Ah电芯生产能力。2022年10月,亿纬锂能举行 “创‘芯’驱动发展引领储能T时代” 储能电池战略发布会。会上发布了亿纬锂能全新一代储能电池LF560K。该产品拥有560Ah超大容量,能量可达1.792KWh,降低总成本10%,循环寿命达1.2万次+,大铁锂电池(560K)总成本可降低10%,在TWh时代,将为全社会节省数万亿成本。

在2023年2月,位于荆门的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第十厂区,总投资达108亿元的亿纬锂能超级工厂正式开建。超级工厂占地1000亩,预计2024年二季度一期建成,2024年底60GWh动力储能电池生产线(560K)及辅助设施项目全部建成投产。

湖北亿纬动力常务副总裁周红艳介绍,该超级工厂是目前国内单体设计产能最大的锂电池工厂,通过集成化与数智化设计,能够显著提升产能效率且降低生产成本。有消息报道今年刚动工扩产的荆门60G已被客户锁定,储能竞争力可见一斑。

随着大型储能100兆瓦项目的逐渐增多,市场预计未来会出现200、300兆瓦,甚至G瓦时的大型储能项目,对大容量能量密度的锂电池需求会不断增多。而抢先一步开发了560Ah超大容量锂电池的亿纬锂能,无疑在这一新细分赛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从以上的大容量需求和未来技术降本的趋势来看,只有在技术研发和规模化降本上处于优势的企业未来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说过,未来锂电池的过剩,主要是旧产能的过剩,新技术的产能仍供不应求。

刘金成也明确表示大圆柱和大铁锂会让产品毛利率和行业一线持平,将走出自身产品的差异化路线,不再是行业跟随者。

一体化战略布局更是让亿纬锂能有了抵御周期、甚至是行业价格战等风险的能力与硬实力。

众所周知,由于电池成本大头目前主要在材料端,而制造端占比小。从成本结构拆分看,动力电池的材料成本大概占比85%,人工占比5%,制造费用占比10%,未来唯有实现上游一体化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具备更大的成本优势。

而笔者分析发现,在动力电池企业中亿纬锂能的一体化布局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上无疑都处于行业前列。

自2021年开始亿纬锂能就在加速构建一体化版图。比如亿纬锂能通过与其他企业成立合资公司或收购股份的方式,不仅涵盖了锂矿、钴资源、镍资源等矿产资源,还覆盖了电解液、隔膜、三元正极、铜箔等锂电材料。在二线锂电池厂商中,亿纬锂能是少数实现了产业链全覆盖的公司之一,布局深度仅次于宁德时代。

根据公司最新的信息,在青海大柴旦盐湖的碳酸锂会有1万多吨左右的产出。如果大体上按照 100GWh 的电池销量,亿纬锂能预计可以控制的锂资源供应量应该可以达到 40%-50%,基本是业内最高的,而且公司主要以盐湖提锂为主成本还更低。

据华福证券预测,2022年亿纬锂能碳酸锂可自供量约为2779吨,自供比列约为14%,未来还将逐年快速提升,至2024年其碳酸锂自供比例将升至33%,根据其长远产能规划,未来很可能达到49%。

此外,亿纬锂能在其他中游材料领域的布局,较大部分项目预计在今年4、5月份开始生产或试生产,据公司透露:公司参与投资的德方亿纬11万吨磷酸铁锂项目已经完全投产,恩捷荆门隔膜产线预计今年4月份试产,科达利荆门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今年4月份开始生产,华友12万吨镍金属量氢氧化镍钴湿法项目预计今年5月份全线走通,整体来看今年Q3开始中游材料会有明显贡献,未来体现在业绩上将更有弹性。

据华福证券预测,亿纬锂能在上游钴镍、正负极材料、隔膜以及电解液等材料领域的产业布局一旦满产后,预计合计将实现22.3亿元的投资收益。

最新接受机构调研时亿纬锂能表示,一方面下游客户基本上还是尚未盈利的状态,因此作为主要供应商,公司会在战略上给与一定支持,在利润上部分让利下游。从这个角度来讲,公司今年在动力电池方面不太追求更高的利润率;另一方面,因公司产能也在扩大,也希望在客户端的市占率能够提升。

而他敢于 “让利” 的前提也是背后有深度的原料资源布局。

据24潮统计,2022年至今,亿纬锂能对外公布了23个重大投资项目公告,总投资预算近1600亿元,剔除与其他企业联合投资份额,其自身需投入资金也在1100亿元左右。

从投资风险的角度考量,我们在持续关注企业快速扩张的同时,也需持续关注企业资产负债结构,以及融资进展的变化。

当期其面临的最核心问题是,钱从哪里来?毕竟没有资金的支持,再好的战略也不过是纸上谈兵。

24潮统计发现,亿纬锂能在持续扩张的同时,资产负债率已飙升至历史最高水平,如下表所示,短短不到三年时间,亿纬锂能资产负债率飙升了31个百分点,截止2022年9月末,亿纬锂能资产负债率升至66.30%,同比上一年增长了19.47个百分点。

此外,24潮对比发现,相比国内锂电其他主要竞争对手,亿纬锂能资金实力是最低的,截止2022年9月末,亿纬锂能资金净值仅为20.62亿元,位居最末位,仅为宁德时代的1.49%。

(注:资金净值=货币资金及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有息负债)

目前亿纬锂能也在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融资以缓解资金压力。

比如2022年12月1日,亿纬锂能通过向特定对象发行 A 股股票的方式,成功募集资金(净额)89.74亿元,此次认购方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刘金成、骆锦红夫妇,即展示大股东的资本实力,也展现了其实控人的信心与决心。

几天后,即12月9日,亿纬锂能再发 “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预案”,计划募集70亿资金,资金主要用于扩张项目。该项目一旦募集成功,亿纬锂能资本实力将得到明显的提升。

虽然亿纬目前项目扩张较快,资金面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压力,但是回顾亿纬锂能的成长历史,公司在技术路线和客户选择上都保持了足够的谨慎,产能的扩张并不盲目。作为国内电池领域资深专家的董事长刘金成博士带领公司团队白手起家一路披荆斩棘,抓住了电池行业快速发展的机遇,陆续踩中行业风口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一路跟随的投资者也见证了刘总一个又个 “吹过的牛” 都成为现实,并实现了丰厚投资收益。

纵观锂电商业发展史,技术迭代与产业变局一直都在发生,从原来的锂原电池、3C电池、动力电池以及未来的储能电池等,一轮轮的电池周期总会淘汰无数的企业,也会让好企业穿越周期,并持续发展壮大。

尤其在这新一轮周期中只有把握市场趋势,引领技术创新,且拥有前瞻性的布局,资本实力雄厚的企业,才能在未来市场中生存下去,并走的更远。笔者认为亿纬具备走的更远的能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