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成都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成都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成渝地区要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领域,共建“云联数算用”全要素集群和“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

近期,成都市先后印发了《成都市关于进一步促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成都市关于进一步促进新型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成都市加快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3月9日,成都市经信局组织召开新闻通气会对以上新政作解读宣介。会上,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党组成员、市经信局副局长蒲斌介绍了新一轮成都电子信息产业政策总体情况,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负责人分别对新政细节进行了答疑解惑。

成都出台新一轮电子信息产业政策

加快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指出,成渝地区要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领域,共建“云联数算用”全要素集群和“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联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这是党中央赋予成渝地区的战略定位和重要使命。当下,成都正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大力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和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瞄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产业链重点赛道,主动服务国家战略。

2022年,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获批全国首个跨省域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成功申报四川省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在蓉成功举办,全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收6262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12%,高于全国4.4个百分点,在军工电子、柔性显示、芯片设计、网络安全、光伏电池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为有力应对全球电子市场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成都抓紧出台新一轮产业政策,加快构建以“芯屏端软智网安”为支撑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以坚定企业发展信心和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政策支持的精准性和力度均大幅提升,在人才引育方面,实施“蓉漂计划”、“蓉贝”软件人才、“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等人才专项政策,激励企业核心团队干事创业,鼓励高校加强学科建设,推动校企开展产教融合;在强链补链方面,支持加大企业招引力度、支持企业做优做强,鼓励企业“上规、上市、上云、上榜、上新、上楼”;在生态营造方面,推动组建产业基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高水平展会赛事举办。

聚人才补制造强设计

助力打造中国“芯”高地

成都拥有电子科大、四川大学,以及中电科10所、29所、30所等一批高校科研院所。聚集集成电路企业270余家,既包括英特尔、德州仪器、成都海光、新华三半导体等国内外领军企业,也培育了嘉纳海威、成都华微、锐成芯微等本土骨干企业,初步形成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成都集成电路产业具有三方面优势:一是芯片设计的特色优势。2022年成都芯片设计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5%,增速位居全国第二,销售过亿企业35家,在通信存储、北斗导航、网络安全等领域国内领先。二是特色工艺的先发优势。建有全国首条6英寸商用化合物半导体产线,拥有全球功率半导体技术领域最大的学术研究团队,在射频微波、功率器件等技术领域全国领先。三是封装测试的规模优势。拥有奕斯伟等国内外封测企业10余家,建成中西部最大的封装测试基地。得益于这些优势,2022年成都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营收516亿元,同比增长17%。

新出台的集成电路产业政策聚焦于三个方面:一是聚人才。新政策再次强调人才是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顶尖人才除可获得每年50万元和一次性300万元奖励外,所在核心团队还可获得超过1500万元奖励。新政策还从学科设置、学科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入手推动产业人才培育。如,政策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围绕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需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并给予大力支持;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同开展在校生工程实践,并给予企业最高100万元补助。二是补制造。新政策加大制造项目招引支持力度,企业最高可获5亿元综合支持;为企业提供代工流片服务的晶圆制造企业最高可获1000万元支持。三是强设计。新政策加大对流片、IP核、EDA工具补贴等设计企业最关注的环节支持力度,对从事IP核和 EDA 工具研发的企业,最高给予500万元补助;对购买IP核、EDA工具用于研发的企业,最高给予200万元补助;对企业流片给予最高1000万元补助。

新型显示政策全国首发

切实推进显示产业做优做强

近年来,成都显示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持续保持年均不低于20%的增幅,构建了从玻璃基板、掩膜版到面板制造,再到手机、车载显示等终端应用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主营收入已经占到全国的15%,全球一半以上的iPad和近一半的高端柔性屏在蓉生产。为进一步促进显示产业发展,成都市出台了新一轮政策。据行业反馈,新政策是国内唯一一个专门以“新型显示”命名的政策,对新型显示产业的支持更专业、更系统、更有针对性。

一是围绕链主链属企业,完备产业链强化供应链,着力补链强链延链,加强生产服务业发展,最高扶持达到1000万,使产业链不尽完备、供应链配套不佳等问题得到进一步改善;二是吸取显示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加强技术创新、强化自立自强,坚持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分别按照研发投入的16%、20%给予补贴;三是强化高端专业人才的聚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和专业性国际会展赛的举办,对专业人才落户成都的一次性给予最高100万的奖励,对公共服务平台按照30%的投入给予最高300万的补助等措施,以此优化、营造产业发展环境,令资本关注度不高、人才优势发挥不足等短板得到进一步改进。

聚力高端软件建圈强链

成都出台进一步促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政策

本次出台的《专项政策》有三大特点。一是着眼系统性谋划,《专项政策》围绕名园、名人、名企、名品、名校、名会、名展、名赛“八名”体系,聚焦支持产业壮大规模、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公共服务保障三方面,与我市前期出台的《成都市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19—2025)》《成都市推进工业软件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成都市高端软件产业链培育工作方案》等战略规划高度契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市软件产业政策体系;二是着力全生命周期扶持,《专项政策》围绕企业招引孵化、扩规模、提能级、上台阶,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例如:针对做大企业存量,《专项政策》提出支持企业壮大规模、“上榜”“上新”,促进招商引资,支持并购重组、鼓励主辅分离等政策,最高可获得1000万元支持;针对做优企业质量,提出支持争取国家专项、设立基金、鼓励上市融资等政策,最高可获得1000万元支持;三是着力形成叠加合力,《专项政策》力求促进国省战略在蓉转化落地,特别是落实工信部“中国软件名园”创建要求,支持软件园区争创“中国软件名园”并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提出打造“程序员之家”并给予最高600万元支持;《专项政策》与《关于聚焦产业建圈强链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等普适性政策形成互补,在软件产业重点领域强化支持力度;《专项政策》还进一步激励有积极性的区(市)县汇聚要素资源发展软件产业,以形成国、省、市、区四级政策的叠加互补和同频共振效应。

打造“程序员之家”

构建满足软件人才需求的一流宜居和宜业环境

2022年,为加快打造一流软件人才发展环境,持续助推成都市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成都市出台了《成都市推进建设“程序员之家”工作方案(2022—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实施“455”行动:一是“加强教育、医疗、安居、生活服务保障”等专项任务(“4”),构建满足软件人才需求的一流宜居环境。二是打造新型基础设施、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开展公共服务活动、打造产业孵化载体、培育专业促进机构(“5”),构建满足软件人才需求的一流宜业环境。三是引育一批软件产业高端人才、打造一批软件产业集群园区、培育一批关键软件骨干企业、发布一批特色知名软件产品、推出一批融合应用示范标杆(“5”),打造一批以“程序员之家”为标识的软件产业“微型生态圈”。

本次出台的《专项政策》中提出:支持建设“程序员之家”,对评定为“优秀”的综合型“程序员之家”,按照实际建设投入的50%,给予最高不超过600万元资金支持;对评定为“优秀”的特色型“程序员之家”,按照实际建设投入的50%,给予最高不超过300万元资金支持,进一步促进《方案》落实落地。

据悉,下一步成都将继续加大政策宣传推介,细化实施细则,主动靠前服务,发挥“政策找企业”平台作用,提升企业获得政策的精准性和便捷性。同时推动要素资源集约化和服务标准化,优化营商环境,保障产业政策落地落实。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成都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成渝地区要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领域,共建“云联数算用”全要素集群和“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

近期,成都市先后印发了《成都市关于进一步促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成都市关于进一步促进新型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成都市加快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3月9日,成都市经信局组织召开新闻通气会对以上新政作解读宣介。会上,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党组成员、市经信局副局长蒲斌介绍了新一轮成都电子信息产业政策总体情况,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负责人分别对新政细节进行了答疑解惑。

成都出台新一轮电子信息产业政策

加快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指出,成渝地区要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领域,共建“云联数算用”全要素集群和“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联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这是党中央赋予成渝地区的战略定位和重要使命。当下,成都正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大力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和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瞄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产业链重点赛道,主动服务国家战略。

2022年,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获批全国首个跨省域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成功申报四川省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在蓉成功举办,全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收6262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12%,高于全国4.4个百分点,在军工电子、柔性显示、芯片设计、网络安全、光伏电池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为有力应对全球电子市场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成都抓紧出台新一轮产业政策,加快构建以“芯屏端软智网安”为支撑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以坚定企业发展信心和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政策支持的精准性和力度均大幅提升,在人才引育方面,实施“蓉漂计划”、“蓉贝”软件人才、“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等人才专项政策,激励企业核心团队干事创业,鼓励高校加强学科建设,推动校企开展产教融合;在强链补链方面,支持加大企业招引力度、支持企业做优做强,鼓励企业“上规、上市、上云、上榜、上新、上楼”;在生态营造方面,推动组建产业基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高水平展会赛事举办。

聚人才补制造强设计

助力打造中国“芯”高地

成都拥有电子科大、四川大学,以及中电科10所、29所、30所等一批高校科研院所。聚集集成电路企业270余家,既包括英特尔、德州仪器、成都海光、新华三半导体等国内外领军企业,也培育了嘉纳海威、成都华微、锐成芯微等本土骨干企业,初步形成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成都集成电路产业具有三方面优势:一是芯片设计的特色优势。2022年成都芯片设计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5%,增速位居全国第二,销售过亿企业35家,在通信存储、北斗导航、网络安全等领域国内领先。二是特色工艺的先发优势。建有全国首条6英寸商用化合物半导体产线,拥有全球功率半导体技术领域最大的学术研究团队,在射频微波、功率器件等技术领域全国领先。三是封装测试的规模优势。拥有奕斯伟等国内外封测企业10余家,建成中西部最大的封装测试基地。得益于这些优势,2022年成都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营收516亿元,同比增长17%。

新出台的集成电路产业政策聚焦于三个方面:一是聚人才。新政策再次强调人才是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顶尖人才除可获得每年50万元和一次性300万元奖励外,所在核心团队还可获得超过1500万元奖励。新政策还从学科设置、学科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入手推动产业人才培育。如,政策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围绕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需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并给予大力支持;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同开展在校生工程实践,并给予企业最高100万元补助。二是补制造。新政策加大制造项目招引支持力度,企业最高可获5亿元综合支持;为企业提供代工流片服务的晶圆制造企业最高可获1000万元支持。三是强设计。新政策加大对流片、IP核、EDA工具补贴等设计企业最关注的环节支持力度,对从事IP核和 EDA 工具研发的企业,最高给予500万元补助;对购买IP核、EDA工具用于研发的企业,最高给予200万元补助;对企业流片给予最高1000万元补助。

新型显示政策全国首发

切实推进显示产业做优做强

近年来,成都显示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持续保持年均不低于20%的增幅,构建了从玻璃基板、掩膜版到面板制造,再到手机、车载显示等终端应用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主营收入已经占到全国的15%,全球一半以上的iPad和近一半的高端柔性屏在蓉生产。为进一步促进显示产业发展,成都市出台了新一轮政策。据行业反馈,新政策是国内唯一一个专门以“新型显示”命名的政策,对新型显示产业的支持更专业、更系统、更有针对性。

一是围绕链主链属企业,完备产业链强化供应链,着力补链强链延链,加强生产服务业发展,最高扶持达到1000万,使产业链不尽完备、供应链配套不佳等问题得到进一步改善;二是吸取显示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加强技术创新、强化自立自强,坚持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分别按照研发投入的16%、20%给予补贴;三是强化高端专业人才的聚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和专业性国际会展赛的举办,对专业人才落户成都的一次性给予最高100万的奖励,对公共服务平台按照30%的投入给予最高300万的补助等措施,以此优化、营造产业发展环境,令资本关注度不高、人才优势发挥不足等短板得到进一步改进。

聚力高端软件建圈强链

成都出台进一步促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政策

本次出台的《专项政策》有三大特点。一是着眼系统性谋划,《专项政策》围绕名园、名人、名企、名品、名校、名会、名展、名赛“八名”体系,聚焦支持产业壮大规模、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公共服务保障三方面,与我市前期出台的《成都市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19—2025)》《成都市推进工业软件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成都市高端软件产业链培育工作方案》等战略规划高度契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市软件产业政策体系;二是着力全生命周期扶持,《专项政策》围绕企业招引孵化、扩规模、提能级、上台阶,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例如:针对做大企业存量,《专项政策》提出支持企业壮大规模、“上榜”“上新”,促进招商引资,支持并购重组、鼓励主辅分离等政策,最高可获得1000万元支持;针对做优企业质量,提出支持争取国家专项、设立基金、鼓励上市融资等政策,最高可获得1000万元支持;三是着力形成叠加合力,《专项政策》力求促进国省战略在蓉转化落地,特别是落实工信部“中国软件名园”创建要求,支持软件园区争创“中国软件名园”并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提出打造“程序员之家”并给予最高600万元支持;《专项政策》与《关于聚焦产业建圈强链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等普适性政策形成互补,在软件产业重点领域强化支持力度;《专项政策》还进一步激励有积极性的区(市)县汇聚要素资源发展软件产业,以形成国、省、市、区四级政策的叠加互补和同频共振效应。

打造“程序员之家”

构建满足软件人才需求的一流宜居和宜业环境

2022年,为加快打造一流软件人才发展环境,持续助推成都市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成都市出台了《成都市推进建设“程序员之家”工作方案(2022—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实施“455”行动:一是“加强教育、医疗、安居、生活服务保障”等专项任务(“4”),构建满足软件人才需求的一流宜居环境。二是打造新型基础设施、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开展公共服务活动、打造产业孵化载体、培育专业促进机构(“5”),构建满足软件人才需求的一流宜业环境。三是引育一批软件产业高端人才、打造一批软件产业集群园区、培育一批关键软件骨干企业、发布一批特色知名软件产品、推出一批融合应用示范标杆(“5”),打造一批以“程序员之家”为标识的软件产业“微型生态圈”。

本次出台的《专项政策》中提出:支持建设“程序员之家”,对评定为“优秀”的综合型“程序员之家”,按照实际建设投入的50%,给予最高不超过600万元资金支持;对评定为“优秀”的特色型“程序员之家”,按照实际建设投入的50%,给予最高不超过300万元资金支持,进一步促进《方案》落实落地。

据悉,下一步成都将继续加大政策宣传推介,细化实施细则,主动靠前服务,发挥“政策找企业”平台作用,提升企业获得政策的精准性和便捷性。同时推动要素资源集约化和服务标准化,优化营商环境,保障产业政策落地落实。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