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当阿里、京东不再披露用户数据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当阿里、京东不再披露用户数据

正式进入存量时代。

摄影:界面新闻 匡达

文|斑马消费  任建新

当阿里巴巴、京东集团不再披露用户数据,或许意味着,中国电商市场甚至是整个移动互联网领域,正式从增量时代,不可逆转地进入存量时代。

内卷加剧,外患也在不断累积:做本地生活的美团,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等,纷纷将电商作为自己的关键战场,即时零售和直播电商,已经对三大传统电商平台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如何应对,阿里巴巴蹲下蓄力时,刘强东已经带领京东起跑,前几年就一骑绝尘的拼多多,此时已经开始在海外市场跨栏。

不再披露用户数据

阿里巴巴、京东集团相继披露2022年Q4及全年业绩。京东扭亏、阿里业绩大涨的岁月静好之下,实则暗潮涌动。

其中,最大的变化在于,这两家超级互联网平台,不再披露用户数据。

京东集团-SW(09618.HK)在2022年三季度业绩公告中披露,截至当年9月30日止12个月的年度活跃用户数为5.883亿,同比增长6.5%。

等到了2022年四季度业绩公告,关于用户数量,一个字也没提。

相对而言,阿里巴巴对用户数据的雪藏,要走得更为“深谋远虑”一些。

2022年Q1业绩公告中,阿里巴巴-SW(09988.HK)对外披露,整个集团截至当年3月31日止12个月的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达到13.1亿,其中中国市场超过10亿、海外市场3.05亿。

当年二季度,公司不再披露这一关键指标。只在业绩公告中表示,高德日均活跃用户超过1.2亿。三季度,这一指标增长至2.2亿。等到2022年Q4,连这个指标也不再披露了。

阿里巴巴、京东不再披露用户数据,最可能的原因是,用户增速数据,太难看。

互联网平台习惯列举用户数据的同比增速,实际上,环比更具意义。2022年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京东集团的年度活跃用户数分别为5.805亿、5.808亿、5.883亿,整体增速较低。

阿里巴巴的用户低增长时代,来得更早。2021年三季度、四季度,公司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分别为12.4亿、12.8亿,下一个季度增长至13.1亿,与此前几年的增长速度不可同日而语。

两大头部电商平台不再披露用户及增长速度,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或许意味着,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增长接近停滞,从增量彻底进入到存量时代。

早年,各大互联网平台,依靠用户规模的增长完成商业布局和迭代。无论何种平台,靠社交和游戏起家的腾讯控股(00700.HK),电商领域的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本地生活的美团,短视频赛道的抖音和快手-W(01024.HK),皆是如此。

各大平台,也将自己的用户规模及增长,视为核心竞争力之一。异军突起的拼多多,2020年底在用户规模上超越阿里巴巴,成为中国用户规模最大的电商平台。这让阿里巴巴和京东如临大敌,硬生生将它们从稳定盈利的温柔乡,逼入持续烧钱的修罗场。

现在看来,中国10.67亿网民总量,确实是不够分了,甚至已经有互联网平台确认用户量出现下滑。2022年四季度,哔哩哔哩-W(09626.HK)月均活跃用户3.260亿,平均每月付费用户2810万,较上个季度分别减少了660万和40万。

现在的问题是,拼多多、美团-W(03690.HK)、快手这些确认已经遭遇用户增长压力的互联网平台,会不会跟进,彻底不再披露用户数据的增长情况?

蹲下、起跑、跨越

2022年是京东的关键之年。这一年,刘强东卸任,徐雷接班;同时,京东集团正式跨过1万亿元营收大关。

在此之前,刘强东主导了京东集团的分拆:京东物流、京东健康(06618.HK)先后登陆港股市场,京东金融(后来先后更名为“京东数科”、“京东科技”)也一直伺机而动,京东工业、京东产发等公司开始在集团财报中单列。

以分拆为契机,这些京东系公司独立后发展壮大,帮助整个京东集团,将业务重心从零售转向服务。

以京东物流(02618.HK)为例,公司一边以京东为后盾开启大规模行业并购,先后收购跨越速运和德邦股份,另一边,推进供应链业务获取第三方业务。

京东集团获得了更健康的业务结构,还以此为基础,在2022年实现了盈利。但是,繁华背后的危机是,京东集团整体的业绩增速,正在急速降低。

去年四季度,公司收入2954亿元,同比增长仅7.1%。2022年全年,公司营业收入10462亿元,同比增长9.9%,而在此前3年,其营收增速分别为22.9%、29.3%和27.6%——这应该是京东创立以来首次年度规模增速低于10%。

为了提振士气,刘强东并未像马云和黄铮那样退隐江湖,而是在解决了明尼苏达事件、个人彻底脱敏之后,第一时间回到国内。没多久,进入工作状态的刘强东,开出第一枪,推出百亿补贴。

就不说这项活动近期引发的部分争议了,单就这个策略的提出,就忽视了当下的市场环境和京东自身并不稳固的基础。

京东集团的增速下滑,与公司扭亏为盈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究竟是公司通过削减营销投入获得了盈利,还是公司即便烧钱也未能获得用户及增长,不得不转而将盈利作为业务发展目标?从现实来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之前,刘强东带领京东战当当、打苏宁,屡战屡胜。现在这100亿砸出来,除了在线下完成对苏宁和国美的最后一战,更多的战略意图,还是冲着阿里巴巴和拼多多来的。

与京东的起跑相比,阿里巴巴则是港股蹲下来,准备换赛道发力。

去年Q4,阿里巴巴营收增长仅为2%,虽然业绩大增,但那是因为去年同期计提了200多亿元的商誉减值。落到业务条线上,传统的淘宝、天猫出现下滑,盒马、阿里健康、淘特等新业务撑起了增长,就业务动向来看,菜鸟和阿里云将成为接下来的重点。

如果用跨栏来描述三大电商巨头的节奏,阿里巴巴蹲下,京东起跑,拼多多则开始了跨越。

当拼多多的活跃买家数量超过阿里巴巴后,确实也遭遇了增长问题。当国内市场无法持续提供用户增长的动力,拼多多将重心放到了海外市场,继续讲增长的故事。

去年9月,拼多多正式在北美地区上线跨境电商平台Temu。如今,它已成为美国下载量最多的APP之一,且正计划推向英国、非洲、拉美等市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京东

6k
  • 京东集团与山东重工集团达成战略合作
  • 武汉光谷京东五星电器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当阿里、京东不再披露用户数据

正式进入存量时代。

摄影:界面新闻 匡达

文|斑马消费  任建新

当阿里巴巴、京东集团不再披露用户数据,或许意味着,中国电商市场甚至是整个移动互联网领域,正式从增量时代,不可逆转地进入存量时代。

内卷加剧,外患也在不断累积:做本地生活的美团,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等,纷纷将电商作为自己的关键战场,即时零售和直播电商,已经对三大传统电商平台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如何应对,阿里巴巴蹲下蓄力时,刘强东已经带领京东起跑,前几年就一骑绝尘的拼多多,此时已经开始在海外市场跨栏。

不再披露用户数据

阿里巴巴、京东集团相继披露2022年Q4及全年业绩。京东扭亏、阿里业绩大涨的岁月静好之下,实则暗潮涌动。

其中,最大的变化在于,这两家超级互联网平台,不再披露用户数据。

京东集团-SW(09618.HK)在2022年三季度业绩公告中披露,截至当年9月30日止12个月的年度活跃用户数为5.883亿,同比增长6.5%。

等到了2022年四季度业绩公告,关于用户数量,一个字也没提。

相对而言,阿里巴巴对用户数据的雪藏,要走得更为“深谋远虑”一些。

2022年Q1业绩公告中,阿里巴巴-SW(09988.HK)对外披露,整个集团截至当年3月31日止12个月的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达到13.1亿,其中中国市场超过10亿、海外市场3.05亿。

当年二季度,公司不再披露这一关键指标。只在业绩公告中表示,高德日均活跃用户超过1.2亿。三季度,这一指标增长至2.2亿。等到2022年Q4,连这个指标也不再披露了。

阿里巴巴、京东不再披露用户数据,最可能的原因是,用户增速数据,太难看。

互联网平台习惯列举用户数据的同比增速,实际上,环比更具意义。2022年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京东集团的年度活跃用户数分别为5.805亿、5.808亿、5.883亿,整体增速较低。

阿里巴巴的用户低增长时代,来得更早。2021年三季度、四季度,公司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分别为12.4亿、12.8亿,下一个季度增长至13.1亿,与此前几年的增长速度不可同日而语。

两大头部电商平台不再披露用户及增长速度,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或许意味着,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增长接近停滞,从增量彻底进入到存量时代。

早年,各大互联网平台,依靠用户规模的增长完成商业布局和迭代。无论何种平台,靠社交和游戏起家的腾讯控股(00700.HK),电商领域的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本地生活的美团,短视频赛道的抖音和快手-W(01024.HK),皆是如此。

各大平台,也将自己的用户规模及增长,视为核心竞争力之一。异军突起的拼多多,2020年底在用户规模上超越阿里巴巴,成为中国用户规模最大的电商平台。这让阿里巴巴和京东如临大敌,硬生生将它们从稳定盈利的温柔乡,逼入持续烧钱的修罗场。

现在看来,中国10.67亿网民总量,确实是不够分了,甚至已经有互联网平台确认用户量出现下滑。2022年四季度,哔哩哔哩-W(09626.HK)月均活跃用户3.260亿,平均每月付费用户2810万,较上个季度分别减少了660万和40万。

现在的问题是,拼多多、美团-W(03690.HK)、快手这些确认已经遭遇用户增长压力的互联网平台,会不会跟进,彻底不再披露用户数据的增长情况?

蹲下、起跑、跨越

2022年是京东的关键之年。这一年,刘强东卸任,徐雷接班;同时,京东集团正式跨过1万亿元营收大关。

在此之前,刘强东主导了京东集团的分拆:京东物流、京东健康(06618.HK)先后登陆港股市场,京东金融(后来先后更名为“京东数科”、“京东科技”)也一直伺机而动,京东工业、京东产发等公司开始在集团财报中单列。

以分拆为契机,这些京东系公司独立后发展壮大,帮助整个京东集团,将业务重心从零售转向服务。

以京东物流(02618.HK)为例,公司一边以京东为后盾开启大规模行业并购,先后收购跨越速运和德邦股份,另一边,推进供应链业务获取第三方业务。

京东集团获得了更健康的业务结构,还以此为基础,在2022年实现了盈利。但是,繁华背后的危机是,京东集团整体的业绩增速,正在急速降低。

去年四季度,公司收入2954亿元,同比增长仅7.1%。2022年全年,公司营业收入10462亿元,同比增长9.9%,而在此前3年,其营收增速分别为22.9%、29.3%和27.6%——这应该是京东创立以来首次年度规模增速低于10%。

为了提振士气,刘强东并未像马云和黄铮那样退隐江湖,而是在解决了明尼苏达事件、个人彻底脱敏之后,第一时间回到国内。没多久,进入工作状态的刘强东,开出第一枪,推出百亿补贴。

就不说这项活动近期引发的部分争议了,单就这个策略的提出,就忽视了当下的市场环境和京东自身并不稳固的基础。

京东集团的增速下滑,与公司扭亏为盈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究竟是公司通过削减营销投入获得了盈利,还是公司即便烧钱也未能获得用户及增长,不得不转而将盈利作为业务发展目标?从现实来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之前,刘强东带领京东战当当、打苏宁,屡战屡胜。现在这100亿砸出来,除了在线下完成对苏宁和国美的最后一战,更多的战略意图,还是冲着阿里巴巴和拼多多来的。

与京东的起跑相比,阿里巴巴则是港股蹲下来,准备换赛道发力。

去年Q4,阿里巴巴营收增长仅为2%,虽然业绩大增,但那是因为去年同期计提了200多亿元的商誉减值。落到业务条线上,传统的淘宝、天猫出现下滑,盒马、阿里健康、淘特等新业务撑起了增长,就业务动向来看,菜鸟和阿里云将成为接下来的重点。

如果用跨栏来描述三大电商巨头的节奏,阿里巴巴蹲下,京东起跑,拼多多则开始了跨越。

当拼多多的活跃买家数量超过阿里巴巴后,确实也遭遇了增长问题。当国内市场无法持续提供用户增长的动力,拼多多将重心放到了海外市场,继续讲增长的故事。

去年9月,拼多多正式在北美地区上线跨境电商平台Temu。如今,它已成为美国下载量最多的APP之一,且正计划推向英国、非洲、拉美等市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