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这一周,投前沿科技的都疯了,投资人打“飞的”连夜去拉斯维加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这一周,投前沿科技的都疯了,投资人打“飞的”连夜去拉斯维加斯

什么事,让投资人连夜打“飞的”回到母校?

图片来源:pexels-Alexander Mils

文|融中财经

“周三出了这个事之后,我们一位合伙人马上飞去了拉斯维加斯。”北京某美元基金合伙人曹骏直言。

“他的本科罗切斯特大学,这一次会先去拉斯维加斯参与美国物理学会的春季会议,然后返回母校,也就是Ranga Dias所在的大学。”

什么事,让投资人连夜打“飞的”回到母校?

上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物理学的盛会——美国物理学会的三月会议上,来自罗彻斯特大学的Ranga Dias宣布,他们团队在近环境压强下实现了室温超导。

一时间,震动整个学术界。

不仅是全美物理界,就连中国的高校圈子里也争议不断。这一消息传导到投资圈,投资人们也炸了锅。

就像中科创星合伙人米磊曾说过的,“不关注前沿科技,投什么?”

“这几天,大家几乎都在聊这件事。”曹骏直言。“如果被证实,那么投资人肯定要开始布局,先从高校抢项目。”

01 颠覆性!投资人连夜拉微信会议学习

“室温超导”的消息在震惊了物理学界后,又一次震惊了A股,有券商连夜开了专家会议,投资人们也连夜微信联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上周四凌晨,张栋还在微信会议中。

为了搞清楚,张栋在内部拉了学习会,先科普。次日,他将去拜访业内专家一探究竟。“先搞清楚,这是不是真的。”

超导材料被称为“当代科学的明珠”,如果真的如Ranga Dias团队所言,实现室温超导,那么将颠覆多个传统行业,给人类科学文明带来巨大改变。

回到拉斯维加斯的现场,Ranga Dias团队进行了题为《室温近常压条件下氢化物超导特性》(Observation of Room 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 in Hydride at Near Ambient Pressure)的分享,宣布团队实现了近常压条件下的室温超导。Ranga Dias团队发现三元或者更多元的体系可能是实现近常压高温超导的关键,并展示了一种三元镥氮氢体系超导材料,这种材料能够在294K(约20摄氏度)、1GPa(约1万个大气压)的条件下实现超导电性。

他还通过电阻测试和迈斯纳效应验证了该材料的超导特性。

(迈斯纳效应即完全抗磁性,是指超导体从一般状态相变至超导态的过程中对磁场的排斥现象。简单来说就是当你把超导材料放在磁铁上时,迈斯纳效应会让磁场发生畸变,产生向上的力使超导体悬浮在磁体上,这也是磁悬浮列车实现的理论基础。)

简单理解,超导态是材料的一种特殊状态,在超导态中,材料处于零电阻的状态中。电阻是材料普遍具有的性质,当电流流经材料时,其内部的晶格、杂质等会对载流子运动产生阻碍,载流子本身携带的能量会被转移到晶格上,宏观上造成焦耳热,电势也会相应下降。

上海市高温超导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大学教授蔡传兵介绍,迪亚斯这次的研究成果有两个亮点,第一是把原来所需的极端高压267GPa变成了一个相对低的压力1GPa。但蔡传兵也指出,1GPa仍然属于高压的范畴,暂时没有大众期待的那么实用。另外,他的报告题目采用了“近常压”这个具有歧义的说法,也是有些夸张。1GPa跟原来相比确实是更接近常压了,但距离真正的常压还有距离。

第二个亮点是,这次迪亚斯采用了一个新的元素组合,引入了稀土金属——镥元素(Lu,Lutetium),合成了三元氢化物(N-Lu-H),和他以前采用的碳硫氢化物不同。蔡传兵介绍,镥元素非常少见,一般实验室里是没有的,因此几乎没有先前的尝试,这次具有成分创新和成功的可能性。

谈到迪亚斯此次展示的研究成果,蔡传兵介绍,一般超导体要测2-3个重要参数,第一是电阻随温度的变化,第二是磁化率随温度的变化,还有一个是MH曲线(磁化曲线)。除此之外,迪亚斯这次又增加了一个图,即比热对温度的变化,“这也是跨越性的,” 蔡传兵向澎湃科技表示,“他展示的图片可以反映温度变化的规律,虽然具体数据还没公开,但从他发布的内容上看是专业的,绘成的图我看是比较靠谱的。”

兰加·迪亚斯2013年毕业于华盛顿州立大学,长期从事极端条件下氢化物量子现象的研究工作。早在2020年,其团队便在Nature刊发文章,宣称在267GPa的超高压下,使碳-硫-氢组成的材料实现了转变温度为15℃的超导电性。该研究在当时被誉为诺奖级别的成果,不过因其他物理学家均未能重复其实验结果,这篇文章在2022年9月遭到撤稿。

没想到半年过去,迪亚斯便带着更重磅的研究成果,杀回了物理学界。

这一爆炸性的消息,让投资人们彻夜难眠。一旦这一成果被证实,那么诸多传统行业将被改写。

02 超导背后的价值——“成本成本成本”

一个物理学事件,却引爆了科学、投资、金融界的巨大讨论,这与室温超导技术带来的颠覆创新有着直接的关系。

“为什么公众期待室温超导?”曹骏补充说,“因为超导就需要低温,低温就需要制冷,制冷就需要增加成本。”

“一旦室温超导被证实,并实现商用,那么各个相关领域的成本就会大幅降低。与此同时,这个技术相关上下游都会被颠覆。一些超级企业会从中酝酿而生,同时,采取这一技术的企业也将实现巨大的升级转型。”

一切,关乎成本。

除此之外,超导体应用十分广泛,可以说,凡是用到电的地方,超导体都有很大意义,而当超导体实现室温超导,应用可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前,超导体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应用,医院的核磁共振便采用了超导体,再如超导发电、超导电器、量子计算机、磁悬浮交通……将使整个人类社会产生重大改变,现有的科技可能面临颠覆,能源问题得到重大缓解,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进步意义。

中航证券研究指出,目前全球超导市场以低温超导为主,国内低温超导材料及应用占超导市场总量的90%以上,高温超导材料仍处于商业化初期。经过数十年的潜心发展,我国已成为国际超导材料和应用技术研发的中坚力量,目前已基本掌握了各种实用化超导材料的制备技术,实现了低温超导材料的商业化生产。

而在高温超导方面,我国在高温超导材料基础研究和工艺研究方面均已实现一定进展,材料性能已基本满足应用需求,目前正逐渐开始商业化,但和国际水平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未来高温超导材料商业化的核心仍需围绕低成本、大规模批量制备技术。

中科创星认为,超导材料一旦得到普及应用,不仅人类不会再受能源紧张的限制,社会生产和生活也能受惠于技术,得到改善。而常温常压的超导应用一直是人类的梦想。米磊表示,超导技术的价值可能不亚于半导体材料。

在室温超导的消息传出后,A股与“超导”相关的企业都水涨船高,回到市场中,与超导相关的企业也不少。比如,从事商用可控核聚变企业星环聚能。

星环聚能CEO陈锐表示认同:“超导技术对于我们核聚变领域来说,作用非常重要。一个好的超导材料能够极大的降低实现可控核聚变的成本,也能极大的降低核聚变反应堆的设计难度。”

 “目前,国内外已有20多家可控核聚变创业公司。”米磊主导中科创星从去年开始大力布局高温超导材料方向,“现在已经投了三家高温超导材料上下游公司,只是没想到这个方向这么快又火了。”

但除了成本,还需要考量的是技术到商业应用的距离。

03 从实验室到商业应用非常遥远,但投资人已经盯上材料领域科学家

蔡传兵表示,这次迪亚斯展示出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可靠性”,但室温超导所需的1GPa压力仍属于高压范畴,距离实际应用仍非常遥远。

从实验室走出的一项技术,到真正的商业应用,从来都是一路坎坷。

超导材料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应用,往往有很长的路要走。回顾历史,无论是低温超导还是高温超导材料,从科学发现到工业生产,都经过了几十年时间。

“美国的技术突破不是靠一两天的时间实现的,他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几十年、上百年的积累。科研是一个需要耐心进行长期积累的事,有时候我们做了10年,发现没有重大突破,于是‘中途下马’。但等再过个一二十年,别人取得突破成果的时候我们再想把技术捡起来,那就为时已晚。”在米磊看来,今天的中国十分缺乏“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大家只关注突破,却没人愿意默默耕耘,这样只能被甩在后面。

虽然道阻且长,但这并不妨碍学界、投资界对超导技术的研究和关注。

事实上,国内已经有不少从事高温超导研发的企业,比如,翌曦科技基于现有的ReBCO高温超导材料围绕聚变强场磁体展开研发,这是实现紧凑型托克马克装置最为核心的部件。“在SPARC百亿的研发预算中,高温超导磁体的支出预计占到50%。”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长聘教授、翌曦科技创始人金之俭曾在采访中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翌曦科技还是星环聚能,其创始团队都是科学家。

以翌曦科技为例,其创始人金之俭本硕博均毕业于上海交大,2010年,金之俭组建了上海交通大学高温超导研究团队,团队支撑的上海超导公司研发的的高温超导材料逐步成熟并形成了产业化,目前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是国内外多个聚变项目高温超导材料的核心供应商。

近几年,科学家越来越被投资人所青睐。

从冷板凳,到风口,硬科技行业崛起背后,创业群体也在改变。如今,更多的技术门槛,让科学家、教授们已经成为主流创业人群。

而伴随超导的更多关注,已经有投资人开始寻摸着相关科学家。“很多风口赛道的顶级科学家,还没开始创业,投资人就已经拜访过了。”刘洋告诉融资中国,他是一家医疗基金的投资经理,“甚至教授刚发论文,马上就有投资人跟进了。投资行业真的内卷,我们内部也要求盯紧自己负责赛道的研究人员。”

“基本上,我们会盯着自己本科、研究生、博士的院校,比如我毕业于中科大,我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以及我的老师们,只要他们创业,我肯定是要第一时间去抢去看的。”

根据Thomson Reuters公布的2022年全球顶尖的100位材料科学家,我国共有9位科学家入选。9位科学家中,7位出自中科大,全球排名前6的科学家中,第1/2/4/5/6均出自中科大,此外西华大学和南京大学各有1位科学家入选。

不过可惜的是,虽然前六名有5位都是中国人,且他们大多来自同一所高校,但背后更多的却是人才流失。

目前,这五位顶尖的材料学家在美国任职美国知名大学的教授或研究员。一方面海外的科研环境更好,另外一方面,他们也能享受到相应的薪资待遇。科学家只需要专心自己的研究,而不必被所谓的职级、评优等琐事烦恼。

近几年,我国也在加强对科学界人才的重视。政府对于回国的科学家给予高度重视,投资界更是十分重视。去年回国的颜院士,之前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终身教授,辞职回国创建深圳医学科学院后,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市委副书记、市长覃伟中亲自向她颁发聘书。更有传言,其回国一周,就有多家投资人拜访。

如今,超导的兴起,这一领域的教授专家,可能已经接到投资人的电话了。

(曹骏、刘洋、张栋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这一周,投前沿科技的都疯了,投资人打“飞的”连夜去拉斯维加斯

什么事,让投资人连夜打“飞的”回到母校?

图片来源:pexels-Alexander Mils

文|融中财经

“周三出了这个事之后,我们一位合伙人马上飞去了拉斯维加斯。”北京某美元基金合伙人曹骏直言。

“他的本科罗切斯特大学,这一次会先去拉斯维加斯参与美国物理学会的春季会议,然后返回母校,也就是Ranga Dias所在的大学。”

什么事,让投资人连夜打“飞的”回到母校?

上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物理学的盛会——美国物理学会的三月会议上,来自罗彻斯特大学的Ranga Dias宣布,他们团队在近环境压强下实现了室温超导。

一时间,震动整个学术界。

不仅是全美物理界,就连中国的高校圈子里也争议不断。这一消息传导到投资圈,投资人们也炸了锅。

就像中科创星合伙人米磊曾说过的,“不关注前沿科技,投什么?”

“这几天,大家几乎都在聊这件事。”曹骏直言。“如果被证实,那么投资人肯定要开始布局,先从高校抢项目。”

01 颠覆性!投资人连夜拉微信会议学习

“室温超导”的消息在震惊了物理学界后,又一次震惊了A股,有券商连夜开了专家会议,投资人们也连夜微信联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上周四凌晨,张栋还在微信会议中。

为了搞清楚,张栋在内部拉了学习会,先科普。次日,他将去拜访业内专家一探究竟。“先搞清楚,这是不是真的。”

超导材料被称为“当代科学的明珠”,如果真的如Ranga Dias团队所言,实现室温超导,那么将颠覆多个传统行业,给人类科学文明带来巨大改变。

回到拉斯维加斯的现场,Ranga Dias团队进行了题为《室温近常压条件下氢化物超导特性》(Observation of Room 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 in Hydride at Near Ambient Pressure)的分享,宣布团队实现了近常压条件下的室温超导。Ranga Dias团队发现三元或者更多元的体系可能是实现近常压高温超导的关键,并展示了一种三元镥氮氢体系超导材料,这种材料能够在294K(约20摄氏度)、1GPa(约1万个大气压)的条件下实现超导电性。

他还通过电阻测试和迈斯纳效应验证了该材料的超导特性。

(迈斯纳效应即完全抗磁性,是指超导体从一般状态相变至超导态的过程中对磁场的排斥现象。简单来说就是当你把超导材料放在磁铁上时,迈斯纳效应会让磁场发生畸变,产生向上的力使超导体悬浮在磁体上,这也是磁悬浮列车实现的理论基础。)

简单理解,超导态是材料的一种特殊状态,在超导态中,材料处于零电阻的状态中。电阻是材料普遍具有的性质,当电流流经材料时,其内部的晶格、杂质等会对载流子运动产生阻碍,载流子本身携带的能量会被转移到晶格上,宏观上造成焦耳热,电势也会相应下降。

上海市高温超导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大学教授蔡传兵介绍,迪亚斯这次的研究成果有两个亮点,第一是把原来所需的极端高压267GPa变成了一个相对低的压力1GPa。但蔡传兵也指出,1GPa仍然属于高压的范畴,暂时没有大众期待的那么实用。另外,他的报告题目采用了“近常压”这个具有歧义的说法,也是有些夸张。1GPa跟原来相比确实是更接近常压了,但距离真正的常压还有距离。

第二个亮点是,这次迪亚斯采用了一个新的元素组合,引入了稀土金属——镥元素(Lu,Lutetium),合成了三元氢化物(N-Lu-H),和他以前采用的碳硫氢化物不同。蔡传兵介绍,镥元素非常少见,一般实验室里是没有的,因此几乎没有先前的尝试,这次具有成分创新和成功的可能性。

谈到迪亚斯此次展示的研究成果,蔡传兵介绍,一般超导体要测2-3个重要参数,第一是电阻随温度的变化,第二是磁化率随温度的变化,还有一个是MH曲线(磁化曲线)。除此之外,迪亚斯这次又增加了一个图,即比热对温度的变化,“这也是跨越性的,” 蔡传兵向澎湃科技表示,“他展示的图片可以反映温度变化的规律,虽然具体数据还没公开,但从他发布的内容上看是专业的,绘成的图我看是比较靠谱的。”

兰加·迪亚斯2013年毕业于华盛顿州立大学,长期从事极端条件下氢化物量子现象的研究工作。早在2020年,其团队便在Nature刊发文章,宣称在267GPa的超高压下,使碳-硫-氢组成的材料实现了转变温度为15℃的超导电性。该研究在当时被誉为诺奖级别的成果,不过因其他物理学家均未能重复其实验结果,这篇文章在2022年9月遭到撤稿。

没想到半年过去,迪亚斯便带着更重磅的研究成果,杀回了物理学界。

这一爆炸性的消息,让投资人们彻夜难眠。一旦这一成果被证实,那么诸多传统行业将被改写。

02 超导背后的价值——“成本成本成本”

一个物理学事件,却引爆了科学、投资、金融界的巨大讨论,这与室温超导技术带来的颠覆创新有着直接的关系。

“为什么公众期待室温超导?”曹骏补充说,“因为超导就需要低温,低温就需要制冷,制冷就需要增加成本。”

“一旦室温超导被证实,并实现商用,那么各个相关领域的成本就会大幅降低。与此同时,这个技术相关上下游都会被颠覆。一些超级企业会从中酝酿而生,同时,采取这一技术的企业也将实现巨大的升级转型。”

一切,关乎成本。

除此之外,超导体应用十分广泛,可以说,凡是用到电的地方,超导体都有很大意义,而当超导体实现室温超导,应用可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前,超导体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应用,医院的核磁共振便采用了超导体,再如超导发电、超导电器、量子计算机、磁悬浮交通……将使整个人类社会产生重大改变,现有的科技可能面临颠覆,能源问题得到重大缓解,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进步意义。

中航证券研究指出,目前全球超导市场以低温超导为主,国内低温超导材料及应用占超导市场总量的90%以上,高温超导材料仍处于商业化初期。经过数十年的潜心发展,我国已成为国际超导材料和应用技术研发的中坚力量,目前已基本掌握了各种实用化超导材料的制备技术,实现了低温超导材料的商业化生产。

而在高温超导方面,我国在高温超导材料基础研究和工艺研究方面均已实现一定进展,材料性能已基本满足应用需求,目前正逐渐开始商业化,但和国际水平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未来高温超导材料商业化的核心仍需围绕低成本、大规模批量制备技术。

中科创星认为,超导材料一旦得到普及应用,不仅人类不会再受能源紧张的限制,社会生产和生活也能受惠于技术,得到改善。而常温常压的超导应用一直是人类的梦想。米磊表示,超导技术的价值可能不亚于半导体材料。

在室温超导的消息传出后,A股与“超导”相关的企业都水涨船高,回到市场中,与超导相关的企业也不少。比如,从事商用可控核聚变企业星环聚能。

星环聚能CEO陈锐表示认同:“超导技术对于我们核聚变领域来说,作用非常重要。一个好的超导材料能够极大的降低实现可控核聚变的成本,也能极大的降低核聚变反应堆的设计难度。”

 “目前,国内外已有20多家可控核聚变创业公司。”米磊主导中科创星从去年开始大力布局高温超导材料方向,“现在已经投了三家高温超导材料上下游公司,只是没想到这个方向这么快又火了。”

但除了成本,还需要考量的是技术到商业应用的距离。

03 从实验室到商业应用非常遥远,但投资人已经盯上材料领域科学家

蔡传兵表示,这次迪亚斯展示出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可靠性”,但室温超导所需的1GPa压力仍属于高压范畴,距离实际应用仍非常遥远。

从实验室走出的一项技术,到真正的商业应用,从来都是一路坎坷。

超导材料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应用,往往有很长的路要走。回顾历史,无论是低温超导还是高温超导材料,从科学发现到工业生产,都经过了几十年时间。

“美国的技术突破不是靠一两天的时间实现的,他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几十年、上百年的积累。科研是一个需要耐心进行长期积累的事,有时候我们做了10年,发现没有重大突破,于是‘中途下马’。但等再过个一二十年,别人取得突破成果的时候我们再想把技术捡起来,那就为时已晚。”在米磊看来,今天的中国十分缺乏“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大家只关注突破,却没人愿意默默耕耘,这样只能被甩在后面。

虽然道阻且长,但这并不妨碍学界、投资界对超导技术的研究和关注。

事实上,国内已经有不少从事高温超导研发的企业,比如,翌曦科技基于现有的ReBCO高温超导材料围绕聚变强场磁体展开研发,这是实现紧凑型托克马克装置最为核心的部件。“在SPARC百亿的研发预算中,高温超导磁体的支出预计占到50%。”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长聘教授、翌曦科技创始人金之俭曾在采访中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翌曦科技还是星环聚能,其创始团队都是科学家。

以翌曦科技为例,其创始人金之俭本硕博均毕业于上海交大,2010年,金之俭组建了上海交通大学高温超导研究团队,团队支撑的上海超导公司研发的的高温超导材料逐步成熟并形成了产业化,目前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是国内外多个聚变项目高温超导材料的核心供应商。

近几年,科学家越来越被投资人所青睐。

从冷板凳,到风口,硬科技行业崛起背后,创业群体也在改变。如今,更多的技术门槛,让科学家、教授们已经成为主流创业人群。

而伴随超导的更多关注,已经有投资人开始寻摸着相关科学家。“很多风口赛道的顶级科学家,还没开始创业,投资人就已经拜访过了。”刘洋告诉融资中国,他是一家医疗基金的投资经理,“甚至教授刚发论文,马上就有投资人跟进了。投资行业真的内卷,我们内部也要求盯紧自己负责赛道的研究人员。”

“基本上,我们会盯着自己本科、研究生、博士的院校,比如我毕业于中科大,我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以及我的老师们,只要他们创业,我肯定是要第一时间去抢去看的。”

根据Thomson Reuters公布的2022年全球顶尖的100位材料科学家,我国共有9位科学家入选。9位科学家中,7位出自中科大,全球排名前6的科学家中,第1/2/4/5/6均出自中科大,此外西华大学和南京大学各有1位科学家入选。

不过可惜的是,虽然前六名有5位都是中国人,且他们大多来自同一所高校,但背后更多的却是人才流失。

目前,这五位顶尖的材料学家在美国任职美国知名大学的教授或研究员。一方面海外的科研环境更好,另外一方面,他们也能享受到相应的薪资待遇。科学家只需要专心自己的研究,而不必被所谓的职级、评优等琐事烦恼。

近几年,我国也在加强对科学界人才的重视。政府对于回国的科学家给予高度重视,投资界更是十分重视。去年回国的颜院士,之前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终身教授,辞职回国创建深圳医学科学院后,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市委副书记、市长覃伟中亲自向她颁发聘书。更有传言,其回国一周,就有多家投资人拜访。

如今,超导的兴起,这一领域的教授专家,可能已经接到投资人的电话了。

(曹骏、刘洋、张栋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