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黑塞:我们都曾经彷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黑塞:我们都曾经彷徨

我们的真正职业只有一个——信仰并走向独一无二的自身。

“我除了要按照我内心自然产生的愿望去生活之外,别无他求,这为什么如此艰难?”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第一次认识黑塞是在大学里遇到《德米安》,后来陆陆续续读了他的《荒原狼》、《悉达多》、《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朝圣者之歌》……

读黑塞就像听一个稍年长些的老朋友讲故事。他虔诚通透、温和又深情。从来都不说教,而是把世界摊开给你看。于是你觉得放松,你在这些故事里不是明白了什么新的奥义,而是慢慢地重拾了原本的自己。

1. 赫尔曼·黑塞

黑塞(Hermann Hesse)1877年出生在德国卡尔夫。父亲是个传教士,母亲是位著名印度学家的长女。黑塞从小就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对老师和一切权威,都“别别扭扭、戒心十足”。他喜欢画画和研究中国魔术,每当生活里出现了阴影,他就躲到更为自由和谐的幻想世界里去。而这一别岸的世界,此后在他很多小说里出现过。

15岁的时候,一心只想成为诗人的黑塞逃离学校,外祖父戏成这是次天才之旅。被送回学校后他不断生病,最终退学。离校后的黑塞在钟表厂、书店做学徒工,19岁那年开始发表诗歌,两年后结束了学徒生活。

△ 年轻时候颜值好高

由于发表反战的文章,黑塞招来了德国民族主义者的谩骂。1923年,他下决心放弃德国国籍,成为瑞士公民。二战期间黑塞的书在德国遭禁,他的出版人也被盖世太保逮捕。1946年,黑塞获得了歌德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他在哥德奖的答谢词中说,“人类之所以会落到两次世界大战这个地步,全拜两种精神所赐:一是技术狂,二是民族主义狂。”这一观点,到今天都值得深思。

黑塞一生居住在乡间,避开热闹的世界。他的作品带有东方神秘色彩,无时代性也无地域性,因为他探讨的是永恒的心灵体验。

2. 独一无二的自身

黑塞笔下的故事,很多都关于彷徨、流浪和寻找:

《德米安》(Demian)里,迷茫的富家少年辛克莱,在学校里遇到了德米安。德米安气质独特、澄明笃定,慢慢引领辛克莱走上了找寻自我的路。

《悉达多》(Siddhartha)讲述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的故事,他离家辗转求道,经历了孤独与苦修,爱情与堕落,最终在年老时获得真正的安宁。

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Narcissus and Goldmund)中,年轻修士纳尔齐斯是个理性的思想家,学生歌尔德蒙则是个有童心的梦想家,俩人性格截然不同,但成为了最好的朋友,彼此照亮。经纳尔齐斯引导,歌尔德蒙明白自己并不属于修道院,由此开始了漫长的流浪。他变成了一个没有故乡的人,遇见爱和欢娱,也遇见饥饿、病痛和背叛。歌尔德蒙最终成为了一个艺术家,和纳尔齐斯重逢并回到修道院,最后因病死去但心怀宁静。

△ 《德米安》和《悉达多》(世纪文景版本)

黑塞认为,毎个人身上都蕴含着整个世界,世界的各种现象在这里交错,只此一次,永不重复。因而,每个人都是重要、永恒、神圣、奇妙,并且独一无二的。

而我们的真正职业只有一个——信仰并走向独一无二的自身。去找到自己真正的命运,而不是随便哪一个命运,并在内心充分享受它。其他一切都是不完整的,都是企图逃回中庸的理想,都是害怕自己的内心。我们也不能去和别人比较,去抗争属于自己的命运,“如果大自然把您造成蝙蝠,您就不能有把自己变成鸵鸟的念头”。

在这条通向自身的道路上。有的人模糊一些,有的人清醒一些。大部分人是鱼或羊、是蠕虫或水蛭、是蚂蚁或蜜蜂,他们成不了人,滞留在原始状态中,滞留在幼稚的人世间。但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变成人的可能性,只有当他猜测到这种可能性,甚至有时自觉地去学着创造这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才属于他。

3. “该隐后人”的路途

而这个不同寻常的自我,要用尽力气才能找到。

你会发现你和旁人不一样,并由此承受极大的误解和孤独。如德米安所说,这些人是圣经中“该隐的后人,被刻上了标记”。人们总是喜欢使自己感到舒服愜意的东西,人们害怕该隐的孩子,因为他们有一个“标记”。他们是更为勇敢刚强的人,却被世界看作是古怪疯狂甚至危险的人。但该隐的后人总会相遇,迷茫的莱克辛遇到了德米安、皮斯托里乌斯、夏娃太太。他们让他明白,“刻着标记”的人追求自我的个性,追求不断完善的清醒,这个标记并不是耻辱,而是一种表彰。

由于没有世俗规范做引导,而要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真正的规范,你还常常疑虑重重,不知要往何处去。辛克莱中学毕业后,无法像其他人那样,把模糊不清地隐藏在心中的目标大吹一通。很多同学清楚自己想成为教授、法官、医生或艺术家,清楚这需要多长时间,有什么好处。但他做不到,他充满疑虑,只能不断求索。他不解地想“我除了要想按照我内心自然产生的愿望去生活之外,别无他求。这为什么如此艰难?”皮斯托里乌斯后来对他说“大多数人的道路是容易的,我们的道路是艰难的——我们愿意走。”没有捷径,也无可借鉴,只有在漫漫长日里去经历、体验和感悟。

4. 对两个世界的爱

在黑塞的世界里,在找寻自己的道路上,对万事万物的体验和包容的爱,有着最高的地位。

黑塞在《神学摭谈》中将世人分为理性者和虔诚者。小说里的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就是两者的代表。这是两个对立的世界,但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对他的对立极有一种隐蔽的渴望和无言的尊重。纳尔齐斯曾对歌尔德蒙说“我讲的不是你聪明一点或者愚蠢一点,好一点或者坏一点。我讲的只是:你与我是不同的。”德米安也对莱克辛说过“我们的目标不是相互说服,而是相互认识,并学会看出和尊重对方的本来面目,也即自身的反面和补充。”黑塞认为,“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精神体验一向也就是理性与敬畏的和解,即把两大对立面视为对等存在的认识”。

不仅理性与虔诚如此,很多对立的特质,在最根本上也都是圆融统一的。欢乐和痛苦是相通的,光明和罪恶是共生的,生和死的极致是相似的……我们无可避免会遇到痛苦和罪恶,会迷路。可每一条被我们视为障碍的河流,也恰恰能教会我们很多,只要我们肯去细心聆听。

悉达多曾一度成为了商人,他非常富有但并不快乐。他后来才慢慢明白,他必须经历那些可怕的岁月,陷于绝望的深渊,浪子悉达多与富人悉达多才能死去。因而,不能只爱那个臆想出来的、符合规矩的“光明世界”,也要爱那个阴郁黑暗的魔鬼世界,接受并且热爱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去体验和尊敬整个世界。

△ 黑塞和猫咪

5. 隐秘的慰藉

黑塞笔下的主人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小说里的辛克莱、悉达多、歌尔德蒙无不在最后寻到了心灵的安宁。有时候觉得,黑塞是带着美好的愿望来写的。作为带着印记的“该隐后人”,他深知一路上的艰难,他是怀着内心深处诚恳的爱来祝福这条道路的。

写《悉达多》的时候,黑塞曾经历创作危机,他写信给朋友们,承认自我发现之艰难。读黑塞时,能感受到这些故事也是他自身的寻找之旅。他把他的疑惑、自我探寻、体验和爱,都写入了故事里。木心说过,“艺术有什么好呢?对艺术家本人有好处:写着写着,艺术家本人好起来。”想来黑塞在完成这些作品的过程中,也在离自己更近一点点。

在1918年写就的《爱之路》中,黑塞说“世界上每一个不幸者的古老而神圣的任务都是:忍受注定的命运,理解它,同它合为一体。直到我们不再觉得这个不幸是异己,是忽然降临我们身上的命运,而是属于我们的,它渗透我们全身,引导我们的思想……曾经接受过整个命运的人,对单个事件会看得更加清楚。” 这段话的影子,潜藏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

对我来说,黑塞是个成熟透彻、温和沉静,时时挣扎但不肯远离自己,永远泛着天真目光的孩子。每每有困惑和不安,重读黑塞,都能找到隐秘的慰藉和勇气。

△ 宁和的黑塞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黑塞:我们都曾经彷徨

我们的真正职业只有一个——信仰并走向独一无二的自身。

“我除了要按照我内心自然产生的愿望去生活之外,别无他求,这为什么如此艰难?”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第一次认识黑塞是在大学里遇到《德米安》,后来陆陆续续读了他的《荒原狼》、《悉达多》、《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朝圣者之歌》……

读黑塞就像听一个稍年长些的老朋友讲故事。他虔诚通透、温和又深情。从来都不说教,而是把世界摊开给你看。于是你觉得放松,你在这些故事里不是明白了什么新的奥义,而是慢慢地重拾了原本的自己。

1. 赫尔曼·黑塞

黑塞(Hermann Hesse)1877年出生在德国卡尔夫。父亲是个传教士,母亲是位著名印度学家的长女。黑塞从小就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对老师和一切权威,都“别别扭扭、戒心十足”。他喜欢画画和研究中国魔术,每当生活里出现了阴影,他就躲到更为自由和谐的幻想世界里去。而这一别岸的世界,此后在他很多小说里出现过。

15岁的时候,一心只想成为诗人的黑塞逃离学校,外祖父戏成这是次天才之旅。被送回学校后他不断生病,最终退学。离校后的黑塞在钟表厂、书店做学徒工,19岁那年开始发表诗歌,两年后结束了学徒生活。

△ 年轻时候颜值好高

由于发表反战的文章,黑塞招来了德国民族主义者的谩骂。1923年,他下决心放弃德国国籍,成为瑞士公民。二战期间黑塞的书在德国遭禁,他的出版人也被盖世太保逮捕。1946年,黑塞获得了歌德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他在哥德奖的答谢词中说,“人类之所以会落到两次世界大战这个地步,全拜两种精神所赐:一是技术狂,二是民族主义狂。”这一观点,到今天都值得深思。

黑塞一生居住在乡间,避开热闹的世界。他的作品带有东方神秘色彩,无时代性也无地域性,因为他探讨的是永恒的心灵体验。

2. 独一无二的自身

黑塞笔下的故事,很多都关于彷徨、流浪和寻找:

《德米安》(Demian)里,迷茫的富家少年辛克莱,在学校里遇到了德米安。德米安气质独特、澄明笃定,慢慢引领辛克莱走上了找寻自我的路。

《悉达多》(Siddhartha)讲述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的故事,他离家辗转求道,经历了孤独与苦修,爱情与堕落,最终在年老时获得真正的安宁。

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Narcissus and Goldmund)中,年轻修士纳尔齐斯是个理性的思想家,学生歌尔德蒙则是个有童心的梦想家,俩人性格截然不同,但成为了最好的朋友,彼此照亮。经纳尔齐斯引导,歌尔德蒙明白自己并不属于修道院,由此开始了漫长的流浪。他变成了一个没有故乡的人,遇见爱和欢娱,也遇见饥饿、病痛和背叛。歌尔德蒙最终成为了一个艺术家,和纳尔齐斯重逢并回到修道院,最后因病死去但心怀宁静。

△ 《德米安》和《悉达多》(世纪文景版本)

黑塞认为,毎个人身上都蕴含着整个世界,世界的各种现象在这里交错,只此一次,永不重复。因而,每个人都是重要、永恒、神圣、奇妙,并且独一无二的。

而我们的真正职业只有一个——信仰并走向独一无二的自身。去找到自己真正的命运,而不是随便哪一个命运,并在内心充分享受它。其他一切都是不完整的,都是企图逃回中庸的理想,都是害怕自己的内心。我们也不能去和别人比较,去抗争属于自己的命运,“如果大自然把您造成蝙蝠,您就不能有把自己变成鸵鸟的念头”。

在这条通向自身的道路上。有的人模糊一些,有的人清醒一些。大部分人是鱼或羊、是蠕虫或水蛭、是蚂蚁或蜜蜂,他们成不了人,滞留在原始状态中,滞留在幼稚的人世间。但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变成人的可能性,只有当他猜测到这种可能性,甚至有时自觉地去学着创造这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才属于他。

3. “该隐后人”的路途

而这个不同寻常的自我,要用尽力气才能找到。

你会发现你和旁人不一样,并由此承受极大的误解和孤独。如德米安所说,这些人是圣经中“该隐的后人,被刻上了标记”。人们总是喜欢使自己感到舒服愜意的东西,人们害怕该隐的孩子,因为他们有一个“标记”。他们是更为勇敢刚强的人,却被世界看作是古怪疯狂甚至危险的人。但该隐的后人总会相遇,迷茫的莱克辛遇到了德米安、皮斯托里乌斯、夏娃太太。他们让他明白,“刻着标记”的人追求自我的个性,追求不断完善的清醒,这个标记并不是耻辱,而是一种表彰。

由于没有世俗规范做引导,而要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真正的规范,你还常常疑虑重重,不知要往何处去。辛克莱中学毕业后,无法像其他人那样,把模糊不清地隐藏在心中的目标大吹一通。很多同学清楚自己想成为教授、法官、医生或艺术家,清楚这需要多长时间,有什么好处。但他做不到,他充满疑虑,只能不断求索。他不解地想“我除了要想按照我内心自然产生的愿望去生活之外,别无他求。这为什么如此艰难?”皮斯托里乌斯后来对他说“大多数人的道路是容易的,我们的道路是艰难的——我们愿意走。”没有捷径,也无可借鉴,只有在漫漫长日里去经历、体验和感悟。

4. 对两个世界的爱

在黑塞的世界里,在找寻自己的道路上,对万事万物的体验和包容的爱,有着最高的地位。

黑塞在《神学摭谈》中将世人分为理性者和虔诚者。小说里的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就是两者的代表。这是两个对立的世界,但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对他的对立极有一种隐蔽的渴望和无言的尊重。纳尔齐斯曾对歌尔德蒙说“我讲的不是你聪明一点或者愚蠢一点,好一点或者坏一点。我讲的只是:你与我是不同的。”德米安也对莱克辛说过“我们的目标不是相互说服,而是相互认识,并学会看出和尊重对方的本来面目,也即自身的反面和补充。”黑塞认为,“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精神体验一向也就是理性与敬畏的和解,即把两大对立面视为对等存在的认识”。

不仅理性与虔诚如此,很多对立的特质,在最根本上也都是圆融统一的。欢乐和痛苦是相通的,光明和罪恶是共生的,生和死的极致是相似的……我们无可避免会遇到痛苦和罪恶,会迷路。可每一条被我们视为障碍的河流,也恰恰能教会我们很多,只要我们肯去细心聆听。

悉达多曾一度成为了商人,他非常富有但并不快乐。他后来才慢慢明白,他必须经历那些可怕的岁月,陷于绝望的深渊,浪子悉达多与富人悉达多才能死去。因而,不能只爱那个臆想出来的、符合规矩的“光明世界”,也要爱那个阴郁黑暗的魔鬼世界,接受并且热爱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去体验和尊敬整个世界。

△ 黑塞和猫咪

5. 隐秘的慰藉

黑塞笔下的主人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小说里的辛克莱、悉达多、歌尔德蒙无不在最后寻到了心灵的安宁。有时候觉得,黑塞是带着美好的愿望来写的。作为带着印记的“该隐后人”,他深知一路上的艰难,他是怀着内心深处诚恳的爱来祝福这条道路的。

写《悉达多》的时候,黑塞曾经历创作危机,他写信给朋友们,承认自我发现之艰难。读黑塞时,能感受到这些故事也是他自身的寻找之旅。他把他的疑惑、自我探寻、体验和爱,都写入了故事里。木心说过,“艺术有什么好呢?对艺术家本人有好处:写着写着,艺术家本人好起来。”想来黑塞在完成这些作品的过程中,也在离自己更近一点点。

在1918年写就的《爱之路》中,黑塞说“世界上每一个不幸者的古老而神圣的任务都是:忍受注定的命运,理解它,同它合为一体。直到我们不再觉得这个不幸是异己,是忽然降临我们身上的命运,而是属于我们的,它渗透我们全身,引导我们的思想……曾经接受过整个命运的人,对单个事件会看得更加清楚。” 这段话的影子,潜藏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

对我来说,黑塞是个成熟透彻、温和沉静,时时挣扎但不肯远离自己,永远泛着天真目光的孩子。每每有困惑和不安,重读黑塞,都能找到隐秘的慰藉和勇气。

△ 宁和的黑塞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