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当前,中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达3.5亿辆,骑行安全备受关注,而头盔是保护骑行者安全的重要工具。
今年315晚会上,央视对不合格的电动自行车头盔进行了报道。电动自行车厂家偷工减料,多款头盔在碰撞、穿透、固定等测试中不合格,部分头盔成为戴在头上的刀片。
目前,多地已要求电动自行车骑行者必须佩戴头盔,否则可能面临罚款。比如上海早在2021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中就要求,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和乘坐人员应佩戴安全头盔,违反者由公安机关处以警告,或者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随着各地佩戴头盔的要求出台,大量生产玩具、塑料制品的企业涌入头盔行业。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近28.4万家头盔相关企业。从地域分布上看,广东、山东以及江苏三地,头盔相关企业数量最多,分别拥有5.3万余家,3.2万余家以及2.9万余家。
头盔结构组成包括壳体、缓冲层、舒适衬垫、佩戴装置、护目镜等。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质量监督司此前曾表示,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而牺牲质量,电动自行车头盔存在较大比例的壳体较软、没有缓冲层、抗冲击碾压能力较差等安全隐患。
天眼查风险数据显示,从事头盔相关的业务企业中,7.29%的相关企业曾出现法律诉讼,5.06%的相关企业曾出现经营异常,1.77%的相关企业曾出现行政处罚。
2022年12月1日,《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标准发布,对头盔的吸收碰撞能量性能、耐穿透性能、固定装置稳定性、佩戴装置强度性能、护目镜耐磨性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该标准为国家强制性标准,将于2023年7月1日起实施。也就是说,7月1日后生产的头盔,都必须满足该标准才可上市,头盔质量将会得到提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