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辛圆
周四,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研讨会上,与会学者表示,1-2月数据证实了中国经济复苏已启动,但修复效应大于扩张效应,经济增长仍面临一些挑战。
国家统计局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年初中国经济明显回暖。1-2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5%,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收窄至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为去年10月以来首次转正;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较去年12月加快1.1个百分点。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论坛上表示,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带来的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修复很快,具体表现为供给端比需求端修复快,服务业比工业修复快,房地产修复比预期快,这为接下来经济的复苏奠定了基础。
不过,他同时指出,原来预计的报复性反弹没有出现,目前修复效应大于扩张效应。
“经济的全面修复不仅需要政策加持,也需要耐心地等待经济主体修复‘疤痕’。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不仅仅是参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资产负债表和经济主体预期信心的变化。从高频数据来看,我们才恢复到八成,后面两成更为艰难,这涉及内生动能进一步提升,资产负债表进一步修复,越到后面越难。”刘元春说。
他指出,最近部分领域出现出现了疲软迹象,例如,去年驱动消费的核心因素汽车消费在今年头两个月同比走低,外需收缩导致1-2月按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下滑6.8%。此外,就业压力开始进一步显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表示,尽管今年中国经济实现5%左右的增长难度不大,但来自内外部的一些挑战仍不容忽视。
他指出,除全球经济增速下行对我国出口产生明显影响外,近期全球股市出现震荡,导致全球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可能会通过金融渠道如北向资金对我国金融体系产生影响。
内部来看,张明表示, 三年疫情仍将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中国经济。一方面,疫情带来的“疤痕效应”会影响家庭和企业风险承担意愿,在意愿改善之前,家庭和企业加杠杆的意愿不强,提前还房贷就是表现之一,短期内不要对居民耐用品消费、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复苏过于乐观。另一方面,疫情冲击企业和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导致局部地区金融风险上升。
他特别强调疫情对中低收入家庭的冲击,由于收入增速下降,这些居民当期消费下降,可能会影响这些家庭的人力资本决策,压缩子女教育支出占比,对此需要高度关注。
花旗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余向荣的判断则较为乐观。他表示,消费和服务的追赶效应以及地产企稳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两个关键变量。
根据余向荣测算,截至2月,中国居民部门的超额存款已经超过15万亿元。“这15万亿中,有疫情时期的压缩开支,有疫情期间风险偏好下降从地产投资回到安全资产上来的。这当中,大概有接近5万亿是来自消费部分,后续随着储蓄行为正常化,这笔钱会回到消费中去,这5万亿可以说是‘燃料’。”他说。
他表示,随着消费复苏,服务行业收入会有明显修复,接踵而来的是用人需求,这又会带来居民收入和消费的改善。
地产方面,余向荣表示,去年三季度以来,地产支持政策持续加码,按揭利率已经很低,很多城市取消了限购政策。可以看到,市场信心正在改善。接下来,如果高线城市房价上涨,购房者追涨情绪重燃,被抑制的需求会进一步释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