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8部门:掌握人群感染发病水平,科学预测疫情规模、强度和流行时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8部门:掌握人群感染发病水平,科学预测疫情规模、强度和流行时间

我国现已初步形成兼顾常态与应急、入境与本土、城市与农村、一般人群和重点人群的多渠道传染病监测体系,及时有效地掌握疫情走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张倩楠

界面新闻编辑 | 翟瑞民

2023年3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全面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推动城乡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补短板强弱项有关情况。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常昭瑞在发布会上介绍,我国将继续优化完善多渠道监测体系,做好新冠、流感等传染病监测预警工作,强化疫情形势分析和趋势研判。

当前,中国已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为全面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2月28日,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 推动城乡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补短板强弱项的通知》(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要加强疫情监测和常态化预警处置能力。毫不放松落实“乙类乙管”措施,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健全疫情监测体系和信息报告制度,提高监测预警准确性和敏感性,切实提高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能力;切实提高动态追踪国内外病毒变异情况,掌握人群感染发病水平和变化趋势,科学研判和预测疫情规模、强度、流行时间,评估可能对医疗资源和社会运行带来的影响的能力。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应急响应机制。

《通知》要求,围绕加强“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抓好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学校等重点机构和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大型场所人员的健康监测设施和能力建设。根据病毒变异和疫苗保护情况,科学谋划和完善疫苗接种工作机制,促进老年人接种率持续提升。

常昭瑞介绍,我国现已初步形成兼顾常态与应急、入境与本土、城市与农村、一般人群和重点人群的多渠道传染病监测体系,及时有效地掌握疫情走势。

据介绍,传染病监测体系主要包括十大方面,分别是病例报告监测、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室)监测、哨点医院监测、病毒变异监测、城市污水监测、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监测、人群核酸和抗原检测监测、医疗机构在院病例监测、社区人群哨点监测、网络调查等。

常昭瑞表示,多部门将联合强化输入疫情和新型变异株监测,加强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常态化监测。完善多学科专家队伍,针对病毒变异株和疫情异常信号快速开展风险评估,边核实、边评估、边预警,提高应对的时效性。

此外,国家疾控部门将继续发挥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在疫情防控中的基础作用,落实医疗卫生机构报告主体责任和执行首诊负责制,督促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依法依规、及时准确、完整规范报告疫情信息。

近期流感、诺如病毒等传染病高发。常昭瑞介绍,“传染病防控始终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防控成效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稳定。”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履行属地责任,统筹推进新冠和其他传染病防控工作。要密切关注国际疫情动态,定期开展输入性传染病风险研判。疫情发生后,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救治,迅速开展各项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通知》还指出,要健全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设施。国家卫健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副司长吴翔天介绍,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2020年以来,中央安排投资1100多亿元支持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为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水平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吴翔天表示,下一步,国家卫健委将继续协调有关部门加大中央投资力度,建强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尤其是加快推进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等疫情防控救治相关重点项目建设。

在提升重大疫情救治能力方面,吴翔天介绍,一方面发挥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地市级传染病救治网络,全面提高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发热门诊等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医疗救援队伍建设,全面强化传染病防控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应急医药储备管理,建立储备长效机制,完善相关药品物资储备品种和数量。同时推进建立遍及城乡的现代医药流通网络,完善人员、物资统筹调配机制,保障医疗服务平稳有序。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8部门:掌握人群感染发病水平,科学预测疫情规模、强度和流行时间

我国现已初步形成兼顾常态与应急、入境与本土、城市与农村、一般人群和重点人群的多渠道传染病监测体系,及时有效地掌握疫情走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张倩楠

界面新闻编辑 | 翟瑞民

2023年3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全面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推动城乡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补短板强弱项有关情况。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常昭瑞在发布会上介绍,我国将继续优化完善多渠道监测体系,做好新冠、流感等传染病监测预警工作,强化疫情形势分析和趋势研判。

当前,中国已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为全面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2月28日,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 推动城乡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补短板强弱项的通知》(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要加强疫情监测和常态化预警处置能力。毫不放松落实“乙类乙管”措施,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健全疫情监测体系和信息报告制度,提高监测预警准确性和敏感性,切实提高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能力;切实提高动态追踪国内外病毒变异情况,掌握人群感染发病水平和变化趋势,科学研判和预测疫情规模、强度、流行时间,评估可能对医疗资源和社会运行带来的影响的能力。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应急响应机制。

《通知》要求,围绕加强“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抓好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学校等重点机构和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大型场所人员的健康监测设施和能力建设。根据病毒变异和疫苗保护情况,科学谋划和完善疫苗接种工作机制,促进老年人接种率持续提升。

常昭瑞介绍,我国现已初步形成兼顾常态与应急、入境与本土、城市与农村、一般人群和重点人群的多渠道传染病监测体系,及时有效地掌握疫情走势。

据介绍,传染病监测体系主要包括十大方面,分别是病例报告监测、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室)监测、哨点医院监测、病毒变异监测、城市污水监测、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监测、人群核酸和抗原检测监测、医疗机构在院病例监测、社区人群哨点监测、网络调查等。

常昭瑞表示,多部门将联合强化输入疫情和新型变异株监测,加强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常态化监测。完善多学科专家队伍,针对病毒变异株和疫情异常信号快速开展风险评估,边核实、边评估、边预警,提高应对的时效性。

此外,国家疾控部门将继续发挥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在疫情防控中的基础作用,落实医疗卫生机构报告主体责任和执行首诊负责制,督促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依法依规、及时准确、完整规范报告疫情信息。

近期流感、诺如病毒等传染病高发。常昭瑞介绍,“传染病防控始终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防控成效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稳定。”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履行属地责任,统筹推进新冠和其他传染病防控工作。要密切关注国际疫情动态,定期开展输入性传染病风险研判。疫情发生后,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救治,迅速开展各项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通知》还指出,要健全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设施。国家卫健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副司长吴翔天介绍,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2020年以来,中央安排投资1100多亿元支持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为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水平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吴翔天表示,下一步,国家卫健委将继续协调有关部门加大中央投资力度,建强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尤其是加快推进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等疫情防控救治相关重点项目建设。

在提升重大疫情救治能力方面,吴翔天介绍,一方面发挥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地市级传染病救治网络,全面提高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发热门诊等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医疗救援队伍建设,全面强化传染病防控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应急医药储备管理,建立储备长效机制,完善相关药品物资储备品种和数量。同时推进建立遍及城乡的现代医药流通网络,完善人员、物资统筹调配机制,保障医疗服务平稳有序。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