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苹果这个新专利,要让折叠屏iPhone能“落地成盒”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苹果这个新专利,要让折叠屏iPhone能“落地成盒”

简单来说,苹果这项专利就是让折叠屏iPhone能够“落地成盒”,以此来保护折叠屏机型脆弱的内屏。

摄影:界面新闻 范剑磊

文|三易生活

随着全面屏设计已经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后,折叠屏近年来也成为了各大手机厂商的新宠。在隔壁Android阵营将折叠屏手机从PPT变成了现实、进一步完成了市场教育,折叠屏机型逐步证明了自己不是伪需求后,也就意味着折叠屏iPhone也呼之欲出了。

日前有消息显示,苹果一项名为“自动缩回显示设备和使用掉落检测保护屏幕的技术”相关专利获得批准,也让折叠屏iPhone的轮廓变得更加清晰。

在苹果的这份专利文件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技术,即通过在设备中使用的传感器来检测竖向加速度,以确定设备是否已经掉落。如果加速度超过设定的阈值时,则意味着设备已经掉落,其柔性屏之间铰链连接的释放机制就将被激活,让设备可以实现自动折叠。

简单来说,苹果这项专利就是让折叠屏iPhone能够“落地成盒”,以此来保护折叠屏机型脆弱的内屏。相比于常规的直板机型,折叠屏手机的重量往往较同体型机型更高、屏幕尺寸也更大,这就代表着折叠屏手机通常在握持感上相对较差,所以手滑跌落的概率也就会更高。

但要知道,折叠屏手机相比于同配置直板机型普遍更加昂贵的原因,主要就体现在可折叠的这块柔性屏上,这也应该是目前智能手机所有易损元器件中最贵的。

据统计,小米MIX Fold2更换内屏需要数千元,对于起售价为8999元的这款机型来说已经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同样,诸如vivo X Fold+、华为Mate X2更换内屏的价格同样不菲,即便是屏幕尺寸较小的OPPO Find N2,更换这块屏幕的价格据称也超过了3000元。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折叠屏手机的内屏不幸损坏,再算上折旧费用后,直接换机、放弃维修可能才是目前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因此为了避免消费者用得起、却修不起,Android厂商也纷纷为折叠屏机型推出了碎屏险,但动辄上千元的价格还是让不少用户望而却步。众所周知,折叠屏手机的内屏就是为了实现可折叠,目前通常使用的都是UTG(Ultra-Thin Glass)、 即超薄柔性玻璃盖板,其厚度一般都以微米作为单位,而面积越大、厚度越薄,也就意味着更易碎。再加上柔性屏长时间使用后,断裂、鼓包、漏液现象也同样难以避免。

显而易见,苹果方面是希望通过技术来解决折叠屏手机内屏脆弱这个问题,来降低消费者因后期维修成本过于高昂而不愿购买的现象。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苹果真的将这个技术应用在折叠屏iPhone上,也就意味着未来的折叠屏iPhone大概率将会使用电动折叠方案,也就是用电机来驱动铰链。

但在目前,无论是三星、华为,还是小米、vivo、OPPO,量产的折叠屏机型都是通过人力来完成屏幕折叠。没错,无论是超轻固精工拟椎式铰链、零齿轮铰链,还是航天级浮翼式铰链、水滴型结构铰链,不管名字起得多么花哨,都是需要用户自己来完成屏幕翻折这一操作。

而通过电机来驱动铰链这个方案也并非空穴来风,最早各大厂商在探索全面屏概念时,就曾出现过采用升降式或翻转式摄像头模组来实现更高屏占比的设计,而实现前摄模组升降或翻转就都有通过微型电机来实现的例子。毕竟相比于人力驱动,电机驱动铰链显然是一个更有科幻感的设计,此前OPPO公布的卷轴屏概念机OPPO X 2021,就正是通过电机来驱动卷轴结构。

然而,更炫酷的电机驱动方案为什么没有在折叠屏手机中成为潮流呢?不同于升降或翻转结构被业界抛弃,是因为其占据了机身内部宝贵的空间,电动折叠方案的缺陷则在于功耗太大。因为在升降或翻转式设计的全面屏手机中,前摄显然只是其中的一个功能,但折叠屏手机的折叠却是高频使用的核心功能。

随着目前旗舰级SoC纷纷走上了用高功耗实现高性能这一路径的同时时,如果再为手机增加一个高功耗元器件,无疑将会给续航带来巨大的压力。再加上折叠屏手机的屏幕通常更大,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需要一块更大容量的电池。但在电池技术没有实现突破之前,想要增加电池容量的话,增大体积就是最简单的方式,但这又会造成机身重量的继续增加。

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下,手机厂商们虽然明知电动折叠更先进、更炫酷,却并不会将其应用在消费级产品上。那么苹果又有什么底气用上电动折叠技术呢?唯一的一种可能性,就是苹果或许要推出的折叠屏设备并非是对于厚度、重量更敏感的iPhone,而是折叠屏iPad。

由于平板电脑本身的体积更大,在基数更高的情况下,使用大容量电池增加重量所带来的边际效应更低,用户体验也更不敏感,并且这也符合苹果方面往往只会将最成熟的技术应用在iPhone上的惯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苹果

6.4k
  • 临港集团获得苹果公司授权培训合作伙伴资质
  • 印尼据悉批准苹果公司1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将取消对iPhone 16的销售禁令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苹果这个新专利,要让折叠屏iPhone能“落地成盒”

简单来说,苹果这项专利就是让折叠屏iPhone能够“落地成盒”,以此来保护折叠屏机型脆弱的内屏。

摄影:界面新闻 范剑磊

文|三易生活

随着全面屏设计已经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后,折叠屏近年来也成为了各大手机厂商的新宠。在隔壁Android阵营将折叠屏手机从PPT变成了现实、进一步完成了市场教育,折叠屏机型逐步证明了自己不是伪需求后,也就意味着折叠屏iPhone也呼之欲出了。

日前有消息显示,苹果一项名为“自动缩回显示设备和使用掉落检测保护屏幕的技术”相关专利获得批准,也让折叠屏iPhone的轮廓变得更加清晰。

在苹果的这份专利文件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技术,即通过在设备中使用的传感器来检测竖向加速度,以确定设备是否已经掉落。如果加速度超过设定的阈值时,则意味着设备已经掉落,其柔性屏之间铰链连接的释放机制就将被激活,让设备可以实现自动折叠。

简单来说,苹果这项专利就是让折叠屏iPhone能够“落地成盒”,以此来保护折叠屏机型脆弱的内屏。相比于常规的直板机型,折叠屏手机的重量往往较同体型机型更高、屏幕尺寸也更大,这就代表着折叠屏手机通常在握持感上相对较差,所以手滑跌落的概率也就会更高。

但要知道,折叠屏手机相比于同配置直板机型普遍更加昂贵的原因,主要就体现在可折叠的这块柔性屏上,这也应该是目前智能手机所有易损元器件中最贵的。

据统计,小米MIX Fold2更换内屏需要数千元,对于起售价为8999元的这款机型来说已经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同样,诸如vivo X Fold+、华为Mate X2更换内屏的价格同样不菲,即便是屏幕尺寸较小的OPPO Find N2,更换这块屏幕的价格据称也超过了3000元。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折叠屏手机的内屏不幸损坏,再算上折旧费用后,直接换机、放弃维修可能才是目前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因此为了避免消费者用得起、却修不起,Android厂商也纷纷为折叠屏机型推出了碎屏险,但动辄上千元的价格还是让不少用户望而却步。众所周知,折叠屏手机的内屏就是为了实现可折叠,目前通常使用的都是UTG(Ultra-Thin Glass)、 即超薄柔性玻璃盖板,其厚度一般都以微米作为单位,而面积越大、厚度越薄,也就意味着更易碎。再加上柔性屏长时间使用后,断裂、鼓包、漏液现象也同样难以避免。

显而易见,苹果方面是希望通过技术来解决折叠屏手机内屏脆弱这个问题,来降低消费者因后期维修成本过于高昂而不愿购买的现象。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苹果真的将这个技术应用在折叠屏iPhone上,也就意味着未来的折叠屏iPhone大概率将会使用电动折叠方案,也就是用电机来驱动铰链。

但在目前,无论是三星、华为,还是小米、vivo、OPPO,量产的折叠屏机型都是通过人力来完成屏幕折叠。没错,无论是超轻固精工拟椎式铰链、零齿轮铰链,还是航天级浮翼式铰链、水滴型结构铰链,不管名字起得多么花哨,都是需要用户自己来完成屏幕翻折这一操作。

而通过电机来驱动铰链这个方案也并非空穴来风,最早各大厂商在探索全面屏概念时,就曾出现过采用升降式或翻转式摄像头模组来实现更高屏占比的设计,而实现前摄模组升降或翻转就都有通过微型电机来实现的例子。毕竟相比于人力驱动,电机驱动铰链显然是一个更有科幻感的设计,此前OPPO公布的卷轴屏概念机OPPO X 2021,就正是通过电机来驱动卷轴结构。

然而,更炫酷的电机驱动方案为什么没有在折叠屏手机中成为潮流呢?不同于升降或翻转结构被业界抛弃,是因为其占据了机身内部宝贵的空间,电动折叠方案的缺陷则在于功耗太大。因为在升降或翻转式设计的全面屏手机中,前摄显然只是其中的一个功能,但折叠屏手机的折叠却是高频使用的核心功能。

随着目前旗舰级SoC纷纷走上了用高功耗实现高性能这一路径的同时时,如果再为手机增加一个高功耗元器件,无疑将会给续航带来巨大的压力。再加上折叠屏手机的屏幕通常更大,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需要一块更大容量的电池。但在电池技术没有实现突破之前,想要增加电池容量的话,增大体积就是最简单的方式,但这又会造成机身重量的继续增加。

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下,手机厂商们虽然明知电动折叠更先进、更炫酷,却并不会将其应用在消费级产品上。那么苹果又有什么底气用上电动折叠技术呢?唯一的一种可能性,就是苹果或许要推出的折叠屏设备并非是对于厚度、重量更敏感的iPhone,而是折叠屏iPad。

由于平板电脑本身的体积更大,在基数更高的情况下,使用大容量电池增加重量所带来的边际效应更低,用户体验也更不敏感,并且这也符合苹果方面往往只会将最成熟的技术应用在iPhone上的惯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