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郑宏泰:家族企业是人类历史上韧性最强的企业模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郑宏泰:家族企业是人类历史上韧性最强的企业模式

家族企业的组织经营具有独特优势与特点。

郑宏泰 

慧谷家族书院导师,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助理所长,社会与政治发展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全球中国研究计划总监

家族企业应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悠久、韧性最强的一种企业模式,其组织经营具有独特优势与特点,但进入现代社会约一百年多年以来,却常受到批评、挑战。然而,以家为本、重视血脉、诸子均分等文化,虽常招来负面批评,但并不表示企业发展动力低、竞争弱。无论是“亚洲四小龙”或是当前中国经济,均是最好说明。

7月27日,郑宏泰老师出席慧谷家族书院 · 义乌分院挂牌仪式,并作了题为《重建家族信仰:兼与西方比较》的主题演讲。他从香港家族企业研究、华人家族企业发展的误区、中西财富观念与信仰的比较、华人家族企业发展与传承特质等多方面为大家解读家族传承。

(挂牌仪式现场合影)

以下为演讲摘录:

  • 香港家族企业研究:过往研究成果

我们在香港做家族企业的研究接近三十年。最初家族企业研究在学术界里面是不普遍的,因为在国际的学术里面,家族不是重点,企业的发展也不是重点,我们当年的研究核心点是“亚洲四小龙”。战后“亚洲四小龙”为什么会发展起来?我们觉得有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它有华人参与其中,就是我们经常强调的儒家传统。第二个重点是亚洲四小龙里,大部分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中主要的股权分布都是家族持有的。

(郑宏泰相关研究成果)

综合这些年来的研究,我们认为以家族作为核心的企业加快了经济发展。而在探讨家族企业发展轨迹时,我们发现华人家族企业当中一些亮点或独特性,例如华人的企业家精神与西方的同中有异;企业由创业者过渡至第二代的成败因素;家族中母亲或女姓不明显却极其重要的角色等。就这些议题我们曾出版了一些论文及书籍,希望日后有机会与各位分享详谈。

(郑宏泰相关研究成果)

  • 华人家族企业发展的误区

在探讨华人家族企业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误区,就是不少人对家族企业都抱有不好的观感。例如在2000年,我们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民营企业中心合作进行调查,那时候我们访问了千多位国内的民营企业家,问他们最希望人家怎么称呼自己的企业?你会看到大部分的人希望被叫私营企业或民营企业,只有2.1%的人喜欢人家称它为家族企业。这说明了人们对家族企业有所抗拒,认为这是比较负面的。

近代,很多经济或管理学家提出「管理人资本主义」(managerial capitalism),认为管理才最重要的部分。但回顾过往,企业从传统开始,就是以家族模式发展,近代的企业的模式,其实只有百多年的历史而已。最近,在金融海啸肆虐下,很多专业管理下的企业都垮下去了,说明「管理人资本主义」其实也有其问题及不足。

以下我希望能谈谈华人家族企业的独特之处,让大家决定是否要从家族企业误区走出去。

首先,大家对家族企业有哪些负面的看法呢?相信不少人对家族企业第一个看法是很守旧的;亦且有说法为「富不过三代」;还有一些基本的看法,认为对企业而言,「家族」不是一个光彩的形容词。所以有很多人希望把自己的企业去“家族化”、西化。其实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家族更好地走向现代化这条路,而不是走向西化,我们现在想要西方的东西,其实只是现代化的管理而已。但当我们深入比较一些企业,看到走向现代化的时候,企业的名称、包装、管理模式可以改变,但是很多企业基本上没有办法做到西方的控股权和管理权分家。

在这里我要说一个小故事,香港有一间寥创兴银行,顾名思义,它是一间由寥姓家族持有的中小型的银行。寥创兴银行十年前左右易名为「创兴银行」,把“寥”字去掉了。去掉了家族的色彩,银行自此便走上现代化管理之路?不,银行最后以卖盘套现告终,或许将它变得较现代化,只是为了卖出好价格的一个包装。这故事或许可以侧写出当家族将企业去家族化时,对企业的去留已有想法:既不是自己的企业,买卖便是纯粹的经济计算,不会太着紧或上心。

到底家族企业的发展、管治与传承理论,是否可如自然科学领域理论般,放诸四海皆准呢?全盘引进西方管治,要慎防水土不服、衣不称身。探讨华人家族企业发展时,所应注意及思考的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家族和企业哪个更加重要?二是家族和企业哪一个寿命更长?从西方的制度来看,有些公司的制度安排是永久的,就算换了股东也能世世代代传下去。但是华人文化里显然不是这样子的。

  • 中西财富观念与信仰的比较

古代中国社会长期抑商限商,社会分层制度以“功名挂帅”为尚,我们中国的文化里是官本位的,在我们的文化里,官的位置是最高的。锱珠必计者被孟子形容为“贱丈夫”。过去我们虽不贱视财富,但单是为商成巨富显然不是光宗耀祖的首选。但到了十九世纪,我们的财富观念在起了转变,子孙凭做生意兴家旺族,亦可获得认同。而我们相信富贵不是个人的事,而是能荣耀家人。简而言,华人是“以家为本”,可视作“祠堂文化”。

对比西方基督教文明,过去西方基督教传统观念认为有财富是不对的,圣经中有一句话:有钱人要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困难,也就是说过往他们同样排拒经商而富。但这种财富观念在16世纪、17世纪新教兴起之后有了重大的改变,在宗教改革之后,因工作经商而积累财富是彰显神的荣耀。我认为西方的宗教是以神为本的,以救赎为本的,他们的是“教堂文化”。我在外国见过不少教堂,都非常豪华的,也多是当地城市的最高点,象征他们对神的尊重与崇敬。而我们的祠堂却不见得很漂亮,除祭祀外兼具很多实用的功能,如家族会议、作族中子弟的私塾等,因为我们与西方是不同的文化。

此外,中西两个社会的文明都追求不朽,追求永生,但西方追求的永生和我们追求的永生是不同的:西方的永生观念是救赎,是进天堂与神同在,因为生命是短暂的,人世间的苦难只是一时的。而救赎是个人的事情,并不是整个家族的事情,所以强调个体与个人的权利也是西方思想的一个特点。

而我们的文化里没有天堂这种观念,我们追求的不朽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水平的不朽,这种不朽其实就是强调血脉的,所以华人家族企业是以血脉为核心的,我们是强调孝道的,传承要基于血脉,传承的时候不能排除血脉的权利,因为无后就代表祖宗没有人供奉,而西方的人死了以后就放在教堂,不用后世的子孙去供养。

这是普通水平的不朽,我们还有更高层次的不朽,这种不朽就是像周公、孔子和司马迁,他们用立德、立功、立言去达到他们的不朽,我们作为文人,还是希望多写一些著作,就是希望思想可以永久流传下去。

通过信仰的比较,会发现这是很特别的一个部分,我们是以家作为核心,由此延伸的特点是祖宗需要子孙供养,子孙对祖父的财富有权利传承下来。现在在香港出现很多争夺财产的官司,很多人相信遗嘱、信托,但是没有想到这种遗嘱、信托是西方的东西,尤其是遗嘱,遗嘱是强调个人死后想要给谁就给谁,有些孩子给得多,有些孩子给得少,这是可以的。但是这种做法违背了传统,导致子孙争夺家产。我们在运用西方那一套制度的时候,没有想到我们本身的文化,就会产生很多问题。

  • 华人家族企业发展与传承特质

(郑宏泰)

中国文化是以家为本,强调血脉,历史学家黄仁宇说:中国人在血脉关系里得到永生,所以我们想要的是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我们可以在家族里看到祖先牌位,它所强调的是祖和孙之间的紧密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许多人在说到家族企业的时候很担心太强调血脉会发展得不好,或者会有很多官司,在这里要强调一点,从中国文化的血脉里面,我认为中国家族有两股非常重要的力量,中国文化强调血脉关系,在发展的时候会有一个很强的向心力,这种向心力会促使企业在发展的时候很有效率,很灵活,发展的时候动力非常强大。这种向心力通常在第一代的时候非常强,第一代发展的企业会非常厉害。我们用这个原因解释四小龙发展的动力所在。

中国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民营企业没有多少天然条件,但是可以发展起来,最重要的就是家族里有很强的向心力,企业家为了光宗耀祖,为了宜子宜孙,他在打拼的时候无论多大的苦难都可以承受得住,原因就是在这里,我们的向心力非常强,强调血脉,所以我们要实行控股权和管理权分家的时候非常困难,如果分了出去,控股权给了非家族的人,他就会感觉打下的天下被别人所夺。所以我们很少达到西方所说的控股权和管理权分家。

为什么西方那套容易把控股权与管理权分家呢?因为它强调的是个人的救赎,可以上天堂,它对于子孙没有义务要传给他,子孙是否得救是靠自身的努力信仰,这和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西方控股权与管理权分家,没有历史的包袱,没有宗教的包袱,所以它可以非常容易做到,而我们不能。如果一个企业不是家族所有的,在华人文化里就会认为这个企业无论发展得多么好,多么强大,都和我没有关系,所以我不上心。

此外,日本与欧洲很多贵族文化里是单子继承,而我们是强调的集体均分,就会导致我们会有很多争夺,产生离心,但这个离心力在整个经济体系里也不是一件坏事,我认为也是促成很多家族企业可以多元化的一个重点。有人以为均分就会令家族的财富分散,其实这也是一个误解,不一定是这样子的,比如说不少上市公司就是很好的说明。分出去的时候当然兄弟之间会有争夺家产的情况,但是还有争其他的,哪一个能力比较强,哪一个可以打拼更好的天下,为家族带来荣耀,从而会带来比较重要的力量。简单来说就是主体均分有不利的一部分,但也有正面部分。

从家族企业的发展来说,要注意它本身有两股力量在里面:一股是分,一股是争。分是兄弟财产平均的基础,比如说100万的家产分给10个兄弟,每个人只有10万,表面上各人的经济资本是被削弱了,但继承中的社会资本、政治资本是不会减少的,换言之,十兄弟同样可以拿到家族的无形的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因而有利下一阶段的发展。

中国文化也强调:分家三年显高低。这会产生很大的动力,看哪个子孙有本事,这种动力会使兄弟分家之后,自己去创业也好,守业也好,有一股外在的力量敦促他,让他去做得更好,使一家企业有多元的发展,会给家族带来更好的效果。其实分与争之间刚好就是资本主义所强调的竞争,在现代化的资本主义里所强调的就是有竞争经济才可能不断的发展。企业也是如此,如果完全没有竞争,最后就会被淘汰。

分家在华人家族文化里面是非常明显的,这两股力量是我们在思考传承的时候不能排除的,一排除就会有问题出现。

  • 家族企业发展特质

总结而言,我认为华人家族企业发展有如榕树般,所以可称为榕树式的企业,与日本如竹树般的形态截然不同。就是在泥土好、气候好的环境下,它发展出来的时候是很乱的,它有很多分枝,也有很多树根,树根就是家族每个成员的企业家精神,当树根碰到地下,就会发展成支柱根,一方面可以协助支撑原树,同时也可以长成另外一根树干,发展壮大家族树。

当然,发展也会导致竞争,因为支柱根和主根之间会争土壤、养分,也有很多矛盾,这就是我们的家族企业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但是同样的它有很大的力量,如果气候比较好,一棵榕树可以发展成一片榕树林,这是它的特别之处。

中国强调以家为本,血脉作为核心,发展起来以后有一定的问题,但同样也有很大的力量,“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起来也有家族的力量。最重要的是我们文化的基因沉淀重视血脉,有向心力和离心力,我们重视血脉,重视家族,我们的文化基因在我们的血脉里面可以世代传承下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郑宏泰:家族企业是人类历史上韧性最强的企业模式

家族企业的组织经营具有独特优势与特点。

郑宏泰 

慧谷家族书院导师,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助理所长,社会与政治发展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全球中国研究计划总监

家族企业应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悠久、韧性最强的一种企业模式,其组织经营具有独特优势与特点,但进入现代社会约一百年多年以来,却常受到批评、挑战。然而,以家为本、重视血脉、诸子均分等文化,虽常招来负面批评,但并不表示企业发展动力低、竞争弱。无论是“亚洲四小龙”或是当前中国经济,均是最好说明。

7月27日,郑宏泰老师出席慧谷家族书院 · 义乌分院挂牌仪式,并作了题为《重建家族信仰:兼与西方比较》的主题演讲。他从香港家族企业研究、华人家族企业发展的误区、中西财富观念与信仰的比较、华人家族企业发展与传承特质等多方面为大家解读家族传承。

(挂牌仪式现场合影)

以下为演讲摘录:

  • 香港家族企业研究:过往研究成果

我们在香港做家族企业的研究接近三十年。最初家族企业研究在学术界里面是不普遍的,因为在国际的学术里面,家族不是重点,企业的发展也不是重点,我们当年的研究核心点是“亚洲四小龙”。战后“亚洲四小龙”为什么会发展起来?我们觉得有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它有华人参与其中,就是我们经常强调的儒家传统。第二个重点是亚洲四小龙里,大部分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中主要的股权分布都是家族持有的。

(郑宏泰相关研究成果)

综合这些年来的研究,我们认为以家族作为核心的企业加快了经济发展。而在探讨家族企业发展轨迹时,我们发现华人家族企业当中一些亮点或独特性,例如华人的企业家精神与西方的同中有异;企业由创业者过渡至第二代的成败因素;家族中母亲或女姓不明显却极其重要的角色等。就这些议题我们曾出版了一些论文及书籍,希望日后有机会与各位分享详谈。

(郑宏泰相关研究成果)

  • 华人家族企业发展的误区

在探讨华人家族企业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误区,就是不少人对家族企业都抱有不好的观感。例如在2000年,我们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民营企业中心合作进行调查,那时候我们访问了千多位国内的民营企业家,问他们最希望人家怎么称呼自己的企业?你会看到大部分的人希望被叫私营企业或民营企业,只有2.1%的人喜欢人家称它为家族企业。这说明了人们对家族企业有所抗拒,认为这是比较负面的。

近代,很多经济或管理学家提出「管理人资本主义」(managerial capitalism),认为管理才最重要的部分。但回顾过往,企业从传统开始,就是以家族模式发展,近代的企业的模式,其实只有百多年的历史而已。最近,在金融海啸肆虐下,很多专业管理下的企业都垮下去了,说明「管理人资本主义」其实也有其问题及不足。

以下我希望能谈谈华人家族企业的独特之处,让大家决定是否要从家族企业误区走出去。

首先,大家对家族企业有哪些负面的看法呢?相信不少人对家族企业第一个看法是很守旧的;亦且有说法为「富不过三代」;还有一些基本的看法,认为对企业而言,「家族」不是一个光彩的形容词。所以有很多人希望把自己的企业去“家族化”、西化。其实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家族更好地走向现代化这条路,而不是走向西化,我们现在想要西方的东西,其实只是现代化的管理而已。但当我们深入比较一些企业,看到走向现代化的时候,企业的名称、包装、管理模式可以改变,但是很多企业基本上没有办法做到西方的控股权和管理权分家。

在这里我要说一个小故事,香港有一间寥创兴银行,顾名思义,它是一间由寥姓家族持有的中小型的银行。寥创兴银行十年前左右易名为「创兴银行」,把“寥”字去掉了。去掉了家族的色彩,银行自此便走上现代化管理之路?不,银行最后以卖盘套现告终,或许将它变得较现代化,只是为了卖出好价格的一个包装。这故事或许可以侧写出当家族将企业去家族化时,对企业的去留已有想法:既不是自己的企业,买卖便是纯粹的经济计算,不会太着紧或上心。

到底家族企业的发展、管治与传承理论,是否可如自然科学领域理论般,放诸四海皆准呢?全盘引进西方管治,要慎防水土不服、衣不称身。探讨华人家族企业发展时,所应注意及思考的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家族和企业哪个更加重要?二是家族和企业哪一个寿命更长?从西方的制度来看,有些公司的制度安排是永久的,就算换了股东也能世世代代传下去。但是华人文化里显然不是这样子的。

  • 中西财富观念与信仰的比较

古代中国社会长期抑商限商,社会分层制度以“功名挂帅”为尚,我们中国的文化里是官本位的,在我们的文化里,官的位置是最高的。锱珠必计者被孟子形容为“贱丈夫”。过去我们虽不贱视财富,但单是为商成巨富显然不是光宗耀祖的首选。但到了十九世纪,我们的财富观念在起了转变,子孙凭做生意兴家旺族,亦可获得认同。而我们相信富贵不是个人的事,而是能荣耀家人。简而言,华人是“以家为本”,可视作“祠堂文化”。

对比西方基督教文明,过去西方基督教传统观念认为有财富是不对的,圣经中有一句话:有钱人要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困难,也就是说过往他们同样排拒经商而富。但这种财富观念在16世纪、17世纪新教兴起之后有了重大的改变,在宗教改革之后,因工作经商而积累财富是彰显神的荣耀。我认为西方的宗教是以神为本的,以救赎为本的,他们的是“教堂文化”。我在外国见过不少教堂,都非常豪华的,也多是当地城市的最高点,象征他们对神的尊重与崇敬。而我们的祠堂却不见得很漂亮,除祭祀外兼具很多实用的功能,如家族会议、作族中子弟的私塾等,因为我们与西方是不同的文化。

此外,中西两个社会的文明都追求不朽,追求永生,但西方追求的永生和我们追求的永生是不同的:西方的永生观念是救赎,是进天堂与神同在,因为生命是短暂的,人世间的苦难只是一时的。而救赎是个人的事情,并不是整个家族的事情,所以强调个体与个人的权利也是西方思想的一个特点。

而我们的文化里没有天堂这种观念,我们追求的不朽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水平的不朽,这种不朽其实就是强调血脉的,所以华人家族企业是以血脉为核心的,我们是强调孝道的,传承要基于血脉,传承的时候不能排除血脉的权利,因为无后就代表祖宗没有人供奉,而西方的人死了以后就放在教堂,不用后世的子孙去供养。

这是普通水平的不朽,我们还有更高层次的不朽,这种不朽就是像周公、孔子和司马迁,他们用立德、立功、立言去达到他们的不朽,我们作为文人,还是希望多写一些著作,就是希望思想可以永久流传下去。

通过信仰的比较,会发现这是很特别的一个部分,我们是以家作为核心,由此延伸的特点是祖宗需要子孙供养,子孙对祖父的财富有权利传承下来。现在在香港出现很多争夺财产的官司,很多人相信遗嘱、信托,但是没有想到这种遗嘱、信托是西方的东西,尤其是遗嘱,遗嘱是强调个人死后想要给谁就给谁,有些孩子给得多,有些孩子给得少,这是可以的。但是这种做法违背了传统,导致子孙争夺家产。我们在运用西方那一套制度的时候,没有想到我们本身的文化,就会产生很多问题。

  • 华人家族企业发展与传承特质

(郑宏泰)

中国文化是以家为本,强调血脉,历史学家黄仁宇说:中国人在血脉关系里得到永生,所以我们想要的是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我们可以在家族里看到祖先牌位,它所强调的是祖和孙之间的紧密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许多人在说到家族企业的时候很担心太强调血脉会发展得不好,或者会有很多官司,在这里要强调一点,从中国文化的血脉里面,我认为中国家族有两股非常重要的力量,中国文化强调血脉关系,在发展的时候会有一个很强的向心力,这种向心力会促使企业在发展的时候很有效率,很灵活,发展的时候动力非常强大。这种向心力通常在第一代的时候非常强,第一代发展的企业会非常厉害。我们用这个原因解释四小龙发展的动力所在。

中国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民营企业没有多少天然条件,但是可以发展起来,最重要的就是家族里有很强的向心力,企业家为了光宗耀祖,为了宜子宜孙,他在打拼的时候无论多大的苦难都可以承受得住,原因就是在这里,我们的向心力非常强,强调血脉,所以我们要实行控股权和管理权分家的时候非常困难,如果分了出去,控股权给了非家族的人,他就会感觉打下的天下被别人所夺。所以我们很少达到西方所说的控股权和管理权分家。

为什么西方那套容易把控股权与管理权分家呢?因为它强调的是个人的救赎,可以上天堂,它对于子孙没有义务要传给他,子孙是否得救是靠自身的努力信仰,这和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西方控股权与管理权分家,没有历史的包袱,没有宗教的包袱,所以它可以非常容易做到,而我们不能。如果一个企业不是家族所有的,在华人文化里就会认为这个企业无论发展得多么好,多么强大,都和我没有关系,所以我不上心。

此外,日本与欧洲很多贵族文化里是单子继承,而我们是强调的集体均分,就会导致我们会有很多争夺,产生离心,但这个离心力在整个经济体系里也不是一件坏事,我认为也是促成很多家族企业可以多元化的一个重点。有人以为均分就会令家族的财富分散,其实这也是一个误解,不一定是这样子的,比如说不少上市公司就是很好的说明。分出去的时候当然兄弟之间会有争夺家产的情况,但是还有争其他的,哪一个能力比较强,哪一个可以打拼更好的天下,为家族带来荣耀,从而会带来比较重要的力量。简单来说就是主体均分有不利的一部分,但也有正面部分。

从家族企业的发展来说,要注意它本身有两股力量在里面:一股是分,一股是争。分是兄弟财产平均的基础,比如说100万的家产分给10个兄弟,每个人只有10万,表面上各人的经济资本是被削弱了,但继承中的社会资本、政治资本是不会减少的,换言之,十兄弟同样可以拿到家族的无形的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因而有利下一阶段的发展。

中国文化也强调:分家三年显高低。这会产生很大的动力,看哪个子孙有本事,这种动力会使兄弟分家之后,自己去创业也好,守业也好,有一股外在的力量敦促他,让他去做得更好,使一家企业有多元的发展,会给家族带来更好的效果。其实分与争之间刚好就是资本主义所强调的竞争,在现代化的资本主义里所强调的就是有竞争经济才可能不断的发展。企业也是如此,如果完全没有竞争,最后就会被淘汰。

分家在华人家族文化里面是非常明显的,这两股力量是我们在思考传承的时候不能排除的,一排除就会有问题出现。

  • 家族企业发展特质

总结而言,我认为华人家族企业发展有如榕树般,所以可称为榕树式的企业,与日本如竹树般的形态截然不同。就是在泥土好、气候好的环境下,它发展出来的时候是很乱的,它有很多分枝,也有很多树根,树根就是家族每个成员的企业家精神,当树根碰到地下,就会发展成支柱根,一方面可以协助支撑原树,同时也可以长成另外一根树干,发展壮大家族树。

当然,发展也会导致竞争,因为支柱根和主根之间会争土壤、养分,也有很多矛盾,这就是我们的家族企业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但是同样的它有很大的力量,如果气候比较好,一棵榕树可以发展成一片榕树林,这是它的特别之处。

中国强调以家为本,血脉作为核心,发展起来以后有一定的问题,但同样也有很大的力量,“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起来也有家族的力量。最重要的是我们文化的基因沉淀重视血脉,有向心力和离心力,我们重视血脉,重视家族,我们的文化基因在我们的血脉里面可以世代传承下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