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辛圆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颜色日前表示,在基数效应以及信心修复背景下,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很大可能实现5.5%左右的增长,如果各方面修复较好,增速甚至可以达到6%左右。
3月20日,颜色在北大光华举办的“两会后经济形势和政策分析会”上指出,按照去年各省GDP加权平均,今年中国GDP增速目标应该是5.6%,中位数是6%。
“一方面是经济自然复苏的力度,从今年开始因为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过去挤压的需求会得到释放,企业生产秩序也得到恢复。第二个是低基数效应,因为去年的基数比较低,低基数可能额外能使我们的经济增长增加1.5个百分点左右,尤其是到二季度就比较明确,因为去年二季度增速是非常低的。”他说。
不过,颜色指出,今年经济复苏背后仍存在三大隐忧,包括外需放缓、信心修复过程可能较长、通缩风险。
他表示,信心修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消费者因为信心不足,把大量的钱放在储蓄上面,企业的信心可能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修复,预计可能要到今年下半年企业信心才能逐渐修复。
央行发布的2022年四季度城镇储户调查报告显示,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2.8%,与上季基本持平;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61.8%,比上季增加3.7个百分点。
对于外需层面的不确定性,颜色说:“目前全球的经济不是特别好。最近发生的金融上面的一些情况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全球的信贷宽松。今年总体的贸易量增速只有1%,价格因素下可能还会被压缩。”
他预计,今年中国出口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基准情况是较上年下降2%,乐观情况是零增长。
除了信心和外需层面,颜色认为,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通缩风险需要受到重视。
“(2月)CPI的同比增速比较低,只有1%,PPI是负增长,PPP负增长的话除非一些特殊的强劲的改善,否则PPI可能持续负增长。经济面临通缩风险,会使企业在投资方面更加谨慎。”他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