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九局下半的漫画式逆转,刷屏的棒球“世界杯”到底什么来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九局下半的漫画式逆转,刷屏的棒球“世界杯”到底什么来头?

WBC究竟是何来头,分量到底多重?为什么许多人对其缺乏概念,看起来也没有一个顶级国际大赛该有的影响力呢?

图片来源:pexels-Tim Gouw

文|体育产业生态圈 孔牧荑

编辑|李佳浚

又见漫画剧情式逆转!

2023年WBC世界棒球经典赛半决赛,日本队九局下半落后一分,之前表现挣扎的新星球员村上宗隆完成自我救赎,靠一支再见安打逆转墨西哥队取得胜利。这支拥有大谷翔平、达比修有、吉田正尚等明星球员的日本队借此强势晋级总决赛,将与美国队争夺最终的冠军奖杯。

从开赛至今,WBC牵动包括中国球迷在内的全球无数棒球迷的关注。虽然中国队本届比赛未取一胜,但创下了国棒在WBC连续得分场次和单届总得分两项记录。

这个WBC究竟是何来头,分量到底多重?为什么许多人对其缺乏概念,看起来也没有一个顶级国际大赛该有的影响力呢?

这些问题,本文将一一解答。

01 职业为重的棒球生态

从2006年至今,世界棒球经典赛(World Baseball Classic,简称WBC)已经举办了五届。作为世界上水平最高的棒球国际赛事,中国的棒球迷对其早已耳熟能详,但对于更多人来说,他的知名度甚至比不上MLB、NPB等棒球职业联赛。国际赛不如职业联赛出名,这种情况在体育世界中并不常见。

有些项目如足球,职业联赛和国际大赛齐头并进、相辅相成;有些项目如板球和英式橄榄球,国际赛传统源远流长,橄榄球六国赛、板球三大赛等年度重头戏的风头,早已盖过各地的职业联赛。

而棒球的形态与上述项目不同,是极少数职业化早于国际化的运动。作为美国最流行的运动项目之一,没等棒球在美国本土以外流行开来,棒球的职业生态便早已率先形成,其中最发达的便是如今人们熟知的MLB,也就是美国职棒大联盟。

而除了美国,另一大棒球职业联赛日本职棒(NPB,Nippon Professional Baseball,日文写作「日本野球机构」)也拥有着将近90年的历史。NPB于1936年创设,甚至比国际棒球联合会(IBAF,International Baseball Federation)的成立还要早两年。

由于棒球市场培育过程没有国际赛的参与,美国和日本的棒球市场完全以职业为重心,校园为补充。对于美国人而言,棒球的最高荣誉就是MLB的年终决赛世界大赛(World Series)冠军,没有任何国际大赛的头衔能与之媲美。

世界大赛迄今已有120年历史

两大棒球市场的独立结构早就成熟,也正是因为如此,IBAF完全错过了介入时机。职业棒球赛季的跨度若将春训和季后赛等都包括在内,要从二月下旬持续到十一月上旬,留给国际赛的窗口非常有限。剩下的时间都是北半球的秋冬季,非常不适合举办棒球比赛。IBAF的主打赛事棒球世界杯(Baseball World Cup)为了避开职业赛事,多次将举办时间推迟到十一月,但收效不佳。

那能不能仿照足球行规,国际大赛在商业联赛进行期间举办,各球队放人参赛呢?

答案是不行。棒球选手相当「娇气」,他们就像是精密仪器,需要将身体机能维持在非常稳定的状态。一旦丧失球感就会陷入短则数天、长则数周的低谷。

参加国际大赛必须经历的出行、时差、与新队友的磨合,都有可能对一名球员的状态带来极大影响,所以他们无法像足球或者冰球球员那样,短暂为国家队征战后回到职业球队能快速恢复常态。

大谷翔平关注度在WBC期间暴涨,IG粉丝突破三百万

1992年到2008年的五届夏季奥运会可谓棒球国际赛几次尝试中最失败的注脚,MLB并不买账,NPB也仅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派出精华阵容,捧场最积极的职业联盟是韩国职棒(KBO)——因为韩国球员赢取奥运奖牌可以免除兵役。

职业联盟和球队不想放人参赛,球员不想为国际赛牺牲职业生涯,球迷对国际赛缺乏共鸣。古已有之的「职业赛>国际赛」传统,陷入难以打破的循环。

02 商业买办,自己做的蛋糕自己吃

虽然各个棒球强国普遍重视职业联赛,可棒球毕竟是全世界市场份额第二大的运动,总需要标志性国际赛来给世界各地的棒球运动员一次交流的机会。2005年第117次国际奥委会会议决议取消棒球项目后,另行举办一个「棒球最高水平赛事」的倡议得到诸多棒球强国响应。

由MLB牵头,NPB、KBO等职业联盟及各个联盟的球员工会联手向IBAF提议举办一项广大职业球员可以参与的比赛,世界棒球经典赛(WBC,World Baseball Classic)就此诞生。

单从赛事名称上,就能感受到WBC浓浓的职业棒球背景。美式英语习惯将MLB全明星赛称作「Mid Summer Classic」,MLB总决赛世界大赛则是「Fall Classic」。WBC借鉴这一称谓,定名为「世界的Classic」。

首届WBC决赛

WBC名义上由IBAF及其继承者——2012年成立的世界棒垒球总会(WBSC,World Baseball Softball Confedration)主办,但实际上,以MLB为首的各大职业联赛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和话语权。

这种职业为优先的理念体现在赛事的多个方面。首先在赛程安排上,WBC的正赛于每年三月举行,这通常是职业棒球选手的春训时间。如此安排,相当于把国际赛当成春训赛来打,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球员同时备战职业联赛和国际赛的高强度负担。

其次,WBC严格限制投手的投球工作负荷。各个强队的王牌投手往往也是MLB、NPB的招牌巨星,职业联盟不希望他们的宝贵资产面临额外的受伤风险,因此只能要求WBC牺牲比赛的竞技性,防止各国家队过度使用顶级投手。

最后,WBC并不执行国际通行的国籍规则,这也是不同于其他国际大赛的一点。报名参加的球员只要符合一些相对宽松的条件(比如有血缘关系),即可代表任意国家参赛。如中国棒球人都耳熟能详的名字张宝树(Ray Chang)、朱权(Ju Kwon),就是以华裔球员的身份代表中国队出战。

张宝树

甚至还有些球员曾分别代表不同国家参赛,如2009年代表巴拿马,2017年代表中国的陈用彩(Bruce Chen);2017年代表国并拿下MVP称号,2023年则代表波多黎各参赛的Marcus Stroman。

这也是WBC得以被各国重视起来的根本原因。除了几个传统意义上的棒球强国以外,许多其他国家都撑不起参加比赛所需的阵容,但靠着这些「外援」,很多球队都充实了相当强的战力。以美籍意裔球员为主的意大利参加了全部五届WBC正赛,美籍犹太裔球员则扛起近两届的以色列,荷兰更是靠着库拉索球员连续两届打进半决赛。

相较国际惯例,WBC的做法可谓相当得「破坏行规」,也产生了一些公平性方面的争议。例如澳大利亚的球员储备以本土联赛ABL(Australian Baseball League)为支撑,是新世纪以来进步最大的新兴势力。但他们对上一些得到外籍助力的球队却表现得会比较挣扎,若因此输球多少有些可惜。

与主流国际赛举办模式相比,WBC的分组、场地和赛程以经济性和话题性为优先,几乎不考虑公平性。诸多二三线国家的分组完全配合传统棒球强国的需要,由赛会指定调配。历届WBC的下半区(西半球的两个小组)强度都高于上半区(东半球的两个小组)。自WBC创立以来,日本队每届都能够晋级四强,除了自身实力过硬以外,赛制优势也是很大的一个原因。

03 国棒的表现喜忧参半

在国人看来,棒球一直身披「就那几个国家玩」的标签,但实际上棒球在中国的历史并不短。抗战时期,八路军为了锻炼士兵素质就曾广为推行棒球;建国后至1960年,棒球也一度是解放军的「军球」,并在学校和社会层面都有所开展。

因种种情况,之后几十年棒球未在中国被广为接受,但2006年首届WBC举行之时,中国棒球水平仍然能跻身全球前十几位,被邀请成为初始参赛国。

在WBC的揭幕战上,中国棒球名将王伟面对日本就击出了赛事首支本垒打,为中国在世界棒球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09年中国更是爆出冷门,力克中国台北,取得在WBC的第一胜。

2006年的首届比赛,中国的接手王伟对决日本投手上原浩治,击出了世界棒球经典赛历史上的第一支本垒打

看似不错的国际赛成绩背后,中国的棒球环境有喜有忧。喜的是社会棒球进入新世纪后得到极大发展,以大学的棒垒球社团为原点,各地的成人业余球队和少儿球队如雨后春笋般增长。从国产棒垒球具品牌到棒球打击馆,从少儿培训到棒垒球团建项目,一条自上游至下游的棒球产业链初步成型。

忧的是中国棒球的社会面与竞技面脱钩,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国棒选材面狭窄的长期弊端不但没有解决,反而还可能有所加剧。就像国足、国篮面对的困境一样,「天赋池」的贫乏导致国棒的进步速度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

首次晋级WBC正赛的捷克,靠着以本土业余联赛球员为基干的阵容逆转击败中国。这些球员参赛之余得从事诸如教师、会计、销售等本职工作,软硬条件恐怕不如国内。不属于「传统棒球圈」的澳大利亚更是与中国拉开档次差距,连续两届以提前结束比赛的方式轻松取胜。

本届国棒并非毫无亮点,四场比赛均有得分,连续得分场次和场均得分创下历史新高,展现了科学指导下中国竞技棒球的进步。但如果不解决竞技棒球与社会棒球(包括校园棒球、少儿棒球在内)的割裂状况,凭现有体制很难寻求大的突破。

国棒在2013年WBC击败巴西

04 商业性那么浓的国际赛,意义何在?

说回WBC本身,其完全以商业优先的模式固然有种种弊端,但不可否认这是眼下最现实的路径。任何项目都存在商业赛与国际赛的利益冲突,棒球是职业联盟压倒性强势的运动,MLB亲自下场办赛,从一个角度看是「争利」,另一个角度看,何尝不是「让利」?

进一步看,商业赛与国际赛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并非单纯零和关系。纵观世界运动发展史,国际赛不如职业联赛赚钱,但往往能起到职业赛起不到的推广作用。尤其是当一个项目与国家、民族意识形成捆绑时,可以带来举国范围的关注。足球之于欧洲,板球之于南亚,乒乓球和排球之于中国等等都是实例。

神鳟代表美国出战

北美也有过可供MLB参考的例子。冰球发展初期的基本盘是加拿大和美国北方地区,对美国南部辐射有限。随着冷战对抗升级,冰球成为东西方阵营的软实力战场,诸如巅峰系列赛、加拿大杯、1980年冬奥会「冰上奇迹」等经典赛事,既推动了国际上对冰球的热情,也让不少原本对冰球无感的美国人接受了这个「北方运动」。只要在冰球冬奥会上出现美、加、俄之间的比赛,平时不看冰球的受众也会来凑热闹。

棒球号称美国国球,但美国却没有合适的机会向世界展示他们的强劲实力,WBC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每届美国WBC代表队都能排出令球迷瞠目结舌的豪华阵容,各个对手也有不少美国球迷耳熟能详的球星。就算这些大牌有「出工不出力」的嫌疑,无论如何,他们身披星条旗战袍踏入球场,将美式爱国热情与棒球传统绑定,MLB还能找到比这更上头的广告吗?

北京时间3月22日7:00,WBC决赛(美国vs日本)正式打响,可在抖音、B站、快手、五星体育、微博等平台收看 在其他地区,WBC同样能引发极高话题度。日本与韩国历史上恩怨已久,两国又都酷爱棒球,各自摆开最强阵对垒,社会影响力不言而喻。

2009年日韩五场史诗大战铸就经典名局,本届B组日韩战更是收获了44.4%的收视率,创下今年日本电视新高,与MLB一样,WBC给NPB和KBO带来了无法量化的推广效应。

棒球发展水平集中于头部的格局中短期内难有改观,但通过MLB和各国职业联赛的支持,组建这么一个诸多国家都能够参与、并足够重视的赛事,在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上,WBC毫无疑问是成功的。

中国广大民众对运动的认知有强烈的「为国争光」情怀,WBC给了中国棒球数年一次的曝光机会,只不过现在的中国棒球并没有能力站上这个舞台的中央。面对其他后发国家的竞争,下届要从预选赛起步的国棒困难重重,甚至我们要做好国棒无缘WBC正赛的心理准备。

面对现状,就像WBC是一项基于现状设计的赛事,我们也应该正视体育运动发展的商业、科学逻辑,抛弃「成绩驱动论」的过时观念,来开展符合中国现有国情、满足社会群众需求的棒球运动。

眼下中国棒球运动的生态环境已呈现出良好的草根生长势头,只要做好上层建筑与民间基础的衔接,两条腿走路,相信中国棒球能在未来取得长足的进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九局下半的漫画式逆转,刷屏的棒球“世界杯”到底什么来头?

WBC究竟是何来头,分量到底多重?为什么许多人对其缺乏概念,看起来也没有一个顶级国际大赛该有的影响力呢?

图片来源:pexels-Tim Gouw

文|体育产业生态圈 孔牧荑

编辑|李佳浚

又见漫画剧情式逆转!

2023年WBC世界棒球经典赛半决赛,日本队九局下半落后一分,之前表现挣扎的新星球员村上宗隆完成自我救赎,靠一支再见安打逆转墨西哥队取得胜利。这支拥有大谷翔平、达比修有、吉田正尚等明星球员的日本队借此强势晋级总决赛,将与美国队争夺最终的冠军奖杯。

从开赛至今,WBC牵动包括中国球迷在内的全球无数棒球迷的关注。虽然中国队本届比赛未取一胜,但创下了国棒在WBC连续得分场次和单届总得分两项记录。

这个WBC究竟是何来头,分量到底多重?为什么许多人对其缺乏概念,看起来也没有一个顶级国际大赛该有的影响力呢?

这些问题,本文将一一解答。

01 职业为重的棒球生态

从2006年至今,世界棒球经典赛(World Baseball Classic,简称WBC)已经举办了五届。作为世界上水平最高的棒球国际赛事,中国的棒球迷对其早已耳熟能详,但对于更多人来说,他的知名度甚至比不上MLB、NPB等棒球职业联赛。国际赛不如职业联赛出名,这种情况在体育世界中并不常见。

有些项目如足球,职业联赛和国际大赛齐头并进、相辅相成;有些项目如板球和英式橄榄球,国际赛传统源远流长,橄榄球六国赛、板球三大赛等年度重头戏的风头,早已盖过各地的职业联赛。

而棒球的形态与上述项目不同,是极少数职业化早于国际化的运动。作为美国最流行的运动项目之一,没等棒球在美国本土以外流行开来,棒球的职业生态便早已率先形成,其中最发达的便是如今人们熟知的MLB,也就是美国职棒大联盟。

而除了美国,另一大棒球职业联赛日本职棒(NPB,Nippon Professional Baseball,日文写作「日本野球机构」)也拥有着将近90年的历史。NPB于1936年创设,甚至比国际棒球联合会(IBAF,International Baseball Federation)的成立还要早两年。

由于棒球市场培育过程没有国际赛的参与,美国和日本的棒球市场完全以职业为重心,校园为补充。对于美国人而言,棒球的最高荣誉就是MLB的年终决赛世界大赛(World Series)冠军,没有任何国际大赛的头衔能与之媲美。

世界大赛迄今已有120年历史

两大棒球市场的独立结构早就成熟,也正是因为如此,IBAF完全错过了介入时机。职业棒球赛季的跨度若将春训和季后赛等都包括在内,要从二月下旬持续到十一月上旬,留给国际赛的窗口非常有限。剩下的时间都是北半球的秋冬季,非常不适合举办棒球比赛。IBAF的主打赛事棒球世界杯(Baseball World Cup)为了避开职业赛事,多次将举办时间推迟到十一月,但收效不佳。

那能不能仿照足球行规,国际大赛在商业联赛进行期间举办,各球队放人参赛呢?

答案是不行。棒球选手相当「娇气」,他们就像是精密仪器,需要将身体机能维持在非常稳定的状态。一旦丧失球感就会陷入短则数天、长则数周的低谷。

参加国际大赛必须经历的出行、时差、与新队友的磨合,都有可能对一名球员的状态带来极大影响,所以他们无法像足球或者冰球球员那样,短暂为国家队征战后回到职业球队能快速恢复常态。

大谷翔平关注度在WBC期间暴涨,IG粉丝突破三百万

1992年到2008年的五届夏季奥运会可谓棒球国际赛几次尝试中最失败的注脚,MLB并不买账,NPB也仅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派出精华阵容,捧场最积极的职业联盟是韩国职棒(KBO)——因为韩国球员赢取奥运奖牌可以免除兵役。

职业联盟和球队不想放人参赛,球员不想为国际赛牺牲职业生涯,球迷对国际赛缺乏共鸣。古已有之的「职业赛>国际赛」传统,陷入难以打破的循环。

02 商业买办,自己做的蛋糕自己吃

虽然各个棒球强国普遍重视职业联赛,可棒球毕竟是全世界市场份额第二大的运动,总需要标志性国际赛来给世界各地的棒球运动员一次交流的机会。2005年第117次国际奥委会会议决议取消棒球项目后,另行举办一个「棒球最高水平赛事」的倡议得到诸多棒球强国响应。

由MLB牵头,NPB、KBO等职业联盟及各个联盟的球员工会联手向IBAF提议举办一项广大职业球员可以参与的比赛,世界棒球经典赛(WBC,World Baseball Classic)就此诞生。

单从赛事名称上,就能感受到WBC浓浓的职业棒球背景。美式英语习惯将MLB全明星赛称作「Mid Summer Classic」,MLB总决赛世界大赛则是「Fall Classic」。WBC借鉴这一称谓,定名为「世界的Classic」。

首届WBC决赛

WBC名义上由IBAF及其继承者——2012年成立的世界棒垒球总会(WBSC,World Baseball Softball Confedration)主办,但实际上,以MLB为首的各大职业联赛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和话语权。

这种职业为优先的理念体现在赛事的多个方面。首先在赛程安排上,WBC的正赛于每年三月举行,这通常是职业棒球选手的春训时间。如此安排,相当于把国际赛当成春训赛来打,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球员同时备战职业联赛和国际赛的高强度负担。

其次,WBC严格限制投手的投球工作负荷。各个强队的王牌投手往往也是MLB、NPB的招牌巨星,职业联盟不希望他们的宝贵资产面临额外的受伤风险,因此只能要求WBC牺牲比赛的竞技性,防止各国家队过度使用顶级投手。

最后,WBC并不执行国际通行的国籍规则,这也是不同于其他国际大赛的一点。报名参加的球员只要符合一些相对宽松的条件(比如有血缘关系),即可代表任意国家参赛。如中国棒球人都耳熟能详的名字张宝树(Ray Chang)、朱权(Ju Kwon),就是以华裔球员的身份代表中国队出战。

张宝树

甚至还有些球员曾分别代表不同国家参赛,如2009年代表巴拿马,2017年代表中国的陈用彩(Bruce Chen);2017年代表国并拿下MVP称号,2023年则代表波多黎各参赛的Marcus Stroman。

这也是WBC得以被各国重视起来的根本原因。除了几个传统意义上的棒球强国以外,许多其他国家都撑不起参加比赛所需的阵容,但靠着这些「外援」,很多球队都充实了相当强的战力。以美籍意裔球员为主的意大利参加了全部五届WBC正赛,美籍犹太裔球员则扛起近两届的以色列,荷兰更是靠着库拉索球员连续两届打进半决赛。

相较国际惯例,WBC的做法可谓相当得「破坏行规」,也产生了一些公平性方面的争议。例如澳大利亚的球员储备以本土联赛ABL(Australian Baseball League)为支撑,是新世纪以来进步最大的新兴势力。但他们对上一些得到外籍助力的球队却表现得会比较挣扎,若因此输球多少有些可惜。

与主流国际赛举办模式相比,WBC的分组、场地和赛程以经济性和话题性为优先,几乎不考虑公平性。诸多二三线国家的分组完全配合传统棒球强国的需要,由赛会指定调配。历届WBC的下半区(西半球的两个小组)强度都高于上半区(东半球的两个小组)。自WBC创立以来,日本队每届都能够晋级四强,除了自身实力过硬以外,赛制优势也是很大的一个原因。

03 国棒的表现喜忧参半

在国人看来,棒球一直身披「就那几个国家玩」的标签,但实际上棒球在中国的历史并不短。抗战时期,八路军为了锻炼士兵素质就曾广为推行棒球;建国后至1960年,棒球也一度是解放军的「军球」,并在学校和社会层面都有所开展。

因种种情况,之后几十年棒球未在中国被广为接受,但2006年首届WBC举行之时,中国棒球水平仍然能跻身全球前十几位,被邀请成为初始参赛国。

在WBC的揭幕战上,中国棒球名将王伟面对日本就击出了赛事首支本垒打,为中国在世界棒球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09年中国更是爆出冷门,力克中国台北,取得在WBC的第一胜。

2006年的首届比赛,中国的接手王伟对决日本投手上原浩治,击出了世界棒球经典赛历史上的第一支本垒打

看似不错的国际赛成绩背后,中国的棒球环境有喜有忧。喜的是社会棒球进入新世纪后得到极大发展,以大学的棒垒球社团为原点,各地的成人业余球队和少儿球队如雨后春笋般增长。从国产棒垒球具品牌到棒球打击馆,从少儿培训到棒垒球团建项目,一条自上游至下游的棒球产业链初步成型。

忧的是中国棒球的社会面与竞技面脱钩,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国棒选材面狭窄的长期弊端不但没有解决,反而还可能有所加剧。就像国足、国篮面对的困境一样,「天赋池」的贫乏导致国棒的进步速度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

首次晋级WBC正赛的捷克,靠着以本土业余联赛球员为基干的阵容逆转击败中国。这些球员参赛之余得从事诸如教师、会计、销售等本职工作,软硬条件恐怕不如国内。不属于「传统棒球圈」的澳大利亚更是与中国拉开档次差距,连续两届以提前结束比赛的方式轻松取胜。

本届国棒并非毫无亮点,四场比赛均有得分,连续得分场次和场均得分创下历史新高,展现了科学指导下中国竞技棒球的进步。但如果不解决竞技棒球与社会棒球(包括校园棒球、少儿棒球在内)的割裂状况,凭现有体制很难寻求大的突破。

国棒在2013年WBC击败巴西

04 商业性那么浓的国际赛,意义何在?

说回WBC本身,其完全以商业优先的模式固然有种种弊端,但不可否认这是眼下最现实的路径。任何项目都存在商业赛与国际赛的利益冲突,棒球是职业联盟压倒性强势的运动,MLB亲自下场办赛,从一个角度看是「争利」,另一个角度看,何尝不是「让利」?

进一步看,商业赛与国际赛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并非单纯零和关系。纵观世界运动发展史,国际赛不如职业联赛赚钱,但往往能起到职业赛起不到的推广作用。尤其是当一个项目与国家、民族意识形成捆绑时,可以带来举国范围的关注。足球之于欧洲,板球之于南亚,乒乓球和排球之于中国等等都是实例。

神鳟代表美国出战

北美也有过可供MLB参考的例子。冰球发展初期的基本盘是加拿大和美国北方地区,对美国南部辐射有限。随着冷战对抗升级,冰球成为东西方阵营的软实力战场,诸如巅峰系列赛、加拿大杯、1980年冬奥会「冰上奇迹」等经典赛事,既推动了国际上对冰球的热情,也让不少原本对冰球无感的美国人接受了这个「北方运动」。只要在冰球冬奥会上出现美、加、俄之间的比赛,平时不看冰球的受众也会来凑热闹。

棒球号称美国国球,但美国却没有合适的机会向世界展示他们的强劲实力,WBC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每届美国WBC代表队都能排出令球迷瞠目结舌的豪华阵容,各个对手也有不少美国球迷耳熟能详的球星。就算这些大牌有「出工不出力」的嫌疑,无论如何,他们身披星条旗战袍踏入球场,将美式爱国热情与棒球传统绑定,MLB还能找到比这更上头的广告吗?

北京时间3月22日7:00,WBC决赛(美国vs日本)正式打响,可在抖音、B站、快手、五星体育、微博等平台收看 在其他地区,WBC同样能引发极高话题度。日本与韩国历史上恩怨已久,两国又都酷爱棒球,各自摆开最强阵对垒,社会影响力不言而喻。

2009年日韩五场史诗大战铸就经典名局,本届B组日韩战更是收获了44.4%的收视率,创下今年日本电视新高,与MLB一样,WBC给NPB和KBO带来了无法量化的推广效应。

棒球发展水平集中于头部的格局中短期内难有改观,但通过MLB和各国职业联赛的支持,组建这么一个诸多国家都能够参与、并足够重视的赛事,在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上,WBC毫无疑问是成功的。

中国广大民众对运动的认知有强烈的「为国争光」情怀,WBC给了中国棒球数年一次的曝光机会,只不过现在的中国棒球并没有能力站上这个舞台的中央。面对其他后发国家的竞争,下届要从预选赛起步的国棒困难重重,甚至我们要做好国棒无缘WBC正赛的心理准备。

面对现状,就像WBC是一项基于现状设计的赛事,我们也应该正视体育运动发展的商业、科学逻辑,抛弃「成绩驱动论」的过时观念,来开展符合中国现有国情、满足社会群众需求的棒球运动。

眼下中国棒球运动的生态环境已呈现出良好的草根生长势头,只要做好上层建筑与民间基础的衔接,两条腿走路,相信中国棒球能在未来取得长足的进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