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一支名为圣罗兰ysl星辰系列唇膏刷爆了各大社交媒体。这背后,除了商家大手笔的营销外,消费者对这款唇膏的追捧起了很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毕竟,花再多的钱做营销,没有与消费者产生需求互动,是不会引起这么大范围的刷屏的。
作为一名直男,小声(ID:xinscj)对口红本身没有什么兴趣。不过,这一幕让小声不由想起了一个有趣的经济学现象——“口红效应”。
刷屏口红背后的“口红效应”
最近,圣罗兰ysl每年的限量版唇膏开始预售。如果说,之前这款进口唇膏还是停留在小众圈子里的“新鲜玩意”,如今它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
微博上超过1000万的相关话题不下十个
百度奢侈品品牌风云榜:YSL荣登榜首。
腾讯浏览指数:同样在最近一周内大幅上涨。
百度指数:最近七天内明显大幅度上涨。
一款大众陌生的口红突然刷屏,除了背后的营销手段外,与当前我们所处的消费阶段与经济环境密不可分。这很容易让人想到著名的经济学现象“口红效应”。
“口红效应”是指因经济萧条而导致口红热卖的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也叫“低价产品偏爱趋势”。
对“口红效应”这一现象进行经济学阐述,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在美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这是因为,在美国,人们认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消费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
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再有,经济的衰退会让一些人的消费降低,这样手中反而会出现一些“小闲钱”,正好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
今天大众对YSL唇膏的追捧与“口红效应”的产生场景十分吻合。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拿出圣罗兰是奢侈品这一论调来反驳。但实际上这支口红的定价本身没有十分昂贵,37美元的定价,定位本身就是“国民级”的消费品。
在经济萧条时期,人们的收入和对未来的预期都会降低,这时候首先削减的是那些大宗商品的消费,如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等,这样一来,反而可能会比正常时期有更多的“闲钱”,正好去购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从而刺激这些廉价商品的消费上升。
看到这里,联想到近来中国高涨的房价和逐渐放缓的经济运行环境,相信你肯定会有所感触。在高企的房价和经济收入预期黯淡的当下,我们又怎么能阻止女人去追求一支价位合适又能“慰藉”消费欲的口红呢?
“口红效应”下的机遇红利
虽然“口红效应”被认为是经济低迷场景下的产物,但是很多产业也会在“口红效应”影响下逆势上扬,迎来难得的“机遇红利”。
事实上,在“口红效应”发生作用时,我们的非常消费活力总体是不降反升的。从微观经济学角度讲,是由于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当人们放弃购房、购车,放弃出国旅游等对昂贵商品的消费时,人会把手中的闲钱用于消费那些昂贵商品的替代品——“廉价的非必要之物”,也就是产生了替代效应。这种替代效应远远大于因收入减少而减少消费的收入效应。
除了最近刷屏的口红,有没有别的例子佐证“口红效应”正在发生呢?
首先是化妆品。2008年的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口红、面膜的销量开始上升,而做头发、做按摩等“放松消费”也很有人气,这与其他大宗商品和奢侈品的低迷销量呈现出鲜明的对比。欧莱雅公司2008年上半年销售额逆市增长5.3%,雅思兰黛公司更是增长12.41%,增速达到近些年之最,而同期美国GDP的同比增速仅为2.71%,“口红效应”开始显现。
其次,电影产业也与“口红效应”紧密相连。当大宗消费疲软,会有更多的人选择走进电影院追求精神需求。美国电影一直是“口红效应”的受益者之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时期正是好莱坞的腾飞期,而2008年的经济衰退也都伴随着电影票房的攀升。
近两年电影娱乐产业的飞速发展,常常归功于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也有经济学家认为这是经济低迷开始、“口红效应”凸显的结果。中国票房2015年是400多亿人民币,2014年为300亿,2013年为200亿,2012年才100多亿,所以中国的票房增长度是不低于每年25%的速度增长,是远远超过整个经济增长的速度。
最近“网红”的兴起似乎也有“口红效应”的影子。最近国内最火的职业和行业是什么?没错,就是网红和游戏。最近,随着自媒体及直播的兴起,国内网红经济呈井喷态势发展,各路网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方面,在经济低迷中,市场需要网红带来的粉丝经济活跃;另一方面,正是因为缺少好的投资标的,网红成为了投资者追逐的对象。
新声财经(ID:xinscj)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