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连平:瑞信危机还没有结束,美联储正面临三重压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连平:瑞信危机还没有结束,美联储正面临三重压力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指出,硅谷银行的问题可能难以在美国的金融业掀起一场整体性的风暴,不过,对于瑞信危机目前市场心里还没有底。

当地时间2023年3月23日,瑞士苏黎世,瑞士信贷银行标志。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王玉

近日美国硅谷银行、瑞士信贷银行相继爆雷,引发市场对金融危机的担忧。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尽管系统性的金融危机目前还没有出现,但若政策措施不当,在未来还是有可能会推动危机的发展。

他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说,虽然一个是灰犀牛(瑞士信贷),一个是黑天鹅(硅谷银行),但从根本上来看,都是在全球货币高度紧缩的背景下,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出了问题。

如果说没有像美联储大幅度的加息,现在流动性还十分宽松的话,也可能它们不见得马上就爆雷。连平说。

不过,他指出,此次监管部门对于风险事件的处理快且重,这与2008年有很大不同,加上近年来针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特别严格,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更大金融机构爆雷的可能性较小。

连平表示,相比硅谷银行,瑞士信贷的后续情况更需要加以关注。一方面是因为瑞信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规模庞大,另一方面,瑞信内部管理存在许多问题,相关信息可能还没有完全暴露。

后续(瑞士银行)在兼并收购(瑞士信贷)过程中间所暴露出来新的有关瑞信不利的信息,是会对市场产生持续影响,我认为这方面未来还需要更加关注。他说。

此外,连平还表示,硅谷银行、签名银行等一批美国中小型银行所暴露出来的金融风险在相当程度上使得美联储继续加息的动力大幅减弱,本轮加息可能接近尾声。

他指出,当前美联储正面临三重压力相互挤压。一方面,通胀居高不下,需要美联储继续执行紧缩货币政策,特别是2月美国核心通胀率保持在5.5%高位,使得美国当前的实际利率依然为负。这种情况下,要实现美联储2%的长期通胀目标,还需要货币政策保持紧缩态势。但另一方面,美国经济衰退迹象已现,投资和房地产销售呈现下滑态势。金融市场因利率高企变得脆弱、敏感。硅谷银行等金融机构爆雷、中小银行流动性持续承压,这些都要求美联储货币政策向松调节。

更为重要的是,经济下行和金融风险释放可能相互交织、相互强化,使得美联储进一步陷入被动境地。尽管系统性的金融危机目前还没有出现,但是要当心,若政策措施不当的话,在未来还是有可能会推动危机的发展。

虽然美联储货币政策不可能马上180度大转弯,但继续加息的动力已经大为减弱,这意味着本轮美联储加息可能接近尾声,美国货币政策正在进入逐步转向的过程。我预计今年底或者明年初伴随着经济下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将会真正转向。”连平说。

以下是本次专访实录,经过编辑整理。

硅谷银行是“黑天鹅”,瑞信是“灰犀牛”

界面新闻:瑞信溃败的原因是什么?与硅谷银行的破产本质上有何区别?

连平:瑞信这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最近两年都在亏损,其内部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内控方面,这样一来就加速了市场对它的不信任,所以导致很多储户提走资金。

不过,跟硅谷银行比较,瑞信的情况还是有很多不同。首先,从规模来看,瑞信是全球银行业监管机构认定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但是硅谷银行是一家美国的中型银行,它们在银行体系中间的地位和影响作用有明显不同。

其次,从业务类型来看,瑞信是一家综合性的商业银行,业务种类比较复杂,各种客户各种业务类型都涵盖,而硅谷银行的业务相对比较单一,它主要针对科技创新型的企业,尤其是接受过风投融资的科技企业,从储户的情况看,基本上也是以这些类型的企业为主,零售客户相对较少。

对于瑞信和硅谷银行,我们可以形象地把它们做一个分类,瑞信差不多就是一个“灰犀牛”事件,而硅谷银行则是“黑天鹅”事件。瑞信最近两年的经营状况都比较差,这个情况市场上已经有所关注,评级公司也有所调整,是看得见的一个巨大威慑,就像一个大块头的灰犀牛在慢慢向你走来,硅谷银行则是黑天鹅,即突然爆发没有太多征兆,这是它们之间的区别。

界面新闻:为什么问题都在此时一起爆发?是巧合,还是下一波金融危机的预兆?

连平:这两个事件是属于在美联储大幅度加息背景下必然会出现的问题。

刚刚也提到了,瑞信的问题前两年其实就已经存在,但是总体的环境还可以,所以大家没怎么重视。虽然经营是亏损的,但总体上它有些指标还可以。比如资本充足率符合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要求,高于全球协议规定,不良资产率也低于所谓的指标,同时股东回报率也还可以,这三个重要指标并没有出现急剧恶化的状态,那么它的亏损就指向了经营管理上的问题。在遇到全球货币政策紧缩、流动性高度收紧、债券市场暴跌且是持续暴跌的情况下,就扛不住了。

从硅谷银行来说,它买了大量的低息债券之后因为债券市场价格暴跌,然后流动性又偏紧,所以只能去抛售债券来补充自己的流动性,这样对它来说就产生了很大的压力,经营状况出现急剧的恶化。此外,它的储户结构也有问题,95%左右的存款人在这家银行的存款都超过25万美元,按照法律的规定,如果银行发生兑付危机,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对储户的赔付上限是25万美元,也就是说,基本上这些存款人的大部分钱是拿不回的。对一家银行来说,要吸收相当规模的小额零售存款,这样才比较稳定,不至于一旦出问题,存款人发现自己有可能要失去25万美元以上的存款部分而感到有风险,进而很早来排队提款,形成挤兑。

所以,这两件事情虽说有明显的不同,但是从根本上来看都是在全球货币高度紧缩的背景下,金融体系中间的薄弱环节出了问题。如果没有美联储大幅度的加息,现在流动性还十分宽松的话,它们可能不见得马上就爆雷。除了这两家银行,还有签名银行、第一共和银行等一些中小银行也在遭遇同样的状况。

其实,美国的中小银行每年倒闭几家、甚至十几家是很常见的事,但是因为硅谷银行在科创企业融资领域比较有名,在中型银行里面规模稍微偏大一点,所以对市场影响较大。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一大批中型银行出问题的话,对国家的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可能会产生一些信任危机,由此导致资本市场会出现一个阶段性的波动,比如说股票市场持续下跌、债券市场持续低迷等等,这些对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都会逐渐地显现出来。

美联储正面临三重压力相互挤压

界面新闻:周四(323日)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硅谷银行事件会加快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转向吗?加息将在何时停止?对中国货币政策又会有何影响?

连平:周四凌晨,美联储公布3月议息会议声明,鲍威尔随后召开新闻发布会,其中有四点重要信息值得关注。

一是美联储决议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到4.75%5%,基本符合市场预期,表明美联储依然认为抗通胀是当务之急。

二是弱化后续加息预期,声明中没有了继续加息字样,而这一条自20223月以来就一直出现在会议声明中。

三是释放对金融稳定的信心,美联储认为美国银行体系稳健且有弹性,本次依然加息25个基点,打破了之前市场传闻美联储担忧金融风险而停止加息甚至降息的观点。可以看出,美联储对其提供的银行业流动性救助工具充满自信,或者说必须表现出来有强大的自信,以稳定金融市场预期。

四是确认美国经济存在进一步下行风险,本次议息会议美联储调降2023年美国经济增长率预期至0.4%,较2月进一步下滑。

当前,美联储正面临三重压力相互挤压。一方面,通胀居高不下,需要美联储继续执行紧缩货币政策,特别是2月美国核心通胀率保持在5.5%高位,使得美国当前的实际利率依然为负。这种情况下,要实现美联储2%的长期通胀目标,还需要货币政策保持紧缩态势。

但另一方面,美国经济衰退迹象已现,投资和房地产销售呈现下滑态势。金融市场因利率高企变得脆弱、敏感。硅谷银行等金融机构爆雷、中小银行流动性持续承压,这些都要求美联储货币政策向松调节。声明中0.4%的年增长率意味着美联储认为,如果继续加息,经济增长率可能降至负值。

更为重要的是,经济下行和金融风险释放可能相互交织、相互强化,使得美联储进一步陷入被动境地。尽管系统性的金融危机目前还没有出现,但是要当心,若政策措施不当的话,在未来还是有可能会推动危机的发展。

目前,我个人的判断是,虽然美联储货币政策不可能马上180度大转弯,但继续加息的动力已经大为减弱,这意味着本轮美联储加息可能接近尾声,美国货币政策正在进入逐步转向的过程。我预计今年底或者明年初伴随着经济下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将会真正转向。

对于中国的影响可能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短期内高利率使得美国金融风险继续暴露,可能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风险传染效应;二是,美元指数可能震荡波动,影响人民币汇率稳定;三是,中美利差倒挂加大,阶段性制约中国货币政策空间。

警惕AT1债券减计背后的信任危机

界面新闻:瑞信发行的额外一级资本债券 (additional tier-1 bond) 被清零,这件事对金融市场的震动很大。按照常规来看,债券的偿还权应该优先于股权,但现在它打破了规矩,所以这会不会带来更大的信任危机?

连平:AT1债券这个东西以前是没有的,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后,为了防止危机在金融部门蔓延才推出的一个创新工具。这个工具在危机状态下转换成银行资本,在银行面临破产的时候,它要承担一部分损失,这样就可以使得政府部门的负担相应减轻。

按照AT1的设计思路来看,政府支持100%减记以提高核心资本充足率来满足监管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没有什么问题,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银行管理方式。但现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它毕竟还是一种债券,而债券的赔付应该优于股权,但现在的结果变成了它排在股票之前被清零,所以市场上不太满意,我觉得也并不奇怪。

因为购买AT1债券的投资者大部分都是一些大型的资产管理机构,AT1被清零后,它们的损失就比较明显,由此会引发这类机构的金融风险。也就是通过AT1把瑞信的风险传导到了一批资产管理机构身上,而资产管理机构传播风险的速度要明显快于银行体系。近年来AT1在欧洲市场已有一定规模,大概达到了2700多亿美元。当瑞信事件出现之后,这样的一个处理方式会让大家对市场产生信任危机,对未来的预期也会转换,所以后续需要进一步加以关注。

另外,考虑到瑞士信贷有相当多的业务都在欧洲,而欧洲本身经济状况就不好,很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状况相对较差,同时一些国家的主权信用危机还在继续发酵,比如,希腊主权债务占GDP比重达200%以上。一旦金融市场出现问题的话,卷起的风暴可能又把以前存在的这些问题重新拉到市场层面。因此瑞信出事后,瑞士的中央银行、监管部门立即出手干预,同时,从整个欧洲来看也给予高度的关注,希望瑞士能够把事态平息下来,不要引起对整个欧洲金融市场的风暴。

瑞信危机会对市场产生持续影响

界面新闻:就目前来看,美国及瑞士政府所采取的行动是否可以抑制危机的进一步蔓延?

连平:从两边的处理态度来看,美国和瑞士的监管部门及中央银行态度基本是一致的,这与2008年有很大不同。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的时候,中央银行的反应并不是很积极,财政系统方面反应也都比较平淡,一直到整个全球性的风暴刮起来时才采取措施,已为时晚矣。

这次是两个局部现象,监管和央行出手快且重。比如,硅谷银行事件发生48小时后,美国财政部、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发表联合声明,硅谷银行储户可以支取它们所有的资金,美联储还宣布设立新的银行定期融资计划(BTFP),向银行、储蓄协会、信用合作社和其他符合条件的存款机构提供长达一年的贷款,作为额外流动性的来源。瑞士国家银行(即瑞士中央银行)态度也是非常明确的,因为瑞银(UBS)和瑞信加在一起的规模大概达到瑞士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0%以上,所以瑞士政府也不允许它出事情。

这些举措力度还是比较大的,另外,最近这些年针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一系列监管也特别严,像花旗、美国银行这些机构,总体上不良资产率、资本充足率还有盈利状况都还可以,再加上中央银行可以随时为它们提供比较便捷的融资,所以出现很大问题的概率就降低了。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更大的金融机构爆雷的可能性较小,目前和2008年那个时候的状况相比有很大不同。

现在来看,硅谷银行的问题可能基本上就被控制住了,恐怕难以在美国的金融业掀起一场整体性的风暴。不过,对于瑞信危机目前市场心里还没有底因为它规模比较大。虽然瑞银出了30亿瑞士法郎来收购瑞信,但是瑞信近两年来经营亏损,而且内部管理存在许多问题,所以在瑞银还没有接手的时候,市场并不清楚瑞信到底还有一些什么烂账,只有等到接手之后,这个事才会逐步地摊在公众视线之下。后续在兼并收购过程中间所暴露出来新的有关瑞信不利的信息,是会对市场产生持续影响,我认为这方面未来还需要更加关注。

界面新闻:在整个事件中损失最惨的是何方?而谁又能从这场危机中获益?

连平:最惨的当然是这些危机爆发的源头,比如硅谷银行的股东,再进一步拓展,还有一些专门从事科创型企业融资业务的美国中小银行,它们的融资力度会减弱。与此同时,科创型企业又需要获得信贷,但是其他类型的银行又没有像硅谷银行这样的专业对口,所以也会给美国那些科创类型的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一定的压力。

此外,美国现在好多企业家担心未来会爆发金融危机,那从心理活动来讲,就不会让自己的钱随便流出去,进而还要预留一部分钱来应对可能出现的不测事件。这样推进下去,美国的消费、投资也会收缩,不利于美国经济增长,我们预测美国经济在今年可能会出现两个季度以上的负增长。

而对于是否会有受益方,我觉得任何一个经济体都不大可能从目前全球出现的这样一场金融风险中获得明显好处。虽然有一些资本会流到新兴市场,但是也要看到,资本不管怎么流动,还是在美元体系内、在美国的金融体系内,所以也不大可能出现资本完全从美元体系出来跑到整个欧元或者说是以日元这些形式存在。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连平:瑞信危机还没有结束,美联储正面临三重压力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指出,硅谷银行的问题可能难以在美国的金融业掀起一场整体性的风暴,不过,对于瑞信危机目前市场心里还没有底。

当地时间2023年3月23日,瑞士苏黎世,瑞士信贷银行标志。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王玉

近日美国硅谷银行、瑞士信贷银行相继爆雷,引发市场对金融危机的担忧。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尽管系统性的金融危机目前还没有出现,但若政策措施不当,在未来还是有可能会推动危机的发展。

他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说,虽然一个是灰犀牛(瑞士信贷),一个是黑天鹅(硅谷银行),但从根本上来看,都是在全球货币高度紧缩的背景下,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出了问题。

如果说没有像美联储大幅度的加息,现在流动性还十分宽松的话,也可能它们不见得马上就爆雷。连平说。

不过,他指出,此次监管部门对于风险事件的处理快且重,这与2008年有很大不同,加上近年来针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特别严格,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更大金融机构爆雷的可能性较小。

连平表示,相比硅谷银行,瑞士信贷的后续情况更需要加以关注。一方面是因为瑞信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规模庞大,另一方面,瑞信内部管理存在许多问题,相关信息可能还没有完全暴露。

后续(瑞士银行)在兼并收购(瑞士信贷)过程中间所暴露出来新的有关瑞信不利的信息,是会对市场产生持续影响,我认为这方面未来还需要更加关注。他说。

此外,连平还表示,硅谷银行、签名银行等一批美国中小型银行所暴露出来的金融风险在相当程度上使得美联储继续加息的动力大幅减弱,本轮加息可能接近尾声。

他指出,当前美联储正面临三重压力相互挤压。一方面,通胀居高不下,需要美联储继续执行紧缩货币政策,特别是2月美国核心通胀率保持在5.5%高位,使得美国当前的实际利率依然为负。这种情况下,要实现美联储2%的长期通胀目标,还需要货币政策保持紧缩态势。但另一方面,美国经济衰退迹象已现,投资和房地产销售呈现下滑态势。金融市场因利率高企变得脆弱、敏感。硅谷银行等金融机构爆雷、中小银行流动性持续承压,这些都要求美联储货币政策向松调节。

更为重要的是,经济下行和金融风险释放可能相互交织、相互强化,使得美联储进一步陷入被动境地。尽管系统性的金融危机目前还没有出现,但是要当心,若政策措施不当的话,在未来还是有可能会推动危机的发展。

虽然美联储货币政策不可能马上180度大转弯,但继续加息的动力已经大为减弱,这意味着本轮美联储加息可能接近尾声,美国货币政策正在进入逐步转向的过程。我预计今年底或者明年初伴随着经济下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将会真正转向。”连平说。

以下是本次专访实录,经过编辑整理。

硅谷银行是“黑天鹅”,瑞信是“灰犀牛”

界面新闻:瑞信溃败的原因是什么?与硅谷银行的破产本质上有何区别?

连平:瑞信这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最近两年都在亏损,其内部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内控方面,这样一来就加速了市场对它的不信任,所以导致很多储户提走资金。

不过,跟硅谷银行比较,瑞信的情况还是有很多不同。首先,从规模来看,瑞信是全球银行业监管机构认定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但是硅谷银行是一家美国的中型银行,它们在银行体系中间的地位和影响作用有明显不同。

其次,从业务类型来看,瑞信是一家综合性的商业银行,业务种类比较复杂,各种客户各种业务类型都涵盖,而硅谷银行的业务相对比较单一,它主要针对科技创新型的企业,尤其是接受过风投融资的科技企业,从储户的情况看,基本上也是以这些类型的企业为主,零售客户相对较少。

对于瑞信和硅谷银行,我们可以形象地把它们做一个分类,瑞信差不多就是一个“灰犀牛”事件,而硅谷银行则是“黑天鹅”事件。瑞信最近两年的经营状况都比较差,这个情况市场上已经有所关注,评级公司也有所调整,是看得见的一个巨大威慑,就像一个大块头的灰犀牛在慢慢向你走来,硅谷银行则是黑天鹅,即突然爆发没有太多征兆,这是它们之间的区别。

界面新闻:为什么问题都在此时一起爆发?是巧合,还是下一波金融危机的预兆?

连平:这两个事件是属于在美联储大幅度加息背景下必然会出现的问题。

刚刚也提到了,瑞信的问题前两年其实就已经存在,但是总体的环境还可以,所以大家没怎么重视。虽然经营是亏损的,但总体上它有些指标还可以。比如资本充足率符合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要求,高于全球协议规定,不良资产率也低于所谓的指标,同时股东回报率也还可以,这三个重要指标并没有出现急剧恶化的状态,那么它的亏损就指向了经营管理上的问题。在遇到全球货币政策紧缩、流动性高度收紧、债券市场暴跌且是持续暴跌的情况下,就扛不住了。

从硅谷银行来说,它买了大量的低息债券之后因为债券市场价格暴跌,然后流动性又偏紧,所以只能去抛售债券来补充自己的流动性,这样对它来说就产生了很大的压力,经营状况出现急剧的恶化。此外,它的储户结构也有问题,95%左右的存款人在这家银行的存款都超过25万美元,按照法律的规定,如果银行发生兑付危机,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对储户的赔付上限是25万美元,也就是说,基本上这些存款人的大部分钱是拿不回的。对一家银行来说,要吸收相当规模的小额零售存款,这样才比较稳定,不至于一旦出问题,存款人发现自己有可能要失去25万美元以上的存款部分而感到有风险,进而很早来排队提款,形成挤兑。

所以,这两件事情虽说有明显的不同,但是从根本上来看都是在全球货币高度紧缩的背景下,金融体系中间的薄弱环节出了问题。如果没有美联储大幅度的加息,现在流动性还十分宽松的话,它们可能不见得马上就爆雷。除了这两家银行,还有签名银行、第一共和银行等一些中小银行也在遭遇同样的状况。

其实,美国的中小银行每年倒闭几家、甚至十几家是很常见的事,但是因为硅谷银行在科创企业融资领域比较有名,在中型银行里面规模稍微偏大一点,所以对市场影响较大。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一大批中型银行出问题的话,对国家的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可能会产生一些信任危机,由此导致资本市场会出现一个阶段性的波动,比如说股票市场持续下跌、债券市场持续低迷等等,这些对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都会逐渐地显现出来。

美联储正面临三重压力相互挤压

界面新闻:周四(323日)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硅谷银行事件会加快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转向吗?加息将在何时停止?对中国货币政策又会有何影响?

连平:周四凌晨,美联储公布3月议息会议声明,鲍威尔随后召开新闻发布会,其中有四点重要信息值得关注。

一是美联储决议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到4.75%5%,基本符合市场预期,表明美联储依然认为抗通胀是当务之急。

二是弱化后续加息预期,声明中没有了继续加息字样,而这一条自20223月以来就一直出现在会议声明中。

三是释放对金融稳定的信心,美联储认为美国银行体系稳健且有弹性,本次依然加息25个基点,打破了之前市场传闻美联储担忧金融风险而停止加息甚至降息的观点。可以看出,美联储对其提供的银行业流动性救助工具充满自信,或者说必须表现出来有强大的自信,以稳定金融市场预期。

四是确认美国经济存在进一步下行风险,本次议息会议美联储调降2023年美国经济增长率预期至0.4%,较2月进一步下滑。

当前,美联储正面临三重压力相互挤压。一方面,通胀居高不下,需要美联储继续执行紧缩货币政策,特别是2月美国核心通胀率保持在5.5%高位,使得美国当前的实际利率依然为负。这种情况下,要实现美联储2%的长期通胀目标,还需要货币政策保持紧缩态势。

但另一方面,美国经济衰退迹象已现,投资和房地产销售呈现下滑态势。金融市场因利率高企变得脆弱、敏感。硅谷银行等金融机构爆雷、中小银行流动性持续承压,这些都要求美联储货币政策向松调节。声明中0.4%的年增长率意味着美联储认为,如果继续加息,经济增长率可能降至负值。

更为重要的是,经济下行和金融风险释放可能相互交织、相互强化,使得美联储进一步陷入被动境地。尽管系统性的金融危机目前还没有出现,但是要当心,若政策措施不当的话,在未来还是有可能会推动危机的发展。

目前,我个人的判断是,虽然美联储货币政策不可能马上180度大转弯,但继续加息的动力已经大为减弱,这意味着本轮美联储加息可能接近尾声,美国货币政策正在进入逐步转向的过程。我预计今年底或者明年初伴随着经济下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将会真正转向。

对于中国的影响可能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短期内高利率使得美国金融风险继续暴露,可能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风险传染效应;二是,美元指数可能震荡波动,影响人民币汇率稳定;三是,中美利差倒挂加大,阶段性制约中国货币政策空间。

警惕AT1债券减计背后的信任危机

界面新闻:瑞信发行的额外一级资本债券 (additional tier-1 bond) 被清零,这件事对金融市场的震动很大。按照常规来看,债券的偿还权应该优先于股权,但现在它打破了规矩,所以这会不会带来更大的信任危机?

连平:AT1债券这个东西以前是没有的,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后,为了防止危机在金融部门蔓延才推出的一个创新工具。这个工具在危机状态下转换成银行资本,在银行面临破产的时候,它要承担一部分损失,这样就可以使得政府部门的负担相应减轻。

按照AT1的设计思路来看,政府支持100%减记以提高核心资本充足率来满足监管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没有什么问题,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银行管理方式。但现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它毕竟还是一种债券,而债券的赔付应该优于股权,但现在的结果变成了它排在股票之前被清零,所以市场上不太满意,我觉得也并不奇怪。

因为购买AT1债券的投资者大部分都是一些大型的资产管理机构,AT1被清零后,它们的损失就比较明显,由此会引发这类机构的金融风险。也就是通过AT1把瑞信的风险传导到了一批资产管理机构身上,而资产管理机构传播风险的速度要明显快于银行体系。近年来AT1在欧洲市场已有一定规模,大概达到了2700多亿美元。当瑞信事件出现之后,这样的一个处理方式会让大家对市场产生信任危机,对未来的预期也会转换,所以后续需要进一步加以关注。

另外,考虑到瑞士信贷有相当多的业务都在欧洲,而欧洲本身经济状况就不好,很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状况相对较差,同时一些国家的主权信用危机还在继续发酵,比如,希腊主权债务占GDP比重达200%以上。一旦金融市场出现问题的话,卷起的风暴可能又把以前存在的这些问题重新拉到市场层面。因此瑞信出事后,瑞士的中央银行、监管部门立即出手干预,同时,从整个欧洲来看也给予高度的关注,希望瑞士能够把事态平息下来,不要引起对整个欧洲金融市场的风暴。

瑞信危机会对市场产生持续影响

界面新闻:就目前来看,美国及瑞士政府所采取的行动是否可以抑制危机的进一步蔓延?

连平:从两边的处理态度来看,美国和瑞士的监管部门及中央银行态度基本是一致的,这与2008年有很大不同。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的时候,中央银行的反应并不是很积极,财政系统方面反应也都比较平淡,一直到整个全球性的风暴刮起来时才采取措施,已为时晚矣。

这次是两个局部现象,监管和央行出手快且重。比如,硅谷银行事件发生48小时后,美国财政部、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发表联合声明,硅谷银行储户可以支取它们所有的资金,美联储还宣布设立新的银行定期融资计划(BTFP),向银行、储蓄协会、信用合作社和其他符合条件的存款机构提供长达一年的贷款,作为额外流动性的来源。瑞士国家银行(即瑞士中央银行)态度也是非常明确的,因为瑞银(UBS)和瑞信加在一起的规模大概达到瑞士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0%以上,所以瑞士政府也不允许它出事情。

这些举措力度还是比较大的,另外,最近这些年针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一系列监管也特别严,像花旗、美国银行这些机构,总体上不良资产率、资本充足率还有盈利状况都还可以,再加上中央银行可以随时为它们提供比较便捷的融资,所以出现很大问题的概率就降低了。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更大的金融机构爆雷的可能性较小,目前和2008年那个时候的状况相比有很大不同。

现在来看,硅谷银行的问题可能基本上就被控制住了,恐怕难以在美国的金融业掀起一场整体性的风暴。不过,对于瑞信危机目前市场心里还没有底因为它规模比较大。虽然瑞银出了30亿瑞士法郎来收购瑞信,但是瑞信近两年来经营亏损,而且内部管理存在许多问题,所以在瑞银还没有接手的时候,市场并不清楚瑞信到底还有一些什么烂账,只有等到接手之后,这个事才会逐步地摊在公众视线之下。后续在兼并收购过程中间所暴露出来新的有关瑞信不利的信息,是会对市场产生持续影响,我认为这方面未来还需要更加关注。

界面新闻:在整个事件中损失最惨的是何方?而谁又能从这场危机中获益?

连平:最惨的当然是这些危机爆发的源头,比如硅谷银行的股东,再进一步拓展,还有一些专门从事科创型企业融资业务的美国中小银行,它们的融资力度会减弱。与此同时,科创型企业又需要获得信贷,但是其他类型的银行又没有像硅谷银行这样的专业对口,所以也会给美国那些科创类型的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一定的压力。

此外,美国现在好多企业家担心未来会爆发金融危机,那从心理活动来讲,就不会让自己的钱随便流出去,进而还要预留一部分钱来应对可能出现的不测事件。这样推进下去,美国的消费、投资也会收缩,不利于美国经济增长,我们预测美国经济在今年可能会出现两个季度以上的负增长。

而对于是否会有受益方,我觉得任何一个经济体都不大可能从目前全球出现的这样一场金融风险中获得明显好处。虽然有一些资本会流到新兴市场,但是也要看到,资本不管怎么流动,还是在美元体系内、在美国的金融体系内,所以也不大可能出现资本完全从美元体系出来跑到整个欧元或者说是以日元这些形式存在。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